變種病毒入侵南亞

印巴菲來澳需醫觀28日

鄰埠香港前日傳出有變種病毒流入社區,好不容易緩和的疫情又見緊張。 與此同時,南亞與東南亞疫情再次升溫,南亞的印度及巴基斯坦過去一日分別錄得26萬宗及6,000宗新增確診個案,同創歷史新高;東南亞的菲律賓則連續兩日新增逾萬宗確診,累積個案超過92萬宗,是東南亞疫情第二嚴重的國家。 為防範南亞與東南亞疫情輸入,避免變種病毒流入本澳,特區政府新冠病毒感染應變協調中心昨日下午作出果斷決定,宣布由今(19)日凌晨零時起,所有在入境前28天曾經到過印度、巴基斯坦、菲律賓的入境人士,須按照衛生當局的要求在指定地點接受28 天醫學觀察。這是本澳首次實施有關措施。 香港衛生防護中心前日通報,一名印度籍工程師感染N501Y變種病毒,屬本地感染且源頭不明個案。 變種病毒恐流入香港社區 昨日,香港衛生防護中心再通報30宗確診個案,其中一宗為本地個案,同樣感染N501Y變種病毒,為前日首宗病例的同住友人,也是第一宗沒有外遊紀錄卻感染變種病毒的個案。變種病毒流入社區的可能性升高。除本地個案外,29宗境外輸入個案中有近半數為印度輸入,另有一宗菲律賓輸入個案同樣感染N501Y 變種病毒。 菲律賓超1,500人感染變種病毒 另外,目前菲律賓、印度及巴基斯坦均處在疫情爆發頂點。東南亞的菲律賓前日新增逾宗確診個案,昨日新增亦超過10,000宗,是目前東南亞疫情第二嚴重的國家。當局昨日再發現至少600人感染英國及南非變種病毒,另外有25人感染在菲律賓發現的全新P3變種病毒。目前全國累計已有1,500 宗變種病毒個案。 印度每十人就有一人確診 印度方面,新增確診人數持續創紀錄。17日通報26萬1,500宗新增確診個案,是過去十日以來第九次打破單日確診紀錄,累計1,478萬人感染新冠肺炎,相當於每十人就有一人感染。首都新德里是印度疫情最嚴重的地區之一,17日新增確診病例19,486例,新增死亡病例141例。新德里首席部長凱傑里瓦爾當日說,由於疫情不斷惡化,首都地區病床、醫用氧氣和藥品等醫療資源告急,目前疫情形勢「非常嚴重和令人擔憂」。 印度的鄰國巴基斯坦,過去兩周亦出現惡化跡象。單日新增超過6,000 宗確診,創單日新高。 為防範三國疫情輸入,特區政府新冠病毒感染應變協調中心昨日下午宣布,因應三國疫情變化,根據第2/2004號法律《傳染病防治法》第14條的規定,自今(19)日凌晨零時起,所有在入境前28天曾經到過印度、巴基斯坦、菲律賓的入境人士,須按照衛生當局的要求在指定地點接受28天醫學觀察,完成後毋需再進行七天自我健康管理,違反者除可能依法承擔相應的刑事責任外,尚可被採取強制隔離的措施。

19/04/2021
18145

阿斯利康稱無收到暫緩供澳要求

衛生局:會與藥廠進一步溝通

【本報記者鍾佩欣】澳門衛生局局長羅奕龍早前接受傳媒訪問時表示,本澳衛生當局已聯繫阿斯利康生產商暫緩供貨,廠方已表示同意。其後阿斯利康發出新聞稿回應指,截至目前為止,沒有收到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更改協議的任何要求,並表示其疫苗在美國第三階段臨床研究指出,疫苗對預防出現病徵的有效率為76%,且接種的參與者均未出現嚴重疾病或住院情況。對此,衛生局上周五回覆本報查詢時表示沒有新的補充內容,但強調會和藥廠就有關安排作進一步討論和溝通。(互聯網圖片) 網傳有人接種疫苗現嚴重過敏反應 衛生局:醫生判斷為病毒感染引起 近日在社交媒體流傳一名葡萄牙籍人士聲稱在接種新冠病毒疫苗後出現嚴重過敏,衛生局被指而沒有對外公布。衛生局昨(18)日發出新聞稿澄清表示,經專科醫生檢視並分析該名人士的就診記錄,確認其出現的症狀並非過敏反應,較大可能是一般的病毒感染症狀,故此並無接種新冠病毒疫苗後出現嚴重過敏不良。當局強調,巿民在接種新冠病毒疫苗後應留意有否出現疑似過敏反應的症狀。 衛生局表示,該名葡萄牙籍人士在3月11日接種了第二劑國藥中國生物(北京)新冠病毒疫苗,當時無不適,3月28日出現發熱、肌肉酸痛、皮膚出疹、腹痛腹瀉等症狀,3月30日到仁伯爵綜合醫院急診室就診,醫生在處方藥物後安排其到皮膚科隨訪,並作出接種後不良事件通報;4月1日患者在皮膚科覆診時大部分皮疹已消失,皮膚專科醫生判斷其臨床表現並非過敏反應,感染科醫生初步判斷其症狀由一般病毒感染引起,將安排其在內科覆診。(資料圖片)

