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期將至,大量餘暇時間可令青少年放鬆享受愉快暑假生活,但與此同時,社會也要警惕嚴防青少年犯罪尤其是吸毒問題。政府有關部門應在現有基礎上繼續攜手合作,在暑期舉辦更多健康積極向上且有吸引力的活動,並加強防罪宣傳,令學生度過愉快充實的暑假。 青少年濫藥問題近年來普遍受到社會關注。 據政府「澳門藥物濫用者中央登記系統」2018 年全年報告的資料顯示,2018 年整體呈報的吸毒人數共424 人,較2017 年減少8.2%。是次系統錄得的 424 名吸毒者中,有24名是青少年,較2017年增加三人。佔總人數比例也由2017 年的4.5% 增至5.7%,吸食毒品種類仍以冰毒最多,按人次計佔48.2%,比前年有顯著上升。 系統的報告資料中關於近五年的一些變化和特點提到,吸毒者是學生身份的人數及比例有所增加。吸毒青少年的原因最多是受朋輩影響( 34.2%),其次是好奇( 23.7%)、再次是尋求刺激(13.2%)。被呈報的青少年的平均年齡為 18.6歲,年齡最小的一位為15歲。第一次吸毒的平均年齡為 15.7 歲。未成年人(18 歲以下)五 名,佔青少年吸毒者 20.8% ; 未達刑事歸責年齡(16 歲以下)的一名,佔 4.2%。 而吸毒的地方在澳門本地的有 66.7%,在香港及中國內地的分別佔 18.5%、14.8%。吸毒場所仍然隱蔽,在家、朋友家及酒店吸毒超過七成。 在21歲以下青少年呈報個案中,使用大麻情況較2017 年有所上升,青年人使用大麻問題關注。 政府每年皆會舉辦系列活動,鼓勵青少年以及大學生善用餘暇,提升自我。包括暑期課程、「青年善用餘暇計劃」以及大學生赴灣區實習計劃,為不同年齡段的學生暑假安排提供更多選擇。 但是有關暑假活動名額有限,參與者也僅僅是少數,當局應該思考如何舉辦更多意義的活動,並擴大覆蓋面,吸引青少年走出家門主動參與。社工局平時雖然也舉辦預防教育,並優化兒童健康生活教育課程,以及與多個民間機構和醫療團體合作開展不同類型社區活動,還推出手機應用程式和專題網頁等,取得一定成效。可防止青少年濫藥的工作不能鬆懈,日常防毒宣傳如何有效延續至暑期,也值得思考及重視。
一名本澳男子日前在廣州某工藝品市場購買一串「硨磲」貝殼製品,上月經拱北關返澳時被海關查獲,由於「硨磲」屬於瀕危野生動物,男子將面臨相關罰則。 拱北海關昨日表示,上月21日下午,一名本澳中年男子經拱北口岸無申報通道出境,官員透過X光檢查發現他的行李物品疑似有異,於是進行重點檢查。 關員在他的行李中發現一個印有「硨磲珍寶」字樣的深紅色木盒,打開一看,發現盒內是一串繫著黃色流蘇的白色圓珠手串,總重約820克,每顆白色圓珠約略粗於拇指大小,質地堅硬,上有半透明淺色條紋及斑紋,與「硨磲」手工製品特徵相符。 由於男子無法出具任何授權證明,海關依法暫扣該手串並送相關部門鑑定。經華南野生動物物種鑑定中心鑑定,該手串是被列入《瀕危野生動植物物種國際貿易公約》中的「軟體動物門雙殼綱簾蛤目硨磲科」物種的貝殼製品。 「硨磲」是《瀕危野生動植物物種國際貿易公約》附錄II中所載的瀕危動物,其中「庫氏硨磲」更是國家一級保護海洋生物,內地法律規定,郵寄或攜帶瀕危野生動植物及其製品出入境,需持有瀕管部門出具的證明及相關國家檢疫證書,並主動向海關申報。
