離島社區服務諮詢委員會昨(7)日舉行會議,委員江旭純在議程前發言時,呼籲政府與市民合力推動樓宇驗樓驗窗計劃。她稱,本澳樓宇欠缺維修保養,新城區氹仔亦有不少大廈相繼出現外牆跌磚、飛窗等現象,加上今年本澳接連受到颱風吹襲,令舊樓牆身、鋁窗等外露部分老化加劇;如氹仔濠景花園在「天鴿」襲澳過後的幾個月仍不時有窗戶跌落,至今已有百多個窗跌落,對途人造成危險江旭純指出,本澳現時未有強制驗樓,大部分業主未有意識要對自己物業進行定期檢驗及維修保養,因此呼籲大廈業主會增強宣傳力度,提高驗樓意識,同時亦促請政府加強樓宇檢測,以及完善現行關於檢驗樓宇法律制。她建議政府可參照風災援助方式,政府適當資助與業主自籌資金相結合,藉此增加業主主動驗樓驗窗的積極性。
特區政府財政儲備截至今年 9月,總額已達 5,051.94億元。經濟財政司司長梁維特(左圖)昨在立法會介紹《2016年度預算執行情況報告》,去年政府一般綜合收入1,105億元,一般綜合開支826億元,盈餘278億多元。截至今年9月,政府財政儲備中基本儲備1,279億元,超額儲備3,555億元,加上去年度中央預算結餘216億元注入超額儲備,財政儲備總額5,051.94億元。
究竟怎樣才算是本澳特色老店?有甚麼標準及定義?誰又能一錘定音?隨著一間又一間老店結業,如何承傳碩果僅存的老店,反而較標準和定義來得重要,這亦正是本澳自本月1日獲得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創意城市網絡(UCCN)美食範疇「創意城市美食之都」之後,當下刻不容緩的任務。 就在坊間議論紛紛本澳如何做好「美食之都」之際,經濟局昨日與澳門連鎖加盟商會和粵澳工商聯會簽訂「特色老店扶持小組」,雖然計劃最快要今年底或明年初才有研究結果,但起碼政府已踏出務實第一步。有學者及議員指出,要保持「美食之都」美譽及延續老店的生存空間,若不能解決租金及承傳這兩個根本問題,老店的不斷結業,只會不斷削弱「美食之都」的光環……
本澳老店買少見少,本報記者昨日打算採訪內港巴素打爾古街,與李錦記同稱百年老店的「榮甡蠔油」,惜隨著「榮甡蠔油」第三代傳人曾老先生的仙遊,老店亦黯然結業,可來不及享受經濟局的優惠了。 傳新澳門協會理事長林宇滔(圓圖)昨日接受本報訪問時表示,近年澳門的老店一間接一間的結業,原因不外乎是高昂租金及「無人接手」的困境無法解決。林宇滔指,其實政府近年有對一些老店提供重新裝修的援助,的確對店家有經營上的幫助,不過卻無法解決租金及人手這兩個根本問題。 林宇滔認為,租金問題著實難以解決,不過熟食中心的概念值得政府考慮,至少在部分街市如祐漢街市及下環街市等熟食中心, 深受市民歡迎,亦有空間予具特色的店鋪生存; 另外, 不少老店面臨年輕一輩不願接手而被迫結業的窘局,他指新加坡有一套配對系統,了解年輕一輩的意願,為即將失傳的老店或手藝尋求出路。 對於老店的定義及標準,林宇滔指需要商榷並稱如今能稱作老店的店鋪買少見少,只要有十年歷史的店鋪,而又具有獨特之處,亦可以列入扶助的考量範圍內。
立法會昨日一般性討論《社會房屋法律制度》法案,運輸工務司司長羅立文在引介法案時透露,如無意外將於明(8)日刊登《特區政府公報》,宣布重開社屋申請詳情。房屋局局長山禮度今年6月於立法會會議上表示,預計今次社屋申請將開放至少800個社屋單位。由於時間關係,法案昨日仍未完成討論,今日下午將繼續一般性討論及表決。
一名男子疑酒後失常,前日凌晨在黑沙環公園附近,坐在一輛電單車上涉嫌拉開褲鍊向女途人「露械」,過程被人拍攝後並上載社交平台流傳。治安警得悉後迅速主動跟進事件,前晚在事發地點附近拘捕一名葡籍男子,同時揭發他涉嫌無牌駕駛。治安警調查後,以涉嫌觸犯暴露行為罪,將涉案男子交檢察院處理。 治安警發言人昨日稱,被捕男子姓PEREIRIMHA,40多歲,本澳居民;涉暴露行為罪被交檢察院處理。治安警表示,星期日網上社交平台流傳多張一男子於勞動節大馬路黑沙環公園旁懷疑「露械」甚至自瀆圖片,於是作出跟進。經調查分析後鎖定目標,前晚8時許於黑沙環東方明珠附近進行監視,未幾發現涉案男子駕駛電單車出現,警員隨即上前截查,揭發男子無牌駕駛。經審問,涉案男子承認是網上流傳「露械」圖片中的「男主角」,聲稱案發當晚晚飯後醉酒「斷片」,已記不起自己為何作出「露械」行為。電單車是向妻兄借來使用,但自己並沒有駕駛執照。警方目前正進一步調查案件,並呼籲受害者或目擊者向警方提供案發當晚資料。
