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疫情爆發之初,澳門出現了搶購口罩的現象,部分藥房口罩供不應求。面對市面搶購口罩的情況,特區政府自今年1月23日起推出「保障口罩供應澳門居民計劃」,市民可到澳門多間衛生中心或協議藥房登記購買口罩。 澳門出現首宗確診個案當天(即2020年1月22日),衛生局隨即宣布於1月23日開始實施保障口罩供應計劃,澳門居民和外地僱員分別憑澳門居民身份證和外地僱員身份認別證,可在衛生中心及指定的多間協議藥房,購買每人最多十個的局方儲備口罩,十天後才可再度購買,每十天一輪。 當中,自第三輪起,滿三周歲至八周歲(2011年2月13日至2017年2月21日)期間出生的兒童,可在十間衛生中心購買五個兒童口罩和五個成人口罩或十個成人口罩。自第20輪起,有關計劃調整為每人最多可購買30個的局方儲備口罩,30天後才可再度購買,每30天一輪。 在疫情高峰期間,特區政府從全球超過15個國家和地區購買口罩,包括中國內地、越南、葡萄牙、匈牙利、印尼、澳洲、德國、瑞士、加拿大、秘魯、荷蘭、俄羅斯、西班牙等。行政長官賀一誠曾表示,不是有錢就買得到口罩,會不惜代價將口罩空運到澳門,甚至稱「葡萄牙都已經俾我哋買晒」,成為社會一時熱話。
2020年是第五屆澳門特區政府的開局之年,也是充滿挑戰的一年,新型冠狀病毒肺炎在全球爆發,改變了澳門和周邊地區經濟的基本面及社會的運作環境。在國家的支持下,特區政府結合社會各界力量,及時採取一系列綜合、有效的防控措施應對不斷變化的疫情,取得零死亡、零社區感染、零院內感染、低重症率和高治癒率的成績,以勝利慶祝澳門回歸21周年。 在多方的共同努力下,讓澳門在不足半年內進入抗疫常態化的階段。此外,推出了澳門健康碼,並實現與粵康碼互認互換,恢復兩地人員正常流動,同時成功爭取開放自由行,助力本地疫後復蘇。 面對席捲全球的新冠肺炎疫情,特區政府堅持「嚴防嚴控,不惜代價」的防疫政策和「早發現、早報告、早隔離、早治療」的防疫策略。在疫情出現後,快速啟動重大公共衛生防控機制,實施社區衛生防護措施,有效防止新冠病毒在本澳社區傳播,並持續推進傳染病防控體系建設。在中央政府的關心指導和內地省區的支持配合,以及全澳居民的共同努力下,澳門疫情防控工作取得了零死亡、零社區感染、零院內感染、低重症率和高治癒率的較好成績。 澳門自今年3月29日至今無本地病例,自6月27日至今無境外輸入病例,累計確診病例46例,其中44例為境外輸入病例,兩例為輸入關聯病例,出院46例,現在澳門是一座疫情低風險的安全旅遊城市。 成立應變協調中心 今年初,新型冠狀病毒感染案例在全國多個地區出現並持續蔓延,本澳在行政長官的領導下作出快速反應,果斷決策,即時設立了由行政長官擔任主席的新型冠狀病毒感染應變協調中心,負責全面規劃、指導和協調各公共及私人實體關於預防、控制和治療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工作,並定期召開新聞發布會,公布疫情最新資訊。 為有效控制疫情的擴散,有關部門過去追蹤本澳十名確診者和曾訪澳的鄰近地區36名確診者的行動軌跡,並派員對娛樂場、酒店及其附屬設施進行特定人士追查,尋找密切接觸者或需要隔離的人士,護送其前往指定地點。同時,每天監察湖北旅客的逗留情況,及時向大眾公布有關資訊。 本澳成立應變協調中心後,特區政府先後推出電子健康聲明、入境健康申請、健康碼、核酸檢查及預約等資訊系統,提高抗成效。 