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門健康碼補充地址登記14天適應期已屆滿,原定由昨天(20日)起必須完成地址登記才能生成有效健康碼,新型冠狀病毒感染應變協調中心表示,由於仍有部分居民未完成地址登記,為免影響口岸通關及居民出入場所,應變協調中心決定將適應期延長一周,於下周三(27日)起才實施必須補充地址登記的措施,並呼籲未登記地址居民於適應期內盡快完成登記。 新型冠狀病毒感染應變協調中心稱,健康碼補充地址登記功能於本月5日重新推出後,截至19日下午4時,共有47萬9,663人完成補充地址登記。澳門居民補充地址登記可直接在健康碼登記地址頁面,簡單輸入街道名稱或大廈名稱,系統便自動查找對應的地址資料供居民點選。此外,居民如確定個人在身份證明局所登記的住址資料已更新,可選擇授權衛生局在澳門出現疫情時,向身份證明局提取已登記在受影響區域內的住址。 應變協調中心重申,補充地址登記目的是為配合澳門出現個案時的分區分級精準防控措施做準備,為免屆時被誤判為受影響區域內的人士,敬請居民提供正確的地址資料。 由於仍有部分居民未完成健康碼補充地址登記,應變協調中心將適應期延長一周。圖為治安警員協助市民「轉碼」。(治安警察局圖片)
為便利持珠海居住證的澳門居民購買珠海社保,珠海市社會保險基金管理中心、澳門工聯總會、工銀澳門、工銀珠海分行以及工銀橫琴分行,昨(20)日簽署合作協定,協助澳門居民辦理珠海社保業務。工聯表示,是次簽約是一項創新服務,希望為居民提供便捷,藉此進一步促進大灣區內人員流動,加快澳門融入國家發展大局的步伐。 從今(21)日起,澳門居民即可透過工聯總會及屬下工會機構23個網點、工銀澳門八家經辦分行、工商銀行珠海分行八個指定網點、工商銀行橫琴分行兩個指定網點,辦理十項珠海社保業務,包括居民養老保險、居民醫療保險参停保等,服務範圍覆蓋澳門各區。此外,該項服務可與工聯與工銀澳門合作開辦的灣區賬戶通服務相配合,一站式為居民同時辦理內地銀行賬戶和珠海社保業務。 據珠海市社會保險基金管理中心介紹,截至2020年12月底,澳門居民在珠海市參加居民醫療保險人,參加居民養老保險3,804人,享受居民養老待遇並按月領取養老金53人。在珠海工作的澳門居民參加職工基本醫療保險7,302人,參加職工養老保險6,271人,享受職工退休養老待遇並按月領取養老金968人。 珠海市社會保險基金管理中心、澳門工聯總會以及工商銀行昨日簽署合作協定,便利澳門居民辦理珠海社保業務。 (吳泳欣攝)
澳門基本法推廣協會、澳門大學法學院憲法與基本法研究中心昨(20)日就《憲法》與《基本法》教學推廣合作協議舉行簽字儀式。社會文化司司長歐陽瑜、澳門中聯辦法律部副部長王恆、澳門基本法推廣協會理事長崔世昌及澳門大學校長宋永華等出席儀式。 合作協議簽字儀式昨日中午於澳門大學舉行。澳門基本法推廣協會理事長崔世昌致辭時表示,《憲法》和《基本法》共同構成澳門特別行政區的憲制基礎,共同確定了澳門特別行政區新的憲制秩序,是「一國兩制」的基石。在《憲法》 和《基本法》共同保障下,澳門的高度自治才能得以實行,法治精神才能得以彰顯。2018年澳門大學法學院憲法與基本法研究中心的成立,就是為了加強對憲法與基本法的研究和宣教,而是次合作協議的簽訂相信可將未來的宣傳工作推上新台階、有新發展。 澳門大學校長宋永華致辭時稱,澳門大學憲法與基本法研究中心自成立以來,教學團隊承擔了兩方面的教學工作,一方面為法學專業本科生開設的《中國憲法》和《澳門基本法》兩個必修專業課程,以及為全校非法學專業本科生開設《憲法》與《基本法》必修通識課;其次中心還與多個政府機構和社會團體進行憲法與基本法的宣傳推廣合作。