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上流傳關於四架重型電單車經蓮花大橋駛入橫琴口岸平台的影片,事後警方對四部涉案電單車司機作相應檢控。
澳門旅遊局將到成都高新區推廣澳門「旅遊+」元素, 宣傳澳門健康安全宜遊形象。
政府服務、生活資訊的智能化漸漸進入人們的生活,早前經屋申請再開隊,已可以透過「一戶通」辦理網上申請。其實除了「一戶通」之外,例如打開「巴士報站APP 」查看動態到站、巴士滿載等等,這些近年澳門發展智慧城市的初步成果,背後都與阿里巴巴所提供的技術服務有關。特區政府於2017年與阿里巴巴集團簽署《構建智慧城市戰略合作框架協議》(下稱《協議》),通過阿里巴巴提供的雲計算技術,促進澳門逐步轉型為全新智慧城市,至今已投入了4.4億元。 不過,轉眼間協議尚餘約三個月時間即將完成,雙方合作「有冇下次」仍是未知之數。本澳發展智慧城市下一步要怎麼走?雙方合作是否繼續?未來如何統籌?目前都有待釐清。 【本報記者吳泳欣特別報道】 回顧2017年8月,特區政府直接判給阿里巴巴負責構建智慧城市工作,時任行政長官崔世安會見阿里巴巴集團董事局時任主席馬雲,雙方浩浩蕩蕩舉行了《協議》簽署儀式。當時特區政府方面由時任行政長官辦公室主任領導協調小組,與阿里巴巴團隊規劃和統籌本澳智慧城市工作,以及定期檢視進度。 按當年計劃表,雙方合作第一階段(2017年8月至2019年6月)要完成雲計算中心及大數據平台(第一期)、促進旅遊、人才培訓、交通管理、醫療服務、城市綜合管理與服務、金融科技。而第二階段(原定由2019年7月至2021年6月)則要完成雲計算中心及大數據平台(第二期)、環境保護、海關通關和經濟預測。 直到新冠疫情爆發之前,特區政府透過阿里巴巴為澳門建立了雲計算中心及大數據平台,而各部門在兩年時間內發布了不少智慧項目初步成果,例如在智慧政務方面,建立了「一戶通」網頁及手機應用程式,整合多項政府服務。智慧醫療方面,構建了澳門醫療大數據平台,滿足未來醫療資訊跨機構互通。智慧旅遊和智慧交通方面,旅遊局和交通局亦發布了初步成果。 然而,自2019年底,新一屆特區政府上任不久,澳門就遇上新冠疫情。而在過去一年,各部門除了繼續深化手頭上既已公布的智慧項目,亦未見再有公布任何與阿里巴巴共同開發的新項目,包括雙方合作計劃表中所提到,第二階段有關環境保護、海關通關和經濟預測的項目。 到了今年5月,行政法務司司長張永春在立法會上表示,新冠疫情對《協議》造成了重大影響,身處內地的阿里團隊無法來澳,令到工作難以按時推進。在基本條件不變的前提下,適當調整了原合作協議的內容,並將合作期間順延至今年年底。 協調機制消失 各部門自己打算 如今政府和阿里巴巴的合作不似過去般緊密和高調,有知情人士透露,除了疫情關係,在新一屆特區政府上任後,亦未有延續上屆政府的做法,即是由行政長官辦公室設立專門統籌及協調小組與阿里團隊接洽,定期舉行會議,再傳達給各部門。變成由各部門各自跟阿里巴巴協調工作。至於阿里巴巴方面,則因為特首辦主導的協調機制消失了而感到迷惘,不清楚雙方合作的下一步要如何走。 明年再合作?政府無明確回覆 如今特區政府和阿里巴巴的協議只剩僅3個月時間就會結束,本報就雙方明年會否再合作向政府查詢,並獲得行政公職局回覆。當局指,特區政府與阿里巴巴的合作過程經歷了新冠肺炎疫情的重大考驗,因應疫情帶來的挑戰與社會需求亦使得原有的計劃內容需要作出調整。但合作雙方都致力於在最大程度上按實際所需,按部就班地推動智慧城市發展。 不過,當局並未有明確回應明年會否繼續合作,僅表示「智慧城市的整體構建,需透過不同政府部門共同協作、持續推進,項目包括智慧旅遊、智慧交通、智慧醫療及智慧政務等不同領域。」