推出健康碼及核酸檢查 衛生局推出的澳門健康碼於5月3日起啟用,健康碼是個人健康聲明升級版,以紅、黃、綠三色顯示申報人士是否可入境澳門和進入本地場所。其後為了配合澳門與內地推出的豁免集中隔離醫學觀察政策,澳門和珠海雙方就病毒核酸和健康碼已經互認;自5月11日上午6時起,所有出入澳門與內地的人士,均須持有七日內病毒核酸檢測陰性證明才能過關,有關證明可以以澳門健康碼或粵康碼顯示。 出入境人士可在現有五個站點(仁伯爵綜合醫院、綜藝館、北安碼頭、鏡湖醫院、澳門科大醫院)預約核酸檢測,目前本澳每天的最大檢測能力已達至三萬。而特區政府為本澳居民和外僱提供免費的第一次病毒檢測,實際已達到全民自願檢測的目的。 盡力協助外地居民回澳 新冠肺炎疫情蔓延全球,為防止疫情進一步擴散,多地政府實施了旅遊限制和封鎖措施。為此,特區政府全力協助身處境外的澳門居民安全回澳。其中一項主要措施便是與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協調,透過特別渡輪服務,以及安排專車去香港國際機場接載居民經港珠澳大橋入境返澳。於3月期間,安排特班車接載2,117名居民返澳,於6至7月期間,透過特別渡輪服務共接載1,767名居民返澳。 此外,為了控制疫情蔓延,內地於1月下旬對湖北省多個城市實施封鎖措施,直至3月中旬,才逐步放寬湖北省部分城市的進出限制。故此,特區政府於3月7日特別派遣包機,從湖北省接回57名滯留武漢市或鄰近地區的澳門居民。他們抵達後,隨即登上專車到路環高頂馬路公共衛生臨床中心進行為期14天的醫學觀察。他們經多次核酸檢測後,結果都呈陰性。 先後借用 12間酒店作醫學觀察 疫情爆發至今,特區政府先後借用了12間本地酒店合共間客房,為澳門居民及其他人士入境後,進行為期14天的醫學觀察。當酒店清空,不需再作為醫學觀察酒店時,酒店均會作出消毒清潔。 按照應變協調中心原有指引,為期14天的醫學觀察可在家居或指定地方進行,但因應社會意見和對家居觀察的憂慮,政府決定讓回澳人士集中在指定酒店作醫學觀察,這有助於當局密切觀察入住人士的健康情況,如有問題可即時跟進、檢測和治療,減低病毒在家居及社區傳播的風險。 12間作為醫學觀察之用酒店包括皇庭海景酒店、金皇冠中國大酒店、麗景灣藝術酒店、鷺環海天度假酒店、京都酒店、金寶來酒店、新東方商務賓館南座、金麗華酒店、港灣大酒店、御龍酒店、回力酒店及「喜來登大酒店特設隔離區域」。 多項措施盡力遏止病毒擴散 特區政府並根據第2/2004號法律《傳染病防治法》推出一系列特別措施,以防止疫情在社區爆發。 當中包括全面延遲幼稚園、小學、中學和高等院校等教育機構於農曆新年假期後的復課日期;私人補習中心和持續教育機構、托兒所等暫停運作;取消了短期內的所有大型活動,暫時關閉公共文娛場所、體育場地及休閒活動設施。 在乘搭交通工具方面,政府宣布2月3日起,乘客搭乘公共交通工具或的士時必須戴上口罩;減少輕軌班次;加強入境口岸、機場、巴士站、的士站、輕軌設施及熱門景點的消毒措施。 另外,自春節假期後,除提供緊急和基本公共服務的工作人員外,其他公務人員因應服務需求而在家工作或依照彈性上班時間返回辦公室工作。
