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橋澳門邊檢大樓招商月中進行

南光實業:人流續增前景感樂觀

被譽為「世紀工程」的港珠澳大橋於2018年10月24日正式通車,為粵港澳三地人流、物流提供更便捷通道,也為大灣區發展帶來新機遇。大橋開通以來,逐漸受到居民和遊客的「熱捧」,截至今年10月23日,大橋客流量超過1,400萬人次,收費站車流150萬車次,「合作查驗、一次放行」的新型邊檢查驗模式正在有序運行。 隨著人流量不斷增長,居民和遊客對於邊檢口岸區域商業需求日增。在大橋開通一周年之際,澳門特區政府於10月15日與南光實業有限公司簽署「港珠澳大橋澳門邊檢大樓商用空間管理及經營批給公證合同」,由後者對約9,000平方米的商用空間進行招商及經營。 南光實業代表日前接受本報訪問表示,邊檢大樓商用空間預計在本月中開始進行招商工作,業務涵蓋零售、飲食、旅遊、藥房、免稅店及銀行等範疇,未來亦將加快引入不同類型的國際知名品牌。因應澳門獲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評定為「創意城市美食之都」,南光實業希望打造一個大型美食廣場,供遊客及本地居民使用,令整個口岸呈現國際化形象。 南光實業預計,今年12月初商鋪可以陸續開始營業,而大型美食廣場預計可在農曆新年前投入運作。受惠於政府的大灣區政策,南光實業預計未來邊檢口岸人流量會比現時增加一倍,對澳門口岸內商鋪前景感到樂觀。 港珠澳大橋珠澳人工島澳門口岸管理區佔地面積約為71.61公頃,由邊檢大樓、東西兩個停車場及配套市政設施等組成,總建築面積超過60萬平方米。東、西停車場共提供6,848個私家車位及2,054個電單車位。另設有多功能車位,可容納共530部公共巴士上落客。邊檢大樓內商鋪約50多個,可供市民遊客休閒消費之用。

08/11/2019
35483

二常會首討論《電子政務》

身份識別按辦理事項分三級保障

立法會第二常設委會員昨(6)日首次細則性討論《電子政務》法案。法案訂明電子身分識別工具的保障級別須符合所辦理的事項,將分三種級別識別身份,並且有條文訂明監察資料各程序,保障個人私隱。 二常會主席陳澤武會後表示,委員關注法案的操作和安全性,法案訂明數碼化接待應包括核實使用者的電子身份的程序,以確認登入者在數碼化接待過程中作出行為的身份。具體使用的電子身份識別工具,將視乎辦理的事項所需的保障級別而定。 電子身份識別工具分為三個保障級別,包括程度為可靠的「滿意級」、可靠度高的「高級」以及可靠度非常高的「非常高級」、包括密碼、生物識別資料、電子證書等數據組合。陳澤武稱,以他理解如涉及較高風險的如金錢交易,會有高級別的保障,如面容識別、指紋、甚至可能是瞳孔識別等身份識別工具。 陳澤武稱,法案亦有條文訂明負責監察資料的部門及程序,「邊個睇過資料都查到」,大原則不能違反《個人資料保護法》。 現時亦未有收到有關政府部門洩露市民資料的投訴。二常會將在下次會議與政府再作詳細討論。 陳澤武指,市民可選擇以傳統或電子方式與公共部門聯繫,而非強制使用電子方式。 另外因涉及修改民事訴訟法,法院的法庭程序暫不納入該法案範圍。

