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內地有藝人因心臟問題猝死

社諮委關注本澳心臟去顫器使用機情況

中區社區服務諮詢委員會昨(4)日於沙梨頭街市市政綜合大樓9 樓禮堂舉行本年度第十二次平常會議,在議程前發言階段,有委員關注日前發生藝人在拍攝內地節目期間,因心臟問題猝死,周圍人士的處理方式及附近有AED機(自動體外心臟去顫器)卻不知情的問題 引起廣泛討論。 委員李嘉俊表示,在澳門,心肺復甦(CPR)等相關急救知識普及率不高,如非市民主動報名學習基本難以接觸;AED 機在公眾地方亦未能廣泛設置,即使網上搜尋也難以獲得設置地點,與國外如日本、美國等地要求的數分鐘步行內即可獲得的標準差距甚遠。 他又提及,雖本澳有機構努力普及CPR及AED機,政府亦有推出相關資助計劃,但效果杯水車薪,難以對城市及社區有較廣泛的覆蓋。 因此,李嘉俊提出兩點建議,第一,將CPR(心肺復甦)培訓及AED機操作方式納入澳門學校在課外知識的必修課程。第二,政府應牽頭推動與城市內覆蓋較高的機構或企業合作,如全澳學校、銀行、公共部門服務點及各個民間社團機構等地設AED 機。 委員朱愛莉亦表示,心血管疾病是本澳第二號殺手,當發生心跳驟停而又無法得到及時救治時,病人會在十至15分鐘內死亡。今年9月, 歐洲心臟學會(ESC)的醫療研究統計數據表明,如果能在猝死發生四分鐘之內,為病患施予心肺急救術,八分鐘之內做好AED 電擊,有助將猝死患者的生存率,提高到60% 至75%。 她建議,現時本澳仍有很多公共地方沒有設置AED 機,未來在大型基建、公共設施等地,增設AED機並製作地圖,讓市民或遊客可以得悉附近AED 機的位置,並讓有需要的人士可以更快地接受急救。 另外,未來有關當局亦要多加教導市民如何正確使用AED 機。

05/12/2019
16304

電影業助力文創旅遊業發展

電影業發展不但可提升澳門旅遊城市知名度,更有助推展文創與藝術產業及旅遊業發展。電影產業是文化創意產業不可或缺一環,聯合國教科文組織2005 年把澳門舊城區評定為世界文化遺產,澳門400 多年的中西歷史文化元素,歐陸式建築群、教堂、廟宇以至街巷圍裡,近年許多影視作品瞄準澳門這些歷史建築與文化遺產,來澳門取景拍攝,澳門的身影出現在大小銀幕上,提升澳門知名度,也提升澳門旅遊業發展。 國務院今年2月發表的《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賦予澳門新的歷史使命和時代擔當,建設「以中華文化為主流,多元文化共存的交流合作基地」,中央出台措施支援澳門電影業界在內地進一步發展,措施包括港澳人士參與內地電影製作不作數量限制,對內地與港澳合拍片在演員比例、內地元素上不作限制,取消收取內地與港澳合拍片立項申報費用等,推動澳門電影文化事業發展。 澳門具有其自由、開放的經濟環境優勢,與內地在語言和文化上相近,能夠在中國電影「引進來」和「走出去」的戰略進程中發揮平台作用,電影產業融合發展有助帶動文化創意產業、旅遊業、互聯網+等周邊產業共同發展,文化產業廣泛融合發展,不僅能成為中國及港澳「引進來」和「走出去」的重要平台,也是深入推進「一國兩制」、粵港澳大灣區產業升級的重要途徑。 電影具有潛在的塑造或改變人們的文化價值觀,具有巨大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電影產業在澳門經濟多元發展上,應佔有一個重要席位,由於澳門地方細小,人口不多,制約了電影產業發展。在本澳舉行的「澳門國際影展」,彙聚國際電影業界精英雲集澳門,為中外電影業內人士提供交流平台,舉辦電影產業交流會,彙聚新晉導演促進業界交流及商業配對, 支持本地製作, 集電影展映、評比、交易、創投為一體,已成為澳門年度盛事,吸引世界各地傳媒專程來澳採訪,不僅提升澳門旅遊城市知名度,推展澳門電影業及文創與藝術產業發展,更有助澳門電影產業走向國際化及成為中國及港澳「引進來」和「走出去」的重要平台,為澳門電影產業注入新動力。

04/12/2019
14685
找不到相關內容

七日預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