第一波疫情高峰期間,為避免疫情在社區內傳播,特區政府決定,本澳娛樂場幸運博彩經營場所於2月5日起關閉15天,至2月20日才可重開。而賭場重開時,需要滿足政府的緩衝措施,以保障員工和顧客的安全。 特區政府規定,娛樂場重開後需嚴格執行防疫指引,包括調整賭枱座椅和角子機座位的距離及設置,賭枱之間應保持一定的距離;所有博彩娛樂場內的員工及賭客均須佩戴口罩;並要求各賭場在客人出入口及員工出入口增設體溫探測器,為客人及員工探測體溫,同時需加強在賭場的衛生及消毒工作。 除此以外,因應當時的出入境安排,特區政府自7月15日凌晨零時起對娛樂場的防疫措施「升級」,要求任何進入娛樂場人士必須接受探熱、出示有效的健康碼及核酸檢測證明。 另外,自2月5日零時零分起,本澳所有電影院、劇院、室內遊樂場、遊戲機及電子遊戲室、網吧、桌球室、保齡球場、蒸氣浴室、按摩院、美容院、健身院、健康俱樂部、「卡拉OK」場所、酒吧、夜總會、的士高、舞廳及歌舞廳等娛樂場所暫停營業。有關場所於3月2日起陸逐恢復營業。 娛樂場重開後,需遵守防疫協調中心的衛生指引,在場內加密消毒及清潔。(博監局圖片)
因應世界各地及鄰新地區均爆發新冠肺炎疫情,澳門在不同階段先後實施了一系列的出入境檢疫限制措施。 在防疫初期,治安警察局協助衛生部門於各出入境口岸進行體溫監測,設立健康申報區,並開設湖北旅客特別通道,所有來自湖北的旅客,或過去14天曾到訪湖北省的非本地居民,須提供合資格的官方醫學證明,表明自己沒有感染新型冠狀病毒,方能入境澳門。 隨後,為避免因人流過分集中,使市民和旅客受交叉感染的風險,關閘口岸由1月27日起調整了通關時間,從原來早上6時至凌晨1時縮短至早上6時至晚上10時,並將過關人潮轉移到珠澳跨境工業區出入境事務站及蓮花口岸(即現時橫琴口岸澳門口岸),保障通關暢順。通關時間至5月3日起才恢復正常。 由2月20日起,先後於出入境口岸及綜藝館設醫學檢查站,對來自被定義為高發地區的旅客進行醫學檢查,同時亦對每天內多次不正常往返珠澳的澳門居民進行醫學檢查。 及後,隨著疫情在多國爆發,特區政府先後宣布入境澳門前14天曾經到韓國、日本、歐美等地人士,需要於指定地點進行14天的醫療觀察。自3月25日起,禁止入境前14天內曾到外國的非澳門居民入境;同時,入境前14天內到過香港、台灣以及外國的澳門居民(以及內地、香港、台灣旅客),入境後須在衛生當局指定的地點接受14天醫療觀察,有關措施一直維持至今。 當局曾先後於出入境口岸及綜藝館設醫學檢查站,對來自高發地區的旅客進行醫學檢查。(資料圖片)
21世紀的公廁已不再單單是解決人有三急的地方,其美學設計及人性化配套亦可以反映出一個地方的文明程度。一座座公廁就如遍布城市的旅遊大使,它們的外表設計、衛生程度、無障礙設施都可以向人們表達出當地的先進及人文精神。大家不妨想一想在外地觀光, 「心急如焚」之時若然找到一座舒適衛生的公廁 「辦事」 ,當刻的心情何其愉快,對當地的評分即時增加。 可想而知,公廁影響一個地方的公關形象。近年來,中國內地開展了一項名為 「公廁革命」的公共廁所改造升級計畫。由國家主席習近平於2015年提出,最初的主旨正正就是希望提升公廁品質,從而促進旅遊業的發展。該計畫進行了短短兩年,已花費超過200億人民幣的資金,改善了68,000間公廁;今年內更會進一步新建47,000個公廁,並會改造17,000個公廁。從數字反映,「公廁革命」 成為了內地意義重大的一項民生工程。 回到澳門,根據資料顯示,目前市政署轄下公廁共有182個。作為世界旅遊休閒中心和不夜天,市民及旅客對於公共廁所都有很大需求。考慮到今年訪澳旅客大減,公廁的使用量下降,市政署決定開展公廁優化計劃,重整60個和翻新23個公廁。工程著重改善外觀設計、設施配套、完善服務功能等。值得一讚的是,在翻新計劃中,48個公廁的男女廁格比例更調整為1:2,回應了社會長期以來對於男女廁比例的訴求。 根據史料紀錄,澳門早於1888年已有公共廁所,從而可推斷澳門是中國最早有記錄公共廁所的城市,也是中國最早進入現代化進程的城市之一。隨著社會對不同社群的權益重視,澳門的公廁角色也愈來愈多元,近年不少公廁已具備了無障礙廁所、親子廁所、母嬰哺乳室等設施。然而,內地不少城市如北京、上海、石家莊等已經設立性別友善公廁,反觀澳門在這一方面仍然落後。既然當局已展開公廁優化計劃,好應考慮在本澳試行性別友善公廁,進一步體現澳門中西交匯、多元開放的21世紀人文精神,更好地做好公廁公關。
