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遊局表示,「 澳人食住遊 」自 4 月 15 日起接受報名,至今報名情況理想。
本澳學生功課量及測驗量備受關注,過往有不少家長在網上投訴個別學校功課壓力太大,令學生難以有更多的空閒時間。教育及青年發展局昨(6)日舉行傳媒訪談會,局長老柏生在會上談到有關完善家課和評核的指引,並指出會將家課量和測驗量納入學校綜合評鑑的指標內容。對於學生功課評核指引的問題,老柏生表示,會親自落學校與校方探討學生功課量的問題,希望家課和評核的指引讓學生有更好學習環境,而不是為他們帶來壓力。 【本報記者陳嘉俊報道】 老柏生表示,2021/2022學年實施新指引,優化有關家課和評核的指引方向,包括為學校的教學領導機關推動多元評核;推動學校在學生手冊中加入欄目或家長問卷,讓家長可向學校反映意見;教青局會走訪學校,了解學校實施多元評核的經驗;舉辦教師培訓;將家課量和測驗量納入學校綜合評鑑的指標內容;本學年將部署和起動有關多元評核的專項評鑑,其中以中、英、數、常識等科目作為研究重點。 將到校與校方探討評核 老柏生指出,當局不會坐在辦公室檢視有關指引,認為這樣「不貼地」,會親自到學校與校方探討評核。老柏生亦指出,本澳並不是每間學校的學生都有功課壓力,但有個別學校的功課量則為學生帶來很大壓力,而澳門學校是多元化的,當局會落學校與他們探討,希望改變過往評核方式,致力改善學生的功課量,並透過教師培訓,希望教師掌握多元化的技巧。 將推「放學後使用通訊軟件指引」 有傳媒問及教師工作壓力等問題,指出很多教師在放學後仍要接收家長及學生的訊息,令教師無法得到合理的休息時間。教青局局長老柏生回應時指出,現時通訊科技發達,明白對教師來說可能會造成一定壓力,希望學校、家長及學生體諒教師。 老柏生更透露,未來會推出「放學後使用通訊軟件的指引」,保障教師有作息時間。 幼教工作者「一個都不能少」 有傳媒關注到小學學額數量緊張。老柏生回應指出,小學學額方面有一個好明顯的現象,因為2012至2014年出生率上升,幼兒增加,所以現時小學入學人數增加,但當局亦留意到近幾年出生率下降,幼兒入學方面減少。 老柏生表示,當局關注幼兒入學減少,出現幼兒教育工作者有減少情況,當局希望做到「一個也不能少」,但減少555名學生,在數字上可能會出現減班情況,當局提議可以有幾個方法協調,包括人數少亦讓學校繼續開班、增資源教師或讓教師做教研工作,希望減班不會影響幼兒教育工作者。 組織學生唱共產黨歌屬教學自由 也有傳媒問到政治進入校園的問題,有意見擔憂今年立法會參選組別在競選期間,會「有意無意」將競選產物流入校園,老柏生表示,當局會密切留意私立學校的選舉宣傳,是否符合選舉法或指引,亦強調如果家長感到有壓力,可向教青局反映。至於有學校組織學生在大三巴牌坊下唱「共產黨歌」,老柏生指相關行為是基於學校在團體邀請下進行,而當局了解後,認為學校是在合法情況下進行有關活動,學校是行使教育方式的自由,而學校亦回覆相關參與的人都做了核酸測試,而且有學長指引。 重申重視粵語教育 另外,有傳媒問到教青局有關正視粵語的問題,指出現時很多學生都在說普通話,粵語愈來愈被忽視。老柏生回應指出,當局十分重視粵語,在基本學歷要求上是要學懂粵語。至於有多少學校以普通話授課?老柏生直言「答不到」,因為是學校教學自主,且看教師本身的決定。老柏生表示,當局對粵話十分重視,且粵語文化有很多值得欣賞的地方,如粵方言粵文化都受到當局重視,例如粵曲,在藝術普及教育方面,每年都會讓學生去看粵曲。
