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山核電站周邊環境指標正常

本澳伽傌射線測量均屬正常

有西方媒體報道指台山核電廠有「即時輻射威脅」。廣東省核應急委員會辦公室表示,連續監測環境資料顯示,台山核電站及周邊環境指標正常。警察總局表示,截至昨(15)日清晨4時,根據本澳地球物理暨氣象局已公布的過去24 小時資料,本澳伽傌射線測量均屬正常情況。 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絡(CNN)日前報道,取得法馬通兩度去信美國能源部的信件,相關信件分別在本月3日及8日發出,信中提到台山核電廠有放射性物質外洩,但華府評估情況後認為核電廠未處於「危機水平」。 警察總局昨日早上發出新聞稿稱,已透過《廣東核電站核事故應急粵澳合作共識》 中的聯絡機制,向廣東省核應急委員會辦公室了解有關情況,廣東省核應急辦表示,中國廣核集團台山核電合營有限公司網站已於6月13日發布「台山核電機組運行狀況」的回應,並指出台山核電站自投入商運以來,嚴格按照運行執照文件、技術程式控制機組運行,兩台機組各項運行指標均滿足核安全法規和電廠技術規範要求。目前,連續監測環境資料顯示,台山核電站及周邊環境指標正常。 今年接獲兩宗台山核電站 通報新聞稿中還提到,根據《廣東核電站核事故應急粵澳合作共識》,粵方會按照國際核事件分級和國家四級核應急狀態向澳方適時通報發生的事件,通報範圍是廣東省轄區內已投入運行的核電站。警察總局在接獲通報資料後,會將有關內容對外發布。2021年至今,警察總局接獲兩則有關台山核電站事件通報,分別為2月21日和4月5日的零級事件通報,對機組安全運行、員工健康、周邊公眾和環境沒有構成影響。 地球物理暨氣象局昨晚6時發出「澳門大氣環境的輻射水平」的「特別推送」,指出輻射一直存在我們的環境,其來源可分為天然和人工兩種。天然輻射來源包括存在自然中的鈾等放射性元素,宇宙射線等;人工輻射來源包括醫療上的放射性診斷、工業上的應用和核能發電等。 根據本局實時監測數據,本澳伽傌輻射吸收劑量率在過去一周基本為0.16 μGy/h 左右,屬正常情況 ,0.16的輻射劑量率在大氣環境中,一個多月所吸收的輻射劑量, 才相當於照一張X光照片的輻射劑量。

16/06/2021
20614

徐秀菊創作個展藝文書局開幕

呈現人生經驗與體悟 傳遞正能量

由澳門藝文書局和澳門中華青年藝術教育協會合辦的「魚躍.龍馬」徐秀菊創作個展13日下午在藝文書局展覽廳開幕。藉「魚躍」、「玫瑰人生」、「龍馬精神」和「3537 」四系列,展出理工學院藝術高等學校校長徐秀菊十六幅作品,藉此呈現其人生經驗和體悟,反映個人對不同文化的體驗。 文化局長穆欣欣、澳門基金會行政委員會副主席鍾怡、澳門美術協會會長陸曦與徐秀菊共同主禮。澳區全國政協委員、藝文傳播學會榮譽會長孫恩光,澳區全國政協委員、理工學院校董會主席李向玉,藝文傳播學會會長邢榮發、《藝文雜誌》主編劉阿平,中華青年藝術教育協會會長蘇沛權、理工學院語言及翻譯高等學校校長韓麗麗、南光集團副總經理兼南光文創總經理宋曉冬,以及理工學院藝術高等學校多名師生及友好人士等出席。 邢榮發致開幕辭,讚賞徐秀菊是一位對藝術教育充滿熱情與激情的學者。儘管展場空間所限,仍以四系列呈現其不同的主題和理念,向觀眾傳遞積極信念,釋出滿滿的正能量。「龍馬精神」是中華民族自古以來崇尚的奮鬥不止、自強不息的進取向上的民族精神。徐秀菊之創作使用了不同媒材和方法,將個人創作理念跟豐富的情感呈現出來,帶給觀眾滿滿正能量。魚和玫瑰的相遇,象徵為理想力爭上游,勇敢追求美麗人生。 穆欣欣祝賀展覽圓滿成功,對徐秀菊秉持多年的文創入社區目標表示認同及支援,讚賞她熱愛生活,熱愛藝術,著力在本澳推動藝術與文創產業發展,付出不少心血。鍾怡稱,徐秀菊來澳工作十載,深愛這個小城,對推動本地社區文創事業不遺餘力。陸曦亦對其人其作表示讚賞及認同,希望未來推出更多新的作品饗各界。 徐秀菊致謝辭稱,展覽能在藝文書局順利開展,與多方支持和配合分不開。展望未來,希望更多澳門人尤其年輕人主動親近藝術,喜愛藝術,共同提升生活素質。 徐秀菊創作個展藝文書局開幕,文化局長穆欣欣、澳門基金會行政委員會副主席鍾怡等出席。(主辦方提供圖片)

