膠袋徵費盡快立法

廣受關注的膠袋徵費講了十多年終於有眉目,行政法務司司長上周表示爭取在今年4月將膠袋徵費法案提交立法會審議。雖然政府表示,爭取在今年完成立法工作,能否如願社會皆有質疑,敦促政府加快立法進程,進一步保護環境。 在上周中區社區服務諮詢委員會會議上,社諮會委員指出,澳門居民平均每人每日使用2.2 個塑膠袋,全澳居民一年約使用4.5 億個,塑膠袋使用時間短,浪費又不環保,特區政府應加快膠袋徵費立法工作,希望通過徵費提升公眾環保意識。環保人士指出,除了澳門居民大量使用塑膠袋外,遊客帶來的塑膠袋數量亦不少,來澳遊客每年超過3,000 萬人次,帶來塑袋數量難以估計,環保工作需要官民參與外,更應推動旅客回應。 更令人關注是隨著新興業態發展,尤其是快遞、外賣行業興起,一次性塑膠製品等不易降解材料被大量使用,給β「白色污染」治理帶來新挑戰,本報早前一個有關塑膠廢料專題報曾估計,一個外賣午餐,單是膠袋已兩、三個,造成能源、資源浪費和環境污染。 目前全球已有40多個國家和地區禁止使用膠袋等塑膠製品,香港在2009 年7月已開始實施膠袋徵費。其實澳門早在2008 年已提出有關膠袋徵費問題,當年6月,時任立法議員梁慶庭就推行膠袋徵費提出書面質詢,指出根據消委會2007 年「付費使用塑膠袋意見」調查結果顯示,近70% 受訪者願意為環保而減少使用膠袋,甚至支付額外費用,顯示市民在支持環保方面意向清晰,是當局實施環保政策一個良好基礎,質詢當局有關政策意向。 社會一直關注濫用膠袋問題, 環保局在2016 年2月完成「推行限制使用塑膠購物袋之制度」諮詢工作, 總結報告及意見匯編顯示,普遍意見認同在零售業層面徵收每個塑膠購物袋不少於一元,然而公眾諮詢轉眼已過三年,立法工作至今仍未展開。 「源頭減廢、污者自付」是全球推行環保政策大綱,一次性塑膠包裝袋流通價格偏低,對消費群體特別是年輕一代缺乏約束力,人們一次用完即棄,但被棄膠袋絕大多數會一直存在,污染地球。 膠袋徵費可減少用量,但只是治標,治本方法除用者自付,提升一次性塑膠製品生產稅收,更要持續加強全社會尤其是中小學生的環保教育,將垃圾分類納入中小學教材,從源頭上做好塑膠垃圾減量工作。

13/03/2019
71578

科技強警 網上打假系

助海關查獲兩店售侵權飾物

澳門海關運用新引入的「大數據網上打假系統」偵破兩宗網上售假個案,兩間分別位於新橋區及關閘區的店鋪被查獲出售侵權飾物,合共15件,總值約澳門幣52,000元,兩店的負責人被帶走作進一步調查。 海關利用「大數據網上打假系統」搜尋互聯網社交平台以作偵查,期間發現有兩間網店懷疑出售侵權飾物。經調查,兩網店分別在新橋區及關閘區設有實體店鋪。本月7日及11日,澳門海關採取行動,突擊巡查上述兩間店鋪,成功查獲15件懷疑侵權飾物,當中於新橋區的店鋪搜出四件,於關閘區的店鋪搜出11件,兩名店鋪負責人被帶走作進一步調查。有關物品其後經品牌鑑定人證實全為假冒。 疑犯從內地購入涉案侵權物涉案的兩名店鋪負責人均為本地女子,年齡分別為27歲及33歲。兩人供稱以澳門幣40元至3,800元的價格從內地購入有關侵權物,並以澳門幣100元至7,500元的價格出售。海關將以第97/99/M號法令《工業產權法律制度》第292條「將產品或物品出售、流通或隱藏」之犯罪控告有關人士,一經定罪,最高可處六個月徒刑或科30日至90日罰金。 海關稱,因應資訊科技迅速發展,市民的購物方式逐漸由實體店轉移到網上平台,相關侵權活動亦隨之衍生。為更有效打擊網上售假行為,澳門海關於去年12月引入「大數據網上打假系統」,藉大數據處理技術,深度搜尋、收集及分析網絡資訊,以了解有關犯罪趨勢及發現隱藏的犯罪行為。海關將繼續透過有關系統,加強打擊網上售假行為,以維護市場秩序及消費者權益。

13/03/2019
65901
找不到相關內容

七日預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