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監獄使用率

獄方:可改建工場、增加床位

離島區社區服務諮詢委員會昨(12)日下午舉行會議,邀請懲教管理局路環監獄獄長吳銳安和社會援助、教育及培訓處處長何少微,介紹懲教局設施設備,以及協助更生人士重投社會的輔助措施及情況。 離島社諮會副召集人林家全會後引述局方數據表示,現時獄中有640 多名獄警,分四更看守在囚人士,每更有50 多警力;文職則有200 多人。監倉使用率方面,羈押倉佔使用率93.2%;已判倉則為92%。局方稱,現時希望可在今年完成九澳新監獄擴建工程以應付需求,但由於囚犯數量不可預計,若未來有大量倉位需求,會將原監獄的工場部分改建,可增加100 多個床位。 委員何仲傳表示,局方指現時監獄只有20 名心理輔導人員,需要輔導獄中所有1,478 名在囚人士,有時亦需要向囚犯家人提供輔導,直言職員壓力相當大。有委員建議,除了使用監獄本身資源外,可向社會團體尋求支援,例如透過宗教團體身心靈輔導在囚人士,或輔導獄中工作的心理輔導人員,助他們釋放壓力。 另一副召集人施妮娜補充,獄方曾嘗試與不同大學合作,希望在囚人士在獄中能裝備自己,將來重投社會。 此外,近年相繼出現各樣新類型犯罪,包括性犯罪或新型毒品等,保安司範疇未來會特別專注有關罪行,並在警方職業導向或技能掌握上推出新方針。委員會亦希望局方可加強社區教育,考慮設置模擬監獄示範點,讓青少年感同身受以收教育之效。

13/02/2019
18701

聚焦公屋質量

諮委促盡快訂新驗樓標準

離島社區服務諮詢委員會昨日下午舉行會議,委員吳超偉在議程前發言中提及公屋質量問題。吳超偉表示,一直以來,接到不少入住石排灣公屋群的居民反映,入伙後單位裡面,以及公共部分的設施於保養期間均陸續發現問題,但不少問題直至「保修期」過後,都未改善,令一眾小業主感到非常無奈。他又以經屋業興大廈甩磚事件為例,指出每年均出現不同程度的剝落,剝落後又進行維修保護,「黐完又再甩,甩完再黐。」問題根本沒有得到解決。 吳超偉建議政府須全面檢討及嚴格把關公共工程的事前設計、事中監督及事後驗收的相關工作;盡快訂出新驗樓標準,讓在驗收過程中,有一套較為科學統一的參考準則,並考慮延長公共工程的「保養期」。而構建及設計公屋時,承建商設有領取進度獎金,同時,也應有相對應的公屋質量處罰機制,以免出現追獎金情況,疏忽工程質量。 吳超偉指,本澳近年落成的公屋,有不少質量都出現問題,類型和程度不同,由走廊甩磚、牆壁天花滲漏、露台護欄嚴重鏽蝕、升降機斷纜、中央石油氣管道漏氣或停車場地裂等,均出現在相繼落成不久的公屋身上,對居民生活造成相當大的困擾,同時造成安全隱患。政府應思考如何避免日後出現同樣的問題,使公共房屋具備應有的工程質量。 另外, 委員高俊雄亦稱,近年石排灣社屋入伙,社區設施亦相繼遷入為居民提供服務,但部分設施自遷入以來的問題亦未被根治,當中包括渠臭問題及天花滲水,尤以樂群樓更見嚴重。

