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外賣店沒有法律規管問題,政府其實早在2016年有相應對策,向外賣店進行自願性登記,惟最終效果欠佳,市政署未能掌握所有外賣店地址、負責人等資料,令巡查出現困難。法律界人士認為,外賣店沒有食肆牌照,事件中同一地址多間外賣店的情況難以規管。立法會議員何潤生接受本報訪問指出,外賣店法律空白,應修法將外賣店從自願性登記轉為強制性登記,然而相關討論「只聞樓梯響」,他希望通過近日事件能令社會作出更廣泛關注,讓強制登記外賣店的修法盡早進行。
特區政府早前與內地部門協商,出入境人員需持有效核酸檢測陰性結果證明,以及轉換相應的健康碼才能通關。社會文化司司長歐陽瑜昨(23)日出席活動時受訪表示,政府會持續檢視本澳居民的跨境需求,研判是否需要進一步增加核酸檢測名額。
粵澳兩地疫情在近期已大大放緩,早前更放寬人員出入境限制。廣東省委書記李希(圓圖)在本周二及三(21及22日)到珠海市調研,並前往珠海拱北口岸視察,期間他重申要在做好疫情防控前提下,進一步提高通關便利化水準,有序推動與澳門恢復正常的經貿交流和人員往來,全力支援澳門經濟社會發展,做好珠澳合作開發橫琴這篇文章。
香港新冠肺炎疫情持續惡化。香港政府衛生署昨(23)日通報,截至昨日凌晨零時止過去24小時,全港單日新增118宗確診個案,再破單日最多紀錄。118宗確診個案中,其中111宗為本地個案,七宗屬輸入個案,累計確診個案達2,250宗。據醫管局公布,截至昨日中午,再多一名確診患者離世,死亡人數累計增至15人。確診患者中33人病情危殆。
社會有意見質疑政府推出兩期消費補貼,會否進一步推高物價造成通脹。經濟局局長戴建業昨日回應表示,回顧第一期消費卡使用情況,截至22日共有18.2億元注入消費市場,認為能有效穩住內需、支持中小企運作,亦有助紓緩居民生活壓力,而物價水平在此期間一直保持平穩。
為促進本地旅遊業復蘇,旅遊局於上月推出「心出發.遊澳門」本地遊計劃,推出多條路線,市民報名反應非常踴躍。經濟局局長戴建業表示,「第二期消費補貼計劃」亦可用於當局推出的本地遊項目,但境外遊則不適用。
在昨(23)日「第二期消費補貼計劃」新聞發布會上,被問及消費卡會否有第三期推出,經濟局局長戴建業回應表示,首期電子消費卡共發出62.4萬張,涉及18.7億元,截至本月22日已消費了18.2億元,未來幾天居民將繼續用完相關消費補貼;政府會以整體情況作出審視,暫時未有第二期消費卡以外的考慮。
「第二期消費補貼計劃」5,000元電子消費卡,每日使用上限維持第一期的300元。經濟局局長戴建業指出,按第一期消費卡使用情況顯示,每日只有6.2%的居民使用完300元的上限,有83%或以上居民使用少於200元,因此維持每日300元使用上限合適。
新型冠狀病毒肺炎持續影響全球經濟,為在疫情緩和後進一步促進本地經濟,提振內需,穩定就業,繼首輪消費補貼結束之後,政府昨日正式宣布《第二期消費補貼計劃》於8月1日至12月31日推行,持有有效或可續期的澳門永久性或非永久性居民身份證的居民可獲5,000元消費卡。
現時本澳疫情緩和,但遊客「活水」未到,經濟仍然停滯。為了進一步保民生、促經濟、穩就業,特區政府推出「第二期消費補貼計劃」,向每名澳門居民發放5,000元,於8月1日至12月31日期間可用。持有第一期消費卡的居民,可於下周一(27日)起到加值機拍卡加值,未領取或已遺失第一期消費卡的居民,可於政府部門服務點領取5,000元消費卡。當局將加強監管機制,商戶若誤導消費者或不法收取,可被停止收取消費補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