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灣區澳門卓越品牌協會、澳門生活服務行業協會和澳門到家有限公司聯合舉行首屆「澳門卓越服務星級大獎選舉」,冀藉活動鼓勵企業持續提升服務質素,推動傳統服務行業智慧化發展。
統計暨普查局昨(14)日公布資料顯示,2020 年第四季旅遊物價指數118.21,按年下跌15.26%,主要是酒店房價下調,以及衣服價格下降所致,而首飾價格上揚則抵銷了部分跌幅。
疫情影響本澳各行業發展,並改變市民消費習慣,有意見指提升服務質素及引入科技,朝智慧化轉型才能應對危機。
新冠疫情陰影仍籠罩本澳,未來社會發展形勢尚存變數,街坊總會社會事務委員會副主任鄧文基關注疫情下居民壓力問題,期望政府增大心理輔導支援力度,同時呼籲居民多關心自我及周邊他人的情緒狀況,如有問題應及時求助。
根據治安警察局最新公布的《2020年澳門整體出入境概況》,去年入境旅客只有591.7萬人次,與前年(2019年)3,940萬人次相比下跌85%。
立法會第一常設委員會昨(14)日下午繼續細則性審議《從事科技創新業務的稅務優惠制度》法案。
農曆新年將至,本有辭舊迎新之意的節日,今年卻在承載美好期望的同時,也因疫情帶來的更多不確定因素而徒增隱憂。春節期間人員流動大,增加疫情傳播風險, 「非必要不離,非必要不返」 近日成為內地網絡熱議詞彙,內地近個省區市先後提出了 「就地過年」 的倡議,但也有聲音直指,提倡 「就地過年」 也要設法讓員工過好年。 截至本月13日,內地新增確診病例138例,其中境外輸入病例例,本土病例124例。當日,繼黑龍江綏化市望奎縣惠七鎮調整為高風險地區之後,全國有兩個高風險70個中風險地區。雖然中國疾控中心專家曾明確表示,我國疫情呈現多地局部暴發和零星散髮狀態,這是入冬後全球疫情大幅上升後,對我國造成疫情防控巨大壓力的一種反映。如落實好相關措施,可確保不出現大規模疫情反彈。 就此,全國已有29個省區市先後提出了 「就地過年」 的倡議,包括北京、天津、上海、河北、河南、山西、山東、貴州等。有企業提供年夜飯和紅包福利,有地方提供消費券、景區減免票價。如廈門有公司日前宣布,按人均5,000元準備3,000萬元鼓勵員工留在當地過年,同時推出春節期間上班、加班激勵措施;廣東惠陽企業對春節期間堅守崗位的員工推出激勵措施,包括收工、開工紅包以及2月份滿勤人員,每人還額外獎勵3,000元...... 除了企業方面,政府更是推出企業補貼以及激勵措施,如蘇州相城區規定,對在春節期間安排外地員工就地過年的,按每人500元標準給予企業補貼,並給予企業房租減免補貼;更有地方政府要求優先解決春運期間未返鄉外出務工人員的子女入學、入園問題……讓順應政策的積極倡議變得 「擲地有聲」 且帶有溫情。 當然,上述例子並非要本澳企業效仿,畢竟產業結構不同,內地年年春節期間有 「用人荒」 ,就地過年可以解決部分產業歲末年初生產旺季的用工需求。政府早前也呼籲本澳居民留澳度歲避免不必要外遊,內地外僱亦避免回鄉度歲。但不意味著當局不需要再就如何減少人員流動作出進一步思考,如何推出切合實際的指引及支援,令倡議不僅僅停留在口號層面,考驗特區政府施政智慧。
特區政府就本澳未來高等教育發展,於上月發布《澳門高等教育中長期發展綱要(2030)》(下稱《綱要》),澳門創新發展研究會昨(14)日就此舉行《澳門高等教育中長期發展綱要學習交流會》,並邀請到不同高等院校的學者代表出席作意見分享。有學者指本澳應抓緊後疫情時代的機遇,擴大生源,吸納更多不同人才;亦有學者認為應從教育體系作出改變,提高教學與社會產業銜接度。 澳門創新發展研究會會長林卓華致辭時表示,教育的實施有賴於穩定的內部環境,澳門於回歸後在國家的支持下,經濟發展蓬勃;且特區政府亦非常重視教育的發展,投入教育的資源大增,各級教育發展良好,當中以大專院校的發展尤其突出。本澳的十所大專院校在各方面都有所提升,例如加強科研力量,參與國家級計劃等,部分院校更在世界大學的排名上名列前茅。 他續稱,人才是一個地方的第一資源,《綱要》充分顯示特區政府對高等教育的重視,未來要把教育放在更重要位置,全面提高教育品質,注重培養學生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並加強愛國愛澳精神的教育。 