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連兩日在本澳舉行的「粵港澳大灣區發展建設的文化使命國際論壇」昨(13)日閉幕,澳門特區政策研究和區域發展局局長米健表示,計劃每年都舉辦論壇,打造成澳門的一個品牌。希望藉論壇吸納更多專家學者的意見和建議,加強大灣區的文化交流,促進多元文化合作,助大灣區進一步發展。 米健昨日接受本報訪問時表示,《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對澳門提出了要打造為「以中華文化為主流,多元文化並存的交流合作基地」的明確要求,對澳門來說是一項光榮的任務。他認為,澳門能被國家期待為文化合作基地,正是因為澳門有著中西歷史文化的積澱,有多元文化共存的特殊性,也是澳門獨特的優勢。 是次論壇宗旨是促進多元文化交流共存。米健認為,雖然是次論壇以粵港澳大灣區為名,但論壇的中心命題已經超越大灣區,因為文化交流是人類交流的高級表現形態,是一個世界性永恆的話題。他稱,就多元文化共存或文化交流等方面多做積極工作,不僅是對大灣區,更為「一帶一路」等發展建設更好的國際平台,甚至對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也發揮著積極作用。 米健又指出,在建設粵港澳大灣區、區域經濟一體化過程中需要克服的問題,例如三地的法律和稅制不同,是次論壇聽到很多專家學者的意見,碰撞出很多火花,希望透過舉辦論壇收集意見,逐步改善。他透露計劃每年舉辦論壇,相信會獲得更多高層次的信息與觀點,作為日後政策研究方向。 其後,三位嘉賓在閉幕禮上分別就法律、歷史和社會科技等領域作總結發言。中國發展研究基金會副理事長劉世錦表示,傳統保留再融合是一個進化的過程,有助社會發展可持續。 美國康奈爾大學法學院教授於興中認為,粵港澳大灣區的建設的文化使命在於緊緊抓住歷史的機遇, 不斷努力協調不同的法律制度,不同政治制度之間的銜斷與融貫。香港中文大學哲學系教授王慶節認為,是次分論壇從民族學、藝術、宗教、詩歌等深入理解共同體的概念,通過文化研究達到對共同體的認同和理解。
行政長官崔世安(圖右)昨(13)日中午在禮賓府與中國社會科學院院長謝伏瞻(圖左)會面,雙方對昨日閉幕的「粵港澳大灣區發展建設的文化使命國際論壇」均予以高度肯定。 崔世安歡迎謝伏瞻一行來澳參加是次國際論壇,對粵港澳大灣區的建設、對澳門打造「以中華文化為主流,多元文化並存的交流合作基地」給予指導。 謝伏瞻稱,是次論壇辦得很好,與會者反應不俗,粵港澳三地的領導均參與,標誌著大灣區建設正常有序推進。 (特首辦圖片)
論壇嘉賓之一、浙江大學人文學院歷史系教授戚印平接受本報訪問,談及有關本澳中西宗教及旅遊業發展,建議澳門未來可發展歷史文化深度遊。 戚印平表示,澳門有很多教堂,同時亦有不少中式寺廟,是中西宗教建築可共存的彈丸之地,如此獨特的歷史價值地,在大灣區或中國大陸其他城市都是沒有的;他建議本澳可利用這深厚且獨特的文化底蘊,去設計一些特殊的旅遊線路,如教堂的專題路線活動、或把如鄭家大屋等的中式建築串連起來,把澳門的歷史文化更全面地展現給遊客。 戚印平又形容,澳門的歷史底蘊就像是一杯好的酒,愈品味下去愈會發覺其與眾不同的地方;他冀澳門政府要有意識及自覺性去繼續發掘本地更多的歷史價值,從而再去好好包裝、做好推廣宣傳,令澳門擺脫博彩形象,提升澳門歷史文化板塊的地位。
論壇嘉賓、中國文物保護基金會社會文物保護專項基金管委會主任彭常新受訪時,談及澳門文化傳承及世遺建築保育問題。 彭常新表示,保育文化遺產對促進澳門特色旅遊意義重大,隨著本澳休閒旅遊等定位明確,除一些大型的休閒度假酒店及博彩元素外,能吸引到遊客來澳的就是特色的歷史文化遺產,他建議保育工作從青年做起。 被問到旅遊承載力爆錶問題會否對文化或建築造成破壞,彭常新稱,在內地部分景點曾出現因旅客過多,而對當地居民和歷史建築造成損壞的情況,但他認為解決的關鍵在於立法,建議澳門政府通過法律來明確及規範旅客行為;建議可參考北京故宮做法,限制每日到訪遊客人數,人數超過限制便需進行預約。
拱北海關隸屬港珠澳大橋海關日前查獲280個照相機用的塑膠配件屬涉嫌侵權貨物,侵犯了株式會社尼康在海關總署備案的「Nikon 」商標專用權。此案是拱北海關開展2019年智慧財產權保護專項行動(代號「龍騰行動2019 」)以來,在貨運管道查獲的首宗侵權案件。 8月8日,茂名某公司向港珠澳大橋海關申報出口首飾盒、服裝、人造革等貨物一批。 現場海關關員在查驗中發現,該批貨物中夾藏有未申報的帶有「Nikon 」標識的照相機用塑膠配件280個,上述塑膠配件做工質地粗糙,存在較大的侵權嫌疑。經核實,上述貨物確屬涉嫌侵犯權利人在海關總署備案的相關智慧財產權的商品。據悉,根據海關總署統一部署,拱北海關自2019年7月起在關區開展為期六個月的「龍騰行動2019 」。行動期間,該關將通過集中力量重拳打擊侵權行為,切實解決企業面臨的智慧財產權保護困擾。