現時全球疫情仍然處於嚴峻階段,特別是歐美東南亞等地,每日依然新增數十萬宗新冠肺炎確診病例,世界各國因疫情採取嚴肅的出入境政策,正常人民往來亦受到很大限制,其中包括留學生。本澳雖疫情穩定,亦同樣受到世界疫情大環境影響。有升學輔導老師指出,部分應屆高中畢業生原本有意前往外國留學,但因為疫情持續一年之久,改變了原本的想法;有青年社團認為,內地及本地由於疫情受控,升學上將成熱門選擇。 有意前往上海留學、正就讀高中三年級的黃同學表示,自己過去有赴外國升學的打算,但現時看到世界各地疫情仍然較不穩定,認為短期間內疫情不會有辦法完全解決,擔心屆時上堂途中或要突然進行隔離,甚至回來澳門,覺得這樣會令學習造成一些麻煩。她亦表示,自己的家人都擔心自己的健康,害怕外國升學受感染,而身邊的同學們,亦在考慮升學地點時,或多或少把疫情因素放在考慮當中,因為如果就讀學校受疫情影響而改為「網課形式」,會無法感受到當地校園學習氛圍。 不過,亦有學生認為外國升學可以開拓視野,不想因為疫情令自己後悔,維持到外國的打算。準備到英國升學的馮同學表示,外國的學習氛圍及學習環境是自己想要的,而且去外國可以給自己一個更宏觀的全球視野。面對外國的疫情,他認為,如果真的去不了網課形式亦無不可,但情況許可都會繼續選擇去當地上課,因為始終學習氛圍不同,亦指出疫情始終是暫時的,不想因為疫情影響決定,令自己感到可惜。但馮同學亦指出,自己身邊有些同學,原本想到外國升學,但因為疫情取消或延期部分公開試,甚或害怕疫情影響,所以選擇了到其他地方升學。 升學意向因疫情有所改變 對於高三學生在升學時遇上的疫情阻礙,澳門培正學校升學輔導老師溫淑玲表示,培正每年畢業生逾200多人左右,一般都是三分一同學留在澳門,三分一去內地升學,餘下三分一人會去台灣、香港或者外國等地,但疫情的確對學生升學造成頗大影響,部分同學因為疫情的關係改變了升學意向。她表示,去年(2020年)到內地升學的學生比例有上升趨勢,從過去31%或32%左右,在疫情期間是上升到差不多四成左右。 同學們疫下都「想多一點」 溫淑玲指出,學校一直都有跟蹤着同學們的升學去向,對比疫情前後的學生數據,發現超過六成同學與原本升學意向有出入,即是他們都改變了原本的升學地,有部分原本只是想去外國的同學,因為疫情影響,令到他們「想多一點,加多一點升學意向選擇給自己」。 內地升學諮詢度升三倍 澳門中華新青年協會副理事長黃滋才表示,目前外國疫情在短時間內仍然嚴峻,加上內地及澳門過去一年在防疫方面工作做得相對較好,此消彼長下的確多了學生願意改變主意,留在內地及澳門升學。 他引用數據指,今年內地補送生數字比去年上升一成,按他了解澳門各個升學諮詢服務,詢問內地升學的數字普遍升了兩至三倍,在他所屬的青年社團升學服務中,亦多了成績優秀學生選擇內地升學,特別是英文中學的學生,今年多了準備中文教程學習,以形合升學需要,種種跡象都顯示內地及本地升學數字有上升趨勢。 他又指如果疫情持續,家長學生都不希望冒險前往外地,那怕到外地都有一定機率留在宿舍進行網課,故轉往內地及本地升學都是合理考量,加上內地及本地高校質素每有提升,如果按目前走勢來看,他認為即使疫情在可見將來得以緩和,內地及本地升學的趨勢仍會持續一段時間。
