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澳門國際環保合作發展論壇及展覽」(2019MIECF)將於下周四至周六(28至30日)一連三天舉行,將舉辦八場綠色論壇以及一場特別環節,薈萃多位來自不同國家和地區的重量級講者,圍繞「構建生態文明 推進綠色發展」活動主題,探討不同環保領域的前沿議題,分享專家的真知灼見。 2019MIECF由澳門特區政府主辦,得到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國家科學技術部、國家工業和信息化部及國家生態環境部作為特邀支持單位,泛珠三角省/區政府協辦,澳門貿易投資促進局及環境保護局承辦,在2019MIECF活動第二日(3月29日)下午舉行之特別環節,為綠色論壇的重頭戲,擔任主題演講嘉賓的「新能源財經」創始人邁克爾.利布瑞查(Mr. Michael Liebreich)將與參會人士近距離接觸,就「綠色產業新態勢」的議題發表演說。同時,大會將舉行五場綠色論壇環節,邀請到多位來自世界各地的專家學者就多個重要的環保議題發表演說。 今年,大會繼續與國家生態環境部港澳事務辦公室合辦論壇,於3月29日上午舉行與2019MIECF活動主題相互切合的「通往生態文明之路」環節,旨在描繪為實現可持續綠色發展所採取的生態文明行動如何使社會受益,並通過案例分析,向不同利益相關者推廣生態優先的重要性。
統計暨普查局昨(21)日公布資料顯示,上(2)月綜合消費物價指數按年上升2.79%,較1 月份升幅3.04% 減少0.25 個百分點;2 月份指數按年升幅主要由外出用膳收費和住屋租金調升,以及汽車、男女成衣和水果售價上升所帶動。 各大類價格指數中,升幅較顯著的有教育、交通及衣履,按年分別上升5.95%、5.06%及4.48%。上月綜合消費物價指數按月上升0.68%。新春期間旅行團收費和機票售價上升,以及汽油價格上調,帶動康樂及文化和交通兩個大類價格指數分別上升8.41%及1.74%。食物及非酒精飲品大類價格指數上升0.57%,主要是外出用膳收費上揚,蔬果和鮮魚價格調升所致。冬季衣履促銷,致使衣履大類錄得2.34%的較大跌幅;同時,石油氣價格下調,抵銷了住屋租金上升的影響,令住屋及燃料的價格指數按月微跌0.05%。甲類及乙類消費物價指數分別上升0.69% 及0.61%。
今年是澳門回歸祖國20周年,澳門中小企業協進會昨(21)日在世貿中心五樓舉行「澳門回歸20周年的反思與前瞻」圓桌論壇。協進會理事長區宗傑致辭時表示,特區政府施政過程中發生不少「差強人意」的事件,認為是政府透明度不足、立法會監察不力所致,呼籲改革功能組別(間選)議員選舉制度,加強監督政府力度。
行政會完成討論《限制提供塑膠袋》法律草案,將提交立法會審議。法案建議對零售行為中提供塑膠袋實行一元「徵費」,預計初期可以減少一半以上膠袋使用。但相較早已實行「限塑」的鄰近地區,本澳環保工作落後不止十年,尤其多種原因下,即便膠袋徵費,塑膠垃圾仍漸現「回朝」現象,當局應予以關注,並總結經驗,提早應對。 塑膠產品難以降解,對環境的危害不必多講,尤其是含有對人體有害的物質,也會通過食物鏈進入人體,最終受害者也是人類。有數據顯示,全球每年約有800 至1,300 萬噸塑膠被丟入海洋,聯合國環境署的報告預估,每年會對全球海洋造成130億美元的傷害。 實際上,「膠袋徵費」在本澳社會早已達成共識, 當局雖早於2014 年就表示爭取2015 年初就「膠袋徵費」方案展開諮詢,至2015 年初再被追問時表示計劃於第三季諮詢,隨後每每被傳問進度都各有說辭,至今多年方才踏出第一步,而且還是最初的一步。 回看內地,自2008 年6月1日就已經開始實施「限塑令」,規定在全國範圍內禁止生產、銷售、使用厚度小於0.025 毫米的塑料購物袋,在所有超市、商場、集貿市場等商品零售場所實行塑料購物袋有償使用制度,一律不得免費提供塑料購物袋。實行之初成效顯著,一年之後,全國超市塑料袋使用量減少了三分之二,減少塑料消耗約27萬噸。 但更值得注意的是限塑的後效應。其後受價格、需求等多種因素影響,以及外賣、快遞等新業態的發展對塑膠袋產生剛性需求,塑膠垃圾逐漸出現「回朝」現象,「限塑令」成效也在逐漸消弱。 有國際環保人士直接認為,更好的管控與更有效率的回收,是解決全球塑膠廢棄物危機的核心。更有意見預估,全球僅有14% 的塑膠獲得回收。因此,本澳是否應該思考在大力推廣限塑的同時,也不要忽視垃圾分類回收。 政府也表示在減廢方面尤其針對塑膠問題已展開一系列工作,包括推動各方面宣傳。但正如當局曾坦言垃圾分類回收情況不理想,對策同樣是會加大力度宣傳。宣傳教育固然重要,但除此之外,是否需要讓社會見到更實際有效的工作,放遠目光、多管齊下去思考解決未來可能出現的問題呢?相信這一問題只有當局才能解答。
