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期半年的大型國際綜合性文化藝術盛會「藝文薈澳」,由現在至10月期間將舉行連串國際藝術展覽、表演活動、國際青年節慶、高校視藝展示等多元視聽盛宴,形成規模空前的全城藝文節慶,帶來全新的城市藝術文化體驗,系列活動共計31項,包括展覽18個、大型表演節目十個、三項國際青年節慶,33個活動地點遍佈全城,打造世界級的文化盛會及國際藝術交流的亞洲新平台。 一直以來,不少意見認為澳門旅遊項目不多,主要是景區景點旅遊、博彩購物。澳門畢竟地方有限,要持續吸引旅客及旅客回頭,以及延長留澳時間,需要加入不同元素及文化載體,豐富澳門旅遊元素。「藝文薈澳」透過薈萃全球藝文力量,不但鼓勵本地藝術創作,進一步提升澳門人文魅力,打造嶄新文化旅遊品牌,推展文化旅遊。 「藝文薈澳」大展除澳門藝術博物館為主場館外,各大旅遊度假村和酒店亦是重要展覽空間,還有澳門當代藝術中心. 海事工房1號、舊法院大樓、塔石藝文館、龍環葡韻匯藝廊、大炮台花園、區華利前地、澳門文化中心藝術廣場,這些遊客較少到的地方,只要加強宣傳相信可吸引不少愛好文化旅客到各展場流覽,更具分流旅客功效。 「藝文薈澳」可為澳門市民提供更加富足精神、更加精緻文化,分享不同的藝術創意,讓更多文化創新在澳門開花結果。「藝文薈澳」的舉辦體現社會各界,從政府、企業、藝術家至市民大眾,均熱衷參與城市文化建設的美好意願。這份來自全社會的參與,為澳門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的持續發展注入強大動力。 《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提出,澳門要打造以中華文化和多元文化共存的交流合作基地這一文化戰略定位,通過「藝文薈澳」 這項大型國際綜合性文化藝術盛會,探索澳門文化藝術發展新路向,開拓發展新空間,發揮澳門的區位優勢和制度優勢,借助全球各地的藝文力量增加城市魅力,提升文化形象,打造文化旅遊品牌,豐富旅遊產品,為可持續發展打下更堅實人文基礎; 豐富本地居民文化生活,提高人文素養,帶動周邊行業發展,把澳門建設成為宜居、宜業、宜遊、宜樂的多元永續文化名城,達至《規劃綱要》對澳門的文化戰略定位。
中國社會科學院金融研究所研究員王力昨(11)日在「第四屆中國(澳門)財經風雲榜暨國際創新投資合作大會」上,以「金融創新助推粵港澳大灣區產業發展」為題 進行演講。他指出,創新型科技企業的大量湧現、發展和國際化帶來的新經濟增長活力,將成為粵港澳大灣區股權市場融合發展的核心驅動力。 王力指出,《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提出,大灣區要建設國際金融樞紐平台、大力發展特色金融產業、推進金融市場互聯互通等。他同時指,大灣區發展面臨一定挑戰,包括部分地區和領域還存在同質化競爭和資源錯配現象;香港經濟增長缺乏持續穩固支撑,澳門經濟結構相對單一等等。 他又指出,大灣區金融機構的協同發展基礎,包括各城市在銀行業、保險業等有一系列合作協議;粵港澳三地金融科技優勢互補,合作空間巨大;但他亦指出,金融機構若要「走出去」,但機構多樣性不足,業務範圍侷限和同質化問題嚴重,對開放的國際市場環境和風險管理能力準備不充分。 對此,他提出一系列對策,包括引導港資銀行發揮 其零售業務的優勢,為內地居民的財富管理提供更多元選擇,尤其是通過代理銷售「北上基金」,積極開拓內地市場;借助澳門葡語系優勢,設立葡語國家「金融平台」;積極在澳建設人民幣結算金融服務平台;支持港澳保險機構在大灣區開展醫療保險和財險業務;發展綠色金融等。 另外,王力又指出,創新型科技企業的大量湧現、發展和國際化帶來的新經濟增長活力,將成為粵港澳大灣區股權市場融合發展的核心驅動力。他建議大灣區先行先試,圍繞新經濟新產業新業態開放更多私募基金的合格境外有限合夥人份額,為私募基金管理機構提供便利,引入更多全球優質私募投資人,讓其以大灣區作為中心節點,募集全球資金,推動大灣區股權投資市場聯通國際市場,打造全球性的新產業新業態新經濟戰略高地。 他又建議以大灣區作為試點創新管理機制,推動股票市場進一步融合。在大灣區債權市場融合方面,他建議打造以債權配置為核心的人民幣產品生態圈;結合灣區實體經濟發展推動更為便捷的跨境債務融資。
