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澳門特別行政區成立20周年,澳門特區政府主辦、市政署承辦的大型機械裝置巡遊「龍馬精神」將於本周五首度亮相,並舉行開幕儀式。 北京英藍置業有限公司藝術部副總經理汪西蒙表示,機械裝置龍馬誕生於中國與法國建交50周年的紀念日。中法建交於龍年,建交50周年則是馬年,為慶祝這個紀念性日子,由過百名中國及法國專業人員使用一年時間設計及製造,形成龍頭馬身結合的大型機械裝置,並取名為「龍馬精神」,曾先後在內地,加拿大,法國等地表演,獲得一致讚賞。 汪西蒙稱,龍馬身長近18米、寬五米、騰起高度超過12米,其規模、重量、藝術創造、工藝和技術是目前世界之最。龍馬在行走期間,需多人在其身上操控運作,各人控制不同部位,且事前須經過長期訓練,才能做出各式各樣的動作,加上指揮員帶領前進,結合現場音樂,整體效果充滿藝術之美、機械之精。 巡遊將於本周五(22日)下午5時在氹仔柯維納馬路旅遊巴停泊區(即澳門賽馬會對面)舉行開幕儀式,儀式結束後該區開放予公眾參觀至晚上10時。首場巡遊將於周六下午3時起步,由氹仔柯維納馬路旅遊巴停泊區巡遊至哥英布拉街(即氹仔中央公園旁),抵達現場後將停留供指市民參觀;第二場巡遊將於周日下午5時30分於路氹金光大道舉行,由金沙城旁空地起步,經路氹連貫公路巡遊至順榮大馬路結束。
由海事及水務局主辦、澳門自來水股份有限公司協辦的「同飲一江水·思源懷祖國」慶祝澳門回歸祖國20周年供水圖片展,昨(19)日在氹仔客運碼頭開幕。 行政長官崔世安、全國政協副主席何厚鏵、澳門中聯辦主任傅自應、立法會主席高開賢、運輸工務司司長羅立文等出席展覽開幕式。海事及水務局局長黃穗文致辭時表示,澳門節水工作取得一定成效,居民生活用水量保持在每人每日約155升,在亞洲地區屬前列位置。
海事及水務局局長黃穗文昨(19)日受訪表示,當局正持續加強供水保障工作,路環石排灣淨水廠工程進展順利,預計於明年底建成,相信可增加13萬立方米的產水量,令本澳全日供水能力由現時的39萬立方米提升至52萬立方米,預計可足夠應付澳門未來一段時間需求。 至於九澳水庫及石排灣水庫擴容工程進度,黃穗文稱,兩者的情況複雜,涉及離島醫療綜合體、輕軌走線等。現時九澳水庫擴容工程正由建設辦跟進施工,石排灣水庫擴容工程可行性研究正由工務局跟進。黃穗文又指,日後九澳水庫會與石排灣水庫連通,相信可讓全澳水庫增加約30%至40%的容量至270萬立方米。她又強調,由於澳門面積有限,只能期望多尋找空間擴大水庫,以作為備用庫存之用。 至於高位水池的建設進度,黃穗文稱,選址考慮包括小潭山以及原石排灣直升機維修機庫附近,目前正詳細分析周邊情況,再進行施工計劃。
澳門電訊昨(19)日舉行「澳門電訊雲啟用儀式」暨「澳門電訊與東軟集團全面戰略合作備忘錄簽署儀式」,宣布由騰訊雲技術支援的全新「澳門電訊雲」己全面投入服務。雲技術的應用可減少企業、學校以至個人的電腦硬件需求,能夠透過網絡進行資料存取,提高生產和學習效率。 澳門電訊商務副總裁湛寶儀表示,澳門電訊在2012年已開始提供雲服務,現時約有數千名用戶,包括企業、學校等。今次配合騰訊雲的技術支援,「澳門電訊雲」能更靈活有效地承載不同的智慧應用解決方案,為本地企業和居民打造更多便捷、高效的雲應用服務。用戶可以隨時隨地在雲平台上存取資料和修改,不需要使用特定的電腦設備,有助本澳中小企數字化升級和對接融入大灣區合作。 湛寶儀又表示,希望能將雲技術推廣至中小企,讓中小企能在管理及經營上「數碼化」,配合城市未來發展。另外,澳門電訊未來計劃推出學界優惠方案,透過與學校合作,方便學生在課外時間學習網頁開發等知識,培養本地IT應用人才。