當局又表示,智慧政務方面,目前正與阿里巴巴以及不同技術供應商共同合作開展多項工作,而在共同合作過程中,特區政府將以符合澳門特區長遠發展的前提,按整體需要考慮電子政務各項目工作的可行性。 阿里:留待政府適時公布 另一方面,本報亦有就特區政府與阿里巴巴的合作情況,向阿里巴巴集團查詢。阿里雲在回覆本報查詢時則重申,特區政府是今次合作的主導者,而阿里集團則配合政府的節奏,負責提供技術支援,希望做好澳門智慧城市的建設工作。 就雙方合作第二階段的進展,阿里雲表示需要留待特區政府在合適時機去公布。至於問到雙方會否就四年合作進行總結並對外公布,阿里雲則表示暫時不方便透露。
特區政府與阿里巴巴簽署《構建智慧城市戰略合作框架其議》,本已在今年6月到期,由於疫情影響,合作期限延長半年,至今年12月底結束。未來是否續約目前仍未有公布。有意見認為,與阿里巴巴的合作為本澳構建智慧城市奠定了基礎,但在合作的後期,卻相對缺乏統籌與主導,各部門各自發展智慧城市,未能有效協調與阿里巴巴的合作,恐令智慧城市的發展失去方向。 【本報記者吳泳欣特別報道】 翻查資料,當年特區政府表示,《協議》主要訂定了特區政府與阿里巴巴合作的目標和重點的合作領域,而其中具體項目的實施則需要單獨報批,單獨作出判給,相關預算也會因應項目單獨產生,預算亦會放入政府年度預算中。因應智慧城市的建設,初步估計未來兩年每年額外增加相關預算約兩億元。 據行政公職局回覆本報查詢時表示,特區政府與阿里巴巴集團簽署的《協議》相關的工程及項目,由2017年至今共投入約4.4億元,其中大半數金額投放於基礎建設的構建,包括於2019年底投入運作的政府專用雲計算中心,為各部門往後發展安全電子服務提供安全運行環境;雲計算中心內亦開發了一系列關於政務、交通、旅遊、醫療、以及數據共享和開放的應用,同時阿里巴巴亦協助培育雲計算、大數據和智慧應用的澳門人才等各項工作。 黃承發:智慧城市需要統籌機制 澳門智慧城市聯盟協會理事長黃承發接受本報訪問時表示,阿里巴巴為本澳轉型智慧城市進行了頂層工作,包括構建雲計算中心及大數據平台,統籌了各個部門的數據,對澳門發展智慧城市有著重要意義。然而他指出,澳門現時正正缺乏了統籌機制,各部門在發展智慧城市項目時會失去方向,沒有整合,直言既然雙方已簽定了《協議》,但現時沒有統籌機制協調阿里巴巴和各部門合作,提供技術發展更多新的項目,實在浪費。 黃承發又稱,參考在發展智慧城市方面較領先的中國內地,各省市是有專責統籌部門去指揮和聯動其他部門發展智慧項目。他建議今屆政府亦應盡快建立專責智慧城市工作的統籌機制甚至是部門,直接隸屬於行政長官領導下運作,如此才有權力統籌各司各部門構建智慧城市發展。他又稱,縱然政府過去似乎抗拒上述建議,但他看不到有強烈理據證明成立專責部門會有壞處。 不修法難加快智慧城市發展 談到澳門和內地法律體制不同,特別是個人私隱和個資保障方面,澳門跟隨歐盟的法例,三年前歐盟更修法,進一步收緊對個資的處理。不過黃承發指,由於歐洲發展智慧項目的市場大,通過不同團隊所提供的科技和法律手段,可得以解決觸犯個資法律的問題。至於澳門市場小,他則建議澳門「因地制宜」,按自身特色創設更貼地的法律,並由政府、法律界和各個業界商討如何修法。黃承發認為想要在不修改法律的情況下加快智慧城市發展,想法並不現實。 雙方是否繼續合作要交代 隨著《協議》即將結束,黃承發寄望政府抓緊時間多作發展的同時,在《協議》結束後亦要編寫總結,交代四年來的發展情況,而更重要的是,明年在構建智慧城市工作方面,是繼續由阿里巴巴進行,抑或交回給澳門人接手,特區政府要作出說明。 即使特區政府指因疫情阻礙了與阿里巴巴的合作,但事實上澳門和內地一度暫停通關大半年後,去年9月亦已恢復通關。黃承發認為就算有延遲或阻滯,雙方仍可以通過科技手段保持溝通和合作,加上阿里巴巴在澳門設有分部,究竟雙方合作為何會推遲,他亦表示有疑問。 