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指不應對結果抱過高期望

美俄首腦會晤在即 對峙局面難解

美國總統拜登正在歐洲進行他就職以來的首次出訪,除了參加七國集團峰會、北約峰會和美國-歐盟峰會外,還將於16日在瑞士日內瓦與俄羅斯總統普京舉行會晤。一些國際問題專家紛紛表示,此次會晤可能有助於緩和美俄之間日趨緊張的關係,但人們不應對其成果抱有太大期待。 美國喬治敦大學教授、外交關系專家查爾斯·庫普錢日前在接受新華社記者專訪時表示,「此次會晤是拜登上任頭幾個月(美俄)關係急劇惡化的產物」,「舉行的背景不是(兩國間)日益親近,而是出於對關系惡化的擔憂」。 持相同觀點還有日內瓦安全政策研究中心主任、前歐洲安全與合作組織秘書長托馬斯·格雷明格。他日前在一次視頻研討會上表示:「美俄首腦會晤能夠舉行,拜登和普京將進行對話,這已是一個積極信號。當然,期待兩國關係正常化還為時過早。我認為,在持續對抗的背景下,兩國對話與選擇性合作將並存。」 學者:兩人都無心推動和解 日內瓦高級國際關係與發展學院國際歷史和政治系主任穆罕默德·烏爾德·穆罕默德表示,對於美俄兩國而言,這是一個關鍵時刻。他強調:「我們不應該抱有不切實際或過高的期望,雙方都以一種無心推動的心態來到談判桌前。」庫普錢認為,兩國領導人的討論將聚焦美俄關係本身。「我認為真正目的是防止兩國關係進一步惡化,並努力建立一種更可預測的關係。」他說,美俄領導人可能「就一些共同利益點進行建設性討論」,這些議題包括軍備控制、增加軍事透明度以防擦槍走火、氣候變化、全球疫情、經濟複蘇和未來應對疾病大流行的計劃等。 格雷明格認為,俄羅斯與西方的關係不斷惡化,互信水平處於最低點。因此,現在正是美俄兩位領導人之間恢復對話的時候,這次首腦會晤「提供了恢復冷靜對話的機會」。 穆罕默德·烏爾德·穆罕默德則表示,雙方來到日內瓦,絕對是一個重要和積極的動向,兩國關係可能會有一段緩和期。