民众建澳聯盟昨(21)日舉辦「2019大廈事務工作年度總結會暨居民聯誼晚宴」,總結過去一年的大廈事務工作成果。民建聯副理事長李良汪致辭時表示,該會於2010年成立提供大廈服務的專責部門,多年來積極協助各個大廈籌組管理委員會,現時已成立有效運作的大廈管理委員會300多個,主動跟進各類物業管理糾紛,為住戶排憂解難。 民建聯大廈事務委員會主任袁漢均則表示,過去一年,民建聯大廈事務委員會跟進個案逾1,200宗,成功處理率達75%,綜合工作服務範疇服務人次達21萬人次。他稱,現時不少舊區樓宇面對老化及日久失修,但因處理過程繁瑣、複雜,小業主檢測及維修均面對一定困難,期望政府盡快檢討現時的法律制度,為緊急情況即時啟動程序處理,以免造成更大影響。
第63屆婦女地位委員會本月11日至今日(22日)在美國紐約聯合國總部舉行,澳門代表參會期間與各國代表交流、聽取各地報告。大會從社會保障、獲得公共服務及可持續基礎設施三方面,總結全球婦女權益保障的工作,澳門代表團初步認為,本澳在婦女權益保障上有可觀的表現。 本屆大會由各成員國國家領導及部長級官員出席,中國代表團由全國副聯副主席夏杰擔任團長。澳門社會工作局副局長韓衛、家庭及社區服務廳廳長鄧玉華、澳門婦女聯合總會常務理事鄧惠蓮及吳嘉婷加入中國代表團一同出席會議。 綜合各國代表發言及報告會後,澳門代表團自認澳門回歸祖國以來,在保障婦女權益上愈趨進步。在社會保障方面,澳門特區政府透過自願任意性供款及公積金制度,確保從事家務的女性或男性可獲得養老保障,政府同時提供不同支援減輕婦女照顧兒童的壓力。 在公共服務方面,不同性別在獲得公共服務上沒有差異,某些服務更因應婦女特質提供特殊支援,例如免費的子宮癌及乳癌篩檢、免費產前產後護理,並透過《家暴法》 為受害人提供庇護。此外,自2015年起推動設置母乳餵哺室,四年內已有逾200間,滿足婦女與兒童的需求。 社工局副局長韓衛表示,將總結是次參會成果,結合特區政府婦女及兒童委員會積極推進婦女發展的目標,透過去年設立的跨部門工作小組,按規劃努力落實各項措施與目標。
街總社會事務委員會於今年2月對大約1,000名澳門居民進行巴士服務調查,數據顯示整體巴士服務平均得分6.81分(十分為滿分),各項指標對比去年普遍有所提升,惟「車費/車資」一項則錄得大幅下滑,跌至5.38分。街總認為,調查結果反映巴士服務有所改進,但仍有不少改善空間,建議當局做好班次調動及巴士路線重整工作,倡採車資可加可減機制。
澳門大學昨(21)日起一連兩日舉辦「2019年就業及實習資訊展」,逾110間機構提供超過5,000個就業機會。 澳大副校長蘇基朗昨日表示,澳大努力配合大灣區發展,與大灣區各地的科研和企業也有緊密合作,橫琴新區亦將在澳大校園舉辦招聘會,招攬合適人才到大灣區發展。今年暑假校方也設立了一系列實習計劃,逾50間在大灣區的企業提供超過150個實習機會,讓學生能深入了解大灣區發展的機遇。 澳大學生輔導處處長蘇桂龍表示,去年抽訪65%澳大畢業生,結果顯示畢業生就業仍理想,平均入職起薪點為月薪16,000元,從事行業主要包括教育、金融、零售、旅遊博彩及酒店,當中從事教育的比例最高。近20%學生選擇繼續升學。 昨日展場所見,博彩酒店區招聘區仍是最受歡迎,但今年有不少應屆畢業生對負責營運輕軌氹仔線的港鐵公司有興趣。就讀市場學的黃同學表示,輕軌是新興事物,感覺會有不錯的前景,又認為現時「打工仔」起薪點不會太高,月薪11,000元至12,000元也算合理,暫時未有考慮到內地發展。
氣象局昨(21)日公布2018年冬季氣候回顧,數據顯示去年本澳冬季整體偏暖,整季平均氣溫和平均最低氣溫分別為17.7℃和15.6℃,均是自1952年以來最高值;整季平均最高氣溫為21.0℃,是自1952年以來的第三高值。 去年冬季整體偏暖,打破多項歷史紀錄,其中整季平均氣溫17.7℃、平均最低氣溫15.6℃,均是自1952年以來最高值;整季平均最高氣溫為21.0℃,是自1952年以來的第三高值。
粵澳合作中醫藥科技產業園定於明(23)日早上10時至下午5時,假澳門旅遊塔會展娛樂中心四樓舉行澳門專場招聘會,提供超過40個職位,期望吸引更多澳門人才加入,共同推動園區業務發展。 是次澳門專場招聘會,產業園共提供超過40個職位,涉及市場、工程、商業、財務、酒店管理、中醫理療及健康管理等多個專業範疇。同時,產業園為讓求職者加深對產業園了解,產業園代表將於明日早上10時向求職者介紹產業園最新發展情況及人才政策等內容。 粵澳合作中醫藥科技產業園是《粵澳合作框架協議》下首個落地項目,以建設「國際級中醫藥質量控制基地」和「國際健康產業交流平台」為核心目標,打造「中醫藥產業和文化一帶一路的國際窗口」為優勢定位。園區建設正逐步完善,產業園公共服務平台、孵化區、國際交流合作平台及大健康產業等各板塊業務已取得階段性進展,期望吸引更多澳門人才到產業園發展,共同參與粵澳合作項目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