本年度澳門盛事之一、第二屆澳門國際影展暨頒獎典禮(下稱「影展」)將於下月8日至14日舉行,今年以「銀幕盛宴 戲象一新」為主題,為本屆影展打造一個高水平又有新鮮感的項目,努力實現影展打響國際名堂的願景。今屆影展有超過40部中西電影透過「競賽單元」、「銀幕盛會」、「十面埋伏」、「環球影展全覽」、「經典交鋒」及「特別展映」等不同單元向觀眾展示。
2017博鰲亞洲論壇發展峰會(澳門),昨日在澳門金沙城中心樓蘭廳開幕,來自國內外各地專家學者、企業代表共1,600多人,共同為「智慧城市建設與亞洲地區發展」、「青年人才與亞洲未來」、「『一帶一路』與特色金融」三個主題,為亞洲發展與澳門經濟多元出謀獻策。博鰲亞洲論壇秘書長周文重昨日在會上指出,無論是「一帶一路」或粵港澳大灣區,對澳門而言都是進一步開放、進一步與全球經濟深度融和的寶貴機遇。將這些機遇轉化為澳門經濟新的增長引擎,就是澳門青年的重任,他勉勵澳門年輕人善於學習、勤於思考,同時更要放眼世界。
熱心慈善、樂善好施是澳門精神之一,亦體現澳門人的傳統美德。經常可見各類籌款活動在本澳各處出現,例如「賣旗」、義賣及廣告呼籲等。但捐助者行為隨著年代及社會發展而改變,結合健康、戶外休閒及慈善等理念的運動籌款將能提高捐助意識。本報前日舉辦的「力報慈善跑」就得到3,500 多名巿民響應參與,齊步向前為善事出力,可見社會對運動籌款的肯定。然而,相對其他地區,本澳的慈善馬拉松發展仍有很大的推廣空間,這方面需要社會,特別是政府方面予以更多的支援。 傳統的籌款活動大多打悲情牌, 而相反,作為新型籌款活動之一的慈善跑,則陽光、健康、快樂,這是其最大魅力之處。慈善馬拉松圍觀為跑手打氣的觀眾本身就是營造出整個慈善活動氛圍,以日本東京跑馬拉松,單是圍觀的人已超過100 萬,除了為跑手擊掌鼓勵,又遞食物飲品。如果比賽可以走嘉年華路線,賽後有其他活動,市民會更大誘因去參加。 本澳相信亦能做到如此,但這方面需要特區政府的更多協調支援,包括容許更大範圍地方封路改道,統籌指示各個部門為主辨機構給予更多的便利。 現今跑步和慈善結合,早就不是一個新鮮的話題。從早期的線下慈善跑賽事,到後來線上跑步捐助,「跑步熱」的持續火爆給跑步各地社會公益事業帶來巨大市場。相比之下,本澳馬拉松籌款空間絕對仍有大增長空間,倫敦馬拉松就能籌到六億港元善款,而本澳作為國際旅遊城巿,每年接待超過三千萬人次遊客數目,絕對可以能將之變為繼大賽車後另一項國際知名的體育活動,吸引遊客為慈善跑來澳兼遊旅逼留。 其實,國外的公益跑步慈善最成熟的地方還有有一點,就是不論是公益組織舉行的賽事,還是商業運管機構的跑步賽事融入公益元素,賽事裡的公益元素不僅能説明幫社會籌款,也對賽事招商有益。通過公益跑步吸引更多跑者參與,幫助不同領域的非盈利慈善組織籌款,再利用這種社會效益去「打動」更多贊助商,這已是歐美跑圈非常成熟的一套流程。相信本澳的慈善馬拉松正在走這個方向,但發展慢與快,除了社會的肯定, 還有各界的支援,這社會各層面均能達到雙贏。
特區政府就修改《勞動關係法》及「制定非全職工作制度」為期45日的公眾諮詢,將於明(8)日結束。澳門餐飲業聯合商會昨(6)日舉行記者會,發表對「非全職工作制度」諮詢文本建議。商會會長陳澤武(左三)表示,認同文本建議非全職勞動關係,不適合試用期制度、年假、預先通知期、解除合同賠償、以及社會保障制度中的強制性供款制度等規定。 陳澤武稱,若法例通過實施,非全職僱員一般能收取較高報酬,如現時餐飲業行內給予非全職員工時薪(清潔類)約50元,「節假日甚至去到150蚊一個鐘」,比最低工資高不少。他又認同諮詢文本以指定工作時數方式界定「非全職工作」,但認為每四星期工作時數不超過72小時界定為非全職工作,時數太少,對某些行業或會不足夠,建議調整至90小時。(袁金秀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