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健與青年分享大灣區發展

「 有多大機遇,就有多大挑戰」

特區政府政策研究和區域發展局局長米健昨表示,在《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出台後,澳門所遇到的機遇有多大,伴隨的挑戰就有多大;但他稱對於挑戰所帶來的憂慮,多於面對機遇所感到的喜悅,指澳門現時除了面對與內地其他省市的競爭壓力,要促進粵港澳大灣區獲得真正發展,需要整合三地區域經濟,以及三地制度不一的問題。 米健昨晚出席高等教育局舉辦的「大專學生網上對話」系列活動,與澳門大專學生分享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及挑戰,並接受學生在現場以及網上的發問。有學生問到澳門在粵港澳大灣區發展中遇到的挑戰,以及要促進粵港澳大灣區三地互容互通的因素和要件有哪些。 米健回應,現時局內人手有限,工作情況非常緊張,特別在區域合作方面,自從《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出台後,局方接待了多個有意了解澳門情況的內地省市。 米健表示,粵港澳大灣區發展對澳門而言是非常好的機遇,但認為澳門遇到的機會有多大,伴隨的挑戰就有多大,因為要面對與其他內地省市的競爭壓力,例如是鄰近的深圳、廣州等地區,澳門的發展機會不再僅限在本地,對澳門的競爭力要求會隨之增加,若果不競爭就會倒退。 他勉勵澳門青年欲有所發展就須跳出澳門,要迎接壓力。 米健續稱,從前澳門所存在的一些問題,包括地小、人資短缺,隨著大灣區的發展,會令人力和空間的資源配置矛盾更加突出,「每搞一個產業就沒有人,要搞甚麼沒空間。」特別要令身處國外的人才回流到本澳,欠缺了吸引力。 談到要促進粵港澳大灣區三地互容互通的因素和要件,米健總結澳門在制度和規劃方面所遇到的挑戰,還包括「一二三三四」問題,包括一國、兩制、三個獨立關稅區、三個法律體制,以及四個流動。 他指出,要促進三地區域經濟一體化,澳門需要實現「四動一靜」:「四」指的是人員流動、商品流動、資金流動和現金流動,需要在三地互通;「一」是指關稅問題,需要保持優勢,他提到現時不少人看中澳門的稅制比香港還低,更願意到澳門投資和成立公司發展。但他強調,要大灣區真正獲得發展,還尤其需要解決兩制、三個獨立關稅區,以及三個法律體制的問題。

08/05/2019
12929

「智慧客流」3,000人次使用

社諮委冀增美食、口岸資訊

離島區社區服務諮詢委員會昨日(7 日)召開平常會議,邀請旅遊局代表出席介紹近年訪澳旅客的結構特徵及分流旅客措施等。當局表示,早前推出的「智慧客流」預測平台於「五一」假期間約有3,000 人次使用,下階段將議事亭前地一帶旅遊景點的旅客數字等納入統計作預測。 副召集人施妮娜,委員徐承康、趙文炎會後向一眾傳媒總結會議內容。委員徐承康引述當局代表介紹,表示早前推出的「智慧客流」,可預測20 個熱門景點於四小時、24 小時及七天區間的人流密度,並以「舒適」、「相對舒適」、「輕度擁擠」、「擁擠」及「非常擁擠」作為區分,方便旅客及旅遊業界安排行程。另外,「智慧客流」預測平台下階段將議事亭前地一帶旅遊景點的旅客數字等納入統計作分析。 有社諮委在會上建議「智慧客流」加設投訴熱線電話、澳門美食推廣及各口岸人流情況等,助旅客更了解澳門具體狀況。至於口岸情況、景點客流等,當局可透過官方微信、短訊等方式告知入境旅客。另有意見指當局可實行多措施吸引商人投資各區三星級酒店的發展及興建,相信有助分流旅客,亦可活躍各區經濟。 根據旅遊局的數據顯示,去年訪澳遊客約3,580 萬人次;今年首季已錄得1,035 萬人次出入境,多以中國內地、香港、韓國為主,其次為東南亞地區。而酒店入住率亦屢創新高,達91.8%,平均每晚房價1,370澳門元。澳門旅遊收益全球排名第九,在亞太區排名則為第三。 (資料圖片)

08/05/2019
9834
找不到相關內容

七日預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