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社交媒體流傳一名葡萄牙籍人士聲稱在接種新冠病毒疫苗後出現嚴重過敏,衛生局被指而沒有對外公布。衛生局昨(18)日發出新聞稿澄清表示,經專科醫生檢視並分析該名人士的就診記錄,確認其出現的症狀並非過敏反應,較大可能是一般的病毒感染症狀,故此並無接種新冠病毒疫苗後出現嚴重過敏不良。當局強調,巿民在接種新冠病毒疫苗後應留意有否出現疑似過敏反應的症狀。 衛生局表示,該名葡萄牙籍人士在3月11日接種了第二劑國藥中國生物(北京)新冠病毒疫苗,當時無不適,3月28日出現發熱、肌肉酸痛、皮膚出疹、腹痛腹瀉等症狀,3月30日到仁伯爵綜合醫院急診室就診,醫生在處方藥物後安排其到皮膚科隨訪,並作出接種後不良事件通報;4月1日患者在皮膚科覆診時大部分皮疹已消失,皮膚專科醫生判斷其臨床表現並非過敏反應,感染科醫生初步判斷其症狀由一般病毒感染引起,將安排其在內科覆診。(資料圖片)
【本報記者鍾佩欣】澳門衛生局局長羅奕龍早前接受傳媒訪問時表示,本澳衛生當局已聯繫阿斯利康生產商暫緩供貨,廠方已表示同意。其後阿斯利康發出新聞稿回應指,截至目前為止,沒有收到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更改協議的任何要求,並表示其疫苗在美國第三階段臨床研究指出,疫苗對預防出現病徵的有效率為76%,且接種的參與者均未出現嚴重疾病或住院情況。對此,衛生局上周五回覆本報查詢時表示沒有新的補充內容,但強調會和藥廠就有關安排作進一步討論和溝通。(互聯網圖片) 網傳有人接種疫苗現嚴重過敏反應 衛生局:醫生判斷為病毒感染引起 近日在社交媒體流傳一名葡萄牙籍人士聲稱在接種新冠病毒疫苗後出現嚴重過敏,衛生局被指而沒有對外公布。衛生局昨(18)日發出新聞稿澄清表示,經專科醫生檢視並分析該名人士的就診記錄,確認其出現的症狀並非過敏反應,較大可能是一般的病毒感染症狀,故此並無接種新冠病毒疫苗後出現嚴重過敏不良。當局強調,巿民在接種新冠病毒疫苗後應留意有否出現疑似過敏反應的症狀。 衛生局表示,該名葡萄牙籍人士在3月11日接種了第二劑國藥中國生物(北京)新冠病毒疫苗,當時無不適,3月28日出現發熱、肌肉酸痛、皮膚出疹、腹痛腹瀉等症狀,3月30日到仁伯爵綜合醫院急診室就診,醫生在處方藥物後安排其到皮膚科隨訪,並作出接種後不良事件通報;4月1日患者在皮膚科覆診時大部分皮疹已消失,皮膚專科醫生判斷其臨床表現並非過敏反應,感染科醫生初步判斷其症狀由一般病毒感染引起,將安排其在內科覆診。(資料圖片)
自日前有一輛3A路線澳巴在火船頭街往新馬路方向行駛時,逆線繞過安全島逆駛爬頭,涉危險駕駛後,昨(18)日上午再有巴士意外發生。上午約11時30分左右,澳門治安警察局接報,於氹仔高勵雅馬路近沙崗市政墳場,發生一宗涉及兩輛巴士相撞的交通意外,有一名傷者送院,無人被困。消息指,涉事的澳巴車頭擋風玻璃碎裂,新福利巴士車尾凹陷,消防稱,女傷者為菲律賓籍外僱,嘴唇擦傷出血,送山頂醫院治理。(互聯網圖片)
本澳首個沿岸臨時污水處理設施——「近外港碼頭臨時污水處理設施」項目上周五(16日)動工,工期約200個工作天。對於新口岸一帶的污水處理問題,澳門生態學會會長何偉添昨日接受本報訪問表示,有關措施是治標不治本,但仍是好過無做。長遠而言,應盡快開展新城A 區的污水處理廠工程,才能根本解決問題。 【本報記者梁雄業報道】 環境保護局稱,由於友誼大馬路的污水截流下水道長期處於滿流狀態,以致新口岸區一帶的生活污水無法輸送到澳門半島污水處理廠作處理而溢流至外港碼頭側,產生嚴重的水質污染和臭味。為改善上述問題,並配合工務部門的「完善新口岸區污水截流管工程」,以解決在相關工程完成前污水溢流至外港碼頭沿岸的情況,環境保護局根據前期研究,開展建設「近外港碼頭臨時污水處理設施」,主要目的是將上述溢流至外港碼頭沿岸的污水截流,並接駁至臨時污水處理設施作適當處理後排放,從而改善沿岸水質及臭味問題,保障環境質素。 何偉添:治標不治本 澳門生態學會會長何偉添解釋,目前本澳九成污水都是輸送往黑沙環污水廠處理,但他指黑沙環污水廠最初設計不佳,一日只能夠處理15萬立方米污水,目前一日則要處理18萬立方米污水,出現溢流在所難免。 就臨時污水處理設施解決方案,何偉添笑言是「好過無做」,因為臨時設施始終配置簡單,只能用沙石過濾方法隔走垃圾,重金屬等物質要通過污水廠的多重程序才可過濾。目前的確能夠解決異味問題,但只是表面的「治標」,而不能「治本」。 何偉添亦承認臨時污水處理設施是目前可行之法,長遠他建議應盡快開展A區污水處理廠的工程,才能夠將問題根治。