北區社區服務諮詢委員會昨(6)日下午舉行平常會議,邀請經科局和金管局介紹「電子消費優惠計劃優化方案」詳情。委員會關注「電子消費優惠計劃」容許居民轉移啟動金及立減額,同一居民的電子消費優惠最多達八份,但政府認為八份的限額合適。此外,政府亦呼籲電子支付機構不要隨意改動優惠內容。 【本報記者梁啟迪報道】 北區社諮會副召集人高岸峰會後引述政府指,是次的計劃本意是以小額消費幫助中小企及家庭消費,不希望將太多份額用在一人身上。「電子消費優惠計劃」容許居民轉移,而本澳一般家庭以三至四個人為主,加上上輩下輩,八個的份額比較合適。至於嬰兒如何可取得消費卡,當局已經與身份證明局作溝通,嬰兒取得身份證時便可取得消費卡,當局隨後會公布嬰兒取得消費卡的期限。 對於八間電子支付機構推出不同優惠計劃,但隨後又更正優惠內容,委員會關注當中是否涉及誇大宣傳,當局表示希望機構可表達明確內容,以公平方式吸引市民採用,不希望有關機構隨意改動優惠內容。另外,有委員建議「電子消費優惠計劃」應該定位為臨時支援措施,並不是福利政策,政府應對有關措施設立「推出或退場機制」。 委員促主攻中小企 委員許樂敏表示,當局以「紓民困」、「穩經濟」雙軌並行的方針,推出新一輪「電子消費優惠計劃」,促進本澳經濟內循環,本澳消費者受疫情影響,消費需求、方式和觀念發生了一定變化。當局需要穩定澳門市場主體,即廣大中小企,作為主攻方向。她指出,隨著澳門新基建進程加速,應抓好「智慧城市」建設,打造智慧商業模式,培育新文旅、新零售、新商圈等新興消費熱點;並通過加強宣傳引導,促進個性消費、綠色消費、智能消費等商業模式增長。 推動中小企轉型升級 此外,融合線上線下經濟模式,推動中小企轉型升級。在疫情倒逼傳統行業轉型的契機下,當局應進一步優化營商環境,引導中小企轉型升級,並加速電子商務發展,整合線上線下市場資源,推動中小企布局「宅經濟」,釋放新興消費潛力,助力經濟快速復蘇。 她又稱,中小企是澳門經濟的基石,也是澳門經濟復蘇的主戰場,但由於疫情關係,中小企經營壓力倍增。因此,當局需進一步加強對中小企的支援,重點面向中小企減負,加大金融支持力度等;並根據各行業特點推出專項補貼,促進中小企業穩崗、擴崗,力保經濟民生。 冀商戶提供拆機 委員羅穎森指,電子消費優惠方案參考了去年的消費卡模式,並在這個基礎之上,加入了「立減」措施;且計劃推展至未成年人,擴大了整體計劃的覆蓋面,達到「全民普惠」。而為配合該計劃,八間本地移動支付工具亦公布加推優惠,預料能夠使居民在日常消費「慳」得更多,減輕他們部分的經濟壓力,但仍有不少中老年人士對電子支付不熟悉或缺乏信心,未能享受到「電子支付」平台推出的疊加優惠。 因此,她認為當局可鼓勵有條件的實體商戶推出相應的線下折扣活動和優惠,一方面能刺激消費者的消費慾望,亦能促進商戶與居民間的互惠互利。事實上,計劃正式啟動前,已有居民反映部分商戶已「提前準備」,或調升定價,或減少同一價格下的產品、食物份量進行「變相」加價,居民大感百上加斤之餘,又無計可施。 防商戶「溫水煮蛙」抬價 羅穎森促請政府密切留意及監督市場物價,慎防商家趁機哄抬物價「發災難財」,慎防商戶以「溫水煮蛙」式、「減量不減價」式或其他方式加價,如發現有商戶不尋常加價,或無理持續加價的情況,應嚴格進行執罰,並主動公布相關商戶名單,將其剔出消費優惠及其他由政府主導的優惠計劃之中,以遏止不良的營商風氣,營造本澳良好營商環境。
【本報記者梁啟迪】北區社諮會委員李冬敏昨(6)日在平常會議中關注青茂口岸配套設施。 她表示,青茂口岸現正進行竣工驗收和移交等程序,據政府早前消息指,口岸有望下半年通關。 青洲區近年發展迅速,多個公屋和私人樓宇項目相繼入伙,區內人流車流不斷增加,相信隨著口岸開通會對該區的交通及周邊一帶的居民及生活環境造成一定影響。 她指,目前口岸大樓設有停車場及的士站,旅遊巴、發財巴只能即上即落,若乘搭巴士則須由行人天橋至青洲坊大廈總站,但巴士線路有限,而其他路線巴士站點較為零散,不便旅客使用。