澳門基本法推廣協會作為社團,在推廣《憲法》與《基本法》層面有豐富的經驗,而澳門大學則在教學工作等層面有更扎實的基礎,雙方落實合作可發揮所長、優勢互補。 中心與社團更系統緊密合作 澳門大學法學院院長唐曉晴受訪時表示,此次雙方的合作可在功能上作出互補,目前《憲法與基本法》通識課已逐漸由法學專業學生推到各學院的通識科目。同時研究中心亦與社會有一定合作,例如各中學和社團均有邀請中心的老師進行演講等;但過去均是上述機構各自向研究中心作出邀請,相信是次合作協議簽訂後,研究中心與社會各社團或教育機構將會有更系統、更緊密的合作。
文化局主辦的第20屆澳門城市藝穗節昨(20)日在三盞燈休憩區舉行開幕式。藝穗節繼續貫徹「全城舞台、處處觀眾、人人藝術家」的理念,於昨日起至31日期間在澳門的大街小巷呈獻18齣精彩節目及六項周邊活動。今屆表演場地有28個,是歷年之最,包括街市、茶樓和酒吧等,多數並非在傳統表演場地演出,沒有固定座位限制,當局會在設置座位時按防疫指引調整間隔。 文化局局長穆欣欣致辭時表示,在過去的19屆裡,藝穗節一直秉持不拘一格的個性,為市民帶來另類藝術演出及活動,勇於跳出傳統思維的框架,創造了不少美妙記憶和動人畫面。趁今年是第20屆,澳門城市藝穗節著意回歸最原始的理念,以「人人藝術家」為主題,堅守初心,以輕鬆愉快的方式享受靈活多元的藝術創作。 疫情下以本地藝術節目為主 此外,她於受訪時稱,因疫情關係,局方在鋪排節目時以本地藝術節目為主,本地佔比83%。至於與外地藝術家則創作上合作,因此他們不用親身來澳演出。因應疫情關係,今屆活動也朝科技方向發展,如其中一個節目稱為《雲上有嘢講》正是在網上探討藝術。 市民可一同參與藝術創作 參與式展覽《人人藝術展》同時揭開序幕,活動配合今年藝穗節「人人藝術家」的主題,為市民的創意作品提供展示平台。市民的創意作品分別有機會於1月20至25日在三盞燈休憩區及1月26至31日在花城公園旁展出。有興趣人士可於文化局網頁及藝穗節網頁下載及填妥投件申請表,連同作品於展覽期間到展出現場遞交作品,作品沒有形式及題材限制,創意為先。展覽現場特設創作區,讓公眾參與藝術創作。
特區政府去年9月宣布決定於舊愛都酒店興建新中央圖書館。文化局局長穆欣欣昨(20)日表示,現時收到超過730條對新中央圖書館的意見,同時局方邀請圖書館領域的專家給予專業意見,目前正對市民和專家的意見作綜合分析,又指新中圖的設計會以環保節能為大前提。 穆欣欣受訪時指,現時局方仍認為四個國際知名團隊設計方案較符合要求,希望可以從中選取一個。而在700多條市民的意見中,大多關注圖書館設計、周邊配套措施、館藏功能和成本等問題,目前正作綜合分析。 她強調,圖書館的外觀設計和建設會以環保節能為大前提,並嚴格控制成本,但就未有透露何時會完成分析,只表示會盡快完成,在方案落實後還有設計工程和建設方案等程序,希望趕及按時於2025年落成。問及疫情會否影響與外國設計團隊溝通?她表示,現時透過科技手段進行溝通,目前過程順利。 穆欣欣受訪時表示,700多條市民的意見中,大多關注圖書館設計、周邊配套措施、館藏功能和成本等問題。(梁啟迪攝)
