拆掂遊艇自由行

豐富旅遊元素

粵港澳遊艇自由行政策於2017 年7月在珠三角地區落地,允許港澳遊艇自由進出; 而在今年正式公布的《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中亦提到,支持三地政府及旅遊業界推動粵港澳遊艇自由行實施,加快完善軟硬體設施,共同開發高端旅遊專案,探索在合適區域建設國際遊艇旅遊自由港,支援澳門與鄰近城市探索發展國際遊艇旅遊。 然而,澳門海事及水務局局長黃穗文昨日卻表示,澳門中山遊艇自由行成效暫不理想,雖然澳門與廣東已全面拓展遊艇自由行,但一直以來涉及關稅過高和內地遊艇來澳的收費問題等至今未有解決,未能有效便利內地遊艇來往港澳。 國內遊艇等海洋旅遊市場正快速增長,廣東省遊艇行業協會預測,基於粵港澳大灣區總人口近7,400 萬以及7%的平均增長率,以人均遊艇保有率1,560 人/艘計算,在不考慮人口增長等因素情況下,粵港澳大灣區的遊艇需要47,200 艘,商業效益達730 億元,能造就21萬個就業崗位,拉動下游產業的經濟效益達210 億元。 既然海洋旅遊是近年新興的旅遊產業,而遊艇業作為海上旅遊產業的重要組成部分,正當本澳居民抱怨小城的旅遊承載力面臨「爆煲」之際,特區政府如能善用85平方公里海域發展海洋旅遊,將一部分旅客大軍分流至海上觀光,以及發展海上運輸系統,必定有助紓緩壓力之餘,亦能創新澳門旅遊元素,提升旅客的旅遊體驗,為澳門帶來新產業發展。 再者,國際遊艇進出口博覽、亞太遊艇行業高峰論壇等業界專業交流活動先後在澳門舉行,吸引多個遊艇品牌參展; 碼頭及周邊硬件配套亦已就位,以上都反映本澳遊艇業近年發展速度加快,發展勢頭良好。現時遊艇自由行成效不彰的瓶頸位主要來自內地清關手續繁複、通關時間較長、關稅負擔和按金負擔較重、開放港口有限等軟件問題,使得粵港澳遊艇自由行並不活躍。 因此,在《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的大力支持下,期望內地及澳門特區政府雙方積極合作商討,完善遊艇出入境政策體系、管理機制和操作規範,尋求解決方案。

18/04/2019
8089

減用膠袋從宣傳教育做起

醞釀了十年的膠袋徵費計劃終於踏出第一步,立法會在上周全體會議一般性審議《限制提供塑膠袋》法案,議員支持,全票通過,形容是姍姍來遲,法案仍需立法會大會細則性審議通過才能實施,但無論如何對減塑有一定幫助,然而,每個膠袋只徵費一元,包括羅立文司長在內都質疑成效,需要有更多配套配合方可達致減少消耗膠袋目的,最重要還是加強宣傳教育,從基本做起。 法案名為《限制提供塑膠袋》,意即限制商戶向顧客提供塑膠袋,政府建議每個膠袋徵費一元,議員及環保人士都質疑對減少耗用膠袋成效有多大,運輸工務司司長羅立文形容「澳門情況特殊,因為澳門好有錢,不少商店都送環保袋,今時今日環保袋同膠袋沒有分別, 其他地方無人會送, 要自己買, 澳門錢多, 全部免費, 不用出力出汗就得到,相信每個人家中都不少環保袋,因為許多店鋪都送,即使膠袋一元一個,相信效果有限,因為澳門有錢,要有效果應該收更貴。」根據環境保護局資料,現時澳門生活垃圾中約25% 為塑膠, 當中膠袋佔13%, 本澳居民每年耗用塑膠袋約四億5,000 萬個,政府希望實施膠袋徵費後可減少一半,即每年仍有二億2,500萬個消耗,徵費由商戶收取,如何推動商戶減少向消費者提供膠袋,政府需有後續配套。 在港澳地區,人們普遍習慣使用膠袋,自備環保袋購物只佔少數,不少商戶顧客至上,若顧客要求不會不提供,消費者亦不介意付費,一元影響有限,若無配套配合,難達效果,當局需要加強執法,確保商店不會「有求必應」,無限制地向消費者提供膠袋。 參考外地經驗,徵費目的以經濟手段遏止濫用膠袋,降低使用膠袋意欲,徵費初期膠袋使用量確實會下降,但當人們逐漸適應,使用量會回復高水平,以香港情況為例,膠袋徵費2015 年推展至全港零售點後,據《香港固體廢物監察報告》顯示,家居廢物中膠袋重量在2015 年每日461 公噸跌至2016 年每日443 公噸, 但在2017年回升至514 公噸, 顯示膠袋徵費實施一段時間, 當消費者習慣後, 效力會減弱, 可見以徵費限制使用膠袋只是治標,治本還是要從初始做起,加強公民及宣傳教育,令社會建立共同踐行環保責任,每個人都應為環保作出貢獻,改變自己的習慣,效果才會持續。

17/04/2019
29172
找不到相關內容

七日預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