未來教育事業定大有可為 與會的澳門城市大學教育學院助理教授孫璥認為,當局發布的《綱要》目標明確,相信本澳未來的教育事業必定大有可為。她尤其關注《綱要》當中的「適度擴大學生規模,優化生源和課程結構」部分。她表示,在新冠疫情影響下,不少外國留學學生,或是有意到外國升讀大學的學生均選擇回流或留在國內升讀;因此她認為本澳應抓緊後疫情時代的機遇,藉此擴大生源,吸納更多不同人地人才來澳升學,培養更多不同範疇專業人才,推動日後社會多元發展。同時她又建議推動高等教育產業化,進一步提高教師數量及質素。 提高教學與社會產業銜接度 另一與會的澳門大學中華醫學研究院教授胡豪表示,現時網上資訊發達,大學生自身其實通過網上已能獲取不同方面知識;因此作為教育者需改變傳統的教學模式,開拓更多不同的小組、活動等教育模式,令學生重拾對課堂的興趣。同時他又提出未來應從技術、教育體系方面作出改變,令教學與社會產業銜接度進一步提高。 三個總體目標八個方向 特區政府完成編制《綱要》並於上月正式發布,當局指《綱要》是對本澳高教未來十年發展的目標與對策的一份框架性、綱領性的文件,內容包括三個總體目標:建設培育優秀人才的平台;建設引領學術科研的平台;建設服務特區發展的平台,以及八個發展方向:完善機制建設;適度擴大學生規模,優化生源和課程結構;促進院校發展和資源共享;保障高教素質持續提升;培養學生全面發展;強化院校人員專業水平;推動科研創新及產學研發展;把握區域合作機會開拓發展空間。
鏡湖護理學院原計劃2020年下半年遷往離島醫療綜合體新校址。鏡湖護理學院院長尹一橋昨(14)日接受傳媒訪問時表示,政府最近與鏡湖會議時提到因考慮到疫情等因素,政府決定暫時中止學院搬遷計劃,對新校舍或有其他用途。衛生局回覆傳媒查詢時表示,特區政府重視護理教育發展,期望更充分利用離島醫療綜合體的護理教學大樓,達至更大的效能,發揮更好的作用,就更大程度發展作出檢視及部署。 尹一橋稱,現時除了鏡湖護理學院原址外,澳門日報大樓亦設有多間教室及實驗室,學院空間暫時尚可,但希望學生能有更多活動場地。政府去年3月時表示,啟用離島醫療綜合體的護理學院大樓作臨時隔離中心。 對於學院目前收生的情況,尹一橋表示,每年護校最高可招收新生120人,疫情下新學年報讀人數踴躍,目前報讀人數約60人,較過往同期多兩至三倍。學院並會因應是次新冠疫情的嚴重性,將考慮學科上設置加強護士學員對傳染病的應對能力。她又稱,過往護校的研究顯示本澳護理人員需求仍存在缺口,社區和非公立醫院護理人員尤其短缺,未來護校將思考如何優化和擴大生源。
澳門鏡湖護理學院「2020/2021學年研究成果發布會」於昨(14)日公布三項研究項目成果。當中兩項有關了解本澳長者認知衰弱情況,提出及早作出干預,實現健康老化及響應特區政府提出構建「失智症友善社區」,制定改善策略。 該學院講師、項目負責人王慧、周嘉琪及吳建煒分別報告三項研究結果。首項為「澳門某社區老人認知衰弱狀況調查」以石排灣社區的長者為研究對象,進行身體與認知功能篩檢,收到572個有效樣本,結果顯示大部分長者的身體機能良好、認知能力正常,但有23%長者的身體功能表現為衰弱前期,以及無進修的長者認知能力下降風險較高。周嘉琪指出,衰弱並非不可逆轉,及早識別症狀和前期介入,有助實現健康老化,如留意長者會否走路變慢、手腳無力、說話變差及腦部執行能力變弱,她建議注意保持好心情、均衡飲食,切勿過度清淡及減重,並鼓勵長者持續進修。 第二項是「澳門民眾對失智症認知和態度調查」,針對七類人群(包括警務人員,退休長者等)調查收到676個有效樣本,結果顯示受訪者對失智症有基本認識和症狀識別的能力認知較薄弱,常誤解失智症是正常老化的一部分,並對失智症仍存在「家長式」的照顧看法。吳建煒指出,這樣容易忽略患者建立自信和心理健康部分,建議適當讓他們參與更多照顧決策,既可尊重患者權利,又可提升照護質量。 第三項是「澳門博彩從業員新型冠狀病毒感染預防性行為研究」,收到1,459個有效樣本,結果顯示他們對新冠病毒預防行為的依從性較好,尤其在公眾場所佩戴口罩、外出回家洗手等,盡管研究結果正面,但也要關注教育程度較低的群體,才能提升公眾對新發傳染病的警覺性和防控水平。 澳門鏡湖護理學院「 20202021學年研究成果發佈會」公布三項研究項目成果。(梁佩茵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