審計署上周五公布《澳門投資發展股份有限公司的管理》衡工量值式審計報告,批評澳投公司在開發中醫藥產業園未分析利弊,花公帑不計成本。在昨(16)日立法會全體會議上,有議員關注公共資本企業和自治基金的監督,至今仍未出台專門法律規範,難以有效確保其經營效益及公帑的合理運用,亦難以確保有關人事聘用、採購、資本投資等符合社會和公共利益。 議員李靜儀於議程前發言指,審計署分別於今年3月及上周公布的《澳門國際機場專營股份有限公司的運作》及《澳門投資發展股份有限公司的管理》衡工量值式審計報告,均發現公共資本企業決策欠周全、監督制度不善、難以確保公帑合理運用,絕大部分由公帑承擔的公共資本企業,股東會或董事會享有私營企業的管理和決策彈性,若缺乏監察,或毋須為機構營運出資和投資決定承擔責任時,容易衍生問題,政府有必要正視及作出完善。 注資金額無封頂 憂變無底深潭 李靜儀指出,政府從未對澳投公司的注資金額封頂或設定注資準則,亦無交代有關提升營運能力方案,以促使其符合效益,明年又再注資逾億元,質疑是否會變成無底深潭,促請政府需要作出交代,更必須為公共資本企業訂定注資準則和嚴謹的監察機制,對公共資本企業應設定短中長期的量化效益指標,便於社會監察。包括對倘有的附屬公司的營運情況,亦應設立有效的審視機制,對負責或參與公共資本企業管理工作的政府股東或政府代表,必須設定明確權責,確保相關代表能夠履行職責。 財爺:球證球員不能「混埋」 立法會其後細則性審議《2021年財政年度預算案》法案時,議員梁孫旭亦對公共資本的投資表達關注,審計報告提到澳投公司明年政府將繼續注資澳投公司1.4億元,質疑是否具科學決策。 經濟財政司司長李偉農回應指,政府重視審計報告對於澳投公司的中醫產業園項目所分析結果,並將全面檢視及優化相關機制,明年重點整頓相關工作,未來希望通過法規監管公共資本運作。 他強調,政府為了對整體項目作全面檢視,今年年初已叫停澳投公司某部分的計劃及投資,同時延緩部分已興建項目的開業時間。他稱,政府在公共資本上需旗幟鮮明,「球證同球員唔能夠混埋一齊!」若屬市場管理的部分應交由市場。同時強調澳投公司的中醫藥產業園本身的定位正確,為促進本澳經濟適度多元及產業多元方面定位清晰。
中國銀行澳門分行連同珠海市社會保險基金管理中心、中國銀行珠海分行和中國銀行橫琴分行,前(15)日在中國銀行拱北支行舉行澳門居民珠海社保「跨境辦、一站辦」業務簽約暨「掌上辦」上線啟動儀式。中國銀行澳門分行副行長陳曉平致辭指出,「共享發展,改善民生」是大灣區建設的基本原則,中國銀行澳門分行一直致力推動粵澳兩地互聯互通發展,滿足民生需求,提供便捷金融服務。此次中國銀行三地機構服務一體化,為澳門居民辦理珠海社保提供「跨境辦、線上辦、一站辦」的便利,真正解決澳門居民多年以來跨境辦理社保「跑點多、時間長、手續雜」難題,是跨境民生服務又一次重要突破。 目前澳門居民累計持有珠海社保卡人數已達到人,本次珠琴澳三地中國銀行與珠海市社會保險基金管理中心、珠海市醫療保障局通過系統與業務銜接,成功推出澳門居民珠海社保「一站辦」服務。「跨境辦」即由中國銀行澳門分行指定網點指導客戶跨境辦理城鄉居民醫療保險參保等十項社保業務,客戶即可在中國銀行珠海分行、橫琴分行指定網點領卡;「線上辦」即通過內地中行手機銀行實現參保資料提交,在珠海、橫琴中行指定網點領卡;「一站辦」即客戶到珠海、橫琴中行指定網點提交申請資料,實現即時領卡。