黃承發又指出,正因為全球仍未脫離疫情陰霾,在經濟不景下,本澳更需要加強力度發展更多智慧項目,特別是公共行政方面,利用人工智能科技協助處理日常事務,有助政府調動人手處理其他工作,如此才更節省成本,又提高效率。 疫情反促進移動支付大躍進 雖然今屆政府和阿里巴巴的合作未見有新的火花,但黃承發認為,今屆政府在發展智慧城市方面並非毫無進展;相反地,今屆政府在本澳發展移動支付長期停滯不前的情況下,以疫情下推出消費卡和電子消費優惠為契機,推出「聚易用」,使本澳移動支付發展一躍千里。 特別是推動實名制認證方面,黃承發提到,當年澳門巴士要加價至六元,就曾經傳出消息指交通局有意推出本澳居民實名制澳門通和普通版澳門通,以區分兩者的車資優惠。不過當時社會對於推行實名制意見不一,有人贊成、亦有人憂慮會被政府監控出行紀錄。但去年實名制消費卡的成功推出,則順水推舟,令市民更易接受了實名制認證。 黃承發認為,當年實名制巴士卡無法推行,是由於當時市民對於「數據共享」的概念存在誤解。以巴士卡為例,他稱事實上有關數據在上傳及應用時要經過去敏感機制處理,就算市民用巴士卡搭車,數據亦只會顯示其身份是澳門居民抑或非澳門居民,不會顯示使用者的個人資料,在分析數據時也只會知道該班車次有幾多澳門居民搭乘。 張榮顯:《協議》效益和檢討缺乏資訊 特區政府與阿里巴巴合作構建智慧城市長達四年,分兩階段,特區政府至今只發布了合作的初步成效,對雙方合作的中期評估及檢討方面,則是一片空白。澳門互聯網研究學會會長張顯榮質疑,如此龐大的項目無論在設計以至應用成效方面,有沒有第三方進行監督和檢討,項目投入應用之後所產生的效益,未來計劃等等,這些後續工作和相關資訊發布均有所欠缺。 張榮顯亦指出現時本澳在發展智慧城市方面缺乏統籌的問題,認為要發展智慧城市不能單靠某一團隊,而要集各個領域專家所長,共同給予意見。他亦指出,在一些在地智慧項目的應用之中,例如是智慧政務,應該也要有在地團隊提供更貼地的知識和意見,否則會影響項目的落實和應用。
《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建設總體方案》日前公布,引起社會上下極大迴響,當中多項細節有待兩地政府溝通研究。特區政府昨日表示,保安司司長黃少澤於前(15)日下午率保安範疇及相關部門官員與前來拜訪的廣東省政協副主席張嘉極及其率領的調研組一行舉行座談會,探討橫琴口岸便利化通關等事宜,並聽取與會人士對促進粵港澳人員流動便利化的意見和建議,會談取得良好成效。 座談會上,黃少澤及澳門保安範疇官員首先介紹目前粵澳人員、車輛和貨物的通關情況,以及促進人員流動的便利化措施。隨後,雙方更深入討論如何增進人員通關高度便利,助力構建琴澳一體化高水平開放的新體系。 張嘉極則在總結時指出,中央公布《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建設總體方案》,為澳門長遠發展注入重要動力,給予更多機遇與發展空間。是次座談會使調研組深入了解當前粵港澳人員流動的情況和存在的問題,為日後橫琴深合區發展的建言獻策提供堅實基礎。 持續推進便捷高效通關措施 黃少澤感謝與會委員們提出的意見和建議,同時感謝廣東省政協及一眾委員長期以來對保安範疇的施政工作的支持和幫助。橫琴深合區是澳門融入國家發展大局的重要窗口,保安範疇將持續推進更便捷高效的通關措施,確保人員的通關安全和便利。 調研組參觀橫琴口岸澳門口岸 區在較早前,張嘉極副主席率調研組到橫琴口岸澳門口岸區參觀,聽取了澳門海關、治安警察局及衛生局代表的介紹,並實地調研了口岸的各項通關設備、防疫措施以及周邊配套等。 廣東省政協常委廖京山、廣東省政協港澳台委員會專職副主任覃大可、澳區全國政協委員兼廣東省政協常委梁樹森,廣東省政協常委兼澳區委員召集人楊道匡、莫志偉,以及廣東省政協鄭安庭等六名委員參加了是次調研。澳門特區政府出席的代表還包括警察總局局長梁文昌、澳門海關關長黃文忠和保安範疇相關官員,以及衛生局副局長鄭成業等。
