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橋「漏斗型」入澳苦了旅客

大數據應善用 促增巴士快線

昨日大年初六雖是春節長假期最後一天,惟港珠澳大橋澳門口岸入境人流繼續擠擁,有遊客指過關順暢,但等候巴士時間較長,且候車線路指示不夠清晰。上午時段進入澳門的兩條巴士專線101X 及102X,均出現長長人龍,巴士公司即使加開班次及推出「移動錢箱」方便及縮減乘客上車時間,仍難解久候上車之苦。 來自香港的歐先生首次與家人經港珠澳大橋來澳門遊玩,他表示口岸的入境區面積較大,但指示路線分布的標誌不夠顯眼,「有種茫然感」。歐先生先是等候酒店接駁巴士,等了約20 分鐘後仍未能上車,無奈下選擇乘坐的士,但的士等候區一樣要大排長龍。 內地遊客李先生則表示,春節出遊已預計到會人流擁擠,經過詢問現場工作人員才得知巴士路線安排,認為「這麼大(口岸)地方,兩條路線太少」,他建議增加路線、並設置更多上車點,避免候車人龍混亂。 有新福利巴士公司員工稱,昨日人流已較春節首兩日略減,仍繼續加開班次疏導,平均約五分鐘開出一班,公司同時推出「移動錢箱」,方便乘客在中門處付款,縮短上車時間。 傳新協會理事長林宇滔昨日接受本報訪問時認為,事件顯示當局對大橋口岸交通配套以及人流壓力欠缺規劃。他指出,雖然交通部門連日推出不少臨時措施疏導旅客,例如調配更多巴士班次、取消停靠人流擁擠站點等,但兩條巴士路線仍然是「架架迫爆」,現時人流、車流量還未達到預計水平已如此,未來又如何能應付日漸增大的需求? 短期改善措施方面,林宇滔建議,可考慮利用現有空間,增加巴士上車點位置,緩解「打蛇餅」狀況。長遠而言,當局應利用旅客人數、出行時段等監察數據加開班次,研究增加不經市區的點對點巴士快線,並思考未來輕軌系統如何整合。

11/02/2019
31572

談判深水區

新一輪中美貿易談判今日起在北京登場,距離下月初的談判期限只剩下不到三周時間,美國總統特朗普早前明確表示在期限前不會與國家主席習近平會面,這說明此前的談判尚未取得決定性的進展,今日起展開的談判,將觸及知識產權、企業保護等深層問題,談判進入深水區,然而雙方談判代表雖有決心取得共識,但中美間的矛盾是結構性、政治性的,數周的時間還是太短。外界期待好消息,卻誰也沒有把握。 雙方要解決問題,首先要知道問題的存在,知道問題在哪裡。美國不斷指控中國竊取美國企業知識產權、限制投資准入,對國有企業提供保護,這是中美之間結構性的貿易矛盾,但不論雙方如何你來我往,中方從未承認過這些問題,如果兩邊對於這個題目存不存在都沒有共識,那麼談判要如何進行? 增加對美進口及解決人民幣匯率問題 並沒有化解美國貿易代表真正關注的根本問題,美方代表萊特希澤在上一輪談判結束時就說,美國是技術、創新與商業秘密的傑出創造者,必須保障美國企業受到相應保護,而特朗普上周亦在國情咨文中提到,與中國的任何新貿易協議,必須包括「結束不公平貿易的結構性改變」。從過去數輪談判來看,中方在擴大進口美國商品上可說一讓再讓,目的是滿足特朗普削減中美貿易逆差的訴求,然而在知識產權與企業保護的問題上仍然在迴避問題,中方除了較為空泛的「加強保護」、「擴大開放」之外,還沒有拿出令美國滿意的答案。 知識產權與市場准入比起大豆或汽車進口更為重要,美國真正的訴求是深層的市場化改革,但這就牽涉當前生態的結構問題。 隨著監管逐漸到位,中國民企與國企出現此消彼長的現象,國內有政府背景的企業具備銀行融資的天然優勢,而許多民企股東卻需要抵押自己的公司持份去借款,成為國企收購的目標。有統計指出,2018 年國有企業吸納了價值超過62億美元的民企股權,成長為支配市場的巨獸。 特朗普發動貿易戰,必須承受來自美國商界的壓力,他們或許不反對貿易戰,但絕對不支持一場持久戰,可是若能真正解決知識產權與企業保護問題,長遠而言會是更為有利,也就是說,假如忍受短期痛楚可以迎來更大的利益,美國商界還是會繼續支持特朗普,而特朗普則必須證明在結構性問題上能夠取得進展。 雖然問題很複雜、局勢很難測,但雙方肯定不願觸發加徵關稅的局面,因此接下來的三周可能會出現一些進展,例如達成一些短期的協議以爭取繼續談判,但要真正解決雙方的矛盾,恐怕不是這麼容易。

11/02/2019
22175

非洲網友誘騙投資酒店

36歲女子失600萬港元

司警接獲兩宗網上交友詐騙案件,兩名事主同為36歲本澳女子。其中一案事主透過網絡社交平台認識一名非洲男子,對方聲稱在當地有一個高級酒店投資項目,事主以為有利可圖,最終被騙去600萬港元。 司警上周五(8日)在新聞發布會稱,事主去年2月透過網絡社交平台認識一名非洲男子,對方聲稱在當地有一個高級酒店投資項目,利潤可觀,並將投資資料與合同電郵給女事主,與她合股,合同列明事主佔30%股份。女事主認為有利可圖,由去年2月至12月期間,多次合共轉賬600萬港元到多個對方指定的銀行戶口。 事主去年7月曾到非洲某國與對方見面,但同年9月下旬,事主透過網上資訊知悉有關酒店落成,即聯絡非洲男子詢問何時能收取回報,豈料對方以不同藉口拖延,最後更失去聯絡,事主近期再核實合同內容時,發現有關資料與該酒店項目在網上公布的訊息不符,懷疑受騙,報警求助,但未能提供對方身份資料。 另一宗網上交友詐騙案事主報稱 於去年透過交友軟件認識一名歐洲男子,上月歐洲男聲稱買了一份禮物給她,希望事主可提供個人姓名、手機號碼和住址等個人資料,以便把禮物郵寄到澳門。其後事主收到聲稱為「速遞公司」的電郵,指她須繳納澳門幣30,000元稅項,郵包才可順利寄出,「職員」亦透露內藏名貴首飾。女子信以為真,便把款項存入對方指定的本地銀行戶口。兩日後,「速遞公司」又稱要再繳交60,000元,事主仍未為意,並繼續付款。 其後對方再次要求付款20萬元,但事主稱全副身家只剩80,000元,歐洲男子稱會幫他交尾數。直至事主到銀行存款時,才發現該戶口已被凍結。事主起疑後到司警局報案,聲稱合共損失澳門幣17萬元。

11/02/2019
12678
找不到相關內容

七日預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