粵港澳大灣區簽消費維權合作

區內消費者可在當地投訴維權

粵港澳大灣區廣東省九個城市及澳門、香港兩個特別行政區的消保組織,昨(10)日在本澳舉行工作會議,簽署《粵港澳大灣區消費維權合作備忘錄》(下稱《備忘錄》),將來大灣區居民在城市群任一城市出現消費糾紛,即使已經返回原居地,亦可以向當地的消保組織投訴,個案會轉介到消費糾紛發生地點的消保組織處理。 為配合國家「十三五」 規劃 , 推動內地與港澳深化合作,共同建設粵港澳大灣區 。九個城市及兩個特別行政區消費者組織之間的合作形式,包括廣州、深圳、珠海、佛山、惠州、東莞、中山、江門、肇慶、香港、澳門。其目的在於促進上述大灣區內各消費者組織在共同保護消費者權益方面充分發揮 協同作用 。 澳門消委會執委會主席黃瀚寧(圓圖)表示,珠海和香港的消保組織已同意協助在本澳出現消費糾紛的旅客返回當地後,透過視像方式參與本澳的消費爭議仲裁。澳門目前旅客消費糾紛當中,有關的士的投訴問題較為嚴重。 合作主要提到,各地消費者在粵港澳大灣區任何一地購買商品或接受服務時發生消費糾紛, 消費者均可向消費糾紛發生地或居所地的消費者組織投訴 。 不同以往必需在發生地作出投訴。 對於向居所地的消費者組織投訴,符合受理條件 , 由受理消費者投訴的消費者組織在接到此投訴 15 個工作日內,將此投訴及時向消費糾紛發生地消費者組織移轉 , 由消費糾紛發生地的消費者組織調查處理任何一方在接到移轉的投訴後調查處理,並將結果函複 對方或向對方提供意見 。 《備忘錄》又指定澳門消委會,作為大灣區各城市群與葡萄牙消保組織投訴個案的轉辦平台,並細則定出轉介與處理雙方投訴個案的原則與操作機制。

11/04/2018
27258

一常會審議《社屋法》法案

建議「超富戶」繳三倍租金

立法會第一常設委員會昨日早上召開會議,分析及審議《社會房屋法律制度》法案。立法會第一常設委員會主席何潤生總結會議內容稱,昨日主要討論法案的第二十條,「每月總收入或總資產剩值超出上限的處理」,法案建議劃分兩條線處理「社屋富戶」問題。 第一條線是承租人每月總收入或總資產剩值超出行政長官批示所訂定的上限、而上限少於一倍時,須按照補充法規定,在租約續期時繳交雙倍租金。 第二條線是當承租人每月總收入或總資產剩值超出上限一倍時,房屋局便會與承租人簽訂不得續期的短期租賃合同,並須繳納三倍租金,但在短期租賃合同期間,倘有關收入或資產降回不超過上限一倍時,經審查有關法定條件後,可重新訂立合約,有關每月總收入以之前12 個月平均數計算,有關合約則可訂三年至五年。 法案建議超出總收入上限一倍租戶,房屋局可向租戶訂立短期租約,但須繳納三倍租金,租約期間收入降至低於社屋申請上限,經審查後可重新訂立三至五年租約;而不超出總收入上限一倍租戶,需要在續租時繳交雙倍租金。 總收入計算是以近12 個月收入的平均數作計算。 特區政府由2016 年起實施社屋租戶分級式租金豁免措施,不超出收入上限租戶獲豁免每月租金上限2,000 元,現時有90.7% 社屋住戶不用繳交租金;其餘一成為「富戶」及「超富戶」。何潤生表示,委員會接受政府建議處理社屋富戶方式,因政府行政手續較為繁瑣,所以政府建議一般社屋租約為期三至五年,希望合約具備穩定性,將會在新文本確立實際的租約年期。

11/04/2018
25952

多關注隱蔽性精神健康問題

一對父子同住多年,最後因小故爭執釀成弑父案,令人唏噓,但隱蔽性精神健康問題,值得社會關注,家人、鄰居、友人、社會服務機構,應多關懷精神健康患者,協助他們擴大社交,融入社會,社工、醫療以至政府有關部門,應強化社區支援網絡,除面向精神康復者外,更要著重患者家人支援,消除類似悲劇。 事件中,死者生前曾接受精神科治療,其家庭在1998 年至2007 年期間曾獲社會工作局提供經濟援助長達九年,社工局於2011 年向有關家庭提供諮詢服務,及後未再接獲其他方面的求助,但其後的七年,再沒有人跟進其康復情況,事件反映金錢並不能完全解決問題,關懷更重要。 死者兒子沒有接受精神病治療紀錄,但五年前大學畢業後一直沒有工作,平日行為怪異,鮮與他人交往,宅在家中打機,典型具隱蔽性精神健康問題,沒人關懷與開解,兩父子困在屋內常因生活小事爭執,沒有家人、朋友或社工調解、疏導,終至發生悲劇。 澳門回歸後經濟急速發展,居民生活步伐隨之加快,但壓力亦上升,生活空間壓迫,面對來自家庭、工作、社交等壓力,容易產生精神亞健康,情緒病和精神病在社區漸趨普遍,更有年輕化趨勢。 社會對精神病缺乏認識,不少人對病患存在害怕與恐懼,不僅鮮有援手,助其融入社會,更採敬而遠之態度,令病患者不敢主動求醫,形成隱蔽性精神健康問題,延誤和錯過最佳治療時機,不但無助病情改善或復康,更可能使病情惡化,導致發生悲劇。 澳門明愛日前指出,現時大學生面對精神健康問題比例較高,包括生活不規律、功課壓力太大,導致出現不少情緒問題,家人要及早發現跟進,相信現時仍有不少隱蔽性精神健康問題個案,亦可能有患者自身都未必發現存在症狀,需要時間觀察。 社會上仍有不少人士對精神病存在誤解及歧視,以致患者在尋找工作及融入社會造成障礙,在社區生活亦不容易,雖然政府及民間社團均致力推廣有關精神健康訊息,但很多病者及其家人,不欲鄰里知悉家中有成員有精神健康問題,不但沒加以關懷與照顧,甚至疏離,以致患者多封閉在自我空間。 要紓解社區精神健康問題,需要社會各方協作,多加關懷與照顧,協助他們就業、參與日常社交活動,融入社會,營造和諧生活社區,有助患者康復。

11/04/2018
26159
找不到相關內容

七日預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