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遊局局長文綺華是土生葡人,土生菜是她喜歡的菜式之一,對土生菜也有一份執著。文綺華稱,土生菜是澳門獨有的fusion菜式,十分具有代表性,惟現時土生菜有參差,有不同的味道、不同的標準,至於何謂正宗,她希望在提交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四年計劃中,訂定出土生菜的統一標準,得到社會的認同,令土生菜將來可以「走出去」,在國際上有認可性和權威性。 文綺華稱,在申報「美食之都」的文本中,提到土生菜標準化。她明白不同菜系都有標准化,但要滿足基本條件和訂定標準化的過程中都不容易。相信這是未來四年中較難的一項工作,需要得到土生菜團體的協助,多作溝通和資料搜集。 文綺華介紹,葡國的航海歷史中,曾經過非洲、印度、馬六甲等地方,從而將不同地方的飲食文化和香料等帶到澳門,最終結合同樣具歷史意義的中國菜,慢慢演變成今天的土生菜。由於土生菜具代表性,可說是中葡交流的成果,因此旅遊局才會將它推廣開去。
本報早前訪問多間老牌食肆,不少東主都反映店鋪生意不俗,但由於不想將家傳秘方傳予外人,又苦於後繼無人,因此只能選擇結業。旅遊局局長文綺華認為,一門傳統手藝若無法傳承下去比較可惜,但亦不一定要後人才可傳承,未來會向該批老牌食肆解釋傳承的重要性。 至於如何刺激或吸引年輕人投身廚師行業,她坦言,由於廚師行業辛苦,飲食業工作不簡單,除不斷追求廚藝外,要有不斷進取的心態,因此明白吸引年輕人入行不容易。 文綺華又指,外國廚師的認受性、地位評價、尊重等方面都較高,在社會上可算是專業人士,但在澳門,不少人認為廚師只是粗獷的「廚房佬」,故本澳亦需要慢慢提升廚師地位及形象,甚至打造「澳門廚神」,給予廚師榮譽感。她相信,現時不少年輕人不單單是追求金錢,更會追求成就感和榮譽感,希望提升廚師的地位有助吸引新血。
除承傳問題外,本澳由於租金高昂,老店面臨成本高、請人難等問題,經營越趨艱苦。旅遊局局長文綺華表示,現時經濟局有計劃扶持本地特色老店傳承,例如店鋪裝修或尋找商機;旅遊局方面,亦盡量為老牌食店作宣傳,提供培訓及專人評估等幫助,讓中小型食店獲得提升,希望可以為他們帶來多些旅客。 舊區設施弱 限制老店發展不少特色小店或老店,都隱藏在舊區,惜舊區在設施配套較弱,如輸電供電、人車道狹窄等方面受到限制,難以發展。 文綺華表示,有不斷聽到相關問題,當局會反映相關部門跟進,但當中由於需要與工務、市政、交通等政府部門相互配合,因此未來透過不同政府部門努力,希望可以改善問題。 雖然本澳未有出版特色小店清單或美食地圖等資料,但文綺華稱,旅遊局近年推出包括《美食指南小冊子》、「優質旅遊計劃」、「論區行賞」為食店標示地圖,以及透過一系列上述網上宣傳活動等,為中小食店提供一個合適發展平台。
踏入金秋,澳門盛事接踵而來,太陽城集團第64屆澳門格蘭披治大賽車下周四至周日舉行,第二屆澳門國際影展暨頒獎典禮將於下月8日至14日舉行,「 澳門購物節2017」下月3日至31日舉行,「2017澳門美食節」今天(10日)至26日一連17天假澳門西灣湖廣場舉行,以慶祝澳門回歸祖國的重頭戲,一年一度以澳門拉丁城區為主軸的藝術大巡遊,今年更擴展為國際性,「2017澳門國際幻彩大巡遊」將於下月17日隆重舉行,今年大巡遊以澳門城區及特色名勝的故事為主題,由49個本地及15個外地藝團精心打造,參演人數近1,200人。
「太陽城集團第64屆澳門格蘭披治大賽車」將於下周四至周日舉行,社會文化司司長譚俊榮、體育局局長潘永權、旅遊局局長文綺華及各賽會領導及成員,昨日中午在格蘭披治賽車大樓進行拜神儀式,祈求賽事順利。 體育局局長潘永權表示,一如以往,本屆賽事門票銷售情況理想,到目前為止,已售超過95%門票,其中葡京彎門票更超過98%。至於大賽車預算則與過往幾屆一樣維持2.2億元之內,設施維修預算為6,000萬元。 社會文化司司長譚俊榮稱,格蘭披治大賽車在觀賞人數、賽事觀賞性等方面不斷創造紀錄,今屆賽事是首次有三項世界級賽事和格電賽事,加上國際汽聯對澳門大賽車工作肯定及認同,相信今屆格蘭披治大賽車精彩可期。
澳門明愛轄下恩暉長者綜合服務中心於昨(9)日舉行啟用儀式,澳門特別行政區行政長官崔世安、社會文化司司長譚俊榮主持揭幕。 恩暉長者綜合服務中心位於石排灣社會及衛生服務大樓七至九樓,為澳門首間四合一的長者服務綜合體,包括院舍住宿、日間護理、家居照顧及支援,以及護老者服務。中心將提供318 個院舍名額、60 個日間護理服務名額,下個月底正式投入服務時,可聘請服務所需要的五個治療師。 社會文化司司長譚俊榮致辭表示,社會服務團體和民間機構,是特區政府推行社會服務最緊密、最可信賴的夥伴;未來特區政府將繼續致力為長者構建全面的養老保障體系,為長者提供更優良的安老環境,更好地實現「老有所養、老有所屬、老有所為」的理念與宗旨。 另外, 社工局局長黃艷梅(圓圖)活動後接受傳媒訪問時表示,預計明年初可以落實新的無障礙設施指引,現時已完成諮詢工作,相關公共部門正展開所需的行政程序。新指引參考了鄰近地區的做法,涵蓋了便利視障和聽障等多類殘障人士。
