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警成功搗破一個經營網上賭博的跨國犯罪集團,拘捕九名涉案內地男女,當中兩人懷疑是骨幹成員。警方相信其串謀菲律賓同黨在過去一年內,以直播賭廳真實百家樂賭局結果,並利用「微信」手機應用程式,吸引內地賭客網上投注,從中抽取碼佣謀利。警方估計每年收受非法投注金額高達5,400萬元人民幣,抽佣獲利超過150萬人民幣。 警方現將透過國際刑警追緝該集團在菲律賓的主腦和其餘同黨下落。 司警發言人稱,案中被捕八男一女, 年齡由19至32歲, 分別來自江西、山西、湖北,其中兩名姓陳男子為骨幹成員,二人為兄弟關係,同來自江西。九名內地人士因涉「犯罪集團、不法經營賭博」等罪名已被移交檢察院偵訊。 司警通報案情指,近日接獲情報,有人在新口岸區仙德麗街皇朝花園一單位內進行網上非法賭博。司警經調查後鎖定目標,昨日上午採取行動,拘捕涉案的九名男女,在單位內搜獲一批犯案工具,包括七部電腦、近100部手機以及多本數簿等,隨後帶返司警局作進一步調查。 司警調查發現,該跨境網上賭博集團運作至少一年,懷疑在菲律賓馬尼拉有另一批同黨犯案,負責直播當地一個賭場內賭廳百家樂賭局,而在本澳被捕的九名成員則負責用微信聯絡和接受內地賭客投注,並會轉播賭局結果。被捕集團成員供稱收取8,000元人民幣月薪。 警方相信涉案賭廳由澳門人或香港人經營,現進一步追查犯罪集團運作方式。
行政長官崔世安昨日發表《2018 年財政年度施政報告》,大開庫房進行惠民措施,包括各項民生津貼及退稅等合共拋出168億元公帑;更重要的是,崔世安明確表示,新城填海A區2.8萬個公屋單位政策未變,以至離島醫院綜合體、輕軌氹仔段、重開經屋申請這三項重大基建及民生工程,希望在他任期完結前,都能完成。 由於本澳早前遭受世紀風災,直接導致是次《施政報告》開展一系列安全城市建設的長期規劃,包括防災減災十年規劃、重新改造內港防洪設施、改善民防應變機制及設施等,與此同時,亦令政府重視檢討高官問責制。另外,除加大力度在環保措施方面,明年的重頭戲,會是十多項關乎政府運作及民生福祉的重大修法工作。
《2018年度施政報告》全文近300頁,除回顧過去工作外,行政長官崔世安也在《施政報告》中為本澳規劃未來。面對內外環境的複雜多變,政府在各個領域為未來工作制定方針。民生問題仍是政府施政的重中之重,除了多項惠民措施繼續實施外,多項津貼也隨著社會整體變化而調升。現金分享計劃繼續實施,公屋、輕軌等公共建設有序進行。而今年「8.23 」風災的慘痛經歷,也堅定了政府做好防災減災工作的決心。本報概括分為七大重點,盤點《施政報告》中的核心內容。
公共行政改革方面,行政長官崔世安宣布明年1月公務員再加薪,薪俸點由現時83元增至85元,政府同時檢討官員問責制。 健全官員問責配套崔世安表示,打造勤政、廉潔、高效、公正的法治政府,不斷完善和提高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將是來年施政重點;檢討官員問責制度,以規範行政、政治、法律、道德四大問責規定,從而健全問責的配套制度;同時深化績效評核工作,細化評核要素和標準,完善第三方評估;增強各級官員的國家意識和責任意識,努力形成「施政為民、權責一致」的良好行政文化氛圍。 公務員薪俸點增至85 元行政長官稱,落實施政是全體公務人員的努力和付出,在聽取公務人員薪酬評議會及公務人員團體意見後,政府建議明年1月調升公務人員的薪俸點每點至85元,有關法案將提交立法會審議。(資料圖片)
