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政報告》多亮點

學者關注大灣區發展方案

澳門科技大學社會和文化研究所及澳門創智發展研究協會,昨(15)日舉行「2018特區政府施政報告:觀察與建議」座談會,對下年度《施政報告》進行解讀和討論。與會學者指出,今年《施政報告》當中有許多新亮點,其中有融入國家發展大局,積極參與推動粵港澳大灣區建設作為重點。 本澳2018年施政方針備受澳門及內地社會各界關注,澳門科技大學社會和文化研究所所長林廣志教授認為澳門迎來「天時,地利,人和」的黃金時代,港珠澳大橋今年年底也具備通車條件,但相關利好政策及發展機遇,亦將為澳門帶來挑戰,政府施政壓力也逐年加大,需要政府科學決策,帶領澳門科學發展,建議由中央牽頭,設置粵港澳協調機制,突破制度限制共同發展。 澳門科技大學法學院執行副院長、教授方泉認為,《施政報告》有很多民生項目並沒有納入法律提案中,包括《都市更新法》、《土地法》,《經屋社屋法》、甚至是澳門所發展的特色金融等。而且施政報告多次提及的「大灣區」建設,也沒有切實方案。她擔憂澳門法律不但未能融入區域發展,甚至可能會產生障礙。 有關官員問責制方面,澳門理工學院社會經濟與公共政策研究所副教授鄞益奮認為,現今官員問責並沒有系統化,認為應引入一套適合主要官員的問責制,包括誰承擔責任、法律後果等。(何灝恩攝)

16/11/2017
36985

蕭志偉指《施政報告》回應社會訴求

有家長期多關注有特殊需要兒童

行政長官崔世安前(14)日發表《2018財政年度施政報告》,《報告》提及明年財政預算逾1,100億元,發展策略研究中心會長蕭志偉昨日在澳門電台時事節目「澳門講場」表示,預算是特區政府成立以來最高,但認為支出合理。 蕭志偉表示,從宏觀角度看,他認為《報告》突顯特區政府具備信心和決心持續深化五大民生長效機制,全力推動共建共享經濟成果,在現時穩健的財政儲備下,應該「量入為出、應洗則洗」,當中投放資源於防災、減災、建設大數據平台、環保、交通網絡的改善等,他表示認同。 另一應邀出席嘉賓、理工學院社會經濟與公共政策研究所講師呂開顏表示,《施政報告》回應社會訴求,不過,他認為政府鼓勵生育,但除增加出生津貼外,在支持母乳哺育、幼兒保險、醫療、教育、家傭、婦女,乃至勞動力等政策和具體措施,也需要調整和進一步強化。 有市民致電節目發表意見,認為《施政報告》對有特殊需要兒童及其家庭缺乏關注。陳先生指出,其妻子為了照顧有特殊需要小孩,辭去原有工作,加上政府缺乏特殊治療配套,讓有特殊需要家庭百上加斤。 另有家長致電節目時指出,家中一名八歲小童患有自閉症,需要持續性治療,坦言16,000元的津貼等於杯水車薪,連兩個月的治療費用都不足夠,加上政府及其醫療體制本來就相對缺乏對特殊兒童的治療,不時需要香港澳門兩地走以求更好的醫療服務。加上津貼發放範圍一刀切,直言政府對特殊家庭照顧不足。

16/11/2017
38637

推進公屋興建進度

構建宜居城市

本澳樓價高企,在「上樓難」的情況下,市民唯有寄望公屋。行政長官崔世安前日發表明年度《施政報告》時終於公布,政府將爭取兩年內重開經屋申請。 行政長官崔世安在《施政報告》中指出,政府將強化居住保障,建設宜居城市,已確定收回的土地,優先考慮用於公共房屋和公共設施建設。當中提到,新城A區將分四期完成28,000個公屋單位的目標,現正編制第一期約7,000 個公屋單位的規劃條件圖草案; 氹仔偉龍馬路公屋建造工程正進行實施性研究,預計明年第四季完成研究的最終報告,初步分析可建近6,500 個單位; 發電廠原用地預計可建1,000 個公屋單位,並已發出規劃條件圖; 路氹西側東亞運大馬路預計可建約2,000 個公屋單位,現正跟進相關工作。 上述提到的大型公屋項目預計可提供共37,000 多個公屋單位,但仍未有落成時間表,幸好崔世安亦向市民派「定心丸」,指現時會先建成一批大的公屋項目,加上可收回的閒置地等優先興建公屋等,對興建公屋數量有信心。 除了增加公屋供應外,由舊區重建演變而成的都市更新計劃亦是改善住居環境的重要措施之一,該計劃提出數年仍無進展,而崔世安在《施政報告》中則表明未來會加快都市更新工作,並開展暫住房計劃及樓宇重建業權百分比的諮詢。 市民對公屋的渴求一直存在,房屋局今個月初開展新一輪社屋申請,申請期至明年2月7日,本澳現時只有1,300 多個社屋單位,但社屋重開重申首日已派出萬份申請表,相信今次申請會出現「爭崩頭」情況; 2013 年的多戶型經屋1,900 個單位,當總共接獲到42,000 多份申請,可見本澳居民對公屋需求熱切。崔世安在《施政報告》中公布的多項房屋政策以回應市民的住屋需求,對本澳居民來說是無疑是喜訊,而未來有關當局如何兌現承諾,推進公屋建設進度,明確公屋的供應量及落成時間表,做到《施政報告》提到的目標,將成為大眾熱切關心的問題。

16/11/2017
23983
找不到相關內容

七日預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