行政會完成討論有關《食品中食用色素使用標準》行政法規草案,行政會發言人梁慶庭昨日於新聞發布會上表示,鑑於近年世界各地不時發生食品中加入工業色素引發的事故,經特區政府綜合考量國際及本地實際情況,並根據本澳市場食品中食用色素的使用情況,綜合本地市民食品消費量後,制訂《食品中食用色素使用標準》行政法規草案。草案建議規管在食品中允許使用的食用色素,以及在使用時應如何符合條件,草案亦規定,禁止在生的或未經加工的肉類、水產、蔬果及嬰兒食品等使用食用色素。 法規實施後會否對食品市場有影響?民政總署管理委員會委員吳秀虹解釋,在制訂草案時曾做過調查,了解本澳市面食用色素使用情況,發現違規情況數量甚少,相信法例公布後不會有太大影響。行政法規將會在公布後翌日生效。
行政會完成討論《身份證明局的組織及運作》行政法規草案,行政會發言人梁慶庭(下圖)昨日在新聞發布會上稱,回歸後身份證明局相關工作量逐年增加,現行「組織法」未能配合所需,故此政府制定有關《身份證明局的組織及運作》的行政法規草案。 草案建議身份證明局增設多一名副局長,並由現時三廳四處增加至四廳八處,同時撤銷原有科級單位;擴大居民身份資料廳職能,下設身份證處,負責處理國籍申請及居留權證明書申請的審批等工作;增設綜合事務廳,下設法律事務及公共關係處和服務管理處,負責處理法律、新聞工作等事務;增設社團及財團登記處;建議局方人員編制由現時131 人增設至186 人。 梁慶庭解釋,現時身份證明局有281人,而草案建議改變編制上人員至186人後,局方仍不會有任何空缺,只是編制職程上的改變。梁慶庭亦表示,身份證明局在回歸時的1999年與現時的工作量有極大分別,如當年每年辦證人數只有30,000多,現時已有12萬多 ;護照辦理人數更由當年1,387人,大幅增設現時每年50,000多人,故改變職能架構能更好地處理現時身份證明局的工作。
僅僅認識三個月,就開口向你借55 萬元,你會借嗎?一名本澳中年女子就真的借了,這筆錢要不回來不說,無良騙徒又抓準事主徬徨無助的心理,陸續以各種理由連續詐騙事主,總額高達港幣1,000 萬元。這也是本澳三個月來第三宗「富婆」遭詐騙千萬元的案件,所有市民千萬要小心。
珠海第四條對澳供水管因強颱風「天鴿」而被迫延至明年上半年才能完工,雖然水務局稱,這不會對澳供水有影響,局長前日在「第12屆深港珠澳供水界學術交流會」上又補充,水資源的可持續利用,決定城市發展的承載力。所以總結就只有一個字: 水。即是說,以政府現今「水頭」充足,應思考如何以「水」搵水。 早在七年前,已有本澳學者提出,政府應致力發展海水化淡,來解決澳門長期依賴珠海供水的困局,不要臨渴掘井; 去年,在本澳舉行的「國際清潔能源論壇」,國家水利部原總工程師袁國林再彈此調,認為隨著澳門人口急增(1998 年是43萬人; 去年是61萬人),水資源需求大,建議可以使用海水化淡,開拓新水源。 為甚麼不呢?讓我們先來看現實情況,去年澳門半島用水量,佔總體用水量64%,而離島區(包括氹仔、路環、澳大橫琴校區)的用水量則佔36%,全年用水量8,670 萬立方米,即平均每日用水量23.7 萬立米方。倘若沒有珠海供水,單靠本澳水塘儲水量(新口岸水塘200 萬立方米、石排灣水塘45萬立方米、九澳水庫50萬立方米、黑沙水庫20萬立方米),只能夠捱13.6 日,連半個月都頂不住。 珠海的供水,主要來自西江,但西江不可能沒有枯水期,枯水期的鹹潮倒也罷了,頂多食水鹹一點而已,但最重要的是,人家供水都有困難,實在長貧難顧,雖則國家有承諾,對特區優先供水,然而,隨著新城填海五區、港珠澳大橋、北安碼頭、各個大型住宅娛樂休閒設施相繼落成,未來本澳的用水量當會大幅遞增,若不主動謀策儲水之道,又如何達到局長所說的「水資源的可持續利用,決定城市發展的承載力」的目標? 其實,全球很多沿海城市都採取海水化淡,以解決用水問題,即使以日本雨水充沛、河流潔淨,亦一樣銳意發展海水化淡。根據香港多年前海水化淡的經驗,一個水廠每天可以淨化13.5萬立方米海水; 倘若在路環另建一座海水化淡廠,以這標準計,一天淨化的淡水,就足夠供應全澳一半有多的用水量。 要是認為澳門附近水域水質不佳,大可在路環以南偏遠海域,抽取較佳的海水,以現今科技論,相信聘請外國專家,當可成事。 本澳未來的用水量只會有增無減,在「再生水」夭折、全澳仍沿用淡水沖廁的不利環境下,何不多花些錢,把供水這項重大民生工程做好,則子子孫孫,當受惠無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