婦聯冀優化氹仔空中走廊

前瞻規劃全澳步行系統

氹仔基馬拉斯大馬路空中走廊上月正式投入使用,身兼交通諮詢委員會委員的婦聯理事梁美玲認為,空中走廊能減少人車爭路,一定程度起到該區交通路況作用,但運作後不久亦出現環境衛生及電梯停用等問題,期望相關部門加強巡視及維護工作,優化居民的使用體驗,共建美好家園。 梁美玲表示, 空中走廊啟用後,不少居民試用後表示能一定程度便利出行,居民最期望是通過空中走廊進行人車分隔,減輕路面壓力,改善氹仔長期以來的塞車困局。該區周邊為住宅群,且有公園、學校、體育場地及商場等社區配套設施,人車流動大,空中走廊啟用將能串連氹仔中心區和不同社區設施場所,相信居民習慣後能感受到其便利性、安全性和舒適性。 另一方面, 她指空中走廊啟用不久就收到居民反映,表示天橋上有寵物便溺痕跡、電梯停用維修,以及空中走廊路面上擬似出現「生鏽」及裂痕等狀況, 影響居民使用體驗。對駕駛者方面,由南京街、成都街及布拉干薩街駛出基馬拉斯大馬路時,由於空中走廊電梯剛好設在街口位置,不少駕駛者表示視線遭到阻擋,而且來方車高速快,構成路面安全風險。 對此,梁美玲提出五項建議:一、加強空中走廊環境衛生管理,建議張貼禁止寵物便溺等衛生告示或標語,提醒居民自覺守法,並適時加派人員巡查,維護衛生環境;二、增加空中走廊美觀性。參考鄰近地區會將不少公共設施打造成特色景點,既能增加社區美感,也提升居民和旅客使用意願;三、改善交通盲點,在空中走廊相關路口加設交通凸面鏡、標示或其他交通輔助設施,進一步改善和提升駕駛安全;四、充分與在地團體、諮詢委員進行溝通,協助收集居民對空中走廊的使用意見, 作為持續優化設施的依據;五、配合《城市總體規劃》發展,前瞻規劃全澳步行系統,降低居民機動車輛使用率,透過綠色出行改善本澳交通問題。

15/07/2021
17280

環保展8月5日拉開帷幕

為企業拓展綠色合作機遇

「2021年澳門國際環保合作發展論壇及展覽」(2021MIECF)將於8月5至7日假澳門威尼斯人舉行,今年大會主題為「共創綠色低碳新時代」,展會因應疫下新業態,進一步豐富線上元素,包括增設線上展廳、雲配對及論壇直播等內容。 由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主辦,得到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國家科學技術部、國家工業和信息化部、國家生態環境部作為特邀支持單位,泛珠三角省/區政府協辦,並由澳門貿易投資促進局及環境保護局承辦,旨在促進國際間「官、產、學、研、用、金」各領域的環保交流和合作。 今年「澳門國際環保合作發展論壇及展覽」提供線上線下商業配對服務及簽約儀式,助力來自世界各地的客商拓展綠色商機。有企業成功透過MIECF與粵港澳大灣區企業合作生產環保用品;亦有企業藉此提升約兩成營業額。 自2008年起舉辦,一直攜手與泛珠三角區域合作,並發揮中國與葡語國家商貿合作服務平台的優勢,致力搭建綠色平台,宣揚環保信息,為企業締造綠色商機。在過去13年間,MIECF安排逾5,200場配對洽談及簽署350個合作項目。其中近8成合作項目已落實執行。 於2011年成為國際展覽業協會(UFI)認證展會,一直致力推動綠色發展。今年展會因應疫下新業態,進一步豐富線上元素,包括增設線上展廳、雲配對及現場直播等內容,積極為中國內地,特別是泛珠三角區域、粵港澳大灣區與國際環保業界搭建交流合作平台。 線下方面, 將舉辦一系列專業的綠色論壇、綠色展覽、綠色商機合作日、商業配對服務及交流活動、綠色公眾日等。當中綠色展覽部分將繼續設立“ 綠創新區”,同時新增“ 綠色交通展區”,重點展示環保新能源車輛及配套設備和技術,以配合國家「十四五」規劃發展,實現「碳達峰」及「碳中和」 目標,以及針對綠色創新科技設置相關展示及舉行交流活動,推動創新環保技術的應用與交流。三天展期大會將透過「網上商業配對服務平台」及場內舉辦行業交流會等,協助企業配對和交流。 欲了解更多關於2021MIECF的資訊,可瀏覽, 亦可透過電郵:或電話:(853)8798 9675與2021MIECF項目經理聯繫。 過去企業透過MIECF的商業配對洽談配套服務開拓綠色商機。( MIEC提供圖片)