對設計為日通關客量達20萬人次的口岸,整體周邊配套顯然有所不足。 此外,她又指,當局曾表示口岸對面土地(原市政署苗圃及工場)用作建設休憩區和口岸人流疏散配套設施,但現時所見該地段仍在開挖。 該地段面積約佔20,000平方米,面積不小,具備條件通過合理規劃布局,完善口岸配套設施。期望當局加快落實該地段的建設,滿足通關後市民及遊客的需要,並將青洲坊巴士站納入整體交通規劃之中,全面考慮調整增加巴士路線。與此同時,對休憩區內的配套設施進行美化設計,將澳門城市特色融入景觀設計,體現出澳門城市的獨特文化形象。 北區社諮委李冬敏在平常會議中關注青茂口岸配套設施。 (梁啟迪攝)
【本報記者梁啟迪】北區社諮會昨(6)日下午舉行平常會議,有委員在議程前發言中關注本澳外賣車手交通安全意識問題。委員梁思朗指出,本澳外送平台近一兩年迅速發展,外賣車手亦隨之增加,很多市民,尤其年輕人都加入外賣車手行列,外賣車手的收入基本上是「多勞多得」,以每單計算,要在上班時間內送單愈多,收入才更多。每逢食飯時段,馬路上會見到很多外賣車手等餐或送餐中,工作忙個不停。外賣車手在利用電單車加快送餐速度的同時,亦提高他們穿梭道路上的風險。 他表示近日接到居民反映,有個別外賣車手交通安全意識較為薄弱,車手貪圖一時之快,駕駛電單車剷上行人路上穿梭,與行人並肩而過,罔顧自身及其他道路使用者的生命安全,有關車手的交通安全意識有待提升。他呼籲外送平台公司關注上述問題,加強對車手的培訓工作,提高車手道路安全意識及向他們灌輸正確的安全駕駛態度。同時,他建議有關當局加大力度宣傳及執法,對違規的駕駛者,予以勸導或警告,糾正其行為,保障其他道路使用者的安全。 員梁思朗表示近日接到居民反映,有個別外賣車手交通安全意識較為薄弱,車手貪圖一時之快,駕駛電單車剷上行人路上穿梭。 (梁啟迪攝)
隨著肇慶市上周三(4月28日)加入「澳門居民內地購房聯防機制」後,「聯防機制」機制現已覆蓋整個大灣區九個城市,澳門居民在內地購房,可利用「聯防機制」的「內地購房資訊」專區核查大灣區九市依法銷售的房產交易信息,以降低權益受損的風險。 在粵港澳大灣區協同互動的發展趨勢下,愈來愈多澳門居民選擇在大灣區置業,生活、工作,甚至創業經商,但由於澳門居民不熟悉內地房產交易的法律法規,受到一些誇張及失實的宣傳影響,購入不動產後發現「貨不對辦」,引致爭議,甚至導致金錢及權益受損,但追討無門,唯有向澳門立法會議員、社團,甚致向行政長官遞信請願求助。特區政府今年1月起開展與大灣區城市群建立監察房產銷售廣告的「聯防機制」機制,加強兩地信息互動及普法合作,邀請大灣區內地九個城市加入「聯防機制」,獲大灣區城市群相關單位支持及給予積極回應,在四個月內已與整個大灣區城市群快速建立「聯防機制」。 「澳門居民內地購房聯防機制」內的「內地購房資訊」專區,現時已全面與大灣區九個城市廣州、深圳、珠海、佛山、惠州、東莞、中山、江門及肇慶監管房產交易信息的網上平台連線,澳門居民若要在內地置業,現時可利用「內地購房資訊」專區核實「五證」,包括《國有土地使用證\不動產權證》、《建設用地規劃許可證》、《建設工程規劃許可證》、《建築工程施工許可證》和《商品房預售許可證》證號,查核發展商、房產坐落位置、分層單位的房屋用途、銷售狀態、單位面積等資料,以及相關房產樓款的監管專用賬戶,以降低風險。 此次大灣區九市合作深化消費維權合作,有利於進一步降低兩地消費者的維權成本,加強澳門居民在內地置業的保障。但澳門居民在內地置業,也須先行了解內地房產交易的法律法規,重點了解商品房土地使用年限、用途、面積、裝修標準等房屋關鍵資訊,認真核實銷售人員宣稱的價格、包括優惠折扣前價格是否超過物價主管部門審核的備案價等,樓款包括首期、按揭款等應當全部存入《廣東省商品房預售許可證》上載明的預售款專用賬戶,一旦發生事故亦追討有門。