議員李靜儀昨(11)日接受本報訪問時表示,現時澳門各行各業都存在相當多黑工,其中建築業更是重災區,黑工情況較為嚴重。以司警今次破獲的案件為例,為了幫黑工掩飾身份,不惜偽造證明文件,犯下更多罪行。她指出,聘請黑工工資更低,不需要為其買保險或提供福利,亦不需花時間辦理申請外僱手續。 她希望當局在相關處罰制度上做出調整,推出更嚴厲的處罰及更嚴格地執行。 李靜儀表示,曾多次接獲本地建築工人投訴,指發現工作場所內疑似存在不少黑工,當警察巡查時就會有一些人躲起來,「如果唔係有問題,洗乜嘢匿埋」。由於建築業的特性,許多時候相關部門未必能證實聘請黑工是與僱主有關,加上處罰成本低,故相當容易引發此類問題。 她希望政府在聘用黑工或非法工作的處罰制度上,能夠做出調整,包括需要有更嚴厲的處罰以及附加處罰的執行要更嚴格地進行。李靜儀指,政府曾清晰說明,於本年第三季度可能就關於澳門目前黑工處罰制度加重罰則的方案作諮詢,期望政府能兌現承諾,盡快在法律方面進行檢討,從而加強打擊黑工情況。
從內地過關返澳時,無論經過哪個口岸離境,總會在關口附近遇到詢問簽證或換幣的拉客人士。橫琴警方本月5 日展開行動,在橫琴口岸周邊拘捕四名形跡可疑、鬼鬼祟祟騷擾旅客的男子,他們涉嫌違法拉客擾亂口岸秩序。 橫琴警方指出,被捕四人供稱會於下午2時開始,聚集在口岸周邊進行違法拉客活動,一直到凌晨3 時許為止。他們通常會以招手、攔車、跟隨等方式上前詢問旅客是否需要停車、簽證、兌換貨幣等違法服務。被捕四人年齡由19至36歲不等,因違反《中華人民共和國治安管理處罰法》第23 條第一款第(二)項之規定,已被依法行政處罰。 橫琴警方表示,暑期臨近,前往澳門遊玩的遊客數量激增,而為確保橫琴口岸在旅遊旺季的良好秩序,橫琴派出所亦會加強巡邏力度,防止相關罪案發生。
「嫦娥四號」月球探測器今年1月3日成功登陸月球背面,並傳回地球首張近距離拍攝的全景照片,月球背面的神秘面紗漸漸被揭開。實際上,在為史上首次成功登陸月球背面的探測器歡呼之餘,孰知澳門高校也有份為這一特殊的太空探索做出貢獻呢?澳門科技大學月球與行星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副教授祝夢華在月球演化歷史研究領域取得重大突破。他的研究論文不僅獲國際知名學術期刊《自然》(Nature)刊載,研究成果更是為「嫦娥四號」的科學資料分析以及後續的月球、火星探測任務提供新的科學支撐。
澳門黑沙海灘以及氹仔海洋花園對開水域月初先後發現兩具中華白海豚屍體,有生態學家質疑與澳門海水受污染有關。在昨日(11日)市政諮詢委員會舉行的平常會議上,亦有委員就此表示關注。 市政署回應指,目前已抽驗海水供有關部門綜合考量,同時抽驗海豚屍體的組織進行化驗,暫未能確定海豚死因,日後有進一步消息會對外公布。 市政諮詢委員會委員張嘉敏關注兩具海豚屍體,期望當局可與其他部門共同溝通,協同改善處理。市政管理委員會主席戴祖義回應時表示,當局已於泳灘抽驗海水,化驗結果將交給環保局、海事及水務局等有關部門作綜合考量。同時,亦會驗明海豚死因,令市民大眾知悉。他又稱,海域管治並不屬市政署的權限,現階段只能透過技術分析,協助各部門工作,具體仍需待其他權限部門訂定處理策略和方案。 市政署管委會副主席羅志堅補充稱,兩海豚屍體已分別火化及土葬,同時抽取部分組織進行化驗分析。至於兩海豚的死因,羅志堅則稱,「其實都好多樣性,可能動物自身的身體狀況,水質影響亦不排除」,牠們的死因仍需進一步分析方可確認。
