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殺豬盤」,顧名思義就是要殺豬,殺甚麼豬?殺「放長線養肥」的豬。
時移世「疫」,受制於全球各國封城措施的影響,我們都不能如往常般輕易出國旅行。但在網絡世界中,資訊傳播卻不受地域限制,每個人只要手指一按,就能與身在千萬里的親人朋友見面。近期本澳發生一件網絡事件,更足以證明每位網民在社交平台上一個讚好、一個分享轉發,守望相助就能形成一股強大的傳播力量,甚至能圓滿一位老人家的人生遺憾。 源一位因工作需要定居秘魯40多年的張伯,多年以來一直依靠一紙家書與居於本澳的家人聯繫。直至1983年,超強颱風愛倫登陸澳門,風災不但令內港四、五十艘漁船和水上居民的住家艇沉沒,釀成19死三傷;張伯家人更在政府安排下搬遷,由於當時資訊不發達,張伯頓時與家人失去聯絡,雙方自此音訊全無。 轉眼37年,今年已經64歲的張伯依然未有放棄,多年來一直拜託友人協助尋親,可惜在本澳四處走訪卻事與願違。友人上周決定於社交平台發文訴說張伯的故事,希望網民協助。皇天不負有心人,經過一眾網民讚好及轉發,貼文上載了僅僅半日便尋親成功,張伯終於奇蹟地聯絡到失散多年的妹妹,並從妹妹口中得知到其他兄弟姊妹和母親的近況,事件感動人心。 網民數量以億計,從張伯長達幾十年的尋親故事切實反映出網民守望相助的力量,不但讓身處秘魯的張伯得到澳門網民的協助,最後更是大團圓結局。雖然受疫情影響,一家人暫時未能親身再會,但相信他們一定能透過視訊聊天面對面重逢。 不過,正所謂「水能載舟亦能覆舟」,近日就有團體公布一個有關澳門學生網絡欺凌的調查報告。報告顯示,在3,690名受訪者中,百分之四點四受訪者表示近兩年曾故意網絡欺凌他人,一成多受訪者為「被欺凌者」角色。與此同時,心理影響是對被欺凌者最主要的影響,時間持續一周。外國事更曾有人因難抵網絡欺凌最終自殺。因此,如果網絡世界少一點「網民欺凌」,多一點「守望相助」,在這個苦不堪言的2020年裡,大家的生活定必會更美好。
議員林論偉關注「民防志願者」的細則,包括招募方式及人員對象。
議員何潤生關注危險品存放問題,指出管理危險品及化學品的有關法例未出台,何時會落實危險品倉庫搬遷的時間表。
在昨(30)日施政報告保安司範疇辯論會上,議員林倫偉關注澳門《維護國家安全法》 是否有修改空間。
立法會昨(30) 日下午舉行全體會議,辯論保安領域2021年度施政方針政策。
立法會昨(30)日舉行施政報告保安司範疇施政辯論。
立法會昨(30)日舉行全體會議,就明年度保安施政方針進行辯論。
環保局於今年上半年表示,將禁止進口及轉運一次性發泡膠製餐盒,餐碗、杯及餐碟至本澳。昨日特區政府《公報》刊登行政長官批示,自明(2021)年1月1日起禁止一次性發泡膠製飯盒、餐碗、杯餐碟進口及轉運。有食肆負責人表示會接受,但往後打算改用塑膠飯盒。環保人士批評政府未有就新措施向食肆提供替代方案,令新措施只是多此一舉,無助本澳「減塑」。 自從特區政府釋出有關消息後,餐飲業界亦開始尋找各自的替代方案。然而並非所有業者選擇改用環保物料餐盒,亦有人決定以塑膠盒取代。 燒味店老闆李先生向記者表示,待手頭上的發泡膠盒用光後,便會改用塑膠盒,至於成本方面,他則指平均每個塑膠盒比發泡膠盒「貴幾毫子」,一箱塑膠盒則比發泡膠盒貴幾十元;但笑言食物不會因此加價,「加價你都唔買啦。」雖然成本上漲,不過李先生稱,生意仍要照做,只好默默接受。 有類似打算的不止李先生一人。有壽司店負責人亦表示打算改用塑膠盒,但不知道發泡膠盒與塑膠盒同為即棄物料,又有何分別。她又向記者表示,不清楚政府禁止進口發泡膠盒的用意,但都會順從政府意思。 澳門餐飲行業協會會長李蔭良曾表示,相信雖然短期內會令業界經營成本上升,但經過客戶的適應、供貨來源競爭的調節,很快地經營成本會回到業界所接受的水平。 環保人士憂無助減塑 澳門生態學會會長何偉添昨日接受訪問時表示,雖同意環保局的減塑初衷,然而局方管制發泡膠盒進口及轉運,卻沒有提供替代方案,食店只好轉用次一級便宜的塑膠盒;然而塑膠盒使用後也是不可回收的廢物,令禁止發泡膠盒進口的操作上有如「做騷」,甚至多此一舉,實際作用不大。 他建議政府在制定政策時應多以宏觀角度著手,取消發泡膠盒的同時,提倡使用可降解的環保盛載器皿,或同時禁用塑膠盒,都是可行方案。 環保局局長譚偉文曾於今年8月表示,當局已著手準備研究發泡膠盒用量、入口情況及替代方案的前期工作,從而希望令計劃實施時更為順利。他續指,限制使用一次性塑膠產品要分階段落實才會成功,當局往後亦會再研究其他一次性塑膠產品的優先處理順序,並強調會因應社會實際情況和接受程度逐步推動。
本澳由今(1)日起放寛事先獲批的外國人士入境。衛生局傳染病防制暨疾病監測部協調員梁亦好表示,現時共收到84宗申請,涉及102人,目前有六人被批准,其餘人士仍在審批或補交文件中。 在昨(30)日舉行的新冠病毒應變協調中心記者會上,梁亦好表示,申請人士中有26人為本澳居民的配偶或子女、56人為持藍卡人士、20人屬學生或其他類別人士。 本澳12月起放寛入境至事先獲批的非中國籍人士。非中國籍人士或14天內曾到外國的中國內地、香港及台灣居民,在證明進入澳門符合澳門特區公共利益,尤其是防治疾病、緊急救援以及維持澳門特區正常運作或居民生活所需的例外情況,可申請豁免入境限制。 若在入境本澳前在內地逗留連續超過14天的非中國籍人士亦可申請入境,包括澳門居民的配偶或子女、已取得外僱逗留許可或以工作為目的的入境憑證人士、以及已取得或有條件取得逗留許可的隨行家屬、已取得居留許可人士、已獲澳門高等教育學校錄取的學生,以及來澳參與重要商務學術或專業活動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