經濟方面,崔世安表明未來的經濟發展將以「鞏固主體產業」為主, 他在記者會上表示,即將到期的賭牌將要重新競投,強調博企需配合《五年發展規劃》和建設世界旅遊休閒中心目標,加入更多非博彩元素。行政長官崔世安在記者會上未有正面回應未來會否增加賭牌數量,不過表明博彩業牌照到期後需重新競投。 政府支持博企優先採購本地中小企業的產品及服務,積極推進博企與本地企業、特色老店、文創產業互動發展。 預期明年經濟續增長此外,政府也將繼續扶持成長較快的會展業發展,創新培育會展業的形式,以「會議為先」作導向,爭取更多專業性、國際性的品牌會議和展覽落戶澳門;同時加大力度培育文創產業,加強區域交流合作,強化專業和管理人才培訓工作;繼續優化各項中小企業扶持措施、提升居民就業競爭力,建設宜業城市。 開發更多旅遊產品此外,充分發揮澳門多元文化,開發更多文化旅遊新產品,藉着成功申報「創意城市美食之都」,把旅遊經濟效益輻射到周邊社區,推動社區旅遊發展,並助力中小企業增強活力。《施政報告》預期本澳經濟明年持續實現正增長。
交通方面,政府重視解決交通問題及支持推動綠色出行,結合多種方式治理交通,完善步行網絡,構建高效、便捷、綠色的出行環境。 控車初見成效《施政報告》指, 控車方面初見成效,由今年初至9月機動車數目增長率為-3%;完善「道路設施巡查管理系統」,強化工程監管,降低道路工程對居民的影響;完善巴士線網布局,抓緊綜合改造關閘巴士總站設施;完善的士服務制度建設,依法打擊違規行為,預計明年《的士客運法律制度》送交立法會審議,而100部特別的士亦將在明年全部投入服務。 構建綜合運輸樞紐政府會持續推進《輕軌交通系統法》立法工作, 加快交通基礎設施建設,構建離島海陸空綜合交通運輸樞紐,強化澳門與區域及國際間的聯繫。 此外,跨境交通設施對接上,珠澳大橋澳門口岸的周邊配套設施工程,將會與大橋同步完成。(資料圖片)
區域合作方面,《施政報告》提到,將繼續深化區域合作,全力落實《特區五年發展規劃》並與國家整體規劃對接,努力把澳門「一中心、一平台」的發展與國家「一帶一路」建設、粵港澳大灣區規劃緊密結合,並設立專責部門統籌區域合作,提升合作素質和水平。 積極參與大灣區建設《施政報告》指,根據《深化粵港澳合作,推進大灣區建設框架協議》,在粵港澳三地政府的共同合作下,將把粵港澳大灣區打造成為更有活力的經濟區,以及內地與港澳深度合作的示範區,共同建設世界級城市群。 深化泛珠三角區域合作《施政報告》亦提到拓展澳門發展空間,應持續深化泛珠三角區域合作,攜手開拓葡語系、歐盟國家和東南亞國家市場,並繼續打造「京澳合作夥伴行動」品牌活動,深化川澳合作,探討展開與中西部地區、東北等老工業基地的交流和合作。不斷完善港澳溝通機制,發揮在台灣澳門經濟文化辦事處的功能。(資料圖片)
漁翁街天后廟昨(14)日上午8時40分發生火警。消防員接報到場發現廟宇外平台著火,隨即開喉撲救,火警在早上約9時救熄,廟內多處地方被燻黑,部分用鐵皮搭建建築物倒塌,廟內供奉的觀音像沒有損毀。事發時廟內無人,起火原因初步懷疑雪櫃供電拖板短路引致,文化局局長梁曉鳴在9時許到場了解事件,認為事態嚴重,並對事件感到遺憾,希望同類型事情不再發生。
