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國發生民眾接種流感疫苗後死亡的事件,至昨日已有59人死亡,其中一款法國賽諾菲藥廠生產的「Vaxigrip Tetra 」流感疫苗本澳亦有採購。
由澳門大學科技學院與內地中科院、百度、澳門電訊等單位合作研究的澳門首輛自動駕駛巴士,日前正式在澳門大學校區內啟用試行。
日前正式啟動的澳門自動駕駛巴士測試平台,是科學技術發展基金「重點研發專項資助計劃」項目之一,由澳大科技學院及智慧城市物聯網國家重點實驗室聯合中科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百度、海梁科技等單位共同研發,澳門電訊亦參與項目合作。
早前仁伯爵綜合醫院(山頂醫院)一名整形外科醫生曾到青島,但回澳上班時沒有按防疫規定向上級申報。
有傳媒在昨(26)日應變協調中心記者會上,問及港澳之間何時會放寬出入境檢疫措施,以及港澳健康碼互認進度。
為加強粵澳人文交流合作,促進澳門青年進一步了解認識中華傳統文化,澳門中聯辦舉辦了「澳門青年人文灣區行」活動,獲得澳門青年積極參與,活動於昨(26)日完滿結束。團長黃家倫表示,經過三日的實際體驗,相信各團員們都已更加融入灣區、成為人文灣區的參與者和建設者。 是次活動由中聯辦宣文部副部長殷汝濤擔任隨團顧問,並由澳門中華文化藝術發展協會主席黃家倫擔任團長。一連三日行程包括前往中山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示館孫中山故居、遊戲遊藝產業城、棒球小鎮、廣州市城市規劃展覽中心、歷史街區活化項目永慶坊、佛山祖廟、南風古灶以及國藝影視城等地方。 殷汝濤表示,《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確定了澳門作為「中心城市」的重要定位,明確了澳門「一中心、一平台、一基地」的戰略定位,希望澳門青年常到內地「走一走,看一看」,加深與內地青年的溝通交流,並體會中華文化的多元一體,感受澳門文化是中華文的重要組成部分,進一步增加愛國愛澳的意識。同時自覺肩負起偉大的歷史使命,積極融入大灣區建設,推進落實「一國兩制」實踐行穩致遠貢獻力量。 增進澳青年感受灣區 團長黃家倫表示,此行目的是為響應《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內共建人文灣區的號召,讓內地和澳門青年有一個交流機會。經過三日的實際體驗,相信各團員都已融入灣區、成為人文灣區的參與者和建設者。 他指出,這次行程能了解各個地方的真實情況和聽取在當地創業人士的分享,讓大家了解現在灣區內的創業環境和發展,增進大家對內地市場的認識,開拓了新思維,擴展視野。 團員陳家寶表示,透過考察三個地方,能夠深入了解當地的文化、歷史底蘊和當地政府和居民攜手共同優化城市的成功案例,例如廣州永慶坊,那裡既保留嶺南特色風貌的舊建築又引入文旅商業、發展創意產業等,讓市民、遊客找到各種符合個性化口味的「玩法」。 她認為,澳門文化創意產業想要帶動本澳經濟發展,必須把本澳特色歷史文化結合旅遊、娛樂、科技等相關領域,推出更多具澳門文化特色的知識產權,製造產品方面也可以選擇與內地工廠合作生產,攜手合作發展。
《澳門城市總體規劃(2020-2040)》草案及《輕軌東線方案》四場公眾諮詢會中最後一場於上周六(24日)舉行,約100位市民參加,主要關注環境保護及生態、文化遺產及景觀保護、增設文化設施,以及公共開放空間和運動設施等。
統計暨普查局公布9月入境旅客資料顯示,入境旅客較8月明顯增加97.7%至44萬9,085人次,惟按年仍減少83.8%。不過夜旅客及留宿旅客分別有28萬9,474人次及15萬9,611人次。由於不過夜旅客的比重按年上升14.2個百分點至,導致9月旅客平均逗留時間同比縮短0.3日至1.0日;不過夜旅客平均逗留時間(0.1日)減少0.1日,留宿旅客(2.7日)則增加0.3日。 按客源分析,中國內地旅客按年減少至41萬2,451人次;個人遊旅客有90,100人次,其中91.9%來自廣東省。大灣區珠三角九市旅客共25萬零996人次,來自珠海市有13萬4,798人次。香港及台灣地區旅客分別有33,115人次及人次。 按入境渠道統計,9月份經陸路入境旅客共43萬9,446人次,其中36萬4,288人次(佔)從關閘入境。隨著外港客運碼頭及氹仔客運碼頭於9月恢復往來澳門與深圳蛇口的客輪服務,經海路入境旅客有5,260人次;經空路入境有人次。 首三季入境旅客按年跌86.7% 今年首三季入境旅客共401萬9,104人次,按年減少86.7%;不過夜旅客(2,219,383人次)及留宿旅客(1,799,721人次)分別下跌及87.4%。旅客平均逗留1.4日,同比上升0.2日;留宿旅客的平均逗留時間(2.8日)增加0.6日,不過夜旅客(0.2日)則維持不變。中國內地(3,019,362人次)、香港(71萬5,292人次)及台灣地區旅客(89,276人次)均錄得逾八成跌幅。
《僱員的最低工資》法案將於下(11)月1日起實施,規定月薪不能低於6,656元。
據統計暨普查局公布資料顯示,今年9月綜合消費物價指數按年下跌0.40%,是自2009年12月以來首次錄得同比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