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位官委議員出爐

新屆立會宣告組成

隨著行政長官昨(23)日頒布行政命令委任七位立法會議員及終審法院公告確認直接選舉和間接選舉結果,第七屆立法會宣告組成。第七屆立法會由33名議員組成,包括14名直選議員、12名間選議員及七名委任議員。33 位候任議員將於10 月中立法會復會時宣誓就任。 澳門特區《公報》昨日刊登行政長官行政命令,委任七位立法會議員,包括現屆議員馬志成、邱庭彪、龐川及胡祖杰,另外三位新任議員分別為高錦輝、陳浩星、張健中。七名委任議員簡歷如下:馬志成,1978年6月生。工商管理學士。中國澳門體育暨奧林匹克委員會財政兼青年委員會主任。 邱庭彪,1964年4月生。法學博士。現為澳門特區政府行政會委員、澳門大學法學院助理院長。 龐川,1971年6月生。管理學博士。現為澳門科技大學副校長和研究生院院長。 胡祖杰,1968年12月生。土木工程學士和工商管理碩士。現為澳門文化遺產委員會委員、澳門工程師學會會長。 高錦輝,1964年10月生。管理學博士。現為澳門培正中學校長。 陳浩星,1962年10月生。文學碩士。現為故宮研究院書畫研究所特聘研究員、濠江印社理事長。 張健中,1971年11月生。工商管理碩士和旅遊管理博士。現為澳門中旅(國際)酒店管理有限公司總經理、澳門中國旅行社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 直選間選選舉結果確認另一方面,特區《公報》昨日同時刊登終審法院公告,確認立法會議員的直接選舉和間接選舉結果,其中間接選舉其有12個議席,五個名單共12人參選,當中工商、金融界名單澳門僱主利益聯會得票969票,四名當選候選人高開賢得票969票,崔世平484.5票,葉兆佳票,王世民121.125票。 勞工界名單僱員團體聯合得票1,074票,兩名當選候選人林倫偉得票1,074票,李振宇537.0票。 專業界名單澳門專業利益聯會得票624票,當選候選人崔世昌得票624票,黃顯輝312.0票,陳亦立156.00票。 社會服務及教育界名單社會服務教育促進會得票1,776票,當選候選人為何潤生。 文化及體育界名單旭昇文體聯合會得票2,317票,當選候選人陳澤武得票2,317票,梁安琪1,158.5票。 直接選舉議席14個,14個參選名單共126人角逐,選民共32萬,只有13萬7,279人投票,投票率42.38%。當選候選人施家倫得票26,599.0票,李靜儀23,761.0票,高天賜票,鄭安庭16,813.0票,梁鴻細15,102.0票,黃潔貞14,232.0票,宋碧琪13,299.5票,梁孫旭11,880.5票,謝誓宏票,林宇滔8,764.0票,羅彩燕票,顏奕恆票,馬耀鋒7,116.0票,李良汪6,649.75票。

