吸煙飲酒同樣危害健康,本澳目前雖有嚴厲控煙法例,但未有禁止未成年人訪飲酒法律,除卡拉OK、酒吧等夜店外,青少年買酒並不困難,政府計劃立法禁止未成年人買酒,初步擬將酒精含量為1.2%飲料列為酒精飲品,並傾向訂立購買酒類產品的最低年齡為18歲。當局已草擬「控酒」諮詢文本,下月(11月)將向酒類零售批發業界及青少年團體等諮詢,取得共識後再訂定酒精飲品的定義、購買酒品的最低年齡及罰則,再進行公眾諮詢,但暫時未有公眾諮詢時間表
因應近期再次發生大專學生電話詐騙案,司法警察局昨(9)日與大專院校代表召開學校安全聯絡網「預防電話詐騙」專題會議,商討如何預防電話詐騙,提升大專學生的防騙能力,以免其墮入電話騙局。 司警昨日晚間回覆傳媒查詢表示,今年1月至10月3日,涉及「假冒政府機關人員」騙案的受害人包括15 名大學生及一名研究生, 16 名受害人損失總金額超過澳門幣500萬
衛生局控煙辦主任鄧志豪於昨(9)日上午出席電台時事節目探討當局控煙工作成效。鄧志豪表示,目前除獲准的吸煙室可吸煙外,本澳禁止吸煙地點已擴展到室內所有公共場所範圍,當局現時已掌握132個吸煙黑點,發出控訴書117張,巡查檢控率25.6%,高於普通巡查檢控率1.2%。另外,澳門至今有33個娛樂場設立合共606間吸煙室,娛樂場違法吸煙投訴由未設立高規格吸煙室前的每月平均830多宗,下降至9月僅有70宗。 鄧志豪表示,今年致電投訴宗數大幅下跌,從2018年的9,000宗,減少至今年至今的2,901宗,同期相比也下降約60%,當中有60% 投訴來自娛樂場,食肆投訴不足10%,「如果娛樂場控制得比較好嘅話,投訴當然會大幅下跌」。 鄧志豪又指出,控煙法自2012年生效以來,15歲及以上的煙草人口使用率由2011年的16.9%下降至2017年的12.2%,吸煙人群減少約20,000人;13至15歲青少年的煙草使用率由2010年9.5%下降至2015年的6.1%。鄧志豪還稱, 世衛的代表來澳視察娛樂場控煙工作後,對有關工作表示肯定,更有一些設有娛樂場國家如美國、新加坡等,均表示有興趣來澳了解和考察控煙工作。未來局方倡導適時提高煙草稅,認為加煙草稅對依賴吸煙人群不失為一個有效手段。
由澳門特區政府、澳門中聯辦及國家航天局合辦的「澳門首顆科學衛星項目發布會暨徵名活動啟動儀式」昨(9)日舉行。澳門首顆衛星是世界第一顆低緯度衛星,計劃於明年(2020年)擇機發射。為了提升社會各界對科學發展的關注,是次項目組亦特意舉行「衛星命名」活動,由即日起至本月(10 月)31 日止,市民大眾可登入網站提交創意命名。
特區政府《澳門特別行政區五年發展規劃(2016-2020 年)》已實施三年,昨(9)日發表中期評估《2016-2020 年實施情況》,報告顯示,由2016至2018 年,執行《五年發展規劃》相關工作的年平均完成率在90%左右。政府自評、第三方評估,以及社會評估的結論基本一致,反映落實《五年發展規劃》取得階段性成果。 中期評估報告指出,部分進展未達預期工作主要反映在完善法案和工程建設方面。特區政府清醒看到施政工作存在不足,定會努力改善,補齊短板,著力加強跨部門合作,強化制度建設,健全和完善法案草擬的協調工作;進一步做好建設項目的各方溝通,加快基礎工程建設。 報告稱,國家已全面進入各項建設的新時代,澳門特區建設也迎來新的發展階段,特區政府要以新的思維、新的部署、新的舉措,深化落實特區五年發展規劃各項目標,推進各項施政重點工作的實施,大力推動特區建設走向高質量、高水平的發展階段,避免片面追求發展速度,推動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實現「將澳門建成一個以休閒為核心的世界級旅遊中心,成為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宜居、宜業、宜行、宜遊、宜樂城市」。
