鼠年、牛年生肖鈔及澳門回歸祖國20周年鈔,將於下周一(22日)起接受兌換登記。澳門金融管理局日前發出新聞稿稱,登記期至4月9日下午6時止,持有有效澳門身份證的居民,可透過澳門金融管理局的網頁進行一次性兌換預約登記,兌換期為今年5月4日至7月23日,實際兌換數量視乎最終登記人數而定。 金管局稱,兩家發鈔銀行發行的庚子鼠年及辛丑牛年生肖鈔,連同早前已發行的澳門回歸祖國20周年鈔,將合併讓澳門居民登記兌換。每家發鈔銀行供居民兌換的每一生肖鈔暫定為25張,即合共可登記兌換100張(兩家發鈔銀行的兩種生肖鈔);同時,早前已發行面值20元的澳門回歸祖國20周年鈔,暫定每家發鈔銀行可兌換數量為三張,即合共數量為六張。 每名澳門居民僅可登記一次,兌換的鈔票將包含兩種生肖鈔及20周年鈔,不可分拆兌換,實際兌換數量將視乎最終登記人數而定,並於登記期完結後另行公布。 居民可自選兌換地點 登記期為今年3 月22 日上午9 時起至4 月9 日下午6 時止,持有有效澳門身份證居民,可透過澳門金融管理局網頁進入發鈔銀行的聯合登記系統,進行一次性的兌換預約登記。 除中國銀行澳門分行及大西洋銀行這兩家發鈔銀行外,居民於登記時可選取兌換地點,還包括中國工商銀行(澳門)、大豐銀行、華僑永亨銀行、澳門國際銀行、澳門商業銀行、中國建設銀行澳門分行及廣發銀行澳門分行的指定網點。成功登記人士應保留相關登記確認記錄,也可以通過網上登記系統查詢登記確認資料。 委託代領需帶齊所需文件 兌換期為今年5月4日至7月23日,成功登記人士請於所選定時間及銀行網點,帶同其有效的澳門居民身份證親身前往兌換。如需委託他人代領,代表人則須帶同自己的身份證明文件正本以及代表人的身份證明文件副本(該副本須由代表人簽署);登記人已簽署的授權聲明(可於金管局網頁下載);登記人的澳門居民身份證副本(該副本須由登記人簽署)。
兒童早療服務需求甚殷,特區政府一直高度重視和非常關注發展障礙的兒童,近年透過制訂各項政策、成立跨部門「兒童綜合評估中心」及「兒童康復治療中心」、與高等院校合作開辦語言治療師課程等,全方位支援兒童早療服務,促進早療服務進步和發展,為零至六歲患有發展障礙兒童提供早療服務,構建一個共融社會。 特區政府早在2015年底已成立由衛生局、教育暨青年局和社會工作局相關部門組成的「兒童早療跨部門協作組」,整合統籌和優化兒童早療服務,為發展障礙兒童提供一站式綜合評估服務,達至及早發現、及早評估、及早診斷、及早治療的兒童早期療育目標,並於2016 年6 月和2017 年7 月先後成立「兒童綜合評估中心」及「兒童康復治療中心」,為零至六歲患有發展障礙兒童提供完善早療服務。「兒童康復治療中心」成立後,實施早療資源統一分配機制,以縮短輪候治療時間。據資料顯示,自「兒童綜合評估中心」及「兒童康復治療中心」成立後,輪候時間較過往大大縮短,現時平均輪候評估時間為三周內,平均職業和語言治療輪候時間為兩個月內,嚴重個案則會安排立即治療。 開發人工智能早療系統 社會文化司司長歐陽瑜去年(2020年)在立法會表示,衛生局計劃與科研機構合作,開發人工智能早療輔助系統,爭取盡快應用於兒童語言治療和職業治療服務,以解決語言治療師不足問題,同時鼓勵家長積極參與兒童康復訓練。歐陽瑜司長稱,未來兩年社工局將新建和遷建共四間早療服務設施,一共增加超過200個服務名額,為發展障礙兒童提供治療及訓練等服務。為應對澳門一直面臨治療師短缺問題,特區政府與澳門理工學院合作,從2017年至2019年開辦三屆語言治療師課程,合共培訓60位語言治療師,首屆學生將於今年畢業。 多方提升早療服務發展 根據《澳門特別行政區2016至2025年康復服務十年規劃》—2019年度評檢報告顯示,在早療服務方面,隨著「兒童綜合評估中心」及「兒童康復治療中心」成立,能更快捷和有效地跟進兒童接受評估及之後的康復治療服務, 特區政府於2019年繼續開展共融托兒服務,此外,更持續為經常接觸兒童的各類人士,包括醫護人員、托兒所人員、早療機構人員、家長等舉辦培訓,以提高有關人士在辨識、治療及跟進服務方面能力及技巧,全面提升早療服務發展。 擬設強制性通報機制 報告指出,2020年至2021年的工作展望是研究設立強制性通報機制,加強早期療育系統的實施效能。在學前訓練及托兒所階段中,主要檢討早療服務推廣、家屬支援服務及其他相關計劃,並予更新及執行;進一步完善早療服務體系,包括發現篩檢、通報轉介、診斷評估、個案管理、服務配置、追蹤跟進及家屬支援等工作、流程與機制;繼續提供及適時調整各項短、中期方案,支持早療服務的進步和發展。
