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務委員兼外交部長王毅本月7日在「兩會」外長記者會上宣布推出中國版「國際旅行健康證明」,對推動世界經濟復蘇及跨境人員往來便利化提出了切實可行的「中國方案」。3月8日,中國版「國際旅行健康證明」微信小程式本周一(8日)正式上線,供中國公民使用。澳門與內地健康碼互認已相當成熟,「國際旅行健康證明」被認為有條件繼續放寬兩地出入境管制措施。 旅遊局局長文綺華前日表示,她相信類似「疫苗護照」措施未來是大趨勢。澳門旅遊業議會會長胡景光昨(10)日接受本報訪問時形容,「國際旅行健康證明」的推出,對旅遊業界而言可謂看見曙光,但他指出,現時內地和澳門剛開始有序推行新冠疫苗接種工作,他推算澳門方面,居民要達至一定的接種率,至少要等到今年第三季或第四季;內地以至外國方面情況亦然。 延長核檢有效期 延長旅客留澳時間 隨著內地疫情緩和,雖然現時內地旅客來澳已獲豁免隔離醫觀措施,但受核酸檢測陰性結果有效期七日所限制。胡景光認為,假如未來澳門與內地使用「疫苗護照」進一步便利往來,有關制度逐步建立後,除了可給予內地旅客更多信心來澳,或甚至有條件延長核酸檢測有效期,延長旅客留澳時間。 胡景光相信,假如澳門和內地使用「疫苗護照」往來順利,對其他國家地區帶來示範作用,給予其他國家地區信心,有利本澳與其他國家地區洽談恢復旅遊。 健康碼國際互認 推動世界經濟復蘇 中國外交部發言人趙立堅在本周一表示,當前全球疫情仍在持續,世界經濟有待恢復,便利人員往來需求日益迫切。近期各國紛紛加快疫苗接種,疫苗互認成為健康碼國際互認的核心內容。為推動世界經濟復蘇,便利人員跨境往來,中方推出了中國版「國際旅行健康證明」,用於展示中方出境人員核酸血清Igm抗體檢測結果,以及疫苗接種情況等健康資訊。 中國版「國際旅行健康證明」是一種綜合性證明,以展示持有人的核酸檢測結果、血清IgG抗體檢測結果,以及疫苗接種情況。該證明包含一個加密二維碼,可供各國家與地區相關部門驗證並讀取訊息。 通過兩種方式獲取旅行健康證明 「國際旅行健康證明」有電子版及列印生成的紙質版。內地民眾可在微信小程式中搜索「防疫健康碼國際版」,進入小程式登錄操作,首次登錄前,需根據程式提示進行個人身份認證及護照等旅行證件認證。不過目前僅開放持有內地身份證的人士登錄使用。 獲取國際旅行健康證明可通過以下兩種方式:打開微信,通過掃描官方管道推出的二維碼進入小程式,選擇「查看及出示國際旅行健康證明」進行操作;或在微信小程式中搜索「防疫健康碼國際版」獲得小程式入口,選擇「查看及出示國際旅行健康證明」進行操作。 首次登錄前,需根據程式提示進行個人身份認證及護照等旅行證件認證。
澳門室內設計師協會於本(3)月8 日舉行「第三屆理監事成員就職典禮」。新一屆會長賀培浩、理事長謝秉峻於就職典禮上與一眾理監事成員共同宣誓,承諾將繼續積極推動澳門室內設計行業的健康發展,加強同業溝通及專業性,凝聚行業力量而共同努力。同時提供更多專業交流平台、培訓及業務介紹活動,藉以開拓視野,建立大灣區乃至國際的大橋樑,配合澳門迅速發展之需求。是次就職典禮在創會會長趙康池、林廣虬,名譽會長覃思,副會長鄭騰晉等理監事成員及一眾嘉賓見證下舉行。 澳門室內設計師協會會長賀培浩致辭時表示,協會以建立澳門室內設計相關行業的國際地位作為願景,凝聚專業的行業力量作為協會核心,相信在協會新一屆的理監事成員的帶領之下,助協會走得更遠,大力推動澳門室內設計業界未來發展。 是次適逢 澳門室內設計商會舉行「2021 會員大會」,商會會長賀培浩、理事長謝秉峻與一眾商會成員共同回顧過去一年商會的每個精彩瞬間,同時對新的一年提出更美好的展望和計劃。