創新創業推動時代進步,創新是社會進步靈魂,創業是改善經濟社會發展、改善民生重要途徑。特區政府一直不遺餘力協助青年創業,但過去青年創業不少都有失敗經驗,創業熱情一度下降。近年澳門特區積極參與粵港澳大灣區發展,主動融入,拓展區域合作,為澳門發展開創前路,為青年發展、創業尋找空間,加上過去一年澳門經濟重拾升軌,創業環境日益改善,不少青年人希望跳出傳統就業框框,開拓自己事業,青年創業氛圍再趨濃厚,政府及民間團體最近連迭合作舉辦青創講座、論壇、工作坊等,為有意創業青年提供資訊。 創業難一蹴而就,青年創業需要有創業知識素養,否則在過程中容易遭遇創業技能瓶頸,需要了解全面建立企業財務制度、人事制度、行政制度、融資計劃,從專業角度整合資源、實行管理能力,才能全面掌控整個企業的運作。青年大多缺乏創業經驗,缺少實際工作經驗,缺乏具體市場開拓經驗與相關知識,也缺乏從職業角度整合資源、實行管理能力的經驗,單憑熱情創業,難以對企業實現有效的管理,最終難以經得起市場考驗。 特區政府協助青年創業不遺餘力,除了青年創業援助計劃,提供免息貸款,更設立「青年創業孵化中心」,為有意創業青年提供協辦行政手續、臨時辦公場所、市場資訊、營商管理課程等方面的服務,聯同民間團體推出眾多舉措輔助青年創業,舉辦不同形式創業工作坊,協助年輕人了解市場和創業方向,尋找合適發展道路。 「創業難,守業更難」,青年創業援助計劃無疑能夠為青年人解決部分創業資金問題,但要生意持續發展,單靠金錢和熱誠仍不足夠,當局向有意創業青年提供營銷管理、市場推廣、財務管理及企業會計等課程資料,藉此提高青年創業者營商水準。為進一步提升企業競爭力,舉辦「工作坊」,邀請知名企業家及具代表性青年企業家,分享成功創業心得及經驗,以助開闊企業經營思維。 不少人認為,創業最難在於籌集資金,但青年創業者指出,在創業過程中,資金往往不是最大困難,市場競爭、產品競爭、缺乏營商經驗、人資及舖租等,都是創業者要解決問題,政府透過多元化措施,完善營商環境,加強對青年創業者支援,協助青年創業。
澳門近年來創業環境日益改善,為引領年輕人創新創業,澳門工商聯會於本月13日至15日一連三天在永利皇宮舉辦「青創闖天下系列活動」之「青創零距離交流論壇」,邀請澳門、香港以及內地十個省市青年企業家出席,希望能讓澳門本地創業家與各地區年輕創業家有更好交流,鼓勵不同地區、不同文化年輕人共商創新事業,更好地肩負起社會賦予的責任。 應邀出席的企業家,分享創業經驗和心得,為三地青年創業家搭建溝通平台,拓寬眼界,充分了解市場動態,更設立中港澳三地對口行業對接論壇,冀透過商業配對環節,為海內外及本地客商提供商業洽談橋樑,促進創業家交流,通過活動引導年輕人思考未來發展方向,為青年人提供更多、更好的創業知識及機會,幫助他們實現創業夢。 第二日的「青創零距離交流論壇」昨(14)日早上10時舉行,國家級非遺傳人、銅雕技藝傳承人朱軍岷,在論壇上分享自己轉型經驗。他在全國有30多家實體店。他稱,自己透過銅雕技藝與現代生活文化設計結合,同時利用網絡宣傳增加曝光率,成功打造成內地著名品牌。他認為本澳文化底蘊深厚,可善用澳門元素開拓系列文創品,同時宣揚傳統文化,澳門有很好的本土資源,每年有3,000多萬人流量來澳旅遊,創業者要把握龐大的人流量轉化成消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