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者認同琴澳合作可帶來新機遇

冀留意財富管理增值過程面臨的風險

澳門正積極推動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建設,以拓展澳門發展空間,助力推進澳門經濟適度多元發展。有學者出席在本澳舉行的「2021粵港澳大灣區金融論壇」時,認同琴澳合作可帶來新的機遇,期望可充分利用國家給予的優惠政策,擴大投資機會;另有學者指出,琴澳方面需共同找出財富管理的目的及方向,同時提醒在合作下增值過程空間中可能會面臨的風險,需多方面專家評估及探討。 【本報記者鍾佩欣報道】 澳門銀行公會上周五(11 日)舉辦圓桌論壇,邀請專家學者共同探討「琴澳合作下的財富管理新模式」。澳門大學工商管理學院院長陳靖涵指出,澳門特區政府財政儲備穩健投資及發展,橫琴澳門合作可拓展機遇,以面臨多方挑戰。從金融角度而言,是否可在橫琴建立類似保稅區的金融體系,從而充分利用國家給予的優勢政策,一方面可以擴大投資機會,起到連結作用,把內地部分項目可以引進這一區域,而澳門企業亦可直接投資。 陳靖涵續指,澳門地理位置相對有限,而珠海橫琴相對可以彌補澳門的空間限制,未來或可進行公益事業的投資,可某程度解決生活問題,以至琴澳發展也為財富管理開闢另一個支持社會、政府,民生發展的一個契機。 琴澳合作滿足供給與需求陳靖涵補充,在經濟學而言,任何發展都有供給及需求,她認為琴澳合作可滿足需求這方面,同時提供很好的平台及機會,包括物質、資金等方面,但更重要的是金融經濟發展下的被接受過程,即人與人之間理念的溝通或提升,方可更有利長遠發展。 中國人民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趙錫軍表示,琴澳合作模式為財富管理帶來新機遇及挑戰,澳門可透過琴澳合作下的通道,與廣東以至內地城市合作,另一方面,在澳門市場、法律等特殊優勢下能應用在國際上,為財富管理整個領域下帶來更多機遇。他指出,琴澳方面需共同找出財富管理的目的及方向,同時合作下增值過程空間中可能會面臨的風險,需多方面專家評估及探討。 另一經濟學者珠海格力金融投資管理公司董事長陳恩則指出,琴澳合作作為粵港澳大灣區的第一站,他相信未來琴澳合作區在出境、國內國際雙線下可起到補充作用。

15/06/2021
27565

粵港澳大灣區金融論壇舉行

探討雙循環格局下澳門金融未來

【本報記者吳泳欣】「2021粵港澳大灣區金融論壇」上周五(11日)在澳門永利皇宮舉行,主題為「雙循環發展格局下澳門金融的未來」,邀請特區政府代表、金融業界和金融學者舉辦多場演講和討論。出席開幕儀式的經濟財政司司長李偉農致辭時表示,金融業是支持本澳實體經濟發展的重要基石,要把握好本澳作為國家「雙循環」交匯點的平台功能。 李偉農指出,國家《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提出加快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而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是國家發展藍圖的一項重大戰略部署,且肩負着支持兩個特區更好融入國家發展大局的使命。 李偉農指出,特區政府現時正從法律制度和金融基建兩方面著手,推進債券市場和財富管理等主要業務的發展,並逐步豐富本澳的金融業態,將持續與廣東省政府就合作區的發展保持緊密溝通,並按服務實體經濟、風險可控的原則,重點向中央金融部委爭取跨境資金自由進出和投融資便利政策等。李偉農同時表示,期待中央公布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總體方案,引領雙方共同做好「開發橫琴這篇文章」。 澳門中聯辦副主任姚堅致辭時關注澳門如何在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的發展理念,特別是金融業如何實現下一步的創新發展。他期望澳門和內地業界牢固樹立新發展理念,充分利用深度合作區的優惠政策,推動澳門與大灣區金融基礎設施的硬件服務,與體制機制的軟聯通相互結合,推動金融機構協調聯動, 兩個市場充分對接產品互認人才工作,便於澳門居民在內地工作生活,對大灣區一體化提供良好的金融服務支撐,為國家構建雙循環新的發展佈局貢獻力量。 主辦方之一、澳門銀行公會主席李光致辭時亦表示,隨著《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的發布,以及國家各項灣區政策的陸續出台,給粵港澳大灣區發展帶來無限生機。 站在新發展階段,身處國家雙循環發展的交匯處,面對後疫情時代的機遇與挑戰,如何把握好新發展階段,貫徹好新發展理念,構建好新發展格局,利用好特區「一國兩制」的優勢,融入國家發展大局,深度融入粵澳深度合作區建設以及大灣區建設,已成為當前澳門金融業面臨的重大機遇。 經濟財政司司長李偉農致辭時表示,本澳要把握好作為國家雙循環交匯點的平台功能。 (吳泳欣攝)

15/06/2021
22966
找不到相關內容

七日預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