在昨日立法會全體會議上,議員何潤生在議程前發言稱,本澳明年元旦起禁止進口及轉運發泡膠製一次性餐具,包括餐盒、餐碗、杯及餐碟,不過市面仍然充斥着各式各樣的即棄塑膠,建議政府應該積極檢視本澳目前的減塑情況,加強相關法律法規的宣傳教育,及早參考鄰近地區制訂一個階段性減塑時間表,有序地推進塑膠污染治理。政府亦應該研究適當限制商品包裝,避免市場上出現更多預先或過度包裝的商品,以減少包裝廢棄物的產生。 議員陳虹亦希望下一步能推出措施全面限制一次性塑膠餐具的使用,建議積極與商戶溝通,尋找可替代性的環保餐具,對願意轉用環保餐具商戶給予稅務優惠或其他形式的獎勵,並可發給相關的環保商戶認證書。 立法會議員何潤生希望政府及早參考鄰近地區制訂一個階段性的減塑時間表。(資料圖片)
立法會昨日審議五項法案,其中三項獲通過,包括《2021年財政年度預算案》及《修改〈印花稅規章〉、〈印花稅繳稅總表〉》法案,以及《都市建築法律制度》法案。 《2021年財政年度預算案》法案中,特區政府明年度財政預算案一般綜合預算收入總額億元,包括使用265.8億元超額財政儲備。 《修改〈印花稅規章〉、〈印花稅繳稅總表〉》法案修改內容包括設立兩年過渡期廢除印花稅票;取消多項徵稅對象;調升行政違法罰款金額,如不履行稅務義務的最低罰款金額將由原來100元調升至1,000元等。此外,法案亦堵塞現有漏洞,建議針對商業中心內商舖、場所或其他空間使用權的讓與徵收印花稅等。 引介及一般性討論及表決《都市建築法律制度》法案亦獲通過,政府建議未來樓宇發入伙紙前必須先得到工務局和消防局收則;因應現時會出現有業主不簽署維修通知的情況,法案提出可把維修通知張貼大廈大堂的解決方法;在禁制違法工程方面,工務局有權對不按命令的樓宇停水停電等。但法案未引入強制驗樓。 法案將提交常設委員會細則性審議。 因時間關係,《修改第1/2001號法律〈澳門特別行政區警察總局〉》法案,以及《修改第號法律〈澳門特別行政區內部保安綱要法〉》法案則留待今日審議。 運輸工務司司長羅立文形容實施強制驗樓「講就易,做就難」古金元攝) 。
由福建省文化和旅遊廳主辦,亞太旅遊承辦的「清新福建」澳門社區行本周一(14日)假祐漢公園舉行。福建省人民政府副省長郭寧寧、文化和旅遊廳廳長吳賢德,澳門中聯辦經濟部副部長朱宏,澳門旅遊局局長文綺華及澳門福建同鄉總會執行會長陳明金及相關領導和同仁蒞臨現場。 福建省文旅廳對外交流合作處處長林麗永表示,福建美不勝收,她邀請澳門市民到福建開展「福氣之旅」,促進澳門及福建在文化和旅遊方面全方位及多領域的合作。旅遊業議會會長胡景光表示,希望活動能讓澳門居民掌握更多福建旅遊資訊,讓他們更全面、深度了解當地旅遊資源及名勝古蹟,希望更多澳門居民前往福建旅遊,感受不一樣的福建活力。福建省澳區政協聯誼會副會長、澳門福建體育會會長嚴耀庭表示,澳門閩籍鄉親佔整體人口五分一,閩澳兩地地緣相近,人緣相親,希望加強兩地交流合作。 此次活動是福建省文化和旅遊廳面向港澳市場展現福建特色文化元素以及豐富的旅遊資源、服務品質和產品魅力的一場品牌盛宴,進一步深化澳門社區民眾對國家及福建的了解和認識,增進閩澳兩地文化旅遊的交流合作,擴大「清新福建」、「全福遊、有全福」的品牌影響力,務求吸引更多澳門同胞赴閩旅遊。 由福建省文化和旅遊廳主辦,亞太旅遊承辦的「清新福建」澳門社區行本周一假祐漢公園舉行。(主辦單位提供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