本澳年前曾受「天鴿」、「山竹」超級颱風吹襲,有關本澳的山林修復工作以及生態環境變化方面,澳門園景綠化促進會理事長梁冠峰昨(10)在電台時事節目「澳門講場」表示,兩颱風對本澳山林的影響的確非常大,其實早在80年代初本澳已展開山林修復工作,當時是使用「台灣相思樹」來恢復土地肥力及山林生態,但由於本澳山林脆弱、面積細,且台灣相思樹抗風能力弱,以傳統方法成效較低;因此按本澳城市定位來說必須以更科學手段去保護出林,提升抗風能力,增加山林貯水肥力,在生態安全與植物觀賞性中取得平衡。 綠色未來會長袁嘉浩稱,本澳經歷超強颱風後,令市民更關注環境保護工作;且去年起因疫情關係,亦令更多市民走進山林,社會對生態環境關注度提升,他建議未來應在宣傳教育方面做更多功夫,做好生態保育相關工作。 有關本澳在挑選種植樹木的安全性方面問題。 梁冠峰稱,粵港澳大灣區需制定有關苗木的標準,主要是因為灣區有不少都是沿海城市,均面對颱風問題,因此在樹木挑選方面相當重要;且現時城市發展急速,城市路面更新、地下管道保養均對城市中已種好的樹木有一定影響,當樹木的根部若受感染後便相當脆弱。他又指,本澳現時路面多是硬鋪面,雨水較難滲落地下泥土,加上地下長期缺氧缺水,均令樹木難以健康生長,因此制定灣區苗木標準相當重要,更利於苗木生長助社會發展。
9月12日是第七屆立法會投票日。立法會選舉管理委員會昨(10)日與本澳傳媒機構代表會面,交流選務工作和選舉訊息發布。傳媒關注選管會要求傳媒在進入競選宣傳冷靜日和投票日(9月11至12日)期間,至少要在網絡平台上,隱蔽傳媒在14日的競選宣傳期(8月28日至9月10日)內所發布涉及宣傳成分、能夠影響選民投票意向的報導,不能讓公眾搜尋得到,已經出版的紙本報道內容則不用回收。政府其後補充,選民欲在冷靜日期間了解各候選人的政綱,可到選管會官網瀏覽。 立法會選舉管理委員會主席唐曉峰稱,按法律規定,傳媒有義務要進行上述屏蔽工作;但假如傳媒在技術上是做不到甚至構成違規違法時,要向選管會解釋,若選管會認為解釋不合理,將送交司法機構處理。 唐曉峰:屏蔽是法律所賦予 傳媒關注有關做法會妨礙選民知情權,唐曉峰則指,有關做法為法律所賦予,不是要影響或妨礙新聞自由。他又指,「宣傳」和「新聞報道」的概念是清晰的,是客觀事實的報道,不存在任何立場表達時是「新聞報道」;涉及影響公眾投票的訊息,例如以直接或間接方式提出選民支持或不支持某一候選人時,尤其當涉及提到參選政綱,則是「宣傳」。 唐曉峰又稱,澳門是小城市,有關競選人士本身有其他職務或某些社會身份,傳媒可因應需要採訪他們,是新聞自由的體現,受訪者可就一些社會時事問題表達意見,而不是談論有關選舉或其政綱時,基本上沒有違法。又或者在禁止宣傳期間,市民在傳媒自設的平台上發表涉及違規宣傳的意見時,機構應主動刪除有關訊息。但他指原則上傳媒不需為有關言論承擔法律責任。 立法會選舉管理委員會昨日與本澳傳媒機構代表會面,交流選務工作和選舉訊息發布。 (吳泳欣攝)
隨著各國接種疫苗的推進,有開始接種疫苗的國家考慮放寬出入境管制以恢復經濟,其中,中國及歐盟國家更開始探討「疫苗護照」的可行性。本澳旅遊業受疫情重創,旅遊局日前亦表明「疫苗護照」在未來是大趨勢,會對此進行研究,為開通旅遊創造條件。為此,本澳或需加快推動疫苗接種,早日與國際趨勢接軌。 所謂「疫苗護照」,是能被國際認可的新冠疫苗接種證書,持證者可在接受「疫苗護照」的地區間行走,不必檢測病毒或強制隔離,這意味著已接種疫苗的人士,可以在外出工作、旅行等享有更多自由,這種便利措施也被認為有助推動更多的人接種新冠疫苗。目前,中國供國民用「國際旅行健康證明」已於本周一上線,歐盟都亦表示要推行「疫苗護照」。 去年新冠肺炎的全球大流行,大部分國家經歷了國家封鎖、經濟停擺的過程,去年底各國研發的疫苗陸續面世,部分國家也開始接種疫苗,疫情可望逐步緩和。不少意見認為,如果有「疫苗護照」,許多因疫情中斷的經濟、旅行活動都可恢復。 然而,現時在國際上推行「疫苗護照」仍存在不少問題,例如世衛便反對「疫苗護照」現時作為國際旅客出入境的條件,因疫苗是否有效減少病毒傳播仍有待觀察,尤其病毒出現變種,疫苗是否有效仍是未知之數,加上疫苗取得與分配存在著嚴重的不平衡,要達成全球性有效的群體免疫,可能要二至三年;而其他未購得、甚至無力購買足量疫苗的國家,在「疫苗護照」措施下,或成為被遺棄的地區。