16/06/2021
29293

「叛徒」登基 以色列變天

內塔尼亞胡:我還會回來

被稱為現代「大衛王」的內塔尼亞胡終於在13日結束他史上最長的總理任期,他的前幕僚親信、自立門戶的「統一右翼聯盟」(前譯右傾黨)領導人貝內特「叛徒登基」,以色列政壇正式變天。 內塔尼亞胡在國會發表最後的演說,誓言必將捲土重來。「別懷憂喪志,我會回來的」內塔尼亞胡說。 當地時間13 日晚,以色列國會120 位議員就新一屆政府舉行信任投票,「統一右翼聯盟」領導人貝內特與「擁有未來黨」(前譯未來黨)主席拉皮德領導的八黨聯盟,以60票贊成、59票反對,一票棄權獲得國會授權,貝內特隨即宣誓就任以色列第13任總理,連續12年執政的內塔尼亞胡黯然下台。 《紐約時報》報道,貝內特與拉皮德的八黨聯盟僅以一票之差獲得授權,原本有一名持支持態度的議員在最後時刻選擇棄權,另一名議員則特地從醫院趕往國會投票,投完票再回到醫院療養,終於幫助新政府順利誕生。 內塔尼亞胡:不會退出政壇 曾於1996年至1999年出任總理,又於2009年「二進宮」掌權至今的內塔尼亞胡,隨後在國會發表卸任演說。他強調卸任總理一職並不會退出政壇,他仍是國會最大黨利庫德集團的領導人,也是下任選舉的總理候選人。他也諷刺新總理貝內特開創了一個先例,一個只有六席的政黨領袖竟然可以當上總理,認為他是「站在針尖上的總理」,直言自己會很快重新執政。 他說,「以色列總理應該要知道如何向美國總統說不,也要知道如何影響美國參眾兩院」,而貝內特當初也從未告訴選民會和中間派的拉皮德合作,成為「假右派」。在他演說過程中,新政府成員始終保持沉默,媒體拍到台下的貝內特始終保持微笑。 貝內特則在就職演說中表示,新政府會維持反對伊核協議的立場,而在以巴問題等多項議題上也將繼續維持現狀。他強調,猶太人在歷史上滅國兩次,就是因為無法合作,而這也是他組成此一新內閣的原因。 左右搖擺的新總理與分裂的政府 49歲的貝內特始終被認為立場搖擺,據外媒報道,貝內特的父母都被視為左派分子,他的母親曾接受以色列媒體訪問,稱與丈夫在美國加州讀書,反對越戰,自然而然成為左派分子,回國後卻成為愛國的民族主義者。 另外,貝內特自稱是正統派猶太人,頭戴代表信仰的基帕帽,卻在世俗的高科技企業賺進千萬財富,他自己住在特拉維夫的高級社區,卻倡導猶太人要設立屯墾區,他既是右派,又像左派,今年3月,他親自在電視台簽字保證,絕對不會允許中間偏左的拉皮德當上總理,但當內塔尼亞胡組閣失敗後,貝內特卻又被拉皮德說服共組聯合政府,被視為右派的「叛徒」。 雖然貝內特誓言團結,但八黨聯合執政的情況太過複雜,裡面有左派、右派、正統派、世俗派甚至還有阿拉伯人,他將領導的或許是一個充滿分歧的政府,與一個更加分裂的國家。 拜登發表聲明 歡迎新政府成立 以色列變天,最重要的盟友美國立即發來賀電。美國總統拜登發表聲明,祝賀新政府成立。 拜登在聲明中稱,歡迎貝內特領導的新聯合政府,美國將致力與以色列新政府合作,促進以色列人、巴勒斯坦人和整個地區人民的安全、穩定與和平。白宮稱拜登在6月13日曾與貝內特通電話,重申華府將打算與新政府合作,加強美國和以色列之間的關係。拜登的聲明中並無提及內塔尼亞胡。 阿拉伯國家靜觀其變 在阿拉伯國家方面,路透社引述專家指出,阿拉伯國家對以色列總理換人不會太在意,因為無論誰執政,對於佔領約旦河西岸及封鎖加沙走廊的方針都不會有任何改變,對阿拉伯國家來說,無論以色列誰當總理,都不會對阿拉伯世界太友善。 不過,有學者認為,內塔尼亞胡下台對於重新建立互信或許有一定幫助。過去美國、以色列及阿拉伯國家曾達成「阿伯拉罕協議」(Abraham Accords)幫助阿聯酋、巴林、蘇丹等國家與以色列關係正常化,但在內塔尼亞胡任內,以色列持續對伊朗發動影子戰爭,對於協議產生的互信造成嚴重危害,以色列變天或許能重新穩定這個中東和平的基石。

15/06/2021
33872

G7承諾捐十億劑疫苗

是缺乏實際行動的空洞承諾?

為期三天的七國集團峰會13日在英國西南部康沃爾郡閉幕。據新華社報道,七國集團在會後發表的聯合公報中說,將在明年年底前為全球提供十億劑新冠疫苗,以推動盡快結束新冠疫情大流行;將合作加強全球衛生應急體系,致力於把科學研發新疫苗的周期縮短至100天。在經濟領域,七國集團表示將維持長期經濟刺激計劃,盡快實現經濟復蘇。在環保和氣候領域,七國集團承諾在2050 年前實現溫室氣體「淨零排放」。 古特雷斯:努力遠遠不夠 儘管七國集團會後在新冠疫苗捐贈、經濟復蘇等領域做出承諾,但一些國際政要和機構指出,七國集團的承諾姍姍來遲,且遠遠不夠。聯合國秘書長古特雷斯認為,這雖然是值得歡迎的正確決定,但西方國家在全球抗疫領域做出的努力「遠遠不夠」。英國前首相白高敦表示,七國集團的疫苗承諾姍姍來遲,且力度不夠,不是真正的解決方案。「他們沒能通過(抗疫)第一階段的考驗。 」世衛總幹事譚德塞6月7日說, 到目前為止,全部新冠疫苗的44%被用在富裕國家,而用在最貧困國家的只佔0.4%。迫於輿論壓力,美國和英國在七國集團峰會上做出了一些疫苗共用承諾,但這些承諾最終能否兌現依然是未知數。在峰會舉行期間,大批民眾舉行示威遊行,抗議七國集團只做空洞的承諾,缺少實際行動。 七國集團由英國、美國、法國、德國、意大利、加拿大和日本組成。英國是今年七國集團輪值主席國。除七國領導人外,澳洲、韓國、印度和南非領導人應邀參加此次峰會,歐盟代表也出席會議。 七國集團在《聯合公報》中說,將在明年年底前為全球提供十億劑新冠疫苗。 (美聯社圖片)