澳門電台時事節目「澳門講場」昨(20)日與聽眾共同探討外地僱員留澳度歲情況。外勞職業中介協會會長歐陽廣球指出,按照過往經驗,較多外僱會選擇於農曆新年長假期回鄉與家人團聚,據他了解,現階段外僱留澳度歲情況並不理想。 歐陽廣球稱,現時內地外僱約有11萬,外省僱員約佔二萬以上,他認為外僱留澳度歲最大的阻礙為住宿、無薪酬等的原因,因此建議政府或企業可提供經濟誘因的措施予外僱,包括政府免收企業的外僱聘用費,再由企業直接轉發予不回鄉的外僱,增加外僱留澳意欲,另一方面亦可以刺激中小企營運。不過,節目上有聽眾建議政府可實施隔離21日等的嚴厲措施,無須以經濟援助措施鼓勵外僱留澳。 年後或陸續出現企業倒閉潮 女企業家商會創會會長江美芬表示,據她了解,部分企業會私下給予「紅包」鼓勵僱員不回鄉度歲。她續指,若本澳經濟狀況持續、且再無援助措施推出,預計年後陸續有企業結業,從而出現倒閉潮。江美芬又期望政府推出第三期經濟援助,或其他措施協助中小企及居民維持生活。 談及本地外僱退場機制,江美芬指出,現時中小企不缺人力資源問題,平均每商戶約需要一至五名的外僱,近期有企業反映被刪減申請外僱名額,呼籲僱主聘請本地居民,但她坦言,搬運等的工作並無本地居民願意擔任。 歐陽廣球指出,去(2020)年疫情期間,有部分大企業的外僱不獲續約,最高峰時期約有至4,000名東南亞外僱滯留澳門,隨著各地政府協助接回,至今仍有逾千人在澳。他建議社工局對上述外僱給予援助。 外勞職業中介協會會長歐陽廣球(左)及女企業家商會創會會長江美芬(右)共同探討外地僱員留澳度歲情況。(鍾佩欣攝)
下環區已有超過100年歷史的菉荳圍,是歷史建築,但已空置多畔,現時殘破不堪,圍里衛生環境差,存在安全、衛生隱患。下環坊會關注菉荳圍所引致的社區安全和衛生問題,坊會會長張麗珍(圓圖) 認為,菉荳圍具保育價值,且地理位置佳,可通過活化,與世遺鄭家大屋串連,吸引更多遊客到訪下環深度遊,促進舊區旅遊經濟發展。 張麗珍表示,菉荳圍建築物十分殘舊,曾發生過多次落瓦片和落石屎事件,希望政府相關部門督促業權人定期清除雜草、清理垃圾,定期對建築物的安全性進行檢驗、維護和加固,消除社區安全、衛生隱患。 她又表示,菉荳圍至今仍存牌樓、福德祠及石敢當、十三間「李家祖屋」等歷史建築物,特別是十三間「李家祖屋」建築物具百多年歷史,屬晚清時期民居,也是中式傳統圍和里的聯排建築,部分牆垛頂部仍保留雕刻精美的灰塑。這些歷史建築物具保育價值,應進行保護。並建議通過對綠豆圍進行活化,傳承下環舊區圍里文化,與世遺鄭家大屋串連,吸引更多遊客到訪下環舊區深度遊。 下環坊會會長張麗珍認為菉荳圍具保育價值。(下環坊會提供圖片)
文化局轄下澳門博物館將於本月及下月兩個周日(本月24、31日及2月6、27日)加推四場導賞遊活動,包括公眾場及親子場,並設新路線,歡迎公眾踴躍報名參與。 是次「文化導賞遊」共設四條路線,除保留原本兩條介紹對澳門奉獻良多的英雄人物事跡路線外,為加強活動之吸引力,將增加兩條新路線:一條串聯文化局設於氹仔的展館,介紹氹仔歷史建築,加強本土歷史文化教育;另一條以文化局大樓為起點,串聯以澳門博物館周邊舊城區為核心的歷史街區,向公眾講述澳門歷史文化,增加對澳門歷史城區認識。活動由專業的導賞員透過生動有趣的講解,以步行形式,沿途向參加者講述澳門的歷史文化故事及英雄人物事跡。 為加深公眾對澳門近現代歷史和文化的認識,培養愛國愛澳情懷,文化局轄下澳門博物館自去年9月起推出「文化導賞遊」,舉辦以來反應熱烈。加推的四場導賞遊時間均在下午3時至5時30分舉行,講解以廣東話進行,費用全免。即日起透過文化局網頁報名。 活動由專業的導賞員講解澳門的歷史文化。(文化局圖片提供)
