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視共享經濟創新

共享經濟這一新興產業近年來在內地經歷了大起大落,共享汽車、單車、行動電源等產品服務就像是經過大浪淘沙,從被無數資本追逐的「風口」,回歸到穩扎穩打的理性經營模式。由於社會環境和經濟模式有別,共享經濟仿佛從未進入澳門。有意見認為本澳地方狹窄、商業模式既定,不適合發展共享產業,這話或許有理,但在未來多個新城區相繼建設、智慧城市發展方興未艾的時候,或許可以借鑑共享經濟的思維,對本地發展有所裨益。 共享經濟這個在國外興起的概念,原本是指眾人將自己擁有的閒置資產,例如汽車、房間等短時間出租給他人,從而達到資源有效利用。 而共享經濟傳入國內後,逐漸發展成為重資產的商品短時租賃模式,在共享單車的「百團大戰」中,多間公司雖然被指「燒錢」,但無可否認解決了廣大群眾短途交通出行需要,而且認識並接受了共享經濟。 然而, 在這小小的「澳門街」, 共享經濟未能引起關注,是「不被需要」,還是「未被發掘」?在2017 年度構建「智慧城市」專項資助計劃中,有獲批資助的項目就是研發共享電單車租賃平台方案。初看上去,在幾乎「人手一台」電單車的澳門,要推行共享電單車似乎是天方夜譚,但根據開發團隊市場調研,逾30% 電單車駕駛者願意放棄私人電單車,轉而使用共享電單車解決出行需要。 在研發團隊看來,共享電單車可以有助解決車位不足難題。每輛私人電單車可以發揮作用的時間,往往就只有「打工仔」從家中駕駛前往工作地點、以及放工回家的路上,而其餘多數時間則是停泊在車位裡「空等」。如果可以引入一定數量的共享電單車作短時租賃,在分配合理、流轉率高的情況下,無疑可以方便更多市民出行、減少總體機動車數量。該團隊已研發定點租車、還車技術,以及透過智能終端監控共享電單車健康情況,實現透過大數據分析調配車輛。 要推行共享電單車落地固然是困難重重,但這個項目只是作為一個例子,顯示出未來新城發展中科技創新仍然大有可為,有關當局在進行規劃研究時不妨加以考慮。

01/11/2019
24148

9月出口升9.2%

成衣增近八倍

統計暨普查局昨(31)日公布今年9月對外商品貿易統計數據,顯示9月份貨物出口總值為10.2億元(澳門元,下同),按年上升9.2%;再出口8.8億元,升幅8.3%,其中酒、電子元器件、娛樂場用製品分別增加1.3 倍、62.6%和42.2%;本地產品出口1.4億元,上升15.3%,其中成衣大幅增加7.9倍。 貨物進口總值按年微跌0.1%至75.5億元,其中小客車及電單車、手提電話、黃金製首飾跌幅分別為25.2%、17.6%和7.8%,建築材料、手袋及銀包、美容化妝及護膚品則增加47.8%、37.3%和26.7%。9月的貨物貿易逆差為65.3億元。 今年第三季出口貨值29.9億元,按年上升4.3%,進口221.0億元則下跌1.9%,貨物貿易逆差為191.1億元。 今年1至9月總出口貨值為93.9億元,按年增加3.6%;再出口83.3億元,增加5.4%,本地產品出口(10.7億元)減少8.1%。總進口貨值為640.7億元,按年下跌2.5%。首九個月的貨物貿易逆差為546.8億元,較去年同期566.3億元減少19.5億元。 按出口目的地分析,1至9月輸往中國內地貨值11.9億元按年下跌23.0%,其中泛珠三角九省11.4億元減少24.3%,出口至歐洲聯盟1.4億元亦下跌3.9%;出口至香港60.7億元、美國1.8億元,分別增加7.9%及88.3%。 另一方面,出口往「一帶一路」國家1.8億元,減少2.8%,往葡語系國家121萬元,跌幅為95.0%。紡織品及成衣出口為7.6億元,上升44.2%。非紡織品出口按年增加1.2%至86.4億元,當中美容化妝及護膚品4.4億元,增加1.3倍,娛樂場用製品2.9億元則下跌22.6%。

01/11/2019
21276
找不到相關內容

七日預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