07/11/2019
18032

梁維特:本澳參與進博會見成效

冀推動企業坐上國家發展快車

第二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於本月5日至10日在上海國家會展中心舉行,澳門特區政府在國家貿易投資綜合展中國館內設立澳門展區,貿易投易促進局、文化產業基金也組織業界參與,設置展位。經濟財政司司長梁維特昨(6)日巡視澳門企業展館後表示,澳門企業高度參與進博會,反映了本澳的參展成效,特區政府期望透過進博會展示澳門最新的發展情況,以及推動本澳企業「走出去」,坐上國家發展的快車。 梁維特昨日巡視貿促局於進博會「貨物貿易-食品及農產品展區」內設置的澳門企業展館,其後接受澳門傳媒訪問。梁維特認為,隨著祖國的不斷發展,市場對優質產品的需求增加,澳門作為中國與葡語國家商貿合作服務平台,正持續推動和引入更多葡語系國家的產品,從而符合澳門和內地市場的需求。 梁維特表示,隨著多年來推動澳門企業到內地參展,企業藉此儲備一定能力和網絡後,已開始在內地不同地方設銷售點。這些成功的經驗,讓更多澳門企業了解到這類大型展會的平台作用,就如今次也要求擴大參與進博會的展館面積,希望有更高參與度。此外,除了既有的貨物貿易外,更重要的是有銀行看到商機而參展,開始有產業生態圈正逐步形成,基本格局較良好。梁維特續指,今年貿促局設置的澳門企業展館面積較去年擴大,並安排了超過600場洽商,澳門企業參展的踴躍性可反映去年本澳參展進博會的成效。 梁維特期望透過進博會的平台,可對外展示澳門回歸20年以來的發展情況和未來路向、澳門產業多元發展的新格局,以及在轉口貿易和中葡平台等方面漸見的成效。同時,讓澳門企業通過進博會平台接觸更多內地的用家或銷售網,讓他們有更大的發展空間,可以坐上國家發展的快車。

07/11/2019
14623

海上絲綢之路國際學術研討會

海內外專家聚澳推動申遺研究

為推動海上絲綢之路申報世界遺產之工作,深化海上絲綢之路普世價值及保護工作之學術研究基礎,發揮澳門作為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交滙節點及平台作用,體現澳門「以中華文化為主流、多元文化並存」的發展定位,由社會文化司和國家文物局共同主辦,文化局、中國文化遺產研究院和海上絲綢之路聯合申遺辦(廣州)共同承辦的「海上絲綢之路國際學術研討會」,於昨(6)日假澳門旅遊塔會展娛樂中心舉行。多位海內外專家齊聚澳門,共同推動海上絲綢之路申遺研究。 研討會由社會文化司司長譚俊榮、澳門中聯辦副主任薛曉峰、國家文物局副局長顧玉才、外交部駐澳門特別行政區特派員公署綜合業務部主任張堅、廣州市人民政府副市長王東等主禮開幕。研討會圍繞海上絲綢之路申報世界遺產、海上絲綢之路的形成與體系、海上絲綢之路與水下考古、海上絲綢之路沿線的文化交流與遺產等主題,邀請來自世界各地的多位權威專家學者發表專題演講。 出席研討會的各界人士逾百人,包括有來自各海上絲綢之路申遺聯盟城市的政府代表、國內外文遺保護或海上絲綢之路主題 研究之專家學者、本澳文化遺產委員會委員、文化諮詢委員會委員、本澳高等院校師生、文物保護團體和相關領域之專業和青年團體等。 會上,國際古蹟遺址理事會秘書長Peter Philips以《世界遺產公約》為切入點,探討海上絲綢之路申報世界遺產的條件、意義和重要性;中國文化遺產研究院院長柴曉明就中國海上絲綢之路的體系,從多方面作出分析和論述;日本東海大學副教授木村淳介紹了海上絲綢之路貿易的考古遺產研究;中國社會科學院古代史研究所研究員萬明分享了澳門的興起與海上白銀之路的研究等。 此外,會上同時舉行合作協議簽署儀式,由社會文化司司長譚俊榮、國家文物局副局長顧玉才簽署關於推動海上絲綢之路遺產保護與申報世界文化遺產的協議,協議有助推動在海上絲綢之路文化遺產領域的合作,加強海上絲綢之路文化遺產的保護,同時促進海上絲綢之路文化遺產申報世界遺產工作。 研討會推進學術研究作用正面澳門作為海上絲綢之路重要的節點,自2015年起一直積極參與國家文物局主持的相關申遺工作,並於2019年5月正式加入「海上絲綢之路保護和聯合申報世界文化遺產城市聯盟」。主辦單位期望透過本次研討會,推進相關學術課題的深化研究,加強理論支撐,對本澳文化遺產的保護、城市可持續發展、進一步促使本澳融入國家的「一帶一路」發展計劃、「一中心一平台」政策目標的實現等多方面產生正面的作用和影響。

07/11/2019
18574
找不到相關內容

七日預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