16/06/2021
19647

關懷照顧者推津貼先導計劃

社工局冀為未來政策累積經驗

特區政府關懷照顧者及被照顧者的需要,同時根據《2016至2025年康復服務十年規劃》的中期階段規劃,決定採用先行先試方式,社會工作局去年11月推出「照顧者津貼先導計劃」,並於11月9日開放接受申請,發放對象為兩類被照顧者,分別為重度或極重度智力殘疾人士(包括程度不分級別者)、不能自行坐立的長期卧床人士,津貼金額每月2,175元,為期一年,津貼發放期間由去年12月至今年11月。社工局期望透過「先導計劃」試行發放照顧者津貼,以對受惠對象的基本資格、功能評估、經濟審查和監管要求等標準、工具、操作和安排等測試,累積實際經驗用作未來政策發展的重要參考。 社工局局長韓衛指,2019 年完成的《照顧者津貼研究報告》指出,澳門需要積極建立有效的評審及監督機制才具條件考慮照顧者津貼計劃。經過深入考量各方條件特別是疫情下,政府財政收入大減必須謹慎理財,援助的支出必須要精準。「先導計劃」發放對象將針對兩類被照顧對象試行,包括重度及極重度智力殘疾人士(包括程度不分級者),以及不能自行坐立的長期卧床人士,申請人士亦須進行家庭經濟審查。是項津貼的金額定為每月2,175 澳門元,以目前社工局經濟援助制度內,一人家團最低維生指數的一半作標準。先導計劃實施期為2020年12 月至2021 年11 月,政府會對計劃進行檢討,以為未來釐定發展方向。 截至今年3月已審批51宗 截至今年(2021年)3月19日,社會工作局合共收到196份申請表,已評估及審批符合發放要件的個案共有51宗,不符合的個案有33宗。上述84宗個案由提交申請至完成審批,平均需時約三個月。社工局指,對於一項新設涉及經濟審查與功能評估等多個行政與專業程序的津貼計劃而言,所需時間屬預期之內。社工局強調,根據「先導計劃」章程規定,申請經批准後,津貼可自申請提出的當月起開始計算。因此,不會出現因審批時間而減少申請人原本可獲發津貼期數的情況。 先導計劃完成後進行檢討 不少意見認為照顧者津貼應擴大受惠範圍,社工局回覆議員書面質詢時表示,於去年推出「照顧者津貼先導計劃」,目的是對受惠對象的基本資格,功能評估,經濟審查和監管要求等標準,工具,操作和安排等進行測試,累積實際經驗用作未來政策發展的重要參考。按照有關安排, 先導計劃將於2021年11月完成,根據原定目的,對計劃的受惠對象與標準,評估工具,審查操作及監管安排等進行檢討,研究及制定照顧者津貼政策未來應行的發展方向。有關檢討的結果,以及在檢討期間原先導計劃的存續問題,特區政府將適時對外公布。

