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尼西亞國家石油公司旗下位於西爪哇省巴隆岸的一間煉油廠於當地時間28 日晚間發生爆炸,引發大火。目前確認五人受傷,約950 人緊急疏散,當局正努力控制火勢。社交平台流傳的影片顯示,大火吞噬了煉油廠,並伴隨著巨大的爆炸聲。 據悉,出事的煉油廠每天灾油量可達12.5 萬桶。石油公司發表聲明說,煉油廠暫停運作,並執行「油流量管控」,以防火勢進一步擴大,但燃料供應未受到影響,「仍在正常運行」。至於起火原因,石油公司表示尚不清楚,但事發時下著大雨,而且雷電交加。公司發言人過後證實,有五名居民因路過煉油廠遭到灼傷,已被送院接受治療。(美聯社圖片)
美國佐治亞州亞特蘭大市多間由亞裔人經營的水療館早前發生槍擊案,全美多處針對亞裔的仇恨犯罪情況愈來愈嚴重, 當地時間27日, 全美60座城市舉行反仇視亞裔、反種族歧視的大遊行,向種族歧視說不。 舉行遊行的城市包括紐約、亞特蘭大、三藩市、洛杉磯、芝加哥、底特律、華盛頓及波特蘭等,其中在紐約就有兩地出現示威,這也是紐約連續三周出現亞裔反歧視的遊行。 「現在正是發聲的時候」據台灣中央社報道,在紐約法拉盛,約有數百人聚集起來共同譴責近期在美國多地發生的針對亞裔的暴力犯罪及歧視事件。有示威者表示,在美國生活了30 多年,近期連續發生的種族歧視事件已經讓他們忍無可忍,必須上揭表達訴求。 他們高舉高喊「亞裔美國人不會噤聲」、「停止仇恨、停止暴力」「我們要反擊」等口號,手持「停止仇恨亞裔人」、「向種族歧視說不」等標語在法拉盛地區主要街道進行遊行。 在洛杉磯的韓國城,也有數百名亞裔人士上街示威,要求停止仇恨亞裔。韓裔美國人協會洛杉磯分會(KAFLA)發言人金表示,亞裔受到種族歧視、不公平對待在美國社會存在已久,只是亞洲文化不鼓勵人們發聲,長期隱忍,「現在正是站出來發聲的時候」。也有非裔人士手持「非裔與亞裔團結一致」的標語表達支持。 中國駐美大使館發出聲明,提醒廣大在美中國公民包括企業員工、留學人員、華僑等務必加強安全防範,警惕針對亞裔的歧視和暴力。遭遇此類情況務必保持冷靜,妥善應對,儘量避免發生口角和肢體衝突,確保自身安全。
3月27日是緬甸建軍節, 軍政府在首都內比都舉行盛大閱兵儀式, 展現壯盛軍威。但同一時間,緬甸全國各地繼續爆發示威,軍民再次爆發流血衝突,單日合計至少114人死亡,再次刷新政變以來最血腥紀錄。聯合國、美國和歐盟都就事件作出強烈譴責。 緬甸媒體「Myanmar Now 」消息指出,截至當地周六深夜,全日已有114名平民死亡,20多個城市和小鎮、40多處地點都有死傷,死者中包括兒童,有大批示威者遭到拘捕。在第二大城市曼德勒至少有29人遇難,有媒體引述中部城鎮的一名民眾形容,軍方像殺鳥或殺雞一樣殺害平民,甚至在他們家中下手,該名民眾揚言會繼續示威,直到軍方倒台為止。 古特雷斯:國際社會需堅定回應 聯合國駐緬甸辦事處發出聲明,譴責27日的暴力事件,指當天的軍事鎮壓行動造成自政變以來最多人喪生的一天,形容情況不可接受和感到震驚,而且要即時制止。聯合國秘書長古特雷斯副發言人哈克則稱,古特雷斯強烈譴責緬甸軍方殺害大批示威者的行為,並認為事件完全不可接受,同時要求國際社會需作出堅定、統一和堅決的回應,迫切尋找解決這場危機的辦法。 美國國務卿布林肯則在社交平台留言慰問遇難者家屬,同時批評緬甸軍方為了服務一小撮人而犧牲其他人的性命。他認為有勇氣的緬甸人會堅拒軍方的恐怖統治。 