澳門創新發展科技研究會前(18)日舉辦「人口政策與澳門未來」專家座談會,分析和闡述目前澳門人口政策的成效、問題和建議。該會副理事長劉成昆稱,未來社會競爭愈來愈大,人才流動加快,人口政策除包含人口增長變化,還有人才培養等方面需要研究,不單有「量」還有「質」的問題,他認為澳門青年要有競爭意識,要有更加開放格局,立足灣區,面向更大視野。 劉成昆表示,澳門現有人口結構和政策與當前經濟匹配,但在新技術例如人工智能發展方面,本澳人才出現短缺,大灣區亦同時存在類似情況,因而在大灣區、甚至整個國家都出現「搶人」現象,故不同地區也會有優惠政策,尤其是面向吸引青年人才,這是城市人才競爭流動的自然過程,澳門亦不能獨善其身。 澳門民聯智庫副主席周平指出,本地雖有青年向上流動機制,但上流速度較緩慢,認為必需要有競爭空間,博企應更積極提供機會予年輕人。他又指,自己認識在澳門就業的青年人,工資上調1,000、2,000 元已很滿足,反觀內地很多30 歲出頭人士已經擔任政府廳局級幹部,本澳青年應加強競爭意識。
立法會第二常設委員會昨(19)日繼續審議《非高等教育私立學校通則》法案。二常會主席陳澤武會後表示,委員關注校董會成員報酬、學校關閉的安排及財產處理等情況,希望今日再次與政府開會時可詳細解釋。 法案建議,校董會成員若因履行職務而產生的報酬和支出,不納入學校的開支,即不能夠用政府資助作為其支出;同時學校將為校董會的正常運作提供必要的行政及技術輔助。陳澤武稱,委員會認同法案有關建議。 法案規定屬法人的辦學實體消滅或解散,或屬自然人的辦學實體無償還能力或死亡的情況,學校便自動關閉。如學校未獲批准中止運作或關閉,為保障學生利益,教青局可直接或藉第三人代替辦學實體,讓學校暫時運作。陳澤武稱,委員關注有否法律途徑取得私人資產辦學,以及介入所需的時間。 陳澤武稱,雖然這次是第三份法案文本,但條文上依然存在漏洞,例如很多學校基建是政府資助,以及有關債權人如銀行等,條文沒有詳細列明學校關閉後財產需如何處理,希望政府可詳細解釋。
澳門年度國際盛事,第四屆「澳門國際影展暨頒獎典禮」(IFFAM)(下稱影展)將於下(12)月5日至10日盛大舉行。主辦單位宣布法國著名女演員茱麗葉.庇洛仙(Juliette Binoche)正式加盟陣容,將澳門影展推向國際舞台。
中國工商銀行「工銀大學—澳門青年金融人才培訓學院」在北京正式成立。工商銀行行長谷澍、國務院港澳事務辦公室交流司司長吳煒、澳門特區高等教育局局長蘇朝暉、澳門中聯辦祕書長王新東、澳門金融管理局顧問劉佳華出席揭牌儀式並共同見證工銀澳門與澳門大學、澳門理工學院、澳門科技大學和澳門城市大學簽署戰略合作協議,工商銀行行長谷澍在揭牌儀式上表示,工銀大學—澳門青年金融人才培訓學院的成立,適逢澳門回歸祖國20周年、工銀澳門成立10周年,是圍繞國家戰略部署,從教育興澳、金融強澳入手,加快培養澳門青年金融人才,促進澳門經濟適度多元化發展的應時、應勢之舉。 