24/09/2021
38199

本地樂壇焫極都唔著

音樂產業發展舉步維艱

澳門特區政府在推動本澳文化創意產業發展上一直不遺餘力,文產基金與文化局都同時向民間發放資助批給,肩負起推動本地文化發展的工作。 翻查當局公布的數據顯示,文產基金在2017和2019年的資助總額均超過1.4億澳門元,總資助項更是由2017 年的56 個增至2019 年的156 個;而即使踏入2020年本澳受疫情影響,截至去年5 月,資助總額仍達370 萬澳門元。 由此可見,本澳在推動發展文化創意產業上是絕不「孤寒」,多年來可謂不停「注資」,推動文創產業的發展;但即便如此,屬於文創產業其中一個類別的本地音樂產業,過去多年來的發展仍以「龜速」前行。 眼見鄰埠香港的樂壇近年隨著有男子組合Mirror的橫空出世,以及新晉創作型歌手冒起,令沉寂了一段時間的香港樂壇又再次復興;相比之下,本澳的音樂產業彷彿「零存在感」,普羅大眾對於澳門樂壇的記憶點似乎仍停留於Soler、小肥(徐智勇)、陳慧敏(慧敏哥),即使近年有網絡YouTube文化興起,似乎亦只數得出微辣的歌手Rachel 劉蘊晴較為人所熟悉。 【專題組】 在澳門當歌手存在不少制肘及局限性,首先是澳門本身市場小,且人口基數少,以致音樂作品的傳唱度、關注度亦較低;其次是本澳亦缺乏完善的娛樂圈生態,單靠政府所舉辦的活動演出機會難以支撑歌手生計,令澳門歌手的收入來源亦不足;然而,隨著近年網絡文化的迅速發展,澳門本地亦有受歡迎的網絡媒體平台興起,「網絡」似乎能為本澳歌手提供新出路。 但是,以本澳音樂圈目前規模仍遠未能與鄰埠香港相比,要形成音樂產業鏈仍有很長的路要走;本報透過訪問本澳三個不同歌手單位,分析澳門音樂事業的發展及難處。 澳門歌手陳慧敏,因2010年參加香港無綫電視歌唱比賽節目《超級巨聲》而為人所認識,節目中更被主持人開玩笑被稱「慧敏哥」,令其形象更為「入屋」;比賽最終更奪得第十名佳績,之後獲與娛樂公司簽約,於香港正式出道成為歌手,至今共推出過三張個人專輯,近年於港澳兩地發展且取得一定成績。 另一位受訪歌手是來自澳門網絡娛樂公司微辣的歌手Rachel劉蘊晴,其於大學時期開始音樂創作,其後加入微辣從事幕後工作,亦間中客串演出短片,之後在幕前演出機會漸增亦獲得網民喜愛,且亦進一步發揮其音樂才能,她主唱的《孤單心事》在YouTube 上的點擊率更超過1,500 萬次,同時還有多首過百萬點擊的單曲,至今曾推出兩張專輯。 而第三個受訪音樂單位便是本地樂隊青原,樂隊主唱青原早期以個人歌手發展,曾當酒吧駐唱歌手並推出過個人專輯;至2019年與另外兩名成員組成樂隊青原,最近並與微辣等網絡平台合作,在網上曝光增加,從而更為人所熟悉。 澳門做音樂「無人睇」 訪問中三個受訪單位均指出,受限於澳門本身地小、人少、市場少,音樂作品缺乏關注度。 陳慧敏表示,在澳門當歌手最大的局限性就是局限在澳門這個地方,現時澳門歌手的工作如出專輯、派歌或表演等,大部分都只是在澳門這個區域;且澳門人口基數低,變相令音樂作品的發布、傳播亦非常困難。同樣Rachel亦指,會關注本地音樂的都可能只是這個圈子裡的人,或是這個圈子裡的朋友,澳門人較少關注本地音樂,本身也沒有追星文化,即使有才華的音樂人創作了好的音樂作品出來,都沒有得到該有的關注度。 樂隊青原結他手Dennis亦指,澳門人口少,難以鞏固本地文化,從而令音人亦難人生存。 做歌手都要搵食 既然是以歌手作為職業,就必定要與金錢收入掛鉤,然而受訪歌手們卻都認為在澳門只靠當歌手未能養活自己。 樂隊青原鼓手Ivan表示,在澳門以樂隊方式去做音樂仍然是有空間的,但未足夠可以令樂隊三個人只做音樂、或只是靠做樂隊就可以養活自己;始終樂隊是要不斷經營,當你賺了一筆錢,只能足夠你投資下去做下一首新品,但要養活自己是遠未足夠。Rachel亦表示,雖然其音樂作品在令她在網絡上有很多人認識,但她坦這些其實都不是其收入的來源,並不足以養活自己,她選擇做歌手,更多的只為興趣和做自己喜愛的事;亦指,在澳門對於音樂表演的資薪是比較低,因此對於澳門的音樂人來說,也是很困難單純以此方式去繼續做音樂。 歌唱事業年資較深的陳慧敏亦認為,在澳門當歌手這個職業是絕不容易,她表示眼見現時年青一輩的歌手均是身兼多職,大家都是斜槓族,他們可能又做音樂教師、部分又會打工等等,大家都將工作以外的時間用來做音樂,或是將工作賺來的錢用來做音樂,暫時目前都是這個形式。 離澳發展機會更高 綜上所述,澳門音樂市場細、受眾少,且做歌手「搵食」艱難,到底在澳門當歌手是否一定要「過咗海先有人識」?三位歌手均認為外地市場有更完整的產業生態,能有更多機會被看見。在香港出道的陳慧敏和Rachel均表示,因為鄰埠(香港)或內地有較完整的娛樂圈生態,宣傳平台的力度亦較大,經不同媒體的包裝和宣傳後,便可以被範圍更廣的觀眾所認識,從而得到的討論度亦較多,而當討論度足夠時,自然便有更多人有興趣了解作為歌手的你。但Rachel對於「過咗海先有人識」便不認同,她直言,一個人的價值不會因為去了別的地方發展而提高,這不會定義一個人的價值是如何。 樂隊青原主唱青原亦認為,澳門歌手在本地的確難以「做得起」,因此如能有機會到其他地方發展,且又能在其他地方取得成功的話,再回來澳門發展,相比起一直只在澳門不斷努力的效果是更加大。

24/09/2021
22732

欠缺完善音樂產業鏈

光靠夢想和努力 還遠遠不夠...