民兵襲軍營殺60人 在建軍節當日凌晨(當地周六凌晨),緬甸克倫族武裝攻佔政府軍位於克倫邦帕本鎮一處步兵營,多名政府軍官兵傷亡並有人被俘。官方消息稱政府軍有60人陣亡,14人被俘。其後政府軍發動空襲,造成一處克倫族村落兩死兩傷。 撣邦擬組聯邦軍保護平民緬甸騷亂,不少民兵武裝也蠢蠢欲動。 活躍在緬泰邊境的少數民族武裝組織撣邦重建委員會27日發表聲明,指責緬甸軍政府濫殺平民。委員會領袖Yawd Serk指建軍節更像是大開殺戒的日子,警告緬軍如果繼續殺害平民,他們不會坐視不理,並贊成組建聯邦軍保護平民。 萬國小姐緬甸佳麗淚灑舞台 在泰國曼谷舉行的國際萬國小姐(Miss)選美大賽決賽上,主辦單位現場播出緬甸軍政府鎮壓的殘酷影像,表達對當地人道危機的關注。參賽的緬甸佳麗Han Lay在舞台上向國際社會求救:「今天在我的國家緬甸......當我在台上說話時,超過100人今天身亡。我為他們感到十分難過,他們失去了生命。」Han Lay在台上多次哽咽落淚,她感謝萬國小姐主辦單位,讓她有機會通過這個平台向國際發出自己的聲音:「請幫幫緬甸,我們需要緊急國際支援,現在。」
在埃及蘇彝士運河擱淺的長榮貨櫃輪「長賜輪」仍未脫困,據《華爾街日報》報道,參與「長賜輪」脫困行動人員原本樂觀預期,「長賜輪」可望在當地時間27日晚間利用漲潮脫困,但直到28日凌晨4時,長賜輪移動有限,脫困的希望落空。 埃及蘇彝士運河管理局主席烏薩馬.拉比耶27日表示,埃及方面已為日前在蘇彝士運河擱淺的「長賜輪」制定了多套救援預案。目前有14艘拖船正在擱淺貨輪的多個方向實施救援。由於貨輪巨大的尺寸和載重量,再加上擱淺處水位較淺,現在仍無法判斷救援何時結束。 拉比耶表示,救援團隊現在考慮用其他船和起重機卸下「長賜輪」上部分貨櫃,以減輕重量,但他希望不必這樣做,因為卸貨可能需要幾周時間。拉比耶說,目前在蘇彝士運河大苦湖北面和南面等待的船隻達321艘,埃及方面為船隻提供了必要的後勤服務。 蘇彝士運河一名資深領航員表示,幾個因素可以讓「長賜輪」脫困,包括挖除沙土工作將近完成、漲潮和已調來威力強大的拖船。 (美聯社圖片)
據外媒報道,印尼警方表示,該國南蘇拉威西省首府望加錫一天主教堂外,昨(28)日發生疑似炸彈爆炸事件,造成人員傷亡。 南蘇拉威西警方發言人祖爾潘表示,爆炸發生時教堂內有人,現場看到了傷者。據現場視頻畫面顯示,該教堂附近的一些汽車被損毀,當地警方在教堂周圍設置了警戒線。事發時教堂外的路上有多輛汽車經過,爆發瞬間威力強大,火光四射,濃煙迅速籠罩四周。 另據俄羅斯衛星網消息稱,爆炸於當地時間28日上午10時28分左右發生,破壞了教堂圍欄。爆炸事件發生後,多名傷者被送往醫院。目前爆炸原因暫不明。不過,當地媒體援引一名目擊者的話稱,有幾個人在爆炸前大喊有炸彈。有目擊者稱,看到現場因爆炸起火,並看到了死者遺體。另有目擊者說,有幾個人在爆炸前大喊有炸彈。(美聯社圖片)
據埃及《金字塔報》網站報道,當地時間27日,埃及首都開羅東部一棟十層居民樓發生倒塌,目前遇難人數已經升至16人。民防部隊正在繼續清理廢墟,並開展人員搜救工作。 開羅省早前的聲明稱,倒塌事故造成24人受傷送院,其中18人已經出院,六人仍在接受治療,情況穩定。開羅省省長哈立德表示,將成立一個工程委員會,對倒塌房屋附近的其他建築物進行檢查,評估此次倒塌對建築物的影響程度。 (美聯社圖片)