一名報稱在本澳任職廚師的內地女外僱,報稱獨自在一火鍋店晚飯飲酒近九個小時後醉倒街頭,手袋懷疑被人趁機偷去,損失財物共計高達51 萬元,僅手袋已值13 萬元,另有一枚價值20 萬元鑽石戒指,一個卡片盒亦值5,000 元,一名廚師女外僱身上盡是名貴高檔物品,司法警察局接報後已展開調查,根據事主供述,案中疑涉及兩男子,趁她醉倒街頭時,偷去其手袋。
備受社會關注的《社會房屋法律制度》法案已在立法會表決通過,將於公布後一年生效。法案實施後,社屋申請將恆常化,市民可以隨時提出申請,政府承諾少於四年半可以上樓。社屋對弱勢社群十分重要,然而,社屋供應量是最關鍵,最近一期社屋申請確定輪候名單內輪候家團共6,349 戶,但政府可分配、待維修及在建單位合共只有5,324 個,僅能回應最新一期社屋申請的輪候家團,政府未來推行社屋恆常化申請時,需抓緊規劃興建社屋項目,把上樓年期縮短,切實幫助有需要人士解決住屋問題。 市民除關注未來社屋供應量外,法案第三十一條的「例外情況」亦備受關注,行政長官可例外許可房屋局透過相應的合同訂定具體的權利義務,將社屋分配予相關人士,認為「例外情況」的「門口」開得很大,會出現「爬頭」、「打尖」情況,對輪候者不公平,因此,執行「例外情況」一定要小心謹慎,擔心「例外情況」成為申請社屋「爬頭」、「打尖」藉口。 根據法案,包括因遭受自然災害、身體狀況等急需安置的家庭或個人,行政長官可免除原本申請條件,將社屋分配給「特殊人士」。有意見認同不可以羅列所有「例外情況」,但「例外情況」可以如法案第四條「如有合理解釋」的處理方式。但亦有意見認為,日後社屋是恆常申請,市民每日都可以提出申請,如果「例外情況」「門口」開得太大,很多人可以「爬頭」,因為一批准即可上樓、「爬頭」、不用排隊。「例外情況」在執行上一定要小心謹慎。房屋局透露,今年首七個月,政府共收到150 宗「例外情況」申請,經考慮多種因素後,只批准了五個緊急個案。 運輸工務司長在法案表決時指出,法案主要目的是讓經濟條件較差市民申請社屋,幫助有需要人士解決住屋問題,但法案亦容許政長官可在「例外情況」下接受年滿18歲但未滿23歲的個人以「例外情況」提出申請。 然而,有議員和市民都認為「例外情況」有很多,申請者認為自己是「例外情況」便可提出申請,由行政長官分析及決定,令人擔心沒有一個標準會令裁量權太大,或會造成不公平情況。要釋除這種憂慮,可由一個委員會審查「例外情況」的申請個案,再將結果呈交行政長官決定。
一名男子上月在中區一食店用餐時,將相機放在身旁櫈上,但怎料到「轉個頭」就被人偷走,相機價值37,000元。司警調查後日前拘捕一名姓李37歲內地漢,另一人在逃。 案情指事主當日將部相機放在旁邊櫈子上,約半個小時後發現相機失去,即報警求助。 司警接報調查,翻查閉路電視發現,有兩男子坐在事主隔離檯,等事主「不留意」偷走相機。得手後李某與另一疑犯逃離本澳,直至上周六(10 日)李再次來澳後被司警拘捕,疑犯拒絕合作。司警以加重盜竊罪將疑犯送交檢察院偵辦。
司警破獲一宗內地人來澳販毒案件,拘捕兩名分別31至34歲內地男子,並拘捕一名姓李30歲報稱「沓碼仔」本澳男子。司警首次揭發毒販用書本形狀小型夾萬收藏毒品偷運來澳。 司警昨日透露,早前接獲內地公安機關通報,指有內地人來澳販毒。司警根據情報,鎖定一名劉姓內地男子,並知悉他本月12日再入境,即邀請治安警協助。在昨日上午,司警得悉劉某經由澳門機場入境,因此派員跟蹤。 中午時分劉某乘車到路氹城一間娛樂場酒店,與李姓本澳男子見面,司警發現兩人正進行毒品交易,即上前截查。在李某身上發現0.76克冰毒,他承認有吸毒習慣,並供稱是以1,500 元向劉某購買自用。 司警其後將劉某帶返波爾圖街其住所調查,在單位內發現一李姓內地男子,撿獲2,000元懷疑毒資,以及搜出懷疑分拆毒品工具,但未發現毒品,其後搜查期間,在睡房內留意到一本有可疑的書,打開後揭發為一個小型夾萬,並在夾萬中起出17.41 克冰毒和0.21 克麻古。 警方透露,涉嫌販毒兩內地男子6月至今有超過十次來澳紀錄,不排除從6月開始販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