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環低窪地區昨晨暴雨下水浸嚴重。
委員關注氹仔基馬拉斯大馬路有部分位置雨後出現積水,也發現不少渠蓋周邊留有沙石。
本澳一名駕駛人因交通違規判禁止駕駛2.5個月,但其緩刑附加條件卻讓他變相被禁駕十個月。
澳門大賽車博物館昨(1)日正式開幕,行政長官賀一誠在經濟財政司司長李偉農陪同下主持揭幕儀式。
行政長官賀一誠昨日上午出席活動後被問到有關問題,他只強調,下半年作有關法律修改以及作出公開諮詢,現時不會對賭牌發表任何意見。
第五屆特區政府行政長官賀一誠在《2020年財政年度施政報告》中,為澳門未來經濟適度多元發展指明方向,當中金融業作為經濟適度多元化的重要抓手,在澳門經濟未來發展進程中,可以發揮重要作用。行政長官對推動本澳金融產業多元化提出了新的要求,包括將融資租賃、財富管理、債券市場確定為主要發展方向。《施政報告》中明確提到,澳門將爭取更多具資質的融資租賃公司落戶澳門;爭取「跨境理財通」政策落地,以落實理財、金融產品的跨境代理銷售及交易;規劃債券市場金融基礎設施,並加強與中國證監會在監管制度、人員培訓交流等方面合作。 配合現代金融業發展所需,澳門金融管理局正制定澳門金融人才儲備建設規劃及落實方案,除透過澳門金融學會開展培訓活動外,亦將持續與相關專業培訓機構溝通,爭取引入相關專業資格的備考課程,協助居民考證;另一方面透過澳門金融學會顧問委員會與院校加強合作,鼓勵更多高等院校開辦金融專業資格考試的備考課程,以及推動經濟金融相關學位課程,更切合專業資格的免考認可標準。金管局期望透過落實上述多項工作,逐步建立具國際視野的本地專業金融人才隊伍。 金管局指出,經前期調研結果,掌握具金融專業認證資格的人才需求殷切,因而正制定澳門金融人才儲備建設規劃及落實方案,具針對性地推動金融人才培育工作。為此,金管局已協調與業界組成的澳門金融學會,於今年初聯同五所高等院校的學術領域代表組成顧問委員會,收集澳門加強金融人才培訓工作的意見。 參與培訓課程人數持續增加 澳門金融學會由2002年3月成立至今,已累計為約13萬人次提供各類金融培訓活動。近年除銀行、保險相關的培訓課程,亦因應現代金融發展所需,加開債券市場、財富管理、金融科技、融資租賃、綠色金融和人民幣業務等相關課程。 2019年至今年第一季,共舉辦各類課程近250項,培訓學生達8,500人次;其中現代金融相關課程逾80 項,培訓學生達3,000 人次。 為培訓兼備金融和法律知識的從業人員,金管局正與法律及司法培訓中心合作,面向法律從業員,於明年下半年推出以債券市場為主題的金融法律實務培訓課程,使本地法律從業人員加深了解債券市場的基礎知識及相關法律應用。 結合大灣區資源合辦培訓課程 隨著區域合作進一步深化,金管局近年分別與珠海、深圳等市的金融官方機構,簽署人才培訓合作備忘錄,結合大灣區資源合辦培訓課程,包括透過澳門金融學會與珠海方合辦「金融科技的發展與應用高級研修班」;與珠海金融局合辦「債券管理高級研修班」;與中葡基金合辦兩期「澳門金融人才短期培訓班」;未來將推出更多合辦課程,持續提供人才培訓及交流機會。 考取專業資格提升競爭力 金管局鼓勵澳門居民考取國際認可的金融專業資格,包括香港證券及投資學會的「證券及期貨從業員資格考試」、認可財務策劃師、特許金融分析師和「深港澳金融科技師」專才計劃等。同時,為方便澳門居民考取專業資格,金管局已協調澳門金融學會與香港證券及投資學會合作,舉辦多場有關證券及期貨、財務策劃師等方面的考試。 自2017年起推行的「人才培養考證激勵計劃」,為配合特區政府推動現代金融業及資訊科技產業發展,為業界儲備具專業認證資格的人才,計劃將增加「現代金融人才專業認證獎勵」及「資訊技術人才專業認證獎勵」兩個獎勵目錄,以提升居民個人職業技能、促進向上流動、融入社會發展為目標,對鼓勵居民考證起積極作用。