日本東京奧運聖火昨日開始傳遞,為全球人民走出疫情陰霾帶來希望,但就在同一日,朝鮮於昨日清晨6時向日本海方向發射兩枚飛行物,挑釁意味濃厚。 日、韓軍方依據事態立即召開國家安全保障會議,兩國初步研判很可能是彈道導彈。日本首相菅義偉表示,朝鮮發射彈道導彈威脅日本及區域的安全與和平,違反聯合國安理會決議,對此表示嚴重抗議與強烈譴責。 韓國聯合參謀本部昨日表示,朝鮮於清晨6時6分、25分,從東部的咸鏡南道朝日本海發射兩枚不明飛行器。參謀本部正在分析該飛行器的參數和射程。韓軍部分人士推測,朝鮮發射的可能是彈道導彈。 時隔一年再射彈道導彈 韓聯社指出,如果是彈道導彈,即是朝鮮自稱去年3月29日從江原道元山發射「超大型火箭炮」後,時隔近一年後再次發射彈道導彈。彈道導彈無論射程長短,均違反聯合國安理會相關制裁決議。 韓國國防部表示,現階段不適合妄斷是否為彈道導彈,但有官員透露,美、韓情報當局正在關注由地面發射短程彈道飛彈的可能性。此時正值美國檢討對朝政策,韓國對朝鮮舉動表示憂慮。 或為短程彈道導彈 韓國聯合參謀本部則指出,飛彈飛行距離450公里,飛行高度60公里,從飛彈的射程、高度來看,可能是「KN23 」改良型,該款飛彈被稱為俄羅斯製短程彈道飛彈伊斯坎德爾飛彈的朝鮮版;此外,也可能是戰術地對地飛彈「ATACMS 」。 朝鮮曾在今年1月紀念勞動黨八大的閱兵式上展示改進型伊斯坎德爾近程彈道導彈。該導彈射程為400到600公里,具備在飛行末段進行水平滑翔二次爬坡的特點。 韓軍推測,如果此次發射的確是伊斯坎德爾或地對地戰術導彈,那麼發射間距長達20分鐘說明導彈發射車的性能有待完善。韓軍消息人士指出,朝鮮最高領導人、國務委員會委員長金正恩有可能現場參觀發射活動。 岸信夫:非正常發射軌道 日本方面,日本海上保安廳在朝鮮發射導彈後不久發布相關導彈發射資訊,稱「朝鮮發射疑似彈道導彈落入日本海日本經濟專屬區外」。日本水產廳消息稱,截至目前未收到受損報告。 日本首相菅義偉、外務大臣茂木敏充和防衛大臣岸信夫等官員昨日上午緊急召開國家安全保障會議,分析資訊並討論今後對策。日媒報道,日本防衛大臣岸信夫表示,經分析,飛彈高度未達100 公里、飛行距離450 公里,「比朝鮮過去持有的飛毛腿飛彈高度要來得低」。他並指出,從飛行高度已經可以確認,這次不是從高於正常發射軌道方式發射。 菅義偉:堅決保護國民安全 日本首相菅義偉則在受訪直接證實朝鮮發射的就是彈道導彈。他表示,朝鮮相隔一年後再度發射彈道飛彈,此舉已經造成日本和平、安全的威脅,也違反了聯合國安理會的決議。他提出強烈抗議與強烈譴責。 菅義偉指出,日本政府雖已確認飛彈落在日本專屬經濟海域外,但有必要比以往加強警惕和監視。日本將與美國、韓國等其他相關國家緊密合作,並表達會堅定保護日本國民的生命和和平生活。 美國方面,一名高級官員確認朝鮮當天發射了兩枚短程彈道導彈。這名官員說,朝鮮此次發射的導彈可能包括一枚從陸上發射的潛射導彈,但未對美日軍方構成威脅,五角大樓正對此次發射進行技術分析。 朝鮮於本月21日發射兩枚巡弋飛彈,被解讀為送給美國總統拜登上任的見面禮,有關消息數日後才曝光。拜登在當地時間23日回應,認為朝鮮該次試射不算是挑釁舉動。