南海休漁期將至,預計將有漁船陸續回澳錨泊,為保障休漁期間內港一帶的海上安全和嚴防疫情由海路輸入,海事及水務局聯同海關、消防局、衛生局、澳門漁民互助會及澳門遠洋漁業發展暨船東協會日前召開工作會議,商討休漁期間的《內港漁船防火應變計劃》部署和休漁期的防疫措施。 本年度南海伏季休漁期將由5月1日開始,至8月16日中午結束,為期三個半月。休漁期間,海事局會派出拖輪在內港錨泊區附近進行24小時值班戒備,並繼續於錨地設立防火分隔帶,一旦發生火警時可有效防止火勢蔓延。由於防疫關係今年休漁期漁船只能在錨地錨泊,海事局已提前選定了部分碼頭作內港救援優先選用碼頭,當漁船發生火警時可把按實際需要把漁船拖到相關碼頭,結合陸上救援力量加強救火救援效率。 海事局再次提醒漁民業界,必須派船員在漁船上留守,並配備足夠及合格之消防、救生設備,以便漁船因各種原因失火時,可第一時間應對或把損失減低。 需確保儀器正在運作配合防疫 海事及水務局提醒漁民團體,因疫情防控需要,漁民必須遵守既定的防疫措施,並確保船上的儀器正常運作,定位系統持續開啟,確保漁船航跡記錄的準確性,以在入港時提供航跡記錄予海關核查,證明未曾進入中高風險地區,同時漁民須持有效的新冠病毒核酸測試陰性結果於南舢舨碼頭登岸。 另外,早前氣象局預計今年影響本澳的熱帶氣旋數量屬正常至偏多,海事局呼籲漁民業界在休漁期間做好防風的準備工作。 海事局呼籲漁民業界必須派船員在漁船上留守以應對突發事件。 (海事及水務局提供圖片)
【本報記者黃嘿文】一名九歲女童昨(18)日中午在陳樂巷文華樓天台玩耍時,被塌下斷成數煙囪其中一段擊傷,在家人陪同下被送往鏡湖醫院治理。 治安警回覆本報記者查詢稱,據悉,事發時兩名女童在天台玩跳繩期間,疑涉事煙囪突然被人用繩套住並扯下,或不排除因此導致煙囪塌下,斷成數段,並砸傷其中一名女童,其家傭見狀隨即通報僱主報警送院。 消防局指,該女童家人表示,於上址天台玩耍時被石屎煙囪塌下擊傷,頭部位置及左面部位置挫傷,情況穩定。消防局已通知工務局。
【本報記者劉凱輝】一名持「行街紙」留澳印尼女子,先後扮顧客購買飾物,在三間珠寶店盜去總值元飾物,典當後用作日常生活費。治安警接報調查後拘捕該名印尼女子。 被捕印尼女子姓NANIK,30多歲,無業,持「行街紙」留澳;涉嫌「盜竊」罪被送交檢察院處理。事發本月12日下午,治安警接到連勝馬路某珠寶店報案,指早前點算貨品發現一個價值6,000元飾物吊墜被人盜去,翻查閉路電視發現前一日,一名印尼女子進入該店時,扮客購物並將該飾物偷走。 治安警經調查鎖定目標,同日傍晚在該女子住所將其拘捕,同時再起出另外四件金飾的標籤,貨品總值澳門元。經查問,印尼女子承認先後曾在另外兩間珠寶店內盜竊,有關高買得來的贓物已在押店變賣,至於上述的標籤是盜竊後所留下,而變賣得來的贓款已用作日常生活費。警方其後在押店起回被盜的吊墜,正追查其餘贓物下落。
路環聯生工業邨一間建材公司本月初被匪徒爆竊,搬走一個夾萬,內有130萬元現金及其他財物。司警接報調查後,發現案件懷疑與三名廣西同鄉有關,案發前有人先到現場「踩點」,以及購買作案工具,並於附近山坡躲藏等待爆格時機,得手後馬上逃回內地。三疑匪疑食過返尋味,本月14日再入境準備再食「大茶飯」,但「踩點」失敗,準備離境時被治安警截獲,轉交司警跟進,司警在路環山頭尋回夾萬,現正追查贜款下落。 被捕三名男子來自廣西,其中兩人姓黃,均37歲,分別報稱者服裝生產員及從事農務;另一姓蘇,35歲,銷售員。三人涉嫌觸犯「加重盜竊」罪,已被移送檢察院處理。 