16/06/2021
27379

疫情令照顧者壓力倍增

蕭宇康:需加強情緒支援

按照《養老保障機制及2016 至2025 年長者服務十年行動計劃》與《2016 至2025 年康復服務十年規劃》的中期階段規劃,特區政府於2018 年邀請香港大學的研究團隊就本澳推行照顧者津貼的可行性進行獨立研究,並在2019 年公布結果。 研究報告指當時澳門推行照顧者津貼政策的基礎及時機尚未成熟,尤其本澳社會對照顧者定義尚欠充分討論,建議先在現有服務分齡和類別等基礎上檢討,並制訂以照顧者為本的系統性政策框架及服務體系。 社工局回應報告時表示,會在欠缺的基礎上開展工作,包括界定照顧者及被照顧者的群體、評估被照顧者的被照顧程度和心理狀況、津貼發出後對照顧者的監管機制和責任履行要求;同時要考慮照顧者年齡健康狀況,照顧者領受津貼後能否繼續享受其他經濟福利措施,是否一定與被照顧者同住和有親屬關係,照顧時間和照顧程度等等。 令照顧者不會感到孤立無援 澳門特殊奧運會執行總監蕭宇康認為,照顧者津貼是針對照顧者精神上或物質上的支援,令照顧者不會感到孤立無援,助他們有喘息的機會。因為疫情關係令資源減少,本澳有關照顧者服務體系在完善方面未見有太大進步,若要完善上述研究的基礎才能真正推行照顧者津貼,相信短時間內或未能完成。故他認同以先行先試方式,除了經濟方面,照顧者情緒上的支援也更為急切。 對未來無力感是最大困難 蕭宇康稱,近年因新冠疫情關係,經濟不景致社會氣氛下滑,部分照顧者壓力倍增,雖然有關殘疾人士的服務完善確實需長遠的規劃,不過現時在照顧者情緒上的支援更需要加強,因很多時照顧者不是經濟上需要援助,而是對未來的無力感才是照顧者面臨最大的困難,建議政府在此方面多做功夫。他又稱,明白現時經濟環境只能有限度對兩個對象試行,冀當局在展開檢討時能與業界多作溝通,並建議在先導計劃完成後持續予相關發放對象提供照顧者津貼。 提供支援減輕照顧壓力 對於在建立照顧者支援中心工作方面,社工局近年亦有和民間機構合作,在南區設置的家居護養暨照顧者支援服務中心已於2020年底投入服務,除為家庭護老者及智障人士家庭提供到戶式的照顧,護理,康復等服務外,亦將陸續為有關照顧者提供培訓,情緒支援,互助小組,社交活動,服務諮詢及個案轉介等支援服務。此外,當局亦將與相關機構合作在北區設立同類服務,爭取在2021年底投入服務,並會繼續關注照顧者需要,尤其在長者及殘疾人士服務範疇,增設更多可為照顧者提供支援服務,協助他們減輕照顧壓力。

