中華總商會舉行春茗

冀保持勞資共同發展

澳門中華總商會昨日晚上假萬豪軒酒家舉行「澳門中華總商會馬有禮會長春茗」,行政長官崔世安、澳門中聯辦副主任陳斯喜、外交部駐澳特派員公署副特派員袁恒革、立法會副主席崔世昌、終審法院院長岑浩輝等眾多政要及社會人士出席。 馬有禮會長在會上致辭時表示,澳門去年雖受「天鴿」風災重創,但在中央政府支持及特首帶領下,經過社會各界共同努力,澳門經濟維持穩健發展;相信2018年澳門在港珠澳大橋通車後,加上澳門被評為中國第三個「創意城市美食之都」等機遇,整體的經濟將會有更大的發展空間。他亦提到人力資源問題困擾澳門工商界,承諾中總會繼續努力保持勞資雙方的平衡發展,加強勞資雙方的友好協商,藉此協調和推動勞資雙方共同發展。 馬有禮又提到,月前中總進行了改選換屆,現屆吸納了多間尅機構和不同行業具代表性的工商界和青年的加入,加強了商會凝聚力和薪火相傳。 行政長官崔世安致辭時稱,2018年澳門整體發展雖然有所好轉,但是未來的經濟發展還存在不少困難及挑戰;儘管特區政府擁有較為豐厚的財政儲備,但政府依然會嚴格按照《澳門基本法》審慎理財,在保障澳門整體社會穩定發展的大前提下,繼續支持及推動包括會展、文創、特色金融、中醫藥產業等多項新興產業的發展,透過產業的多元化發展,適度調整澳門整體的產業結構,深化落實經濟適度多元化發展。 他續稱,為配合特區政府推動「中國與葡語國家經貿合作服務平台」和特色金融業的發展;中華總商會由馬有禮會長率團赴葡國、英國考察,為澳門社會的和諧進步、經濟的多元發展,做了有益和具建設性的工作。

26/02/2018
16249

工聯倡設車長工時上限指引

與巴士公司商培訓課程計劃

香港發生巴士在大埔翻側造成19人死亡,66人受傷後,香港運輸署建議修訂《巴士車長工作、休息及用膳時間指引》,最長更次時間及駕駛時間分別縮減至12小時及10小時。澳門工會聯合總會副會長、澳門交通運輸業總工會理事長趙步雲(圓圖)前天(周六)出席工聯活動時表示,澳門亦應制定工時上限指引。 趙步雲稱,本澳巴士司機每日工時並未有指引規定,但以八小時工作制為標準,加班時間不應超過兩小時,否則容易體力透支,加之澳門道路交通環境複雜,容易造成事故。 上月10日,俾利喇街與飛能便度街發生嚴重交通事故,懷疑車龍後排巴士的兼職車長錯踏油門,巴士衝前撞向前方私家車,導致五車頭尾連環相撞,女途人被撞倒及後證實死亡。交通事務局隨後表示,兼職車長可能休息不足,指示三家巴士公司暫停兼職車長駕駛營運巴士。 趙步雲稱,被暫停工作的非全職司機中,多數都有另外一份工作以保證收入,暫停兼職車長的服務對整體巴士服務影響不大。工會已與其中一間巴士公司溝通,商討有關提升巴士服務質素的培訓課程,並已有初步共識。後續將再約見另外兩間巴士公司,合作解決問題。 工聯總會前天(24日)假萬豪軒酒家舉行傳媒新春茶聚。理事長梁偉峰致辭時表示,去年工聯和各個屬下機構共處理了1,300多宗維權個案。醫療康復服務超過18萬人次;職業培訓工作培訓達3,000人次;使用工人體育場進行職工體育、大眾體育和比賽活動的共有39萬人次。在善用澳門基金會等社會資助,共開展673項活動,參與活動或獲得服務的人次超過180 萬。

26/02/2018
15494

更前瞻地看待港珠澳大橋

全世界或許沒有哪一座橋梁,需要承載比港珠澳大橋更多的使命,一國兩制的實踐、中國的百年工程、粵港澳大灣區的意義、珠三角一小時生活圈、甚至也肩負了澳門經濟適度多元化的使命。美國布魯克林大橋象徵了紐約灣區的崛起,而港珠澳大橋亦將見證粵港澳大灣區的發展。這是珠三角的大時代,澳門的命運將就此改變,只是,會是怎樣的改變? 長達九年的施工期,人人都在期盼大橋上川流不息的那一天,期待大橋對灣區發展、珠三角經濟交流帶來的加成效應。這無疑有利於澳門旅遊產業的發展。早有澳門學者推估大橋通車後的經濟模型,內地一些沒有直飛澳門的城市,將更容易利用港珠澳大橋由港來澳,也會吸引訪港的國際旅客來澳留宿,增加澳門旅客數量,帶動旅遊、博彩、零售、飲食甚至會展業的發展。 三地的融合發展是港珠澳大橋最重要的使命,而一座被譽為「百年工程」的大橋,應該用更前瞻的眼光來看待。粵港澳大灣區的精神,應是各城市間發揮優勢互補的功效,形成一個緊密融合的灣區經濟體。因此「走出去」與「吸進來」,是港珠澳大橋通車後,本澳最重要的課題,但從目前的通車安排來看,似乎並未考慮到「走出去」這一環。 根據目前所知的通車安排,港澳間主要以申請「常規配額」供跨境私家車往來,港方來澳300個名額,除「常規配額」外,香港市民能夠申請「一次性許可」駕車來澳,並在口岸停車場泊車轉乘。 澳方赴港600個名額,具體申請資格尚未公布,粵澳間的通車安排也無下文。若按香港發放「常規配額」的標準,在兩地設有公司及工作的人士將能夠申請,但對澳門而言,這個標準是否能夠切合港珠澳大橋為本澳帶來的機遇? 600個配額又是否足夠? 從旅遊產業的角度來看,澳門是區內首選的旅遊目的地,長期累積的經驗令澳門在酒店管理、旅遊管理等方面保持領先優勢,未來大灣區中的旅遊產業,勢必需要來自澳門的專業人才,也將成為澳門人走出去的契機。 而在吸引更多旅客的同時,本就已經超負荷的旅遊承載力又要如何紓解?口岸交通壓力驟增,尤其集中在黑沙環一帶,對市民而言是否增加了出行困難?這些疑問也需要透過大灣區來解答。澳門本就是地狹人稠的微型經濟體,港珠澳大橋乃至粵港澳大灣區的終極目標,是要令區內居民交通更便捷,往來更緊密,進而消除地理的疆界,區內人民能夠自由發展。因此考慮通車配額不僅僅要考慮 「需求」,也要因應不同的城市特性加以安排,從這個角度來看,澳門需要更多的配額、更多元的通車方式,令人民更自由的流通、更自在的生活。每一位澳門市民都期盼大橋通車的那一天,也期盼通車後會發生的正面改變,這不但需要特區政府更前瞻地規劃、更加積極地爭取,也需要適時的公開,讓每一位市民參與其中,迎接大灣區時代的到來。

26/02/2018
33608
找不到相關內容

七日預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