本澳一男子懷疑中介至少17名黑工冒充本地工人到地盤工作,從中剋扣工資獲利,向有關工程公司代收工人薪酬,只向支付黑工一半工資,而自己則中飽私囊落格另一半工人血汗錢,短短兩個月不法獲利48,700多元。司警接報調查後拘捕中介男子,另一涉案男子在逃,司警同時拘捕其中一名黑工,正追尋另外16人下落,不排除有其他地盤受騙。 被捕中介男子姓霍,51歲,澳門居民,報稱商人;涉嫌「偽造文件」、「巨額詐騙」及「僱用」等罪名被移送檢察院處理,另一涉案男子在逃。同案被截獲的內地男黑工姓蔡,55歲,日前經關閘離境時被捕。 一家工程公司負責人前年透過一名本地男子中介,協助尋找澳門人到氹仔其公司承包的建築地盤工作,惟中介人竟找來一批持偽證內地人假扮澳門人,工程公司負責人以為自己僱用澳門人,以較高報酬向中介人發放日薪,再由中介人轉發給工人。 兩澳門工人身份證資料完全一樣 司警表示,勞工局於2019年7月接獲一工程公司舉報,懷疑有多人涉嫌使用偽造澳門居民身份證及建築業職安卡到其公司承包的地盤工作,因發現有兩名澳門工人的身份證件資料完全一樣,惟相片不同。因涉及刑事,勞工局將案件轉交司警跟進。司警經調查,成功鎖定多名涉案者。上月22日,司警截獲一名涉案姓王內地男子,他當日經關閘離境時被拘捕。調查顯示,王某曾持有偽造澳門居民身份證及建築業職安卡到氹仔一地盤工作。因王某實施偽造具特別價值文件所規定的犯罪,上月23日移送檢察院偵辦。 偽造他人身份證及職安卡 司警經調查,發現霍某透過聊天軟件結識工程公司負責人,其與案中在逃嫌疑人向工程公司聲稱可提供本地工人,之後便偽造他人身份證及職安卡,讓至少17名黑工到上述地盤工作。司警本月5日採取行動,在霍某位於北區的家中將其拘捕,並搜出薪金結算表等證物,相信嫌犯向工程公司代收按本地工人計算的每日薪酬1,200至元後,只支付一半即600至700元給黑工,自己則中飽私囊落格另一半的工人血汗錢,短短兩個月期間已不法獲利48,700多元。同案中司警亦截獲一名到涉事地盤工作的姓蔡55歲黑工,他承認獲他人安排來澳非法工作。
【本報記者劉凱輝】一名家庭主婦墮入網上交友騙局,誤信一名初相識英國男網友常到世界各地做善事,於是協助對方代收寄澳慈善物資,結果被騙匯款超過30,000 澳門元「清關費用」。 案情指,女事主為本澳居民,上月中上網期間認識一名自稱英國人的男網友,對方聲稱雖人在倫敦生活,但經常到世界各地做義工及善事。事主其後與該「英國善心男」成為網上好友,對方取得事主信任後,即聲稱會寄慈善物資來澳做善事,要求事主先墊支有關手續費及清關費用,又保證之後會歸還。 上月底,有自稱速遞公司職員聯絡事主,指慈善物資已運抵本澳,要求支付16,100澳門元清關費用。事主按指示轉款到指定的香港銀行戶口後,本月4 日又收到15,600 港元的手續費轉賬指示,她亦照做。 騙徒得手後,再訛稱有關物資出現問題,由於可能涉及犯罪被扣押,要求事主再付80,000元保證金。事主其後與家人商量時被告知受騙,於是不再付款及報警,報稱損失超過31,000澳門元。 司警接手詞調查一名主婦墮入速遞清關費騙局案。 (資料圖片)
經濟及科技發展局局長戴建業 ( 中 ),聯同澳門金融管理局和社 會工作局昨(5)日舉行聯合新聞發布會,公布「 電子消費優惠 計劃 」的詳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