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外僱夥澳青住所花盆種大麻

司警偵破拘兩人撿四棵大麻

兩名男子包括一名台灣外僱及一名本澳青年,涉嫌在沙嘉都喇賈罷麗街鴻勝大厦一單位種植大麻,被司警揭搗破及拘捕,撿獲四棵用花盆種植大麻,種植工具及包裝工具,懷疑兩人種植大麻除自用外亦用作出售,兩男子被司警拘控。 這是時隔20年,警方再偵破私自在住所種植大麻案。 設有溫室及保溫燈 司警於昨(18)日下午在沙嘉都喇賈罷麗街舉行現場特別新聞發布會,被捕兩男子分別姓鄭,28歲台灣地區人,持藍卡,報稱公關;22歲姓陳澳門居民,報稱銷售員。記者在現場所見,司警從鴻勝大厦帶出涉案兩名疑犯及證物。 司警發言人李瀚妮稱,當局在進行毒品犯罪調查期間,發現兩名男子利用住所種植大麻,經調查後鎖定兩名男子身份、住所單位地址。在昨日早上採取行動,偵查人員到疑犯居住附近進行部署及監視,約中午12時左右在區內截獲姓鄭男子,司警隨後於路氹一酒店商場店舖,拘捕正在上班陳姓男子。 隨後司警將兩人帶回沙嘉都喇賈罷麗街其住所進行蒐證,在住所單位中搜獲一些種植大麻設備,當中包括四棵種植中的大麻、改裝溫室、保溫燈、培養液、種子、少量包裝袋、一個電子磅以及吸食大麻工具。現場未發現其他現貨大麻。 大麻種子外地寄來澳 據調查所得,兩名疑犯相識約一年,為朋友關係,由鄭某租用單位,兩人同住上址。鄭某負責種植大麻;陳某幫忙整理有關設備,兩人承認有吸食大麻習慣。至於種植大麻種子是透過朋友在外地寄來澳門。李瀚妮表示,相信涉案大麻已種植約兩個月,暫未發現兩疑人於其他地點種植大麻。至於市值、重量、是否運往內地出售、是否曾經成功販賣,司警稱尚待進一步檢驗和調查,但不排除有其他人涉案。何時收成需再深入了解。李瀚妮補充,2001年本澳曾偵破一宗同類案件。

19/01/2021
11922

誰侵犯了言論自由?

推特永久封禁特朗普帳號引起正反兩極意見,德國總理默克爾直言此舉不妥,理由是她認為任何對言論自由的限制應該由法律來決定,而不是私營企業。默克爾的說法得到不少認同,特別是在歐洲,許多意見領袖紛紛發言,指推特封禁形成威脅。這種立論引發了關於言論自由的激烈討論,社交媒體是否真的能夠侵犯言論自由?又是誰賦予社交媒體如此龐大的權力?其中一些觀點值得玩味。 社交媒體和新聞媒體可以很相似,同時又有很大的區別。社交媒體帶來了自媒體時代,形成了新的公共言論空間,我們期待社交媒體能夠取代媒體的功能,卻又不希望社交媒體編輯我們的言論。《紐約時報》如果宣布永遠不會刊登特朗普的投書,沒有人會覺得有甚麼不妥,但關閉特朗普推特賬號,卻被認為侵犯言論自由。新聞媒體的影響力來自它的獨立自主,有權決定甚麼可以刊登,甚麼不可以。社交媒體的影響力則來自用戶,海納百川帶來的關注與流量。 然而,《紐約時報》與推特同樣都是私營企業,儘管在輿論與意見市場上有足夠大的影響力,卻並不掌握公權力。美國憲法保障的言論自由,是避免公權對人民言論的侵害,而不是個人對政府的侵害,針對的是公權力對私人的關係。即使特朗普貴為美國總統,他與推特的關係仍然是服務供應商與用戶的關係,他們之間是以用戶協議來約束,如果單純放在言論自由的範疇來討論,恐怕失之片面。換個角度,假如有一天推特宣布要把公司關了,難道是侵犯所有用戶的言論自由? 其實,特朗普作為美國總統,有法律保障的發言體制,有成編制的新聞秘書團隊,是全世界最受關注、最有話語權的人,即使他在餐巾紙上隨便寫幾句話,明天都可能成為媒體頭條。正是因為特朗普喜歡用推特治國彰顯個人意志,才賦予了後者如今如此龐大的影響力。假如特朗普遵循發言人機制,與新聞媒體打交道,又有誰能限制他的言論自由?再者,如果我們覺得社交媒體巨頭應該受到制衡,不正應該由拒絕使用社交媒體開始嗎? 如果將言論空間看做一個市場,最有能力破壞市場機制的不是其中的參與者,而是規則的制定者。默克爾等人認為應該由政府與法庭來決定封鎖甚麼樣的言論,這其實恰恰是最危險的。默克爾不會不清楚,當年希特拉對猶太人的迫害不也是通過法律?正是因為公權力有能力制定法律影響每個人的生活,我們才需要保障個人的言論自由對公權力進行監督,而不是反過來以言論自由的名義保障公權力。 我們處在一個資訊爆炸、概念混淆的年代,社交媒體對言論的不設防,為假消息與陰謀論提供了空間,也正因如此,傳統媒體的價值更加被彰顯。推特拒絕特朗普,為政治人物與社交媒體的關係有了新的思考,這是整件事最有價值的地方。

18/01/2021
28659

2020年消費嘉年華1.6萬商戶參加

總交易額8.6億

「2020中南區及北區消費嘉年華」昨(17)日結束,超過1.5萬間商戶參加,比2019年增加超過一倍。連同去年10月底結束的「2020繽紛離島消費嘉年華」,2020年消費嘉年華系列活動合共獲超過1.6萬間商戶參加,交易額逾8.6億元,帶動二次消費額超過1.6億元。 由經濟局聯同澳門離島工商業聯合會、澳門中區南區工商聯會及澳門北區工商聯會攜手舉辦的「2020年消費嘉年華」系列活動,透過本澳七間主要手機支付平台,以線上抽獎方式向市民送出具導向性的「中小企電子消費券」,引導消費者到社區內的中小商戶再次消費,保持消費動力,促進社區消費循環,通過槓桿作用有效提振經濟,同時推動移動支付在澳門的普及發展。 優化經營環境推動社區經濟 經濟局稱,截至本月10日,「2020中南區及北區消費嘉年華」涉及交易額逾7.4億元,與2019年相比增加超過一倍。已向市民發放逾164萬張電子消費券(約710萬元),其中約455萬元已被核銷,帶動二次消費額達1.4億元。 經濟局提醒在活動期間抽取的中小企電子消費券使用期至下(2)月28日,可於澳門半島內約1.2萬間中小商戶使用。當市民再次進行消費時,將可自動獲扣減核銷,簡單快捷。未來,特區政府將鼓勵中小企發展移動化商業模式,持續為社區中小商戶創新發展創造條件,優化經營環境,推動社區經濟發展。

18/01/2021
18979
找不到相關內容

七日預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