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者認同琴澳合作可帶來新機遇

冀留意財富管理增值過程面臨的風險

澳門正積極推動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建設,以拓展澳門發展空間,助力推進澳門經濟適度多元發展。有學者出席在本澳舉行的「2021粵港澳大灣區金融論壇」時,認同琴澳合作可帶來新的機遇,期望可充分利用國家給予的優惠政策,擴大投資機會;另有學者指出,琴澳方面需共同找出財富管理的目的及方向,同時提醒在合作下增值過程空間中可能會面臨的風險,需多方面專家評估及探討。 【本報記者鍾佩欣報道】 澳門銀行公會上周五(11 日)舉辦圓桌論壇,邀請專家學者共同探討「琴澳合作下的財富管理新模式」。澳門大學工商管理學院院長陳靖涵指出,澳門特區政府財政儲備穩健投資及發展,橫琴澳門合作可拓展機遇,以面臨多方挑戰。從金融角度而言,是否可在橫琴建立類似保稅區的金融體系,從而充分利用國家給予的優勢政策,一方面可以擴大投資機會,起到連結作用,把內地部分項目可以引進這一區域,而澳門企業亦可直接投資。 陳靖涵續指,澳門地理位置相對有限,而珠海橫琴相對可以彌補澳門的空間限制,未來或可進行公益事業的投資,可某程度解決生活問題,以至琴澳發展也為財富管理開闢另一個支持社會、政府,民生發展的一個契機。 琴澳合作滿足供給與需求陳靖涵補充,在經濟學而言,任何發展都有供給及需求,她認為琴澳合作可滿足需求這方面,同時提供很好的平台及機會,包括物質、資金等方面,但更重要的是金融經濟發展下的被接受過程,即人與人之間理念的溝通或提升,方可更有利長遠發展。 中國人民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趙錫軍表示,琴澳合作模式為財富管理帶來新機遇及挑戰,澳門可透過琴澳合作下的通道,與廣東以至內地城市合作,另一方面,在澳門市場、法律等特殊優勢下能應用在國際上,為財富管理整個領域下帶來更多機遇。他指出,琴澳方面需共同找出財富管理的目的及方向,同時合作下增值過程空間中可能會面臨的風險,需多方面專家評估及探討。 另一經濟學者珠海格力金融投資管理公司董事長陳恩則指出,琴澳合作作為粵港澳大灣區的第一站,他相信未來琴澳合作區在出境、國內國際雙線下可起到補充作用。

15/06/2021
24144

粵港澳大灣區金融論壇舉行

探討雙循環格局下澳門金融未來

【本報記者吳泳欣】「2021粵港澳大灣區金融論壇」上周五(11日)在澳門永利皇宮舉行,主題為「雙循環發展格局下澳門金融的未來」,邀請特區政府代表、金融業界和金融學者舉辦多場演講和討論。出席開幕儀式的經濟財政司司長李偉農致辭時表示,金融業是支持本澳實體經濟發展的重要基石,要把握好本澳作為國家「雙循環」交匯點的平台功能。 李偉農指出,國家《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提出加快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而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是國家發展藍圖的一項重大戰略部署,且肩負着支持兩個特區更好融入國家發展大局的使命。 李偉農指出,特區政府現時正從法律制度和金融基建兩方面著手,推進債券市場和財富管理等主要業務的發展,並逐步豐富本澳的金融業態,將持續與廣東省政府就合作區的發展保持緊密溝通,並按服務實體經濟、風險可控的原則,重點向中央金融部委爭取跨境資金自由進出和投融資便利政策等。李偉農同時表示,期待中央公布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總體方案,引領雙方共同做好「開發橫琴這篇文章」。 澳門中聯辦副主任姚堅致辭時關注澳門如何在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的發展理念,特別是金融業如何實現下一步的創新發展。他期望澳門和內地業界牢固樹立新發展理念,充分利用深度合作區的優惠政策,推動澳門與大灣區金融基礎設施的硬件服務,與體制機制的軟聯通相互結合,推動金融機構協調聯動, 兩個市場充分對接產品互認人才工作,便於澳門居民在內地工作生活,對大灣區一體化提供良好的金融服務支撐,為國家構建雙循環新的發展佈局貢獻力量。 主辦方之一、澳門銀行公會主席李光致辭時亦表示,隨著《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的發布,以及國家各項灣區政策的陸續出台,給粵港澳大灣區發展帶來無限生機。 站在新發展階段,身處國家雙循環發展的交匯處,面對後疫情時代的機遇與挑戰,如何把握好新發展階段,貫徹好新發展理念,構建好新發展格局,利用好特區「一國兩制」的優勢,融入國家發展大局,深度融入粵澳深度合作區建設以及大灣區建設,已成為當前澳門金融業面臨的重大機遇。 經濟財政司司長李偉農致辭時表示,本澳要把握好作為國家雙循環交匯點的平台功能。 (吳泳欣攝)