15/07/2021
10968

民建聯參觀公共房屋示範單位

宋碧琪:盡快公布長者公寓申請條件

民眾建澳聯盟副主席宋碧琪、理事長李良汪、副理事長歐陽廣球、許龍通、陳冰冰、吳超偉、麥興業、蔡思偉、黃飛獅、許治煒、施麗君、吳鴻祺等骨幹成員,前(13)日赴望廈社屋望德樓三樓參觀公共房屋展示。宋碧琪表示,許多長者朋友對長者公寓的期望十分高,期望當局盡快公布長者公寓的申請條件,讓居民有心理準備。 民建聯一行人透過現場的圖文展板、宣傳片以及展示區等多種形式了解了長者公寓、經濟房屋和暫住房的各項配套,參觀經濟房屋期間,房屋局局長山禮度全程陪同。宋碧琪表示,本次示範單位所使用建築材料的質量相對較好,令居民對往後公共房屋的質量較有信心,而這次是政府第一次使用嶄新形式開啟宣傳,透過參觀示範單位,令居民對長者公寓和經濟房屋的制度、申請方式等會有一個更全面的了解。 房屋分配方式方面,宋碧琪建議當局透過科學評估方式,透過申請者的家庭情況,包括是否獨居長者、殘疾人士,長者的年齡等,進一步推斷出上樓優先次序,認為這是居民比較關心的。而房屋數量方面,宋碧琪擔心申請的人過多,但長者公寓僅有1,800個單位,未來特區政府是否會再撥出土地來興建長者公寓來滿足更多長者的需要,宋碧琪認為這些都是現時長者群體比較關心和急切想要知道的事宜,希望當局適時公布。經濟房屋方面,宋碧琪促請政府「年年開隊」,將經濟房屋申請機制恆常化,每年有序規劃房屋興建數量,以每年5000 個單位落成量為目標,令市民安居樂業。 宋碧琪表示,收到不少老友記詢問長者公寓的示範單位標配是否就是交樓標配以及長者公寓中吸油煙機的吸油能力是否足夠,她表示現場問了有關人員,基本上示範單位中大部分的家電包括床、沙發、電視、抽油煙機、煮食爐等,都是配套提供的,可能有一小部分未必是標準的配置,譬如茶几等則可能需要長者朋友們自行購置。而對於長者公寓中的智能設備,包括提醒服藥、跌倒偵測、智能窗簾、防水浸和防火偵測等,認為長者未必第一時間懂得使用,希望屆時當局做好長者入住前乃至入住後的培訓和教導工作。而整體公共房屋的興建和配套,建議當局吸取過往石排灣和湖畔大廈的經驗,保證工程質量的同時,規劃好周邊配套設施。 陪同參觀的還有常務理事施逸、王莞勛,理事黃俊仁、陳元英、俞建忠等。

