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教青局的資料顯示,2016/2017年度共接獲38宗校園欺凌,上學年已下降至21宗,但本學年至今僅三個月,則已有18宗。然而,數字只「說」出一部分事實,有學者昨日出席澳廣視時事節目「澳門論壇」時指出,校園欺凌已趨向年輕化、隱蔽化、手段多元化、殘暴化及範圍擴大化。 另有學者指出,施暴者的心態較為自戀,以自己為中心;而處於弱勢的受害者,大多選擇屈從,但這個「一個願打一個願捱」情況只是假象,受害者屈就背後,無論生活上及人際關係上都出現異樣,若無法解脫,長遠影響其人格發展。 有出席官員則稱,有同學看著他人被欺凌而不敢出頭相助,亦是導致校園欺凌歪風助長的原因之一;至於另有官員提出的「拒絕欺凌三部曲」方法能否見效,拭目以待。
在昨日「澳門論壇」中有嘉賓提出應對校園欺凌的解決方法。教青局教育廳廳長江毅提出「拒絕欺凌三部曲」,簡稱為為「NOT 」,即面對欺凌行為需勇敢說不(NO);隨後即時離開現場(OFF);最後主動告知信任的長輩,如導師、家長等(TELL)。江毅補充,現時駐校學生輔導員約253名,具社工及心理的專業背景,平均一名輔導員約需應付300名學生,已較鄰近地區優越。 江毅又稱,欺凌行為大致分為言語、社交、肢體、網絡四方面,強調如在校內沒得到合適處理,或會延伸至校外及網絡,稱為「欺凌三部曲」;但他指出,現時欺凌無一明確定義,各人承受能力不一,他以自己作例子,從小被笑稱為「肥仔」,但他認為僅為一綽號,朋友間玩笑,一笑置之。 危機小組處理嚴重事件然而,當欺凌涉及肢體攻擊,甚至有強索行為,情況便不一樣,他指局方向來高度重視校園問題,規定校方設立社工輔導工作小組及教師小組關注事件,如出現嚴重事件則由危機小組處理,局方亦會定期檢視工作。 出席論壇的教青局中學暨技術職業教育處處長梁怡安則稱,過往設有「關於欺凌性質輔導守則」予導師參考,同時因應近年欺凌事件變化,已要求前線工作人員、導師等接受培訓,從而提升敏感度及早辨識。 匿名信箱舉報施暴者梁怡安續指,有不少旁觀者不敢得罪有「地位」的同學,旁觀而不語,只為「保住佢哋社交圈子」。另外,局方近年與治安警察局合作制作宣傳片及網頁,且設有匿名舉報信箱,讓旁觀者勇於舉報。 論壇上,有觀眾質疑澳門相繼發生校園欺凌事件,是局、校兩方的實際支援不足、導師及駐校社工日常工作負擔重,未能有足夠心思及時間關注行為有異樣的學生,導致未能及早辨識及遏止欺凌行為。另有觀眾建議,當局可針對14歲以下青少年的犯罪,提高罰則。
本月14日是「治安警察局周年紀念日」,踏入3月,治安警察局舉辦一系列慶祝「治安警察日」活動,作為重點活動之一的「警民同樂日2019 」昨天(10日)上午10時至下午5時在塔石廣場及高美士中葡中學舉行,繼續貫徹「警民同樂一家親,社區安全享歡欣」的精神,向公眾展示警隊親切熱情的一面,與民同樂。
颱風季節將臨,政府開始部署措施應對,保安司司長黃少澤昨(10)日表示,計劃於下月舉行大型民防綜合演練,並歡迎市民以個人身份報名參與,屆時還會進一步測試應急指揮應用平台的相關功能,使民防的應急指揮工作更高效。 黃少澤指演習將進一步測試與清華大學合作構建的應急指揮應用平台應急能力,屆時除民防架構成員、社團從中協調參與外,也希望市民以個人身份報名參與演練,詳情有關部門稍後公布。他又指,民防中心第二期的裝修工程即將展開,預計在今年9月完成,當中有預留空間設置廣播電台,用作民防宣傳教育和訊息發布功能,期望今年完成有關廣播電台的初步方案,但當中涉及人手、設備、機制和運作等配合,需從長計議,故未能趕及今年風季前運作。 蓮岸遷橫 增加自助通道黃少澤又指,澳門發展急速,遊客數字近年大幅增加,通關出入境管理的工作非常繁重,保安當局適量增加人手之餘,亦會透過科技強警做好相關工作。故港珠澳大橋、青茂口岸、將來蓮花口岸搬遷到橫琴後,將大量增加自助通關通道的數量,使警力能夠更好地發揮作用。 跨境販毒方面,黃少澤表示,隨著澳門與各地的交流愈來愈多,毒品犯罪的確有增加跡象,特別是隨著港珠澳大橋的通車,與香港的交往愈來愈密切,香港人來澳販毒的情況在最近幾年都有增加跡象,為了打擊有關犯罪活動,一直透過與香港警方加強情報交流,以及偵查部門之間的合作措施,共同努力做好預防及打擊的工作。
門天主教盛事活動「苦難耶穌聖像出遊」昨(10)日登場,逾千信眾跟隨苦難耶穌聖像,於下午4時起,以主教座堂為起點,途經七個苦路點,最終抵達崗頂聖奧斯定教堂,沿途吸引眾多市民遊客駐足圍觀,氣氛莊嚴肅穆。
本澳早前接連發生內地司機導致的交通意外,令社會關注駕照互認問題,保安司司長黃少澤昨(10)日出席「警民同樂日」活動,接受傳媒訪問時回應稱,會與交通事務局加強溝通,並表示非常樂意聆聽市民意見,將工作做好。 黃少澤表示,有關駕照互認計劃不是他所負責的範疇,治安警已與相關部門做好充分溝通,包括反映遊客和車輛增加可能會令澳門治安環境更複雜等。黃少澤認為,駕照互認作為大灣區建設,是兩地人民往來的其中一個便利措施,但如何將措施做得更好,需政府和相關政策部門共同面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