13/02/2019
40864

人才委探討大灣區城市群人才政策

人才發展委員會日前召開澳門人才政策研究簡報會,由規劃評估專責小組召集人楊俊文博士主持。會議上,人才委委託澳門發展策略研究中心人才政策研究團隊就「粵港澳大灣區城市群人才政策橫向比較」作介紹。報告介紹了大灣區九個城市和香港特區的人才引進政策,指出這些地方政府的人才政策聚焦資金支援、住房及醫療配套、子女入學以及配偶落戶政策,例如:深圳截至2016 年底,已累計引進擁有專業技術技能人才452 萬人次;香港截至2017 年底,累計引進人才達6.21 萬人次。 研究團隊又提及澳門經濟發展良好,但產業結構相對單一,人才儲備以本地人才培養及澳門海外人才回流為主,根據不同行業的人才缺口調研,本地人力資源與人才儲備均出現一定缺口。因此建議澳門參考其他地區,對原有的人才引入政策作出調整。委員認為在分析其他地區的人才成效評估機制時,應注意區分政府與私人企業各自職能,以及提供該地區與澳門在經濟、教育等方面的優劣對比,才能篩選出更能為澳門提供參考價值的政策。有委員提出培養本地人才是首要重點,若未來制定引才政策,應首先釐清不同行業的人才實際需求,哪些專業最迫切求才,在嚴謹的數據基礎上,才有條件設立專業、透明的評審制度和制定合適配額,同時應留意人才引進的速度和時效。 其後,研究團隊成員張少鵬介紹「澳門人才發展策略2018-以人口結構分析」,提出澳門目前人力資源結構變化、澳門與亞洲地區人口結構的比較、澳門人口勞動力變化等。從統計數據及一系列撫養比指標,2017 年本地人口總撫養39.2、少年兒童及老年人口撫養比分別為21.4 和17.8,老年指數高達83,顯示澳門未來呈現青年人口減少、老年人口增加的趨勢,社會將無可避免地走向老齡化,面對人口及遊客持續增加的壓力,2018 年接近3,600 萬人次的遊客,如何緩解人力資源緊張會成為重要社會問題。有委員認為重點需提升本地勞動力質量,改變居民勞動力結構,同時應優化原有的外僱就業制度及人才培養機制,嘗試吸引更多國際人才,鼓勵人才流動,避免人才空洞化。

13/02/2019
21905

推展智慧旅遊

提升承載力

港珠澳大橋去年10月通車後,成為內地旅客一個觀光點,亦帶動本澳旅客量持續上升,今年春節「黃金周」七天假期,來澳旅客逾121 萬人次,不僅關閘口岸人頭湧湧,要實施潮水式放行,港珠澳大橋澳門口岸候車人龍「打蛇餅」,中區、大三巴一帶景點逼爆,人潮處處,要一連五日實施人潮管制。世界任何一個城市都歡迎遊客到來觀光,愈多愈好,澳門作為旅遊城市,不會也不可能拒絕旅客來訪,但旅客量持續上升,令本澳旅遊承載能力備受考驗,有關方面需積極改善旅遊配套,提升承載能力。 旅遊休閒業是澳門的支柱產業,帶動周邊產業發展,創造大量就業職位,為澳門帶來可觀財政收益。2017 年,澳門入境遊客總量達3,260 萬人次,去年再創新高,達3,850 萬人次,隨著港珠澳大橋通車,可預見未來本澳旅遊業將持續發展,隨著內地自由行旅客不斷增長,遊客量持續增長是常態,入境旅客年達4,000 萬人次並非不可能,對於一個面積只有30平方公里城市而言,空間捉襟見肘,如何容納大量旅客又不影響居民生活,提升澳門旅客承載量,已成為政府與業界共同課題。 今年春節黃金周,關閘口岸、港珠澳大橋澳門口岸,以至外港碼頭等繁忙出入境口岸都已做足疏導人潮措施,加開查驗櫃枱減少旅客通關時間,但旅客過關仍需花上一小時; 部分旅遊景區人潮澎湃,大三巴、新馬路一帶人山人海。隨著近年旅客人數有增無減,當局雖未雨綢繆,每逢內地黃金周假期加派警力維持秩序,在大三巴、新馬路一帶實施人流管制,但難免影響周邊居民生活,如何平衡遊客與居民之間的資源空間分配以及經濟發展,是本澳作為旅遊城市面對的挑戰。 實施人潮管制措施管理旅遊熱點旅客,只是治標但不治本,長遠而言還是要發掘更多本澳各區特色旅遊資源,分流旅客,利用大數據平台推動智慧旅遊,讓旅客能隨時隨地掌握澳門旅遊、交通、飲食等各方面資訊,加強宣傳並提供清晰指示,完善導引設施,分流旅客到各區遊覽,不但可以促進各區經濟發展,減低主要旅遊區擠迫情況,增加承載力,降低對社區居民生活及出行影響,締造澳門居民好客熱情氛圍,增添旅遊城市軟實力,令旅客有舒暢感受,也令居民有安居宜行生活空間。

13/02/2019
17706
找不到相關內容

七日預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