15/07/2021
44377

大談提早預報暴雨好有難度

氣象局:無法採用機率形式

【本報記者吳泳欣】上月22日本澳出現暴雨,再引發市民鬧爆氣象局為何不再提早幾小時預測和發布暴雨警告信號。氣象局局長梁永權昨(14)日表示,從氣象學上而言,暴雨水平面積不大,一個對流雲影響僅約百多平方公里面積,對流雲由生成到消亡只是二至三小時,因此理論上採用不到機率表形式提早預報暴雨。他又表示,現時本澳已引入了由香港使用的暴雨預測系統,但香港方面評估系統預測的準確率仍不足30%。 梁永權昨日出席電台時事節目時為暴雨預報問題解畫。就有市民質疑本澳為何不向外購入更先進的預報設備,梁永權指,過去20年氣象技術的確提升不少,但主要用於監測方面,例如是衛星雲圖解像度愈來愈高。但反觀在預報系統開發上仍有非常之大的提升空間,不是硬件能否運算的問題,而是系統要如何編寫,這是全球面對的問題。 他指出,例如香港早於1990年代已開發了相關系統,系統獲世界組織認同,本澳亦已引入和採用;但20年已過去,香港最新一份對系統的評估顯示,準確率仍只有20%至30%,其餘都是虛報或誤報。 至於有市民覺得香港或者珠海在暴雨預報方面更快更準確,梁永權指港珠澳三地氣象部門交流相當頻密,彼此亦會分享數據;他又對於市民是通過印象抑或是有長期觀察而得出上述結論表示疑問。 氣象迷「挑機」當局做得差 在節目直播期間有「氣象迷」聽眾致電與局長「過招」,但該名氣象迷對於局方指暴雨難預測的講法表示只有40%認同,提到6月22日早上觀察雷達圖,於珠江口西面有明顯的對流雲團接近澳門,但氣象局於當日早上7時50分才發出紅色暴雨警告。不過氣象迷指當局又試過有一日在暴雨未出現之前已發布紅雨信號,質疑氣象局其實有能力判斷可以較早發布黃雨及紅雨信號。 該名氣象迷又質疑當局太依靠儀器,無預報員作主觀判斷和分析,質問「咁請你哋返嚟有咩做?」他又提到,已有研究指近年珠江口出現極端天氣,是受到城市發展引起熱島效應所影響。他認為當局通過儀器觀察熱能、水溫等因素,可預測暴雨的形成,但當局「拎住一手好牌」卻打得這麼差。 梁永權稱回應,每一次的氣象分析都是獨立個案,有時數據較充足有時並不,難以一概而論。 梁永權又認同氣象預報員和領導需要作出主觀和專業的判斷,如果儀器做不到就一定要靠人,但在一些極端天氣情況下,使用儀器評估會更客觀;至於警告信號的發出無論如何都要有科學依據。他強調氣象局不是靠機器靠系統,只是用儀器會更有把握,不會被人質疑某同事在預報方面較進取、某同事較保守的問題。