15/06/2021
27523

協助日產前董事高恩逃離日本

美前特種兵父子認罪恐囚三年

60歲美國陸軍特種部隊退役軍人泰勒(Michael Taylor)與他的28 歲兒子彼得(),14日首度在東京地方法院出庭時承認,於2019年違法協助日產汽車公司前董事長高恩從日本棄保潛逃到黎巴嫩。 根據起訴書,泰勒父子2019年12月29日協助67歲的高恩,從東京都港區寓所逃到東京一家酒店,接著轉往大阪府一家酒店,最後前往關西國際機場。這對父子把高恩藏在樂器箱子裡,通過機場安檢,讓他搭乘私人飛機到土耳其,再飛到黎巴嫩。高恩有黎巴嫩護照,黎巴嫩與日本並無引渡條約。 據法新社報道,泰勒父子首次為了本案出庭。法官問他們檢方起訴內容是否有誤,兩人回答「沒有」。 去年美國應日本檢方要求,在麻州逮捕泰勒父子,這對父子曾打官司奮力拒絕引渡到京東,宣稱自己可能面臨虐囚般的處境。但他們的上訴在今年2月被美國最高法院駁回,美國3月將他們引渡到日本後,兩人被關在高恩昔日被關押的東京拘留所,他們可能面臨長達三年的徒刑。 儘管泰勒父子宣稱出手相助並未拿錢,但據日本放送協會(NHK)報道,彼得因出手相助,獲得高恩一家人給予一億4,400萬日圓(130萬美元)。朝日新聞則指出,泰勒父子把這筆錢很大一部分用於策劃脫逃過程,包括承租私人飛機的費用。 高恩當年脫逃時,正因四項金融罪名交保候傳,但他否認有任何不法行為。目前高恩仍住黎巴嫩境內。這宗脫逃案讓日本當局顏面掃地,並稱呼這是「近代史上最厚顏無恥且精心策劃的一次脫逃行動」。 美國前特種兵父子承認協助日產前董事長高恩逃往黎巴嫩。 (美聯社圖片)

15/06/2021
20569

韓國光州拆遷樓倒塌活埋巴士九死

是違規拆除導致的都更悲劇

韓國西南部光州市前(9)日下午發生重大工程意外,位於光州東區的鶴洞「都市更新重劃區」一幢五層樓高的舊樓突然無預警倒塌,瞬間垮塌的建築直接倒向馬路,活埋一輛準備埋站的公交巴士及兩輛私家車,截至昨日,倒塌事件造成九人死亡、八人重傷。事發一刻的畫面在全球互聯網流傳,觀者不禁要問:這樣嚴重的工業意外究竟是如何發生的? 事發地點是光州鶴洞都更區,全區總面積約12.6萬平方米,區內多數都是公寓住宅,由韓國「HDC現代產業集團」負責開發,計劃將區內建築拆除完畢後啟動新的建設計劃,將原本老舊失修的舊公寓改建為總數23,000戶、共計19棟高層大廈。而前日發生倒塌意外的區域,因為鄰近馬路,被列為最後一個拆除的區域。 地盤工人察覺異常緊急逃離 涉事建築於前日上午剛剛開始拆除作業,施工人員利用拆除設備由上而下逐層拆除,然而至下午4時許,地盤主任及施工工人察覺到地盤內傳來異響,懷疑建築結構有問題,很可能即將崩塌,因此呼叫眾人緊急撤離,數分鐘後,五層樓高的建築直接壓向馬路,吞沒一輛正要靠站的「54 路」公交巴士,倒塌過程僅僅只有幾秒鐘。 巴士司機及前座乘員逃過一劫 韓媒報道,54歲的巴士司機與多數前座乘客平安生還,但巴士後半部遭到崩落的建築砸中,傷亡極為慘重。全羅南道搜救大隊至昨日清晨確認,共計九人死亡、八人重傷,全都是巴士乘員。 當局:拆除工作未依計劃進行 韓聯社報道,光州市東區政府昨日表示,有關拆除工作並未遵循計劃書的指引進行。根據拆遷公司向區政府提交的拆除計劃書,拆除順序應由上到下、從外牆到內牆進行拆除。為了保障各層拆除時的安全,應設置支架並按照頂樓建築、板坯和扶壁的順序拆除。 然而區政府根據事故視頻和居民陳述推測,拆遷公司未遵守拆除計劃書中的相關規定。 公司方面表示,前日正式啟動拆除工作,但從市民提供的視頻中可知,從本月1日開始,挖掘機已經在四到五樓未拆除的情況下,先從三樓以下部分動工拆樓。而拆遷監理人員在拆除過程中並不在場。 總統文在寅要求徹查事件 對於這宗震驚全國的塌樓意外,韓國總統文在寅昨日聽取光州市政府所做的報告,並向遇難者家屬表達慰問,要求有關部門徹查事件、追究責任,同時只是警方和國土交通部調查拆卸工程的審批,以及工地是否遵守安全管理規定。 負責都更的韓國「HDC現代產業集團」會長鄭夢奎昨日在光州市政府大樓舉行記者會,就拆遷樓倒塌事件向公眾致歉。鄭夢奎指公司將全力以赴做好受害人和遇難者家屬的賠償善後工作,同時提出對策防止類似事件重演。集團代表董事權純虎則指公司會將重點放在善後工作,調查工作交給有關機構負責。他承認,事發當時施工監理員並不在場。