此外,「疫苗護照」還涉及私隱問題,各國政府是否願意共享、互認國民的健康數據,還需要各地政府磋商。 雖然短期內在國際間推出「疫苗護照」還存在不少問題和風險。但澳門作為外向型經濟體,積極推動「疫苗護照」的試行,才能加快復蘇。現時,本澳「健康碼」已能顯示市民有否接種疫苗,相信在技術上已沒大問題,未來或可參考「旅遊氣泡」概念,先與鄰近地區洽商疫苗互相認證機制,方便遊客恢復外遊。目前澳門疫苗供應充足,若能推動全民注射,對緩解疫情及推動環球經濟復蘇,有著重要意義。
《澳門特區公報》昨(10)日刊登運輸工務司司長批示,以租賃方式及免除公開競投將一幅位於黑沙環新填海區,稱為P地段(原海一居)的土地批予澳門都市更新股份有限公司,以興建置換房、暫住房及公共集體設施。
澳門都市更新規劃再有新進展,《澳門特區公報》昨(10)日刊登運輸工務司司長批示,以租賃方式及豁免公開競投,將黑沙環新填海區P地段土地批予澳門都市更新股份有限公司,以興建置換房、暫住房及公共集體設施,有效期為昨日起計25年。
特區政府於2017年決定收回氹仔益隆炮竹廠內七個地段的土地,當時土地佔用人向行政法院提出撤銷性司法上訴,被裁定理由不成立,遂向中級法院提出司法裁判的上訴。
《澳門特區公報》昨(10)日刊登關於「益隆炮竹廠舊址石棉構件處理的計劃編製及拆卸工程」的公開招標,招標實體為文化局,最長施工期為150工作天,項目不設底價。
疫情期間「假援交」詐騙、「裸聊勒索」案頻發,去年警方共接獲69宗「裸聊勒索」案及30宗「假援交」詐騙案。司警局成立專案小組調查,並與香港警力網絡安全及科技罪案調查科及內地公安建立犯罪訊息互通機制聯手調查,發現最少有三個以香港及內地人為主的犯罪團伙,針對港澳居民進行詐騙;所使用通訊工具及收款戶口涉及香港及內地,三地警方連日聯合採取代號「天屏行動」,先後拘捕11名男女,涉案騙款不少於300萬元。 司警昨(10)日舉行新聞發布會通報「天屏行動」內容,表示内地河南、江西兩省警方去年底開始採取行動,至今拘捕六名男女;香港警方則於前(9)日採取行動,先後拘捕五名男子。上述被捕的11名男女,至少涉及30宗「假援交」及「裸聊勒索」詐騙案,詐騙金額超過300萬港元,其中至少兩名本澳居民被騙,包括一名19歲男大學三年級生及一名22歲男銷售員。 錄製裸聊視頻威脅肉金以點數卡支付 司警稱,在「天屏行動」中所拘捕犯罪團伙,均以男性網民為目標,利用QQ、微信及WhatsAPP等社交平台物色目標,假扮年輕女子引誘對方觀看性愛短片及進行視像裸聊,期間利用不知名程式盜取事主手機通訊錄資料,並錄製其裸聊視頻以作威脅,索取金錢。 另一作案手法就是專扮性感女子,物色男性目標後,以可提供性服務為由,誘騙被害人到便利店購買點數卡或以電子支付方式支付肉金進行詐騙。有關犯罪團伙身處境外,藏身於社交平台,增加警方偵查難度。 三地警方齊心打擊跨境網絡犯罪司警表示,是次代號「天屏行動」聯合行動,成功搗破三個跨境網絡犯罪團伙,體現三地警方對打擊跨境網絡犯罪的決心及能力。局方將繼續與內地及香港警方進行情報交流和警務合作,共同打擊跨境網絡犯罪。 港去年850宗「假援交」案涉款逾3,000萬 香港警方網絡安全及科技罪案調查科總督察戴子斌昨(10)日亦舉行記者會,表示警方去年接獲850宗「假援交」騙案,受害人共損失約3,200萬港元,因多牽涉跨境元素,警方一直與內地及澳門執法部門聯繫及交流情報。 他稱,警方綜合分析後鎖定一個活躍於香港跨境犯案團伙,在不同社交媒體及交友平台不停發放訊息聲稱提供援交服務,要求受害者先以銀行轉賬、購買充值卡或虛擬貨幣等方式支付按金後,才可以會面,但收款後以不同籍口拖延,甚至恐嚇受害人繼續支付按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