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未見遏止之勢,而此時世界上某些國家不是勠力同心攜手抗擊疫情,反而大張旗鼓拉幫結派,羅織一些莫須有的罪名對我國實施制裁。以美國為首的某些西方國家抱團發難,捉住所謂的新疆人權問題大做文章,展現出一副全面競爭的姿態。除了國家層面,近日棉花生產乃至服裝製造行業亦成為另一戰場,鬧得沸沸揚揚的「H&M 聲明」事件,亦引起一波聲討和選邊站隊的輿論風暴。 作為一個棉花產業NGO(非牟利組織)的「BCI 」,以及其部分會員企業,為何頻頻發表與新疆棉花切割的言論?除了所謂「強迫勞動」這個西方反華勢力捏造的藉口外,產業競爭恐怕也脫離不了關係。有分析就指出,新疆棉農的工作狀況只是他們的幌子,而我國的紡織業可能才是其真正目的。 要知道,世界上只有三個嚴格意義上的核心產棉國——中國、美國和印度。得益於獨特的地理環境,新疆是我國最大、世界上重要的棉花產區,上世紀90年代開始,我國棉花生產中心逐漸由黃河流域轉移至新疆,2020年新疆棉花產量佔我國總產量的87.3%,已經是連續26年位居全國之首。 有了這個原料供應基礎,我國發展出強大的紡織業,2020 年我國紡織品及服裝的出口總額超過2,900 億美元,約佔全球總量的三分之一。自去年開始美國就已經禁止從我國多家企業進口棉花和服裝,此次的「強迫勞動」,只是一個更冠冕堂皇的藉口而已。根據2019 年數據,新疆約有一半以上的農民都是從事棉花生產,棉花除了是一種經濟作物,更加是千千萬萬少數民族同胞的生計所在,棉花的穩定,對於我國邊疆的穩定,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在前總統特朗普年代,美國透過貿易戰和科技戰對我國進行強硬打壓,而現在換了民主黨的拜登上台,其亞洲外交戰略轉向重建盟友關係,在相對軟性的議題上聯手對抗中國。在全球協作尋求改善人類生活的時代背景下,這種歷史倒退行為註定不會成功。
美國國務卿布林肯正在進行歐洲訪問之旅,他於當地時間24日在比利時布魯塞爾的北約(NATO)總部發表演說,再次談到中國對西方構成的威脅,但強調不會逼盟邦在美中之間選邊站。 據外媒報道,布林肯在演說中對中國大規模使用「脅迫」措施進行了強烈譴責,並敦促北約盟國與美國合作,對北京施加更大壓力。他指北京破壞美國與盟邦在二戰後建立的國際貿易秩序,「他們(中國)正積極致力削弱國際體系的規則,以及我們與盟邦共享的價值觀念。」他強調,如果能共同合作,為國際秩序打造正面願景,「那麼就可確信,我們可以在任何方面勝過中國。」布林肯說,美國不會強迫歐洲盟友做出「美國還是他們(中國)的選擇」。然而,美國將中國視為對歐洲北約盟友的經濟和安全威脅,尤其是在技術領域。 「毫無疑問,中國威脅到北約盟國的集體安全,特別是在技術方面」布林肯說。 籲北約堅定立場 然而他也提到,在氣候變化和衛生安全等共同挑戰上,北約仍有與中國合作的空間。但當北京試圖向北約成員國施壓時,北約應堅定立場。他說:「當我們中的一方受到脅迫時,我們應該作為盟友作出反應,透過確保我們的經濟更加融合,共同努力減少我們的脆弱性。」布林肯承諾,美國將聽取盟友的意見,這是對特朗普政府「美國優先」方針的逆轉。
德國疫情升溫,當局原計劃再實施五天封城令,但由於碰上復活節假期,導致許多商家不滿,認為會讓經濟情況更糟,公共衛生專家亦批評封城對控制疫情的成效有限。對於外界的不滿,總理默克爾罕見收回成命,並就錯誤決策致歉。 默克爾表示,這次決策是她的錯誤,對於造成國人恐慌感到抱歉,她也向民眾保證會戰勝病毒,並遏制第三波疫情爆發。默克爾說,病毒雖然可怕,但隨著時間過去,會變得不可怕,希望所有人能一起面對。(美聯社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