11/06/2021
30660

美參院通過《創新及競爭法》

撒2,500億美元應對中國挑戰

美國國會參議院當地時間8日克服黨派爭議,以68票贊成32票反對通過產業政策法案《創新及競爭法》,將由聯邦政府撥款2,500億美元,挹注科技研發,加強科技競爭力。該法案被視為美國在美中科技競逐上的重要強化措施。也意味著美國正式把「與中國競爭」列為「當務之急」。 根據法案,來美國將針對半導體、醫療器材等多個落後中國的科技範疇加強研發,將撥款520億美元增加半導體零件生產,亦會撥款1,200億美元作為國家科學基金會五年經費,用於人工智能、量子科學等優先領域研發工作,同時還將撥款15億美元用於提升美國5G無線技術競爭力。另外,大學技術中心和創新機構,將獲得100億美元用於重點領域研發,能源部亦將獲得170 億美元用於能源相關供應鏈的研發。 資助在中國運作的獨立媒體 法案還提出,將15億美元用於「反制中共在全球所作的不良影響」,包括要求國務院委任高級官員執行,對竊取美國商業機密或從中受益的個人及實體名單,採取禁止進口或其他制裁措施。成立跨部門工作小組,「解決中國操縱美國市場的問題」。同時還要授權資助支持在中國獨立運作的媒體。 誰在科技競爭勝出 誰就是全球經濟領袖 民主黨參院領袖舒默表示,該項法案將使美國在未來產業的創新、生產和競爭方面領先全球,是參議院其中一項影響最深遠的法案,也是美國把握21世紀機會的宣言,「誰在未來科技競爭中勝出,誰就是全球經濟領袖」。 法案將送交眾議院審議,若獲通過,將由總統拜登簽署生效。 複製貼上特朗普政策? 值得一提的是,《創新及競爭法》從核心理念到項目細節,都與前總統特朗普的路線近似。法新社整理,特朗普和拜登都強調要把製造業工作帶回美國本土,且都擔心5G科技方面的進展會落於人後,另外,特朗普和拜登都以國家安全為由,對被認為有風險的企業設立禁止往來黑名單,拜登更是直接擴大了特朗普此前的行政命令,加入更多涉及監控的公司進去。而在關稅問題上,拜登不但未如此前預料加以解除,其任命的貿易代表戴琪更是直言「就是為了施壓北京」,顯示拜登在對華議題上的對抗路線相比特朗普似乎「有過之無不及」。 全國人大外事委:充斥意識形態偏見 全國人大外事委員會昨(9)日發表聲明回應指,該法案充斥冷戰思維和意識形態偏見,詆毀抹黑中國發展道路和內外政策,打著「創新和競爭」旗號,干涉中國內政,妄圖遏制中國發展。全國人大對此表示強烈不滿和堅決反對。 聲明指出,該法案妄圖以渲染所謂「中國威脅」維持美國全球霸權地位,以人權宗教為藉口干涉中國內政,以科技、經濟脫鉤等剝奪中國正當享有的發展權利。法案表明,唯我獨尊的偏執妄想扭曲了創新和競爭的本意。在當前世界進入動盪變革期的大背景下,處處把中國當作「假想敵」的做法,有違世界大勢,不得人心、註定失敗。 外交部則表示,美國參議院通過的這個法案,涉華內容歪曲事實,詆毀中國發展道路和內外政策,渲染中國威脅論,鼓吹開展對華戰略競爭。在涉台、涉港、涉疆、涉藏等問題上嚴重干涉中國內政,充斥著冷戰零和思維,與中美兩國各界希望加強交流合作的普遍願望背道而馳。中方對此堅決反對。 外交部發言人汪文斌指出,美國怎麼發展、怎麼提升美國的競爭力,這是美國自己的事。但我們堅決反對美國拿中國說事,把中國當假想敵。美國最大的威脅是美國自己,把自己的事情辦好,比甚麼都重要。

10/06/2021
26137
找不到相關內容

七日預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