16/06/2021
23455

現時申請門檻被指較高

冀放寬條件擴大受惠對象

「照顧者津貼先導計劃」發放對象為兩類被照顧者,分別為重度或極重度智力殘疾人士(包括程度不分級別者)、不能自行坐立的長期卧床人士。不少意見希望未來能擴大受惠範圍。澳門弱智人士服務協會總幹事廖秀華稱,因為照顧者津貼先導計劃僅限兩類人士,門檻也較高,目前受惠對象並不多,冀檢討後能優化申請程序及清晰介定「照顧者」對象,令更多有需要人士受惠。 津貼能紓援部分壓力 廖秀華受訪時表示,以她所屬的中心為例,附合條件或成功獲批照顧者津貼的會員也不算多。她稱,疫情導致失業率上升,惟先導計劃的申請門檻也較嚴謹,暫時未見有太大社會效益。她又提到,獲批的家長固然非常開心,事實上很多照顧者都沒有工作,津貼能紓援部分生活壓力,對相關家庭的經濟能有一定幫助。 廖秀華稱,除了特殊人士的照顧者,也有不少患失智症的長者、長期病患者也需要人長時間照顧,希望先導計劃在檢討期間能對照顧者定位作更大範圍考慮,以及適當放寬申請條件,以擴大受惠範圍。她又指,社工局每年有針對殘疾人群推出新的服務,即使經濟不景下政府在社會福利上的開支未有減少,定位值得讚賞,但期望推出服務的速度能因應服務需求而加快。 澳門弱智人士服務協會總幹事廖秀華冀檢討後能令更多有需要人士受惠。 ( 資料圖片)

16/06/2021
21894

開發「再生水」善用水資源

政府計劃重啟開發「再生水」,路環污水處理廠進行升級工程,增加一條生產線,把污水過濾為「再生水」,用作沖廁。本澳目前是用淡水沖廁,對於水資源缺乏的澳門而言,開發「再生水」,將水資源循環再用,減少耗費,更重要是保護環境,減少將污水排出沿岸海邊能進一步保護生態環境,若成功開發,也可帶來經濟效益。 澳門近年因氣候變化,降雨量下降,居民飲用水幾乎全部來自西江,本澳貯存淡水硬體設備水塘亦有限,水資源主要是過境性質,澳門的原水主要來自珠海,水質每年都受鹹潮影響。同時,澳門作為世界旅遊休閒中心,若然沒有新冠疫情,每年來澳遊客數以千萬計,酒店入住率高企,在整體用水量亦佔一定比重,亦產生不少污水,若能造成「再生水」,縱使用作沖廁也可節省不少水資源。 水是生命之源,「再生水」研發已逾100年,更被聯合國環境署確認為是環保技術,是推動節約用水有效措施,不少國家如新加坡、日本、澳洲等已廣泛使用。新加坡地理環境同澳門相似,三面環海但欠缺水資源,淡水十分貧乏,人均水資源佔有量居世界倒數第二位,居民日常生活和生產用水主要從鄰國馬來西亞進口。新加坡從國家戰略安全考慮,為避免供水危機,堅持開源與節流並舉,提出開發四大「國家水喉」計劃,即雨水收集、淡水進口、海水化淡和污水再利用,其中污水再利用專案就是「再生水」,成功開發「再生水」亦帶來顯著經濟效益,節約了工業用水。儘管「再生水」可飲用,但主要應用於冷卻系統用水和晶片製造、製藥等需要高度純淨水行業,「再生水」已佔總用量的30%。 面對水資源短缺,澳門特區政府在2008年11月成立「推動構建節水型社會工作小組」, 透過不同管道及形式推動社會各界及旅客節約用水,2012 年制定《澳門再生水發展規劃(2013-2022)》,2013 年1月6日至2月28日進行公眾諮,得到大部分意見支持及認同,但計劃在2015 年以再生水廠建造費高昂為由擱置。六年多後今天計劃重啟開發「再生水」,路環污水處理廠進行升級,增加一條生產線,把廢水過濾為「再生水」,用作沖廁,獲得環保人士支持。目前本澳大部分水資源均購自內地,如能循環再用廢水,可大大減低買水公帑,亦能教導市民珍惜水資源。