澳門經濟學會會長劉本立受訪時認同特區多方面培育金融及經濟人才,包括近年本澳各所高校亦積極開設課程等,相信可為本澳的金融市場造就出更多的專業人才,可更助力本澳經濟金融業的長遠發展。另一方面,他又認為政府更需要「兩條腳」走路,包括培養本地、引進外地人才,以更全面建構金融人才的體系。 劉本立談及過去澳門金融業的定位走向,整體而言較偏向傳統業務為主,但現時隨著社會的發展,服務對象已擴至葡語系國家,另一方面,大灣區金融服務需求以及市場發展規模較大,本澳亦可考慮從香港、深圳、廣州等地引入一定年資及經驗的金融界管理階層人才,可引領金融從業員從事及發展現代金融服務業,包括特色金融、融資租賃、債券市場等。 內地、港澳以至世界各地都在積極招攬金融人才,而金融債券的發行與內地企業有密切的關連,因此劉本立認為,本澳金融人才需不斷擴大其知識層面,不僅需要國際經驗,同時需熟悉內地及本澳法律及金融市場環境運作等。 政府需營造現代金融發展氛圍 本澳發展金融業並非引進外地或培育人才便可成事,更需要有其發揮空間。劉本立認為這一方則需依靠政府營造現代金融發展大環境氛圍,「築巢引鳳」,一方面可吸引企業來澳落戶發展業務,以至澳門所引進及培育的人才有「用武之地」。他強調,金融人才及發揮空間兩者是相輔相成,「若果政府漫無目的培養人才,未來這些人才在澳未必能學以致用」。劉本立補充,本澳發展金融服務業更需完善法律法規,造就經商環境。 長遠規劃整體金融發展路向 劉本立稱,長遠而言,現階段特區政府正籌備第二個五年發展規劃,其中現代特色金融服務業,建議政府必須長遠籌備作規劃,包括其發展路向、初步想法等,整體金融規劃方向出台,有助企業、金融業界更好配合發展及作出準備工作,以全面推動現代金融的發展;短期而言,特區政府需推出更多不同優惠政策,吸引外地金融機構落戶本澳,「當我哋(本澳)有咗發展機會,啲人(才)就會嚟澳門發展」。
據澳門科技大學研究團隊的《2020至2022年澳門金融業未來人才需求調研》報告中顯示,銀行業及保險業未來三至六年的人才需求,呈現穩定增長。按照特區政府未來產業發展方向,針對金融業某些具發展潛力的崗位,包括:對葡語國家人民幣清算、融資租賃及財富管理方面崗位等作為未來發展現代金融崗位類別。金融行業對從業人員有學歷和專業性要求,如需具有全面的經濟、金融、銀行業務知識,在分管領域有豐富的實踐經驗和深入研究能力等。 澳門管理學院院長唐繼宗受訪時指出,金融行業從業人員需有多個範疇業務知識,他指出,近年特區政府積極投入資源、爭取引入相關專業資格的備考課程,協助居民考證等,配合市場發展培養金融人才。另一方面,現階段金融業發展趨勢是偏向結合金融、科技、經濟、法律等複合型發展,據了解,現時部分金融企業聘請人員時會以科技、網絡、法律作為主要考量因素之一,因此,特區政府的資源投放以及高校課程正陸續偏向結合型的方向,以配合現代金融發展的需要。 循序漸進發展完善金融體系 唐繼宗認同金融人才去留及本地金融產業前景兩者是相輔相成,而特區政府在人才培養、法律制定、金融基建等方面正完善一系列工作,但金融市場具一定風險,認為需要循序漸進推行。另一方面,特區政府需明確未來金融業的發展方向,觀察未來人才的需求是否足夠,若本地發展人才政府可考慮以公開透明制度增聘海外或內地人才作補充。 澳門管理學院院長唐繼宗指出,金融業從業員需有多個範疇業務知識,需配合市場發展培養人才。
