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上月已公布,有不少本澳居民關注若往大灣區生活,當中就業、創業、醫療及養老等方面的政策。澳廣視時事節目「澳門講場」昨(6)日邀請經濟局副局長劉偉明、金管局管委會委員伍文湘、衛生局副局長鄭成業及社保基金行政管理委員會副主席袁凱清討論相關問題。 有市民擔憂若前往大灣區養老,未知能否繼續享受澳門社保等福利,例如收取養老金不受區域限制,而現時注資,帳戶持有人一年內須留澳至少183天的限制。袁凱清回應稱,法例已對65歲以上長者有豁免,但未涵蓋在大灣區工作的本澳居民,社保基金正考慮修法,一方面檢視社保的內容,另一方面會與內地緊密溝通,就港澳台居民在內地參保的暫行辦法交流意見。 亦有市民問及澳門居民赴大灣區工作繳稅的問題。劉偉明則稱,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領導小組早前公布的八項措施中,提及在大灣區工作的境外人才若符合一定條件,可於2019 至2023 年獲得個人所得稅稅款差額補貼,補貼金額相等於免稅。
全國人大廣東代表團昨(6)日在北京舉行全體會議,討論政府工作報告。廣東省委書記李希會上表示,粵港澳大灣區經濟總量達十萬億元人民幣,有良好基礎可發展成世界上最強勁及最活躍的灣區,有利國家區域發展,會盡全省之力辦好推進大灣區建設的大事,加強與港澳特區對接,加強與港澳協商,有事要多商量、好商量,尋求各方最大公約數。 廣東未來會協同港澳構建大灣區一小時交通圈,加快建設面向未來的重大交通基礎設施,打造世界級機場群和港口群,形成暢通粵港澳連接全世界的現代化綜合交通運輸體系。李希稱,未來會研究實施促進大灣區出入境,工作,居住,稅收,物流等更便利化的政策措施,謀劃推出三地居民關注度高、受益面廣、影響力的的政策措施,著力於港澳同胞在廣東學習、就業、創業、生活提供更便利的條件。 抓好粵港澳大灣區規劃綱要的實施是廣東的重中之重,大灣區廣東、深圳、香港和澳門四大中心城市是區域發展的核心引擎,要支持香港鞏固提升國際金融、航運、貿易中心和國際航空樞紐的地位,支持澳門建設世界旅遊休閒中心和中葡商貿合作服務平台,以中心城市的合作引領帶動珠三角城市的協同發展。(香港電台圖片)
中區社區服務諮詢委員會昨(5)日舉行平常會議,社諮委李嘉俊及張志雄在議程前聯合發言表示,近期社會對家暴個案的關注度十分高,日前有關部門公布2018年涉及家庭成員之間傷害行為案件,以及最終確認為符合家暴罪構成要件的個案數量,令社會對《家暴法》的效力及對家暴受害者的保護力產生質疑。
勞工局昨日發出新聞稿,表示已對上周五(1日)氹仔蓮花海濱大馬路嚴重交通意外涉及的過職工作展開調查,基於有強烈跡象顯示有關僱主涉嫌安排外地僱員過職工作,勞工局昨天(6日)下午已向涉案公司發出指控通知書。 若最終確定違法事實,按涉及的每一僱員,僱主最高會被科處澳門幣10,000元罰款,勞工局並會全部廢止涉案公司的聘用外地僱員許可和剝奪其申請新聘用許可的權利,最高為期兩年。 新聞稿稱,對於是次事件,經濟財政司司長梁維特高度重視,多次指示勞工局必須加緊進行調查工作,尤其需加強相關監管、稽查工作,對違法違規者絕對不能姑息。勞工局對意外不幸導致22歲女大學生死亡,深表惋惜,並已向死者家屬表達深切慰問。 新聞稿又稱,是次嚴重交通意外的涉案駕駛者為外地僱員,勞工局經調查後,發現有強烈跡象顯示有關僱主涉嫌安排外地僱員過職工作。一般情況下,非法工作行政處罰的調查及處罰程序約需時一個月,因應是次個案的嚴重性,勞工局已即作緊急處理,除即時派員向肇事駕駛者及證人錄取聲明,以釐清個案是否涉及僱主安排外地僱員過職工作外,並派員巡查涉案公司屬下的工作場所。現階段已完成調查程序,依法向涉案公司發出指控通知書。 此外,勞工局近日亦先後與治安警察局等權限部門進行會議,協調是次個案的後續跟進工作,並就在共同監察及執法、宣導,以及設定聯絡人機制等各個層面上加強溝通和協作。