16/06/2021
17291

「真識玩」司警揭豪宅種大麻

毒情侶昨日落網

今年年初司警於沙嘉都喇賈罷麗街一個單位偵破一宗種植大麻案件, 並展開後續偵查工作,結果鎖定疑犯身分及居住單位,於昨(15)日上午採取行動,搜查豪宅「海上居」一單位,撿獲一棵一米高大麻,種植大麻設備,拘捕一名澳門女子及一名中國台灣籍男子。 【本報記者林嘉欣報道】 司警於昨日下午2時30分在黑沙環中街屋苑「海上居」舉行現場特別新聞發布。司警發言人何振南表示,今年年初司警曾於沙嘉都喇賈罷麗街一個單位偵破種植大麻案,並展開後續偵查工作,結果鎖定是次涉案的兩名疑犯身分及居住單位。於昨日上午採取行動,在單位外進行部署和監視,結果成功截獲涉案女疑犯,隨後在單位內搜獲出種植大麻設備,包括一個小型的溫室、保溫燈、培養液、一棵正在種植的大麻、吸食大麻工具、大麻油以及一個電子磅等。 同時,司警亦在路氹某娛樂場成功截獲涉案男疑犯。經過查問後,他承認在兩個月前於新口岸某個夜場,向一名不知名男子以1,500元澳門元購買十粒大麻種子,隨後在網上購買相關種植設備,於家中種植大麻。又承認去年年底向沙嘉都喇賈罷麗街偵破的毒品案中其中一名疑犯購買大麻種子。 何振南稱,兩名疑犯均承認有吸食大麻習慣,司警局將繼續追查大麻來源、其他涉案人士及販賣情況,是次搜獲的大麻價值和重量仍需待進一步檢驗及核算。 涉案兩名疑犯為鍾姓男子,中國台灣籍人士,35歲,報稱職業公關;霍姓女子,澳門居民,29歲,報稱無業。兩人是情侶關係,居於由男疑犯租住的黑沙環中街海上居某單位,司警相信事件與業主無關。 司警將控以兩人不法生產麻醉藥品及精神藥物、不法販賣麻醉藥品及精神藥物、不法吸食麻醉藥品及精神藥物以及不適當持有器具等罪名。 此外,司警作出呼籲,市民切勿嘗試在住所單位或其他地方種植、生產有關《禁毒法》所禁止的物品,無論目的為何均屬違法,一經定罪最高可以判處超過15年徒刑,希望市民切勿以身試法。

16/06/2021
22687

海關加強打擊水客

揭隱蔽手法偷運電話通關

澳門海關持續從多方面打擊水客活動,除了從源頭嚴查及深化執法合作等方式外,更因應近期廣東省的疫情變化,調整各口岸的關檢部署加大對出境人士的關檢力度,利用科技協助執法,打擊偷運物品前往內地的活動。自6月至今,澳門海關加強在關閘口岸的執法行動,合共查獲176宗與水客活動有關的個案,當中有八宗利用隱蔽手法偷運手提電話出境的個案。 澳門海關表示,涉案人士將手提電話纏藏於腰間及大腿偷運往內地,試圖規避兩地海關的監管。行動中,透過非入侵式的科技設備進行詳細檢查,成功撿獲手提電話合共210部,涉及金額折合約47萬澳門元。其中本月11日的一宗個案,一名涉案人士利用腰封及保鮮紙,將66部電話纏於腰間及大腿企圖偷運出境,最終被海關人員查獲。 上述八宗案件涉及八名人士,均為男性,年齡介乎21歲至41歲,分別為本地、內地及香港居民。海關已根據《對外貿易法》之相關規定作出起訴,一經處罰,最高可被科處50,000澳門元罰款,而被查獲的貨物亦會宣告歸澳門特別行政區所有。 因應近期廣東省的疫情變化,澳門海關已加強相關防疫部署,包括繼續加大對水客活動的打擊力度,減少因水客流動而產生的病毒傳播風險。海關呼籲,市民及外僱人士切勿因貪圖利益而從事相關水客活動,加重防疫負擔,影響本澳得來不易的防疫成果。 任何人士如發現相關違法行為,可透過海關熱線28965001、傳真2896 5003或電郵向海關舉報。

16/06/2021
13091
找不到相關內容

七日預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