澳門中聯辦組織的「奮鬥百年路 啓航新徵程」澳門媒體採訪團昨(1)日採訪虹橋商務區,參訪虹橋進口商品展示交易中心,了解上海進口商品交易平台主平台等新型貿易模式,該中心負責人表示,與香港貿發局已經合作兩年,今年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將會特別關注本澳企業,希望有更多澳門中小企進駐平台有助快速進入中國市場。 【本報記者梁佩茵報道】 上海虹橋國際進口商品展銷公司副總經理朱菁表示,之前有銷售過澳門的月餅,糕點等商品,相對其他地區,目前進駐的澳門商品不算多,歡迎澳門企業以組團方式助更多中小企來參展,通過此平台加入中國市場。她又提到,葡語國家的餐飲商品在上海也很受歡迎,也歡迎葡語國家商品透過澳門橋樑與進博會對接。 她稱, 交易中心主要承接上海進博會的交易平台,並與香港貿發局已連續合作兩年,該局以統一形式集合逾百個中小企業集體參加進博會,之後相關商品可進入「進博商品集成店」繼續銷售。此平台有助不同的中小企更快進入中國市場,即使企業僅有一至兩種商品也可以加入 ,集成店提供免租金,免入場費,免場地費的優惠條件,同時提供統一的裝修、收銀、導購等,僅根據銷售收取一定的服務費,這種方式對企業來說成本較低,有助企業快速進入中國市場。 了解上海商貿創新領先建設 虹橋品匯由五 萬平方米保稅物流中心(B型)、21 萬平方米商貿體驗中心和 40 萬平方米的展貿辦公空間構成。目前,平台已 匯集了來自 70 多個國家( 地區) 的 2,000 多個品牌,多款商品,其中 70% 的商品來自於進博會的參展企業。虹橋品匯在立足上海的同時,已在十個長三角城市設立了分中心,助力展品變商品,商品促商務,採購商變貿易商,品牌商變投資商。 採訪團昨日還參觀了浦東開發開放主題展以及上海博物館。據介紹,浦東開發開放30周年主題展以「在國家戰略的引領下」為主題,設有七大展區,並通過1,000餘幅圖片、33個視頻、五部主題演繹片、一部4D影片、五套大型裝置、四組實境還原置景和近百款實物,充分展示了浦東開發開放30年的重要歷程和輝煌成就,展示了浦東作為上海國際經濟、金融、貿易、航運、科創中心核心承載區建設情況和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制度創新重大成果以及日益加快的國際文化大都市建設步伐。 採訪團於昨日下午結束上海行程,轉往浙江省嘉興市,今(2)日將會參觀南湖革命紀念館紅船精神展示廳、嘉興科技城展示館智立方等地。
【本報記者劉凱輝】政府推出的電子消費優惠昨日(6月1日)起可以讓市民使用。當局表示,截至下昨日午5時,有約56萬名居民完成登記,當中約24.8萬人選擇「移動支付」,約 31.2萬人選擇「消費卡」。有商戶表示,電子消費優惠帶動下即見成效,相信更能刺激市民消費,首日生意額比以往增加兩至三成;亦有市民贊同電子消費使用方便,優惠更能即時生效和體驗,變相直接打折,並表示會好好善用政府注資5,000元啟動金以及後續優惠。 有食店負責人表示,電子消費優惠首日,即有不少市民使用消費卡「埋單」,生意更比平日增加兩至三成。有前來消費的食客卓先生則表示,電子消費便捷,即時能察看優惠和餘額,他稱與好友二人午餐130多元,但折後優惠只扣減90多元,贊同有關優惠是政府出錢市民「出力」,他表示會好好善用消費卡餘額及立減額;另一食客曾先生則表示會「慳住使」,他稱本澳經濟前景未明朗,加上賭收及無薪假等因素,因此未敢亂使錢,希望有關電子消費可「捱到」年底。 現時本澳絕大部分商舖均在顯眼處貼上電子消費及支付程式等指示。有傳統燒臘店亦與時並進,在店面貼出相關支付程式提示。有超市則表示,電子消費優惠首日多數市民使用消費卡及等移動程式支付;超市店員表示,除原有的政府補貼優惠計劃外,為吸引客人多購物,超市亦會推出買200元送10元的回贈,變相折上加折,她稱首日的生意額亦比平日增加兩至三成。 有市民指本澳經濟前景未明朗,表示會「慳住使」好好善用消費卡餘額及立減額。 (劉凱輝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