科學技術發展基金行政委員會主席馬志毅昨(9)日出席「科技周」活動時接受傳媒訪問,表示高等院校博士後專項資助計劃現時名額已滿,明年或會提高申請門檻,以提高生源質素。 馬志毅指,現時為期兩年的高等院校博士後專項資助計劃50個名額已滿,科技大學及鏡湖護理學院的申請已經審批完畢,其他申請仍在審批當中。 馬志毅補充,該資助項目目的是支持本澳高等院校聘任海內外優秀科技學科的博士來澳全職作博士後的研究工作;又指有計劃將計劃擴至企業,認為本澳企業會需要科技人才,但研究型企業數量較少,需考慮以何種方式讓企業及申請者受惠。
兩南公司昨(9)日表示, 由於受活豬源短缺及受市場供求影響,活豬批發價今(10) 日起每司馬擔再調升280元,即最高批發價為每司馬擔3,240元。 活豬批發價由今年6 月以來已上漲一倍(當時為每司馬擔1,600元)並連續五個月上調,最近一次調升在9月10日,當時每司馬擔批發價調升300元,最高批發價2,960元。 自2018年8月起內地發生多宗非洲豬瘟疫情,養豬業起伏不定、養殖產量不足,導致供澳活豬數量應聲下跌,曾出現每日供應只有100多頭情況。在貨源緊缺之下,入口商只能透過加價確保供應。 市政署8月曾約見本澳業界代表,促請供應、代理及零售商積極開拓貨源,當局將與內地有關部門密切溝通,協調供澳養殖場活豬調配,又稱供澳的冰鮮及急凍豬肉仍供應充足。 (資料圖片)
市政署昨(9)日發出新聞稿,表示去年入口11萬多頭活動物,冰鮮肉約16,000噸,主要來源來自內地;入口急凍肉68,000噸,來源則主要為巴西。市政署表示,對所有肉類從生產、運輸、進口以至銷售等整個供應鏈,均有完善的把關機制。市民亦須關心供貨來源,做個精明的消費者。政府、業界、市民齊努力,共同保障食安。
澳門是一個以旅遊業聞名的地方,近年來正不斷發展科技創新,小城科創氣氛日漸濃厚。其中,昨日除了有一連五日的「2019科技周暨國家科技創新展」在澳門開幕外,科技大學與國內外多家機構同日亦發布了共同研製的「澳門首顆科學衛星」,以上均反映了本澳科研發展正穩步提高,並取得了可喜的成績。 在中央政府的大力支持下,特區政府近年推出了多方面政策,推動本澳科技事業發展。澳門特區成立以來,已經成立了四所國家重點實驗室,成為粵西地區唯一擁有多所國家重點實驗室的城市。國家主席習近平去年6月更透過中共中央辦公廳調研室回信全澳高校師生,肯定澳門科技創新取得的新進步,並勉勵澳門創造更多科技成果,助力澳門經濟適度多元可持續發展及粵港澳大灣區建設。 《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將科技創新放在了重要的位置,提出要將大灣區打造成國際科技創新中心,並以「廣州─深圳─香港─澳門」科技創新走廊為主軸。港澳兩地與國際聯繫密切,在吸引和對接全球創新資源上能發揮正面作用;而澳門經過多年的發展,在中醫藥、芯片設計、太空科學、物聯網等領域,積累了較強實力,預計在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中大有作為。 以上種種,均對澳門發展科技創新打下了強心針,當中,特區政府在今年度用於科技發展的預算亦有了大幅度增加。 然而,除了足夠的資源支援外,人才亦要得到相應配合,才更有利發展科技創新。有學者就曾指出,本澳現時願意投身科創的人仍不多,並且大多數是非本地人,本澳長遠發展科創或面對不少挑戰。事實上,科創人才對本澳發展智慧城市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本地欠缺足夠人才,某程度成為本澳發展科創產業的阻礙,特區政府或可考慮引入大型科技企業、國際科技合作項目等落户本澳,相信可吸引更多人才入行,同時推動更多中小學科普教育,以培養本地科研專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