15/06/2021
18705

未來可視葡語國家為「踏腳石」

學者:助擴大人民幣市場規模

【本報記者鍾佩欣】「粵港澳大灣區金融論壇」上周五(11)日舉行,同場亦邀請多位嘉賓共同討論「澳門債券市場建設實踐探討」。列席的經濟學教授蘇育洲指出,澳門發展債券市場發展方面,未來可透過葡語國家作為「踏腳石」,他又指出,吸引葡語國家機構來澳發債是一個好機會。他解釋稱,許多歐洲投資者期望可投資人民幣,若果透過葡語國家投資,過程會更方便,成本亦會更加低,另一方面更可藉此提升中葡金融服務平台的內涵,並逐步擴大人民幣市場規模。 從事金融行業的張維春則期望在公平、開放平台上交易,而葡語國家是澳門特點,亦是澳門值得研究的方向,亦可作為一個出發點,澳門走出去,對接國際。 另談及澳門發展債券市場急需解決的問題,以及未來發展前景。經濟學者汪昌雲教授指出,澳門要推進金融產業發展,法律的完善與人才的培育是缺一不可,不過兩者并非在短時間內可以達成。 他強調「遠水不能救近火」,不能長期以靠人才引入,本澳培養人才亦是長遠目標。 汪昌雲又期望社會各界可以共同支持構建債券市場,致力完善金融基建、優化政策配套,與灣區各城市有序對接,充分利用澳門的中葡平台優勢,推動大灣區與海外的金融市場互聯互通。 有學者指出,澳門要推進金融產業發展,法律的完善與人才的培育是缺一不可。 (鍾佩欣攝)

15/06/2021
15389

消費優惠市民憂慮商家加價

施家倫倡設機制監察物價

政府新一輪「保就業、穩經濟、顧民生」計劃推出「電子消費優惠」,以「政府補貼、消費立減、全民受惠」原則,持有本澳永久性及非永久性居民身份證的所有年齡層居民,每人獲發5,000元啟動金及3,000元立減額,「電子消費優惠」在6月1日正式啟用,市民大眾及立法議員一直關注商家會否藉機哄抬物價,立法會議員施家倫建議設立機制,監察「電子消費優惠」計劃出現的物價波動情況。 民生必需品悄然漲價 「電子消費優惠」計劃實行至今已兩星期,立法議員施家倫表示,近期在與不少市民和長者接觸過程中,了解到許多市民對於「電子消費優惠」計劃可能引發的商家加價行為表示憂慮,有市民表示,計劃一推出,許多商店特別是一些涉及民生必需品已悄然漲價,認為「電子消費優惠」計劃帶來的效益被不合理的物價漲幅大打折扣。 應主動監查不合理加價 施家倫表示,回歸以來,本澳一直奉行自由市場的經濟規則,首屆政府更將維護自由市場經濟制度作為施政主線,自由市場意味著市民要自行貨比三家,要做一個精明的消費者。然而,市民辛苦工作一天後再去逐家商店對比價格,這對於雙職家庭佔相當高比例的本澳社會來說是不現實的,加上消費者委員會的「澳門物價情報站」提供的資訊十分有限,也不盡然有市民所想購置物品的對比價格。施家倫認為,當局主動對市場是否存在不合理加價行為的有效監查等,顯得至關重要。 監察市場價格手段單一 施家倫指出,鄰近地區政府監察不合理加價行為,除了經濟、法律、以及行政手段,更會通過快速便捷的資訊發布,引導社會心理預期或新聞報道等社會監督,規範市場價格行為來保證價格機制發揮有效作用,本澳目前除了當局派員開展巡查工作,未見有其他更有效的手段進一步監察市場合理加價及穩定價格。 冀設多元投訴機制 施家倫補充, 在去年3 月, 有關當局開通爆料熱線,透過人性化和互動式的服務來回應市民訴求,然而有關熱線運作僅八個月時間,至同年11 月20 日結束,目前,市民僅能透過消費者委員會的「消保易」進行有關投訴,消費者的投訴管道較為單一,且無法第一時間得到回應。他促請當局評估兩種投訴方法的效能,並詢問當局是否會考慮重新開通whatsapp 投訴熱線,或其他更快捷有效的方式,以回應市民希望設有多元投訴機制的要求。

15/06/2021
14305
找不到相關內容

七日預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