爆格得手後折返山頭匿藏 司警表示,本月3日早上8時接報,路環聯生工業邨一建材公司疑遭人爆格,門窗被撬,一個夾萬不知所終,內有現金財物約130 萬元。司警經調查後鎖定目標,發現本月2日兩名黃姓男子入境本澳,隨後到路環附近「踩點」後,轉到氹仔一五金舖購買螺絲批、鐵筆及士巴拿,旋即折回聯生工業邨建材公司附近山頭匿藏,次日(3日)凌晨約2時撬門進入建材公司爆格,得手後返回山頭匿藏,待至天光後會合另一名同黨蘇某,乘坐巴士經關閘口岸離境。 來澳圖再食「大茶飯」空手而回 三名賊人食過返尋味,本月14日再一同入境本澳準備再食「大茶飯」。警方為免打草驚蛇,派員跟蹤監視,三人先到氹仔一五金店購買鋼銼、勞工手套等,隨後再返回聯生工業邨山頭匿藏,但一直沒有動靜。至本月15日凌晨離開,入住新口岸一酒店,但仍死心不息,當晚7時其中兩人折返山頭「踩點」,約半小時後離開,至當晚9時三人分頭欲經關閘及橫琴澳方口岸離開,被警員截獲,司警將三人拘捕及在三人身上搜出三萬多元贓款。三人被捕後否認犯案,辯稱來澳只是旅遊。 司警其後於前(17)日午4時許在聯生工業邨山頭附近山坡上尋回夾萬及嫌犯購買的作案工具鐵筆及鋼銼,案件有待進一步跟進。
【本報記者劉凱輝】再有本澳居民懷疑墮入「殺豬盤」網上投資騙局,賬戶雖顯示賺錢但卻無法提現,最終損失約24萬港元後報案。司警接報展開調查,暫時未有人被捕。 司警稱,女事主20多歲,本澳居民,職業文員,上月中旬透過聊天軟件認識一名男網友,對方展開連番追求但事主聲稱拒絕。該男網友其後介紹事主投資一個網上軟件,聲稱很容易賺錢。事主信以為真後,按網站客服指示下載軟件及開戶;起初投資800港元,結果戶口顯示賺取140美元並能成功提現。騙徒飾演的男網友其後不斷遊說事主加碼投資,最終事主由上月25至29日合共存款投資155,000港元,至本月12日查詢戶口價值時,賬面上顯示賺了23,000 美元。 事主其後要求全數提現,卻被客服指由於提款金額過大,須交稅85,000港元,事主照做及存款;客服再指事主由於操作錯誤,需要多付保證金。事主此時終於覺得事件可疑,於是向司警報案求助,報稱合共損失約24 萬港元。
【本報記者劉凱輝】司警於2016年期間共接獲91名分別來自本澳、台灣及內地人士舉報,報稱本澳一間公司以投資文創及飲食為名,涉嫌以高息回報利誘他人集資,詐騙巨款後潛逃。91名受害人報稱合共損失約8,138萬元。司警調查後鎖定目標,發現兩名在涉事公司擔任股東的本澳姐弟在事發後潛逃離境,直至本月15 日經機場再入境時被拘捕。 司警公布案情指出,被捕兩人為同母異父姐弟關係,分別為一名38歲姓莊女子及37姓陳男子。莊女向司警供稱與在逃公司負責人為情侶關係,負責協助開設公司及借出銀行戶口;陳姓男子則供稱負責接送公司負責人;兩姐弟嫌犯涉嫌觸犯「巨額詐騙」及「未經許可而接受存款或其他應償還之款項」等罪名,被司警移送檢察院處理。 60 日投資周期 回報率5% 司警表示,2016年6月底接獲一名被害人檢舉,指一間在本澳註冊公司向其簽發一張25萬港元的空頭支票,從而揭發案件。根據被害人表示,早於2015年獲悉該公司提供一款周期為60日的投資,每期屆滿便可獲5%的高息回報,最低門檻為50,000港元或人民幣;被害人之前一直能收到回報,但直至2016年6月發現支票被銀行彈票,於是作出檢舉。司警調查期間,先後接獲合共91名人士對上述公司作出檢舉,被騙金額由50,000元至810萬元不等,被害人合共損失8,138萬多元。 嫌犯五年間先後流亡亞歐 司警調查期間發現,涉事公司戶口款項在東窗事發前早已被人提空,公司負責人亦逃到境外,兩名本地姐弟股東其後亦聞風逃離本澳。姐弟二人在案發近五年後經澳門國際機場再入境時被捕,兩人否認犯案,供稱前往海外與涉案公司負責人見面,其後被勸喻不要回澳,姐弟於是近五年間先後流亡內地、紐西蘭和捷克。司警稱,現正追查贓款和在逃人下落。 一對姐弟涉嫌「巨額詐騙」及「未經許可而接受存款或其他應償還之款項」罪,被司警移送檢察院處理。 (劉凱輝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