19/04/2021
17748

為解決污水無法送到處理廠問題

首個沿岸臨時污水處理設施開建

本澳首個沿岸臨時污水處理設施——「近外港碼頭臨時污水處理設施」項目上周五(16日)動工,工期約200個工作天。對於新口岸一帶的污水處理問題,澳門生態學會會長何偉添昨日接受本報訪問表示,有關措施是治標不治本,但仍是好過無做。長遠而言,應盡快開展新城A 區的污水處理廠工程,才能根本解決問題。 【本報記者梁雄業報道】 環境保護局稱,由於友誼大馬路的污水截流下水道長期處於滿流狀態,以致新口岸區一帶的生活污水無法輸送到澳門半島污水處理廠作處理而溢流至外港碼頭側,產生嚴重的水質污染和臭味。為改善上述問題,並配合工務部門的「完善新口岸區污水截流管工程」,以解決在相關工程完成前污水溢流至外港碼頭沿岸的情況,環境保護局根據前期研究,開展建設「近外港碼頭臨時污水處理設施」,主要目的是將上述溢流至外港碼頭沿岸的污水截流,並接駁至臨時污水處理設施作適當處理後排放,從而改善沿岸水質及臭味問題,保障環境質素。 何偉添:治標不治本 澳門生態學會會長何偉添解釋,目前本澳九成污水都是輸送往黑沙環污水廠處理,但他指黑沙環污水廠最初設計不佳,一日只能夠處理15萬立方米污水,目前一日則要處理18萬立方米污水,出現溢流在所難免。 就臨時污水處理設施解決方案,何偉添笑言是「好過無做」,因為臨時設施始終配置簡單,只能用沙石過濾方法隔走垃圾,重金屬等物質要通過污水廠的多重程序才可過濾。目前的確能夠解決異味問題,但只是表面的「治標」,而不能「治本」。 何偉添亦承認臨時污水處理設施是目前可行之法,長遠他建議應盡快開展A區污水處理廠的工程,才能夠將問題根治。

19/04/2021
11967

休漁期下月1日開始

政府與業界商討防火防疫措施

南海休漁期將至,預計將有漁船陸續回澳錨泊,為保障休漁期間內港一帶的海上安全和嚴防疫情由海路輸入,海事及水務局聯同海關、消防局、衛生局、澳門漁民互助會及澳門遠洋漁業發展暨船東協會日前召開工作會議,商討休漁期間的《內港漁船防火應變計劃》部署和休漁期的防疫措施。 本年度南海伏季休漁期將由5月1日開始,至8月16日中午結束,為期三個半月。休漁期間,海事局會派出拖輪在內港錨泊區附近進行24小時值班戒備,並繼續於錨地設立防火分隔帶,一旦發生火警時可有效防止火勢蔓延。由於防疫關係今年休漁期漁船只能在錨地錨泊,海事局已提前選定了部分碼頭作內港救援優先選用碼頭,當漁船發生火警時可把按實際需要把漁船拖到相關碼頭,結合陸上救援力量加強救火救援效率。 海事局再次提醒漁民業界,必須派船員在漁船上留守,並配備足夠及合格之消防、救生設備,以便漁船因各種原因失火時,可第一時間應對或把損失減低。 需確保儀器正在運作配合防疫 海事及水務局提醒漁民團體,因疫情防控需要,漁民必須遵守既定的防疫措施,並確保船上的儀器正常運作,定位系統持續開啟,確保漁船航跡記錄的準確性,以在入港時提供航跡記錄予海關核查,證明未曾進入中高風險地區,同時漁民須持有效的新冠病毒核酸測試陰性結果於南舢舨碼頭登岸。 另外,早前氣象局預計今年影響本澳的熱帶氣旋數量屬正常至偏多,海事局呼籲漁民業界在休漁期間做好防風的準備工作。 海事局呼籲漁民業界必須派船員在漁船上留守以應對突發事件。 (海事及水務局提供圖片)

19/04/2021
14688
找不到相關內容

七日預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