「第四屆中國(澳門)財經風雲榜暨國際創新投資合作大會」舉行「沙龍對話:粵港澳大灣區如何借鑑全球創新高地經驗發展高科技產業」,邀請五名嘉賓就有關議題進行對談。 五名嘉賓包括加州丹維爾市市長紐維爾·阿內里奇(Newell Arnerich)、VLP國際創新中心總裁Dr.Kevin Smith、橫琴金融服務局局長池騰輝、珠海市芯勤力科技有限公司行政總裁李源,以及珠海高科創業投資管理有限公司副總經理蔣志敏。 對於硅谷創新生態打造的過程有哪些值得粵港澳大灣區去參考,阿內里奇扼要指出教育和人才的重要性:在加州和硅谷周邊有一流的高校,例如史丹福大學,讓當地經濟有非常好的發展,令三藩市發展成一個好的灣區;他又認為,粵港澳大灣區正在走三藩市灣區的舊路。阿內里奇指出,美國政府在推動灣區企業發展的角色和中國政府頗相似,需設一定規範,亦會提供資金支持,但不會太多干涉或干預企業。 談到橫琴如何扶助科技產業發展,池騰輝表示,企業發展成功需要資金、技術和市場等多方面配合。目前國內對企業提供的相關支援相當完善,例如有天使基金,現時要面對的問題是,這些資源要如何匹配到科創團隊。 被問到如何進一步吸引海歸團隊到橫琴發展,池騰輝強調人才對發展產業的重要性,像美國就培育出不少人才到世界各地發展;他指現時國內的資源、條件非常好,歡迎世界各地的人才到國內發展。
在「第四屆中國(澳門)財經風雲榜暨國際創新投資合作大會」主題演講環節中,新硅谷離岸發展中心創始人、董事長Cindy Cui博士,分享了硅谷孵化器創新思維及引領全球創新趨勢的獨特模式,以及發表對粵港澳大灣區發展的建議。 Cindy Cui博士亦是VLP國際創新中心聯合始創人、董事長,位於美國三藩市灣區的VLP國際創新中心,由新硅谷離岸發展中心與The Vault聯合獨特優勢共同打造的一個聚集全球高科技、創新人才、生態服務網絡於一體的創新、孵化、加速平台。中心擁有多個領域的權威專家及世界級專業管理團隊,為中心成員提供創新協作的靈活辦公空間及項目孵化、路演、加速成長、投融資等專業服務。 Cindy在演講中提及,VLP國際創新中心將聯手粵港澳大灣區,促進三藩市大灣區與粵港澳大灣區在各行業的雙向溝通,提升大灣區區域企業全球化視角,並由資深專家培養當地企業國際市場上市計劃。她亦表示,中心將幫助粵港澳大灣區建立世界一流高校,引進世界人才,促進人才的全球化培養。同時,亦會推介粵港澳大灣區九大城市的國際形象,提高在世界上的城市品牌知名度。 她又建議,粵港澳大灣區應建立多樣性制度,支持世界創新人才聚集;建立更多世界型高校,著重人才的培養;建立與其他三大灣區的長期友好互訪交流、培養金融、科技創新意識;引進科技人才,探索科技創新、刺激金融創新,以打造世界一流灣區。
《澳門商報》總編梅東昨(11)日在「第四屆中國(澳門)財經風雲榜暨國際創新投資合作大會」上發布本年度「財經風雲」指數。其中助推澳門經濟適度多元化的澳門十大經濟人物,分別為澳門中華總商會會長馬有禮、太陽城集團創辦人周焯華、文化產業基金主席梁慶庭、澳門勵駿聯席主席周錦輝、澳門銀行公會主席葉兆佳、佳景集團有限公司董事總經理陳澤武、科學技術發展基金行政委員會主席馬志毅、澳門博覽集團董事局主席何海明、新濠國際主席兼行政總裁何猷龍、粵澳中醫藥產業園董事長呂紅。 上榜機構方面,包括有太陽城集團、中國華葉產業基金、路福集團、珠海雅居樂國際花園、東西匯、POLLO、澳康健連鎖醫療機構、黎氏建築、保利發展、Vanke珠海、澳門漁人碼頭、滙彩控股、橫琴發展有限責任公司、德光源集團、隆門資本。 「財經風雲」指數對包括大健康、工業互聯網、信息技術、特色金融在內的四大產業進行深度觀察,表彰本澳及大灣區內行業標竿人物或機構,深化其在各自領域的國際影響力,同時發揮灣區外延產業轉型和國際合作實質性作用。
作為慶祝澳門回歸祖國20周年的獻禮,粵澳新通道整體工程預計今年底全面完工,特區政府建設發展辦公室昨(11)日宣告,為全力推進有關工程項目進度,有關工程已獲准豁免《噪音法》中關於施工時段的規定,由即日起至今年12月31日止可每日施工,包括周日及公眾假期,施工時間由上午8時至晚間10時止。建設辦表示,將做好各項防治措施,包括加設隔音屏減低音量的防噪措施、噪音監控及防止光污等緩解措施。
