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長官崔世安前(14)日表示,澳門特區全力參與「一帶一路」和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加快融入國家發展大局,他歡迎華人華僑通過澳門的平台,參與區域合作,實現優勢互補、共贏發展,而澳門特區亦會繼續為發展華人華僑事務鋪路架橋。 崔世安前日上午出席「 2019華僑華人聚濠江聯誼大會暨海外僑青高峰論壇」開幕式致辭時指出,本屆聯誼大會圍繞華人華僑如何把握「一帶一路」倡議,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大好機遇進行探討,很有意義,他祝願大會取得圓滿成功。 他表示,長期以來,廣大的華僑華人傳承中華民族優秀傳統,艱苦拼搏、務實進取,積極融入居住國社會,與當地民眾和諧共處,創新創業和就業,為各國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貢獻辛勞和才智。廣大華人華僑關心家鄉的建設,為祖國繁榮富強盡心盡力。 他續指,澳門既是海上絲綢之路的節點城市,與絲路沿線國家有著悠久的傳統聯繫。澳門也是粵港澳大灣區的中心城市之一,具有獨特的區域優勢。澳門特區政府團結社會各界,堅守「一國」之本,善用「兩制」之利,把握機遇,充分發揮自身優勢,全力參與「一帶一路」和大灣區建設,加快融入國家發展大局。華人華僑可以通過澳門的平台,參與區域合作,實現優勢互補、共贏發展。
澳門回歸祖國以來,在中央政府關心和支持下,在兄弟省區互相合作下,經濟長足發展,民生有序改善,整體社會和諧穩定。澳門作為我國的一個特別行政區,積極融入國家發展機遇,發揮所長,服務國家所需,同樣也義不容辭、竭誠盡責,投入國家扶貧工程,扶持有需要同胞和地區,為國家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第一個百年奮鬥目標作出努力和貢獻。為回饋國家關愛及支持兄弟省區,澳門主動投入國家扶貧工程,獲得中央政府批准並經國務院扶貧開發領導小組辦公室的調研和指導,安排貴州省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從江縣作為澳門特區扶貧對象,首次參與國家脫貧攻堅工作。
澳門經濟學會昨(15)日舉行《 粵港澳大灣區背景下澳門經濟適度多元發展策略研究 》新書發布會。會長劉本立活動前回應有關澳門成立證券交易所時表示,有關消息仍有待公布,他認為,澳門金融業在中央政策支持下正穩步發展,相信有政策支持下,澳門有條件發展證交所,同時在大灣區背景下,澳門發展金融業形勢大好。
「 澳門星航天情中國夢 」慶祝澳門回歸祖國20周年航天科普展昨(15)日在澳門科技大學開幕,全國政協副主席何厚鏵、國家航天局局長張克儉等嘉賓出席開幕式。社會文化司司長譚俊榮在開幕式上為澳門首顆科學與技術試驗衛星揭曉命名,定名為「 澳科一號衛星 」。國家航天局副局長吳豔華宣讀《 國家航天局關於同意設立澳門太空探索與科學中心的函 》。 澳門首顆衛星徵名活動於本年10月9日啟動,得到澳門各界的廣泛參與,一個月內共有逾1,100人參與活動,收到超過1,500個名稱。該衛星計劃於2021年擇機發射,旨在觀測南大西洋上空地球磁場異常區磁場變化的精細特徵,實現地磁場中近期變化預報,獲取的輻射帶高能電子寬能帶能譜分布等信息,對研究相關地球科學問題具有重要作用。
行政長官崔世安代表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與國家航天局局長張克儉昨(15)日上午在政府總部簽署《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與國家航天局關於地磁觀測科學與技術試驗衛星聯合研製項目的合作協定》 (以下簡稱「合作協定」),標誌著雙方在科技創新合作進入新的階段。 在特區政府、國家航天局和中央人民政府駐澳門特別行政區聯絡辦公室的支持協調下,澳門首顆科學衛星項目於今年10月9日正式啟動。雙方昨日簽署的合作協定,協議聯合研製迄今為止世界唯一利用近赤道軌道監測赤道附近南大西洋異常區地磁場與空間環境的科學探測衛星,並聯同國內外頂尖的科學團隊,對地球磁場與空間環境變化這一事關地球和生命起源與演化的重大科學課題進行研究。 協定的實施,除了具有重要的科學研究價值外,還可創設國家機關和特區政府,以及兩地科研機構科技創新及科研合作的新模式加快粵港澳大灣區特別是澳門的科技創新能力提升,同時成為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及澳門回歸20周年的賀禮。
行政長官崔世安昨(15)日上午與國家航天局局長張克儉簽署合作協定後,雙方在政府總部會見,就繼續支持澳門科技創新發展等議題交換意見。 崔世安表示,簽署的協定對澳門特區參與國家科技和科研發展、提升自身科技創新能力具有重要意義,相關項目也成為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周年及澳門回歸祖國20周年的賀禮。會面中,他亦感謝本澳高等院校對推動航天領域和首顆衛星項目的發展不遺餘力,這些項目的開展,無論對學生、教學或科研都有重要的裨益。 張克儉感謝行政長官一直以來支持國家航天局的工作,特別是與澳門高等院校展開各航天領域的合作。他對特區政府多年來一直關注和重視教育和科技發展取得的進步表示欣賞。藉著訪澳的機會,航天局將會繼續推動澳門高等院校在各航天領域項目的合作,包括大家所關心的衛星項目合作等。他對特區未來在航天以至其他科技領域的發展充滿信心,國家航天局將會繼續提供支持和幫助。
由澳門發展策略研究中心主辦的「『 一國兩制 』成功實踐的澳門經驗 」發布會暨專題 座談於昨(15)日舉行。發策中心會長蕭志偉表示,研究總結澳門回歸後在政治、經濟、民生方面的發展均取得一定成就但在發展過程中一些深層次問題仍待解決;研究總結澳門必須開拓新思維,關鍵詞是「 制度創新 」。 蕭志偉在會上表示,回歸後澳門在政治、經濟、民生方面的發展均取得一定成就,但在發展過程中一些深層次問題仍待解決,例如社會訴求回應力不足;缺乏土地資源;電子政務進度緩慢;高房價等問題。 他總結稱,澳門在「 一國兩制 」框架下推動社會持續發展、融入國家發展大局,是澳門的歷史使命,更是新時代背景下所必須具備的新視野;澳門還必須開拓新思維,關鍵詞是「 制度創新 」。 蕭志偉建議澳門作為粵港澳大灣區核心城市,應發揮國際精準聯繫功能、資金自由港等優勢,為內地中小企業開拓新興市場,解決融資難,並促進其運營中心向澳門轉移;作為中葡經貿平台,把握亞洲或將超越北美成為全球風險資本融資中心的新機遇,致力建設證券中心。
根據政府早前公布數據,今年首三季因受惠港珠澳大橋開通,入境本澳旅客已逾3,000萬人次,同比增加17.0%,全年入境旅客勢將創下歷史新高。旅遊局局長文綺華昨(12)日接受傳媒訪問時表示,雖然11、月旅客人數有下滑,但估計全年整體旅客人次將貼近
昨(12)日行政長官崔世安與全體主要官員和各級官員座談,行政長官充分肯定整個公務員團隊過去十年來的工作成果和作出的貢獻,同時勉勵各級官員和公務員繼續努力作為,擔當起新時代新使命,全力支持和配合第五任行政長官賀一誠領導特區政府施政,為澳門的持續發展作出新的努力和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