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話詐騙歹徒手法層出不窮,最近利用新冠疫苗實施詐騙,衛生局及警方近期多次發出呼籲,提醒市民防範電話詐騙,但仍有兩人中招,包括一名香港婦人及一名在本澳讀大學的內地大學生,先後墮入騙局,被假冒衛生局人員指其在內地購買新冠疫苗出問題,兩人按指示交付共逾21萬港元的「審查費」後,最終發現上當受騙。司警接報調查案件,暫未有人被捕。 【本報記者劉凱輝報道】 墮入騙局港人是一名65歲老婦,上月手機收到騙徒假冒衛生局職員來電,指她在內地購買的新冠疫苗出現問題被扣查,要求她接受內地執法部門調查,電話之後轉至「上海公安」。女事主雖表示從無購買新冠疫苗,「上海公安」便訛稱其身份資料可能被盜用,要求提交相關資料,以及轉賬158萬港元到指定賬戶作「審查」,完成審查及證實無問題後便會退款。事主因資金不足,最終經討價還價後轉賬14萬4,000港元到指定銀行賬戶,其後與家人提及事件才覺受騙,向司警報警,報稱損失14 萬4,000 港元。 被騙內地女大學生在本澳一大學就學。她在上月29日接到一通電話,騙徒行騙方式與港婦同出一轍,最終損失60,000元人民幣,事主發現被騙後向司警報案,司警已接手調查該兩宗案件,暫未有人被捕。 衛生局早前已發出呼籲,提醒市民警惕防範多種詐騙手法,包括冒充當局發語音短訊要求按鍵確認是否接種新冠疫苗,以及到衛生局領取文件等,亦有騙徒冒充政府其他部門要求提供個人資料,當局呼籲循正確渠道核實來電。司警方面亦呼籲居民若接獲任何語音留言,或自稱是政府機關人員的電話時,若對方索取居民個人身份資料或要求匯款時,切勿相信。重申任何國家及地區的政府機關不會透過電話指示居民轉賬。 司警局多次發出呼籲,提醒市民防範電話詐騙。(司警局圖片)
內地《教育督導問責辦法》9月1日起實施,是新中國歷史上首個教育督導問責文件。《辦法》明確提到,存在超標超前培訓、虛假宣傳、超期收費等違法違規行為,出現教師師德嚴重失範、學生欺凌等危害學生身心健康情況或重大負面輿情等情形,應予以問責。其中,引起社會廣泛討論的當數出現學生欺凌情況的學校將被問責。 《辦法》第七條列明,被督導的各級各類學校、其他教育機構及其相關責任人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應當予以問責,其中第二項就清晰列出「未按要求加強各類學校和其他教育機構管理,存在超標超前培訓、虛假宣傳、超期收費等違法違規行為,侵害師生合法權益,出現教師師德嚴重失範、學生欺凌等危害學生身心健康情況或重大負面輿情。」有意見認為,該規定的出發點好,希望學校加強管理,針對校園霸凌現象提出有效應對措施。但也有擔憂聲音指,此舉會催生隱瞞校園霸凌個案趨勢,可能有學校擔心因發生校園欺凌而引發重大輿情被問責,進而掩蓋欺凌事件「進行私下解決」、「息事寧人」,更擔憂基層教育機構瞞報、甚至相互袒護,令原本可以公之於眾的案例被「雪藏」,令整治效果適得其反,甚至令校園欺凌現象愈演愈烈。萬一發生相關情況,受害者可能無法承受學校施加的「和解」壓力,變成雙倍傷害。 實際上,校園欺凌原因複雜,需要多方共同努力,方可取得最佳效果。其中,首先加強學生道德教育,加強宣傳正確價值觀; 其次,建立有效的家長聯絡機制,在家庭層面給予足夠的支援和配合。至於學校方面,也是最為關鍵的一環,一方面學校自身積極加強反欺凌文化建設,一方面也應該更多關注學生的心理健康。 雖然本澳也時有發生校園欺凌,教育及青年發展局宣稱以「預防為先、教育為重」的原則開展「和諧校園」工作,致力與各界共同為學生營造關愛、友善、和諧的社會環境和氛圍。 但是,在快速發展的現代社會,僅僅依靠原有的思維和手段去執行固有政策,已經不能完全奏效,需要不斷與時俱進,更新教育理念,與各方攜手根治校園欺凌現象。
青茂口岸即將開通,多位北區設諮會委員關注周邊配套問題。
教青局表示,至昨(2)日。已有90%非高等教育學校正式開學。
傳染病防制暨疾病監測部協調員梁亦好昨日在疫情新聞發布會介紹選舉防疫安排。
當局已建立健康碼後備系統,防止系統故障。
國家衛健委專家團應特區政府邀請訪澳,指導防疫工作。
青茂口岸將於下星期三(8 日)下午3時正式開通。
澳門旅遊吉祥物「麥麥」親身到澳門國際機場歡迎抵澳旅客。
馬忌士街行人道本來全是葡式石仔街,但現時已變成水泥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