自去(2020)年1月起,本澳開始飽受新冠肺炎疫情衝擊直到現時疫情仍持續,本澳各行各業因此大受打擊,旅遊業是其中一個受打擊最嚴重行業,據統計暨普查局昨(20)日公布的資料顯示,去年全年本澳入境旅客共589萬6,848人次,與2019年3,940萬相比,按年減少85.0%。雖然上(12)月入境旅客有65萬9,407人次,較11月增加3.6%,但與2019年同月比較則減少78.6%。 統計指,去年12月入境旅客當中,留宿旅客及不過夜旅客分別有39萬0,300人次及26萬9,107人次。12月內地旅客逾50%來自大灣區廣東九市,其中珠海有近14萬人次。旅客平均逗留時間按年上升0.3日至1.5日,當中留宿旅客平均逗留時間(2.5日)增加0.3日,不過夜旅客(0.1日)則減少0.1日。 上月內地客按年少逾七成 按客源分析,上月中國內地旅客按年減少至60萬6,884人次,其中個人遊旅客有26萬1,297人次;大灣區珠三角九市旅客共32萬人次,來自珠海市有13萬8,773人次(佔),香港及台灣地區旅客分別有46,786人次及5,685人次。 去年旅客平均留澳1.4日 統計稱,去年全年入境旅客共589萬人次中,不過夜旅客有307萬4,811人次(佔),留宿旅客則為282萬2,037人次(佔),同比分別下跌85.2%及84.9%。旅客平均逗留1.4日,同比上升0.2日;留宿旅客的平均逗留時間(2.8日)增加0.6日,不過夜旅客(0.2日)則維持不變。 港台旅客大減九成 按國家/地區統計,2020年全年中國內地旅客有475萬4,239人次,同比減少83.0%,其中個人遊旅客有186萬5,152人次;大灣區珠三角九市的旅客共257萬5,651人次,分別減少85.7%及。香港和台灣地區旅客分別有84萬人次及10萬4,124人次,同比亦減少88.5%及。 按入境渠道統計,全年經陸路入境的旅客共503萬3,614人次,當中384萬7,137人次(佔)從關閘入境;經空路及海路入境的旅客分別有43萬6,936人次及42萬6,298人次。
澳門會議展覽業協會會長宋曉冬、副會長何海明、關偉霖、理事長潘耀榮等一行12人,本周一(18日)拜訪經濟財政司,與經濟財政司司長李偉農、經濟財政司司長辦公室主任辜美玲、澳門貿易投資促進局代主席黃偉倫及執行委員李藻森等會面,交流澳門會展業發展。經濟財政司司長李偉農勉勵業界為經濟復蘇做好準備。 李偉農表示,新冠肺炎疫情對會展業帶來衝擊,但業界展現了韌性。為支持會展業發展,特區政府持續致力爭取一些大型國際會展項目落戶本澳。同時,特區政府早前拜訪粵港澳大灣區城市,貿促局可牽頭並組織會展業界前往該等城市進行考察,加強會展業交流與聯繫,發掘新機遇,為澳門經濟復蘇做好準備。 會長宋曉冬表示,在特區政府支持和業界努力下,澳門會展業目前已踏入穩定發展階段,2019年澳門共舉辦1,536項會展活動;對比2018年增加109項;國際會議協會(ICCA)認可54項在澳門舉行的國際會議活動,分別於亞太地區及全球城市名列第12及48位。2019年澳門會展業為澳門經濟帶來超過35億元的創造價值,約佔本地生產總值的0.8%,有效帶動十多個相關產業的發展,具有強勁的拉動效應。新冠肺炎疫情至今仍在全球蔓延,內地最近又出現多點散發現象,預計今年形勢仍不容樂觀,會展業界要積極應對。 副會長何海明表示,透過「產業會展」的行業發展策略,有助推動中醫藥、現代金融及科技等多元產業的發展,賦能澳門傳統產業。旅遊局近年積極推廣「美食之都」形象,建議政府在回收的閒置土地中,可利用其中一幅建設創意美食城,薈萃澳門的特色店、米芝蓮及黑珍珠餐廳等,發揮「美食+」功能。「會展+」和「旅遊+」,透過舉辦「帆船拉力賽」等活動,吸引多元遊客來澳娛樂、消費,相信可帶動整個行業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