中區社區服務諮詢委員會昨(6)日舉行平常會議,邀請環保局代表介紹有關環保宣傳工作,行政法務司司長陳海帆列席。會後中區社諮會副召集人張淑玲引述陳海帆表示,將爭取下月把膠袋徵費法案呈上立法會審議。 張淑玲稱,根據資料顯示,澳門居民平均每人每日使用2.2個膠袋,全澳居民一年約使用4.5億個膠袋,數字驚人,希望政府加快相關立法工作。她引述陳海帆在會議上表示,將爭取下月(4月)把膠袋徵費法案呈上立法會審議,但未透露徵費價格。張淑玲稱,有關的諮詢建議膠袋徵費五角至一元之間,普遍市民都接受,希望透過徵費令市民自覺有意識自備購物袋,做到源頭減塑。社諮委亦建議自源頭禁止不可降解膠袋進入本澳,政府表示會積極展開研究。 最低工資調升應設過渡期另外,社諮委崔銘文建議政府實施調整物管業保安及清潔兩工種最低工資必須有一年過渡期,讓各大廈有充分時間進行籌組管理機關, 召開分層所有人大會討論及議決調升管理費事宜。他認為,如最低工資調整實施後,管理費未有獲得相應的調升,管理公司通知退場後,仍需要維持六個月的服務。由此衍生工資成本增加,大廈業主拒絕負擔增加費用的問題 將會陸續出現,造成社會問題,繼而引發混亂。 會上亦關注本澳家傭問題。社諮委杜妙玲認為目前家傭市場良莠不齊,希望當局完善外僱退場機制,研究六個月的「過冷河」是否足夠,並嘗試與職介所合作建立黑名單制度。委員何桂誠、黃位則建議在外僱家傭培訓上,既要強調重視職前培訓,亦應完善機制,加強與團體合作強化職後持續培訓。 天眼綠化植物阻礙司機視線社諮委區穎晞關注交通黑點問題。他認為馬路上部分綠化植物、天眼等的位置有問題,導致駕駛者出路口時視線受擋,包括馬濟時總督大馬路的垃圾桶說明牌、海港前地轉上外港碼頭落客區天橋前的天眼、賈伯樂提督圓形地及新勝街路口的廣告牌,以及澳門及離島部分道路的植物,建議當局重新檢視相關設計並設立指引,規範道路中間綠化帶的高度、植物之高度或取消邊緣種植植物,以免發生意
長者事務委員會昨(6)日進行會議。社工局會後表示,會上就考慮在資助院舍及日間護理中心引入樂齡科技設備的基本構想,請委員會提供意見。 當局考慮分五個階段引入樂齡科技到本澳,包括協助院舍應用和購買設備。 昨日會議假教青局仲尼堂舉行,由社會文化司司長譚俊榮主持。會上邀請香港社會服務聯會代表,向委員會介紹樂齡科技產品在香港長者服務的應用情況。 社工局社會互助廳廳長蔡兆源會後表示,當局經去年組團考察日本和香港使用樂齡科技的情況,考慮分五個階段引入樂齡科技到本澳,包括以先導計劃的形式,培訓本澳17 個長者院舍及日間護理中心了解及應用有關科技,及後成立資助計劃,撥出總共850 萬澳門元資助機構引入相關設備,讓有關科技達至提升照顧長者、協助長者康復的成效,減低服務風險,保障長者安全。當局亦會鼓勵院舍在購買設備之前先借用,以評估設備是否合適。 另外,委員會又聽取當局總結《2016 至2025年長者服務十年行動計劃》年度評檢報告及未來兩年工作規劃。計劃中期階段(2018-2020 年)的141項措施中,已開展了106 項,截至去年底有61 項已完成,主要成果包括推出「戶外緊急呼援服務」,開展長者健康評估服務等等。
澳巴一輛N3路夜間巴士,昨(6)日清晨5時在氹仔蓮花路司法警察局路氹分局門外失事,撞向輕軌高架一座橋墩,車頭毀爛,車上十名乘客全部受傷,司機無恙。傷者全部送往山頂醫院治療。運輸基建辦公室事後聯同施工及監理單位,前往事故現場視察,檢查被撞橋墩情況;確定橋墩結構沒有受到影響,但附設於橋墩的排水設施損毀需要更換。