大型文化盛事「藝文薈澳」上月拉開序幕,作為重要活動之一的「國際青年戲劇節」將於8月28日至9月8日舉行,以「融合灣區.創藝魅力」為主題,為市民和旅客帶來難以忘懷的美好藝術體驗。 戲劇節免費門票將於下周一(15日)開始接受登記,每日上午10時至7月30日晚上8時到教青局網站www.dsej.gov.mo即可完成網上登記。成功登記並被抽中的市民可於8月7日至8月21日,憑中籤短訊及身份證明文件,前往登記時選擇的地點領取門票,每人每場限取2張門票,額滿即止,門票不設劃位。 本屆戲劇節由教育暨青年局、旅遊局、戲劇農莊合辦,文化局、旅遊學院協辦,將邀請來自佛得角、韓國、日本、馬來西亞、葡萄牙、新加坡、烏克蘭,以及中國上海市、廣州市、台灣地區及香港特區的青年劇團,聯同澳門劇團及校際戲劇比賽優秀隊伍,為市民和旅客帶來超過15場室內、戶外及環境劇場的精彩演出,通過歌舞劇、形體劇、無聲劇、木偶劇、即興劇、幼兒感官劇等多元化劇目,以不同的感官體驗領略戲劇的樂趣,精彩可期。
珠澳兩地警方昨(11)日聯合搗破一個偷渡集團,珠海公安拘捕五名內地及一名香港男子;澳門司警則截獲兩名內地男女非法入境者及一名蛇頭,女偷渡客是為來澳賭博支付人民幣28,000元偷渡費,男偷渡客為來澳做「換錢黨」,支付人民幣11,000元偷渡費。
近月以來,香港人士來澳販毒情況愈趨嚴重,當中更涉及香港青少年參與運毒販毒,司警及治安警在最近一周已破獲五宗港人來澳販毒案件,共拘捕七人,其中兩人未滿18歲,聲稱被犯罪集團僱用,以收取日薪或按販毒分量收取佣金等方式來澳門販毒「搵錢」。 司警根據情報在外港碼頭部署,於昨(11)日凌晨發現一名入境男子神色慌張走入洗手間,立即上前截查,在其身上檢獲63.93克可卡因,市值高達19萬元。被捕疑犯姓王、29歲、香港人,聲稱因欠債而受僱於香港毒品集團帶「貨」來澳,每次可收取6,000港元報酬。司警經翻查紀錄,相信疑犯上月(6月)至今已來澳販毒十多次。 此外,司警同樣根據情報於前日(9日)在新口岸一酒店大堂截獲一名報稱地盤工人的28歲香港男子,在其租住的酒店房內搜出13.4克、市值45,000元的毒品可卡因。疑犯承認因欠債以日薪2,500港元受僱香港毒品集團來澳販毒,接到毒品集團上線成員手機軟件指示後前往本地夜場出售毒品,每小包毒品售價600至800元,來澳一星期已售出約60克毒品,賺取超過十萬元不法得益。 本周二(9日),司警先後偵破兩宗香港青年來澳販毒案,拘捕三人;在上周四(4日),兩名分別21歲及16歲港青來澳販毒被拘捕,司警更在16歲疑犯身上搜出96小包重逾30克的可卡因,市值高達十萬元。 治安警亦於上周六(6日)晚上在新口岸區拘捕兩名涉嫌販毒港青,年齡分別17歲及18歲。 上月(6月)25日,司警拘捕兩名港青,分別13及17歲,涉嫌以1,500港元日薪受僱來澳販毒,司警公布數據顯示,去年來澳販毒案件中,港人參與率較2017年增逾一倍,檢察院日前表示,近月來司警接二連三破獲香港籍嫌犯來澳販毒的案件,當中更涉及未成年人參與運毒的情況,跨境販毒問題值得社會關注。
—名台灣女外僱懷疑遇上虛擬貨幣投資詐騙,上月在網上認識—名男網友後,對方聲稱可利用任職內地網絡投資公司職務之便,提供投資虛擬貨幣穩賺內幕貼士。台女半信半疑之下先投資2,600元,結果即賺一成並順利匯款到賬戶。其後劇情一如所料,台女被騙徒遊說加碼投資後,最終被騙走20,000多元人民幣。 接手調查案件的司警表示,案中台灣女事主本想見好就收,提取款項,但被騙徒設計的「客戶服務」告知由於違規操作,需再匯款才可解決賬戶將被凍結。女事主向男網友查詢,對方亦哄騙事主匯錢解決問題。事主其後匯款,但再也無法登入投資平台賬戶,更被得手後的男網友「拉黑」,終於意識到被騙而報警,報稱損失20,000多元人民幣。司警再次提醒市民投資需謹慎,如有懷疑可向警方查詢,更不要輕易作出匯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