15/07/2021
9616

亞馬喇候車區降溫色紙透光

等巴士仍似火烤 市民:熱熱熱

【本報記者梁啟迪】昨(14)日本澳氣溫普遍高達30多度,市民需要在大熱天下候車確實辛苦。 亞馬喇前地巴士站增建雨篷工程於去年12月竣工,據局方介紹,站內的月台分布較為分散,故每個月台採用連貫式雨篷設計方案;而作為澳門市中心樞紐,需要考量整體景觀的和諧性和協調性,巴士站雨篷頂選用了普白玻璃,外層有反射熱輻射鍍膜,可降低候車時的熾熱感,同時能自然採光。其後,當局再將降溫色紙貼在玻璃雨篷上,估計再可降溫約攝氏三度。有市民昨日正午時受訪表示,雨篷頂物料透光,對遮太陽無乜用;亦有長者稱有雨篷相對過往已好很多。 南西灣坊會理事長陳翠娟接受本報訪問時表示,當局將降溫色紙貼在玻璃雨篷上有助降溫,但形容亞馬喇前地巴士站候車環境仍然非常熱,尤其是長者和小孩在烈日當空下候車就更為辛苦,因此建議在該站加裝噴霧風扇,營造舒適的候車環境。 市民:有噴霧風扇就更加好啦 正在亞馬喇前地巴士站候車的年青人李先生直言,「亞馬喇前地巴士站的設施充足,但喺度等車覺得好熱」,雖然當局在巴士站安裝了雨篷,但其物料透光,稱「個人都係曬住,對遮太陽無乜用」。他建議應該要在雨篷上加裝遮陽板,以免候車乘客「曬住等」。對於坊會提出增設噴霧風扇的建議,他表示,當然會涼快些,但最有效的方法應該是避免陽光直曬乘客。 另一候車長者李女士認為該雨篷有助遮太陽,相對過往好很多。至於是否需要增設噴霧風扇?她則稱「依家有得遮都好好㗎啦,一般等巴士時間都係15至20分鐘,當然如果有(噴霧風扇)就更加好啦!」 南西灣坊會建議在該站加裝噴霧風扇,營造舒適的候車環境。 (梁啟迪攝)

15/07/2021
10357

首揭偽造健康碼非法助他人過關

收費八百 澳男與內地女齊被拘

衛生局聯同警方首次揭發有本澳居民伙同內地人士透過不法手段獲取經常出入本澳的外僱資料,用作偽造澳門健康碼和內地粵康碼截圖出售圖利。一名聲稱急需趕往珠海乘搭飛機航班的內地女商人,在關閘出境時所出示紙本核酸檢測報告過期,被保安勸返,半小時後再度折回離境時出示手機內澳門健康碼及粵康碼截圖,時間上太可疑引起保安注意,將二人轉交衛生局人員跟進,揭發健康碼及粵康碼截圖資料與女子身分不符。女子向警方承認以800港元向一男子購買偽造的健康碼和粵康碼,司警接報拘捕女商人及一名本澳男子。 【本報記者劉凱輝報道】 司警昨日公布案情時表示,被捕本地男子姓符,49歲,無業;內地女商人姓曹,33歲。案件涉及電腦偽造及違反防疫措施等罪名移送檢察院處理。 事發本月13日下午2時30分,涉案曹某由於趕往珠海乘搭飛機航班,在關閘口岸附近被符某搭訕,聲稱可在珠海提供快車到機場,兩人於是一同離境。在關閘口岸出境大堂內,曹某向保安展示一張7月4日的紙本核酸檢測證明,因核酸檢測報告過期被保安勸返。 半小時取得健康碼保安起疑 約半小時後, 兩人再次返回關閘口岸出境,曹某再向保安展示澳門健康碼截圖。由於保安認為時間上太可疑,要求兩人到出境大堂的衛生局檢查站協助了解事件,經檢驗證實該澳門健康碼上所登記名字、證件號碼與出生日期等都不是曹某的資料,懷疑偽造事件揭發後,轉交司警跟進。 付800元後手機收到截圖 司警帶走兩人調查,女商人承認當得知紙本核酸檢測過期後,將800元轉賬給符某,隨後手機收到核酸檢測陰性的澳門健康碼及粵康碼截圖,並試圖以此過關。 符某則表示,他只作為中介人,在口岸物色因健康碼過期而無法通關的旅客,並透過內地同黨偽造健康碼,每次收費800港元,他可獲得其中200元,另外600元歸內地同黨。 偽造健康碼資料來自外僱 司警相信偽造健康碼的資料來自非法獲取經常出入本澳的外僱資料。至於該偽造健康碼集團運作時間及不法獲利等,仍需進一步追查。