谷澍進一步表示,培訓學院也是工商銀行促進大灣區教育鏈、人才鏈與產業鏈、創新鏈有機銜接,推進產學研一體化發展的落實、落地之策。面向未來,工商銀行將圍繞澳門「一中心、一平台」功能定位,根據「國家所需、澳門所長、澳門所需、工銀所長」,發揮培訓學院平台優勢,立足澳門人才培養儲備。面向全球澳門籍青年,做好青年金融專業知識能力、提升家國情懷教育;立足服務「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逐步有序推進區域性產教融合聯盟建設,進一步強化澳門戰略核心地位,為「一國兩制」事業添磚加瓦。
行政長官崔世安在總結其十年任期施政工作的記者會上指出,2018年本地生產總值為4,249億澳門元,比2009年的2,602億澳門元實質增長了63%,經濟發展的有利條件,是得益於社會穩定。毋傭置疑,社會穩定是經濟發展的基石,經濟持續發展民生方可得到改善,居民方能安居樂業。 澳門回歸祖國後經濟發展迅猛,社會和諧穩定、治安良好是關鍵。 不少市民都不會忘記,回歸前澳門治安惡劣,社會不穩,百業頹萎,導致高失業率,居民生活艱辛。一個社會若然不穩定,治安惡劣,外來投資者裹足不前,原有投資者會撤走資金,令經濟萎縮,工商業不振,失業率升高。吸引外來投資者,社會穩定是重要因素。 回歸之前,澳門治安狀況嚴峻,相當部分外來投資者和旅客對澳門裹足不前,既影響經濟發展,亦打擊市民對前途信心。特區政府成立後,大力整頓治安,保安部門在各個方面配合和支持下,採取一系列措施,嚴厲打擊犯罪,積極維持社會穩定,經過九個月努力,罪案大幅下降,社會回復穩定,經濟開始蓬勃發展。 得益於回歸後「一國兩制」制度及社會和諧穩定,過去20年澳門經濟發展迅猛,由一個破舊小城發展成今日世界旅遊休閒中心,吸引大批外資來澳投資,每年吸外數以千萬計旅客來澳觀光購物品嘗美食,今年首三季已逾3,000萬人次,百業興旺,失業率下降,近年持續維持在2%以下。 經濟發展迅猛帶來豐厚收益,民生得到大幅改善,居民維生指數由2000年最低每月1,300澳門元,到今天已調升至4,230元。政府在有充足資源下大量投放於教育,2008年全面落實15年免費教育,家庭經濟有困難學生提供學費援助、學習用品津貼、膳食津貼及書簿津貼,由幼稚園至大學學生均受惠2008年實施現金分享計劃,由最初向每名永久性居民發放5,000元,至今年每人10,000元,非永久性居民每人6,000元,各類生活補貼,社屋免租,推行「持續進修發展計劃」、醫療券、電費和水費補貼,以及車資優惠,長者尚有敬老金、養老金等,每位長者全年可獲得73,000餘元,相當每月約獲6,100元,未計600元醫療券。 回歸之後,澳門社會安定,令上下一心專注發展經濟,居民生活得以改善,這一成就彌足珍貴,維護社會和平安定是發展之路。
行政長官崔世安推行的經濟適度多元政策卓有成效。回顧這十年,澳門經濟持續向好,百業興旺。面積32平方公里、總人口67萬的澳門,據統計局數據,人均本地生產總值(GDP)由2009年的31.8萬澳門元,躍升至2018年的67.3萬澳門元,排名為全國之首、世界第二,僅次於盧森堡。失業率由2009年的3.5%下降至現時的1.8%,基本實現了勞動人口的完全就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