【本報記者劉凱輝】近日《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建設總體方案》(以下簡稱《總體方案》)的發布成為社會熱點,坊間紛紛把目光聚焦將為澳門帶來什麼發展優勢,《總體方案》提及的粵澳「共商共建共管共享」又如何落實等方面。街總副理事長梁鴻細認為「深合區」能為本澳帶來新機遇,振興本澳經濟,長遠推動澳門多元產業格局的形成,亦有助澳門居民成就夢想,獲得更高質素生活。 梁鴻細稱,本澳過去由於高度依賴博彩服務業,造就產業、就業形態大部分圍繞博彩業經濟支柱展開,加上澳門土地資源緊張、市場承載力有限、博彩業有更高薪酬、高昂租金等因素,令人才緊缺及令新興產業難以發展,亦令本地居民職業選擇相當有限,出現很多人才在本地找不到專業對口的職位,形成人才流失局面,惡性循環令澳門產業多元化之路陷入困境。單一的經濟結構抗風險能力不足,在近兩年新冠疫情衝擊下,本澳經濟大受影響,居民失業率明顯上升。 經濟適度多元新出路 梁鴻細認為《總體方案》的發布不但為澳門經濟適度多元指明出路,還為提振本澳經濟提供新的機遇。首先,接近三個澳門面積的橫琴空間廣闊,在國家大力支持下,圍繞產業、企業、人才出台大量的優惠政策,尤其設有對澳專項政策,支持澳青在橫琴創業、澳門企業在橫琴跨境辦公等,例如更為低廉的租金、企業減稅、個稅減免等措施,為澳門居民創業、就業創造便利。 其次,對於很多中小企來說,澳門市場較細,企業發展空間窄,國內、國際市場則受限較多,很難闖出新天地。而橫琴作為中間的過渡地帶,若粵澳兩地政府加強合作,打破法律、制度的阻礙,澳門企業就能通過橫琴連接到十多億人口的內地市場,必能大有作為。 再加上橫琴自2009年開發已有12年,住宅小區、商業寫字樓、學校醫院等民生設施已有落成,橫琴大橋、蓮花大橋、貫通了全島的環島公路相繼建成,廣珠城軌更是修到長隆站,一切都相當便利。而且在這麼多年來,澳門與橫琴的關聯愈發密切,例如澳門大學橫琴新校區的落成、橫琴口岸新聯檢大樓的啟用、琴澳社保醫保的銜接、橫琴單牌車項目的推出等,為澳門產業的多元化、澳門居民的長遠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冀將「制度之異」變成「制度之利」梁鴻細表示,粵澳合作下橫琴的開發相信是史無前例的,需要兩地政府加強溝通,通力合作、大膽創新,才能打破制度壁壘、實現規則對接,將「制度之異」變成「制度之利」,逐步實現琴澳一體化發展,讓澳門經濟再度復甦、邁上新台階,讓居民掌握更多選擇、實現自我價值。 他又建議在人才培育上,本澳政府可出台更多政策扶持高等學院,培養這些新興產業需要的專業人才,促進高等學院與深合區的企業開展產學研合作,為這些產業的蓬勃發展增添火力。 此外,留住人才及吸引更多澳門居民方面,他認為與深合區配套設施密切相關,希望特區政府加快推動澳門輕軌連接橫琴,融入國家交通網,推進基礎設施互聯互通;抓緊「澳門新街坊」項目進度,並及早公布購買條件、銷售價格、轉讓條件等資訊,以供社會討論,同時應同步落成周邊配套設施,形成良好的社區形態,並且未來隨著深合區的發展及新街坊的落成,相信會迎來不少澳門居民,單牌車進出琴澳的名額應及時增加,甚至視居民進出情況放開限制,進一步促進兩地交往,為澳門居民來深合區發展創設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