旅遊局昨(11)日公布「優化於夜間舉行的旅遊活動和產品的研究分析」結果,提出完善現存夜間旅遊活動和產品的短期措施;串連性質、地點接近的活動;加大宣傳力度等建議。澳門中區南區工商聯會會長李卓君昨日接受本報訪問時表示,增加夜間旅遊活動是本地中小企商戶一直以來的訴求,認為有助提升景點附近商店生意額。 旅遊局於去年第四季委託研究單位開展有關研究,結果昨日公布。當中指出,雖然澳門土地面積狹小、人口居住密集,加上《噪音法》等因素限制,但澳門並不缺乏恆常性多元夜間旅遊資源及盛事型旅遊活動,建議多利用現有資源,有效串連整合性質上、時間及地點上相近的活動,並優化場地條件,加大對夜間恆常性活動的宣傳。 澳門中區南區工商聯會會長李卓君(圓圖)指出,大三巴牌坊平日晚上7、8 時後便鮮有旅客,周邊街道同樣水靜鵝飛,商戶惟有早早關門。但反觀位於康公廟前地的康公夜市舉行期間,由於人流增多,附近十月初五街平日傍晚便打烊的商戶都紛紛延長營業時間,成功帶動營業額提升。 他認為, 商鋪租金是固定成本,多舉辦夜間活動能令商戶晚上都能做生意,增加收入。但同時強調,夜間活動不等於「不夜天」,仍需要顧及附近居民的休息,制定合理的營業時段。
澳門電訊與澳廣視日前簽署5G新媒體應用合作備忘錄,並展示全澳首次基於5G技術的4K超高清實時互動直播。澳門電訊亦在其氹仔門市開設全澳首個5G應用體驗區,讓市民近距離感受5G速度。 澳門電訊行政總裁潘福禧(下圖左)與澳廣視執行委員會主席白文浩(下圖右)日前於氹仔澳門電訊綜合大樓簽署5G新媒體應用合作備忘錄。根據合作內容,雙方將在5G技術、物聯網及人工智能上深化合作,共同推動更多基於上述技術的應用落地。潘福禧表示,按照澳門電訊5G規劃,澳門電訊將全力以赴同步鄰近地區,於2020年為市民提供5G商用服務。 (澳門電訊提供圖片)
「根與魂——浙江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展演」於昨日(11日)下午6時假市政署畫廊舉行開幕式,社會文化司司長譚俊榮、澳門中聯辦副主任薛曉峰、國家文化和旅遊部港澳台辦公室巡視員滿宏衛等出席。 文化局副局長梁惠敏致辭表示,「根與魂」展演活動由2011年初次舉辦,至此已是第六屆,「根與魂」以非物質文化遺產為橋樑,體現中華民族的生命力和創造力,滋養中華文化之「根」,守護中華文化之「魂」,讓優秀的傳統文化得以傳承和發展。她相信浙江省的成功經驗將為本澳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工作帶來促進和鼓舞作用。「根與魂——浙江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展覽」由即日起至6 月25 日於市政署畫廊舉行。
「第11 屆海峽兩岸暨港澳地區藝術論壇」開幕式,昨(11)日上午在澳門科學館舉行,中國文聯黨組書記、副主席、書記處書記李屹,澳門中聯辦副主任薛曉峰,以及香港藝術發展局主席王英偉等嘉賓出席。論壇昨起一連兩日舉行,請來中、港、澳、台兩岸四地共約100 位藝術家、專家學者、評論家等參與。 出席活動的澳門基金會行政委員會主席吳志良致辭表示,「海峽兩岸暨港澳地區藝術論壇」經過十年奠基,逐漸成為專業性強、層次高、成果豐的良好平台。本屆主題是「全媒體時代的藝術與文學」,作為文化傳承者、傳播者,應該結合兩岸四地文化交流與發展的現狀,探討如何更好地應對藝術與文學在創作、傳播、評論等方面所面臨的機遇與挑戰。 參與演講的中國作協會員呂志鵬表示,澳門文學發展將近百年,以前側重在紙媒出品,近年承著新媒體發展,他將會與兩岸四地文化人分享澳門文學的新變化,包括改編電影及網絡出品等。 呂志鵬指,由於澳門人少地小,不能要求與其他地方一樣快速發展,但認為只要繼續努力,澳門文學能漸漸開花結果,推廣到更遠的地方。他又指澳門文學只要保存到自己文學特色,有自身賣點,便能有效融入大灣區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