要分析澳門樂壇的發展成敗,普羅大眾很自然便會與香港的樂壇作出比較,但其實無論從歷史角度或是整個產業來看,港澳兩地間的娛樂產業發展均存在很大差距。 陳慧敏表示,澳門與香港的差距,首先是地方的大小已相差甚遠,其次是香港娛樂園的發展歷史是相當悠久,無論是他們的音樂、電影等所有的娛樂事業。而澳門發展文創產業是近十多年才較有資源,所以她認為兩者是很難進行比較。她又指,香港是有很完善的電視台、不同的電視台形成完整娛樂圈產業鏈,且亦已有很多相當具影響力的明星和名人,大家擁有一代一代的集體回憶來傳承。 陳慧敏續指,澳門這個地方本身就沒有一個完善的娛樂圈平台和生態,如大家可以看到香港的電視台拍完劇後便會有廣告費,而電視台便能經營,經營到便能成為一個較為健康的產業鏈,而明星藝人便能做其他活動、音樂等;但澳門其實是形成不了這個產業鏈,一來是人口基數太低,而澳門市民可以看到的媒體選擇很多,並非只是看澳門的媒體。 陳慧敏分析,澳門本身現行的系統便很難令音樂工作者有一個完善收益。她指,澳門很難像鄰埠香港般有國際品牌支持,作為歌手有很多的收入只是來自一些博企活動演出,或是一些政府的活動工作,所以是較難去形成一個產業鏈,而這真的需要各界不同人士去改變,很難單靠音樂便可改變。 缺音樂商品化包裝 音樂除了本身作品要有質素外,將其包裝好從而再推出市場,也是非常重要,然而這也是澳門所欠缺的。Rachel表示,音樂本身是一門藝術,但如果要將其變成職業,便要將它包裝成一樣商品,這是無可避免的;她認為,香港的音樂產業之所以能如此成熟,就是因為有很多音樂公司和專業團隊去將每一件音樂產品包裝好才推出市場;但就澳門來說也是循相同方向去做,但所得到關注度卻遠不如香港,本身也缺乏具有一定觀眾基數的平台去推動。Rachel形容,其實澳門的音樂圈也是不乏人才,但現時的情況就像有很多很好的玉器,只是閒置著,但卻未被人雕琢,沒有人去包裝他們,有很多寶藏都沒有被發現。 亦坦言,的確,香港製作音樂的產業是較成熟,更加多人會作為全職職業投身從事這個行業,亦令他們做音樂的人基數大,因此競爭亦較大,所以競爭亦會令音樂行業發展更加好;而反觀澳門做音樂的圈子很細,亦令競爭的感覺沒有那麼重,但所認識的朋友都是做到很好的音樂的,但競爭意識是沒香港那麼重,或因此發展進度也較為慢。 對本地音樂欠認同感 KPOP的大行其道、華語歌壇的百花齊放、歐西流行音樂的長盛不衰,乃至香港樂壇近年的回暖復興,上述音樂類種的成功共通點均是因為他們都有龐大的持份者支持和認同;然而澳門雖則亦有本地原創音樂,但似乎就未有得到應有的肯定和認同。青原表示,其實澳門本地作品的質素是不算差,甚至與香港和台灣的作品相比亦不會相差太遠,純粹只是因為別人看到是「Made in Macau 」(澳門製造)的作品便輕視, 若看到「」(台灣製造)、「Made in HongKong 」(香港製造)便覺得是「好嘢」。鼓手Ivan表示,現時澳門音樂人可以做的,就是更努力去做,希望有朝一日澳門人亦能為澳門本地製造的音樂而感到自豪。 若以澳門目前的音樂圈要與香港樂壇相比,無論在樂壇歷史、資源配套、音樂產業化等方面均是無法相比,但澳門的音樂和歌手未來要如何才能健康地發展下去。 冀政府各界共同推動本澳音樂 陳慧敏指,明白每個城市均有其生態特點,而澳門的定位是旅遊休閒城市,明白可投放在音樂上的資源亦相對較少;因此,她認為,若要改變澳門音樂圈的生態,政府可提供相關獎學金予音樂有關人才申請去進修音樂,去國內、甚至韓國、日本也好,可以去做練習生之類,讓一些澳門人在小時候已能被挑選去訓練,成為練習生,從而能改變澳門生態,這都是很好的方向。 陳慧敏又希望,澳門將來或有一個人或是一首歌,其傳唱度能風靡整個亞洲,然而他又願意在澳門分享、培養的話,相信必定能影響整個產業鏈;但可惜是現時仍未能見到,所以這是環環相扣。因此說音樂人要努力、電視台又要努力、媒體亦要一同努力,這樣才能成為完善的產業鏈。 善用網絡資源 提升曝光 則認為,澳門音樂人可以多想辦法讓自己曝光,例如現時網絡平台也是一很好的渠道讓大家發布自己的音樂,令更加多人聽到自己的聲音;其實近年亦多了很多澳門音樂人做網絡翻唱歌或是原創作品,其實也是一個好的嘗試。她又冀政府未來亦可多舉辦活動表演讓澳門音樂人參與,例如Hush音樂節是很好,除了讓澳門、也讓不同地方的人去留意澳門本地的文化氛圍也是很好;可繼續多舉辦讓澳門文化氛圍更濃厚的活動,例如音樂節或是藝文的活動等,可以更加多。 又勉勵本地音樂人,堅持做自己最喜愛的音樂,不要改變;她又笑言,反正澳門的音樂都是沒有人留意的,所以便放膽做自己喜愛的音樂吧,做好它,再找方法去發布,讓更多人去認識。

24/09/2021
21978
找不到相關內容

七日預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