15/07/2021
10815

涉巴士上持續性騷擾17歲女學生

摸臀兩分鐘 厚顏鹹豬手外僱被捕

治安警接獲一名17歲女中學生報案, 上周五(9日)晚上10時30分在氹仔望德聖母灣馬路巴士站乘坐26A巴士時,在車廂站立期間被人觸踫臀部,起初以為人多擠逼未為意,回頭查看時發現一名男子假扮聽電話,之後在提督馬路下車。治安警接報後利用「天眼」鎖定該「鹹豬手」身份。嫌犯被捕後竟厚顏供稱,初時左手不小心碰到女學生臀部,但見對方未有即時反抗於是繼續撫摸近兩分鐘。治安警呼籲任何人士如若懷疑被性騷擾,應在確認自身安全情況下即時向身邊人求助,亦應勇於報警追究。 案發於本(7)月9日晚上約10時30分,一名17歲的女學生在路氹望德聖母灣大馬路搭乘一輛26A路線巴士返回澳門半島,她與上述劉姓男外僱相鄰站立在車廂中部。事主其後發現有人觸摸其臀部,起初以為人多擠逼未為意的,但該「鹹豬手」並未停止性騷擾行為,約兩分鐘持續撫摸事主。事主回頭查看時,該「鹹豬手」見事敗立即假裝打電話,之後在提督馬路紅街市附近下車逃走。 同晚11時治安警接獲女事主報案後立即展開調查,經天眼成功鎖定劉某的身份和行蹤。本月12日中午傳召一名40歲姓劉內地外僱建築工人前往警局調查,他供稱當日在巴士上左手不小心觸摸到女事主的臀部,但發現女事主沒有反抗,於是繼續撫摸,直至事敗方才停手。他已被警方以性騷擾罪移送檢察院偵訊。 一名內地外僱建築工人涉嫌在巴士上性騷擾一名17 歲女學生後被捕。(治安警察局提供圖片)

15/07/2021
16937

解決交通問題需官民合力

澳門一直被稱為「小城」, 皆因其30多平方公里的總面積, 僅相當於睦鄰珠海市的百分之二。然而,在這小小的土地上,卻生活著60多萬人口,有著超過24萬輛機動車,平日每到上下班高峰時段,在大大小小不同馬路上都可以看到堵塞的車龍,無論是駕車出行還是乘搭巴士的市民,不少都怨聲載道。 難道澳門的交通問題真是一個無解的死結? 為了緩解道路交通壓力、減少廢氣排放及噪音產生, 特區政府近年來透過各項政策管控機動車增長,包括縮短驗車年期、收緊尾氣排放標準、提升稅費及泊車咪錶收費等,初期確實見到一定成效,在年至2019 年車輛總數一直維持在24萬之數。2020 年新冠肺炎疫情襲來,社會經濟狀況轉冷,然而澳門機動車數字不但沒有縮減,更加有上升趨勢,今年前五個月新登記機動車達5,000 多輛,同比升幅為26%, 政府控車需要「加把勁」。 當局的政策和經濟手段對控車效果不彰, 早前有交諮會委員指出,長遠而言要減少車輛、改善交通, 就必須做好公共交通配套,發展多樣化、立體化的集體運輸系統,吸引部分市民在非必要情況下放棄自駕出行,從而減少道路上車輛數量。以公共巴士為例,當局希望透過新合同提升兩巴服務水平,但仍有不少改善空間,例如高峰時段彈性出車、增設點對點或只停大站的特班車等,滿足市民及遊客出行需求。 而在多樣化公交系統方面,輕軌現時可謂「食之無味、棄之可惜」,今年六個月以來日均載客量最多只有每天2,000 人次, 投入和效用嚴重不成比例。輕軌乏人問津部分原因是未能過海,而隨著媽閣交通樞紐已經竣工、輕軌媽閣站預計2023 年竣工,當局在這段時間可盡早規劃氹仔線接駁至澳門半島的建設及營運安排,早日打通澳氹間軌道運輸,減低各大橋交通壓力。 話分兩頭,政府施政需要公眾的理解和配合, 我們在抱怨交通的同時, 亦不妨從自身做起, 多步行少開車, 共同打造暢通環境。

15/07/2021
15458
找不到相關內容

七日預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