澳門大學教育學院助理教授劉乃華接受本報訪問時表示,本澳目前在幼兒早療部分成效不夠明顯,主因包括治療師人才短缺;治療師培訓內容與幼兒教育「不太對口」,導致對幼兒成效性有限;相關機構的治療配套、器材、環境規劃配套不足夠等,本澳的早療服務仍有較大的改善和發展空間。 劉乃華又指出,本澳現有的學前教師對早療的概念不夠清晰,不知道應如何將需要接受早療服務的小朋友融入班內,她直言這是學前教師面臨的一個大挑戰。如政策想要開放,但其他相關的配套未能跟上,只會徒增現有教師的工作量和壓力。 她建議,希望能在澳門推動學前融合教育理念,認為學前教育教師已經相當熟悉幼兒整個成長發展概況,為進一步讓教師能發現幼兒的特殊問題及治療,可提供一些特殊專業能力培訓,例如相關的融合教育課程等,讓學前教育教師也可以成為早療教師,按照學生平時的情況,直接規劃出一套比較適合特殊幼兒個人的訓練方式,進一步提升早療的及時性及服務性。 澳門大學教育學院助理教授劉乃華表示,希望能在澳門推動學前融合教育理念。 (受訪者提供圖片)
澳門弱智人士家長協進會總幹事嚴家威接受本報訪問時表示,近年特區政府不斷加大力度支援及關注兒童早療服務發展。雖然澳門的兒童早療服務仍處於起步階段,但與以前對比起,在《澳門特別行政區2016至2025年康復服務十年規劃》出台後,的確有非常大轉變,特別是「兒童綜合評估中心」及「兒童康復治療中心」成立後,形容簡直是澳門早療服務的一個重要里程碑。 兩中心成立有效分配資源 嚴家威續稱,「兒童綜合評估中心」及「兒童康復治療中心」是由三個政府部門跨專業聯手合作,將澳門所有早療資源結合,進行一站式綜合評估服務和中央分配轉介,可以解決以往出現的資源重疊問題,能有效地利用和分配資源,幫助有需要的兒童進行專業治療訓練,大大縮短評估和輪後治療時間,同時亦方便家長不需要到處尋找評估點進行評估及治療。 加大力度培養本土治療師 對於早療服務的發展,嚴家威提出以下三點建議,第一,希望當局能在疫情下,繼續沿用以往的政策支持民間機構進行早療服務;第二,加大力度培養本土治療師人才,開辦治療師課程,吸引更多人就讀有關專業,服務社會;第三,期望在新填海區有預留足夠的地方設立早療服務的配套設施,讓每一個真正需要早療的小朋友,及時接受相關服務。 澳門弱智人士家長協進會總幹事嚴家威表示,近年特區政府不斷加大力度支援及關注早療服務發展。(林嘉欣攝)
特區政府近年制定了優化兒童早療服務的短、中、長期計劃,並採取一系列的優化措施。短期計劃包括增聘治療師,擴大服務團隊,增加服務設施,進一步縮短康復治療輪候時間,短期內在本地、香港和台灣增聘治療師投入服務,並支持早療服務機構增聘專業治療人員,調升資助金額及津貼,同時向本澳醫療機構購買服務,衛生局擴建「兒童康復治療中心」,並延長服務時間,開展小組治療和間接治療。 加強支援家長 中期計劃包括加強早療人員培訓,擴大早療服務安排。政府將開設系列課程培訓早療工作人員,開拓並發展以家庭為中心的療育模式;推出更多家長培訓課程,積極推行以家庭為中心的作息本位早期介入服務,支持本澳機構為有早療服務需要兒童開展各類支援服務;加強向家長提供各項服務和支援,為有特殊教育需要兒童的家長提供及時心理諮詢和輔導服務,優化現時輔具資源室的設施設備,並規劃增設資源閣,同時支持機構在社區設置輔具及教具資源閣,透過經濟援助、家庭服務及相關計劃,加強向家長提供所需支援,協助他們舒緩情緒壓力與處理生活問題。 增加軟硬件設施 至於長期計劃就包括持續培訓早療專業人員,澳門理工學院持續開設語言治療理學士學位課程;衛生局有系統地培訓和招聘治療師、兒童發育科和兒童康復科專科醫生,確保早療人力資源的穩定;教青局持續透過特別資助方式支持及鼓勵學生升讀康復治療和特殊教育的高等教育課程,儲備更多專業人才;同時,政府將繼續增加早療服務的軟硬件設施,包括開設更多的兒童早療中心,擴展兒童評估和康復治療服務;研究增加產前檢查篩檢項目,提高兒童發展遲緩的產前檢出率;完善發展障礙兒童數據庫和早療服務中央統籌與分配機制,合理運用早療資源。此外,將加強社會宣導工作,推動成立特殊教育需要兒童社區關愛網絡,促進社會共融。 特區政府為優化兒童早療服務,制定短中長期計劃。(林嘉欣攝)
特區政府推出電子消費優惠計劃,不少市民認為實施方式太複雜,未能起到刺激消費作用。
對於新一輪救市措施,社會民生促進會會長兼市政署市政諮詢委員陳溥森認為,政府正在千方百計救人救市,用心良苦,然而「先消費,後優惠」的補貼方式受到坊間眾多質疑,問題在於誘導基層弱勢群體在經濟困難條件下,先雙倍消費再領取補貼,導致生活雪上加霜。
特區政府推出「保就業、穩經濟、顧民生」計劃,婦聯總會理事長林婉妹表示,樂見政府聽取社會各界意見,但不少市民反映是次計劃以振興經濟為主,對基層家庭受疫情影響帶來壓力緩解作用有限,期望政府持續聽取社會不同聲音,逐步推出更多惠及不同層面家庭的援助措施。
特區政府日前宣布再推出新一期本地消費計劃,希望提振經濟惠及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