說起澳門每一年的體壇盛事,相信大家第一時間都會想到每年11月舉行的澳門格蘭披治大賽車。已經舉辦了65屆的大賽車無疑是澳門的一面「皇牌」,每年成功吸引過萬遊客及賽車發燒友來澳觀賞賽事,同時刺激澳門經濟。但其實除了大賽車以外,本澳每年亦有多個大型體育項目進行,例如武林群英會、多個馬拉松比賽、國際龍舟賽等,漸漸發展成為本澳另一種旅遊元素─體育旅遊。 與傳統旅遊觀光不同,體育旅遊參與性和體驗性更強,參與體育旅遊的旅客都是中高端客人,他們的消費能力都較一般自由行及團客為高,而且都是過夜旅客。這些條件正正是特區政府一直希望增加的旅客客源。 體育旅遊不只有外地旅客參與,本地居民同樣樂在其中,支持本地運動員為澳爭光。其次,體育旅遊亦能開發結合運動及周邊商品的文創發展,例如舉辦各類體育展覽,包括運動文物展,體育旅遊紀念品。為慶祝大賽車四十周年而興建的格蘭披治大賽車博物館就是一例,可見體育旅遊發展效益宏大。 整份《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提到46次「旅遊」。其中,《綱要》探索以旅遊等服務業為主體功能的無居民海島整島開發方式,推動形成連通港澳的濱海旅遊發展軸線,建設一批濱海特色風情小鎮。隨著2015年國務院正式批覆給予澳門特區管理85平方公里水域,特區政府應研究發展水上體育運動項目,豐富澳門旅遊多元化。 今年一月,約300名來自世界各地的國際帆船選手聚首澳門,參加「2019粵港澳大灣區盃帆船賽暨澳門盃國際帆船賽」,賽事一連四天在黑沙海灘以南水域舉行,是本澳首個國際大帆船賽事。 主辦單位認為,活動有助推動澳門帆船運動與國際旅遊休閒中心發展,開創澳門國際大帆船賽事的新一頁。筆者認為,既然澳門已擁有管理水域權,相關部門應著力舉辦更多不同類型的水上體育活動,《澳門旅遊業發展總體規劃》並提出開展更多的水上體育活動和修建升級大賽車博物館,亦是開發體育旅遊資源的具體舉措。
一名爛賭無業中年女子,先後三次在友人夫婦離澳外期間,藉口有賭客借款賭博,在夫婦於賭場貴賓廳賬戶簽署俗稱「Marker 」的信用借貸,三次合共簽碼400萬港元,自己在貴賓廳「搏殺」,最終輸光巨額騙款無力償還,卻以不同藉口推搪拖延還款。事主夫婦到貴賓廳查賬時最終揭發騙局,日前帶同涉案女子到司警局自首。 司警昨日透露,被捕女子姓鄭,42歲澳門居民,涉嫌觸犯巨額詐騙罪已被移送檢察院處理。 事主夫婦同樣是澳門居民,年約40多歲,但二人否認在貴賓廳開設賬戶從事疊碼。 案發在去年8月22日至30日,鄭女趁事主夫婦三次離澳期間,訛稱有賭客需借錢,到他們的賭場貴賓廳賬戶簽碼,三次合共簽碼400萬港元。由於鄭女早前亦曾簽碼,且有借有還,事主夫婦不虞有詐,答應借款。詎料鄭借款後隨即親自上陣在貴賓廳賭博,並將所借款輸光。事後亦以各種藉口推搪延遲還款。事主夫婦日前到貴賓廳查詢時,被人「穿櫃桶底」真相終於曝光,他們本周一(4日)尋獲鄭女,將其帶到司警局報案處理。
昨(6)日是中國傳統廿四節氣的「驚蟄」,習俗上會進行「打小人」。記者昨到台山土地廟時,發現有不少人正進行「打小人」活動,狹窄的街道便有十餘攤檔正在幫顧客「消災解難」,眼見老婆婆將豬肉放到印有白虎符紙上,再用拖鞋拍打,繼而灑上米粒,以作化解。 澳門台山坊眾互助會副理事長羅杏冰表示,由於受下雨影響,攤檔數目及人流起碼比去年「少一半人」,但有愈來愈多人選擇「驚蟄」時到此進行「打小人」活動。她直言,每年「打小人」結束後,現場都會遺留大量垃圾,影響市容且阻塞街道,期望檔主能清理好現場再離去,以免阻礙行人。 有善信表示,以前曾居住香港,每逢「驚蟄」便有許多人前往鵝頸橋「打小人」,而自己對「打小人」並不陌生,皆因是「由細打到大」。 一般都是直接找婆婆幫忙「打小人」,消費則是「檔檔唔一樣」。她稱,一直未曾覺得「打小人」有效,豈料「上一年冇打就發生咗好多事」,今年來「打小人」只是祈求來年平安好運。 另有市民表示, 今年是第一年來「打小人」,因經過土地廟時,看見十分熱鬧,便想親身體驗此習俗,「見到啲人嚟打,我又嚟打下」。 當整個「打小人」儀式完成後便稱,純粹是想應節及體驗,「覺得自己做咗啲嘢,個心舒服啲」,期待今年事事順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