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級法院合議庭在駁回一宗申請發出澳門永久性居民身份證被拒上訴案時指出,澳門特區的非永久性居民並不會單純因為時間的經過而變成永久性居民,必須存在確認永久性居民身份所取決之各項條件,尤其是連續七年在澳門通常居住這一條件的明示行政行為。 案中上訴人於2008年3月27日透過「管理人員臨時居留許可申請」的配偶身份獲批准在澳門臨時居留,由於其配偶未完全履行納稅義務,在澳的僱傭關係亦中斷,上訴人第二次申請續期居留不獲批准,至2017年1月被註銷非永久居民身份證。上訴人於2018年,即在澳門居住八年後透過律師申請永久居民身份證,被身份證明局拒絕,向法院上訴。 中級法院合議庭引用檢察院意見,認為上訴人首次續期居留於2014年3月屆滿後,即臨時居留六年後在澳門只屬於逗留性質,不視為在澳門通常居住,因此,上訴人不符合取得永久居民身份證須通常在澳居住連續七年的法定條件,被上訴批示應予維持。 中級法院指出,臨時居留許可失效後的逗留時間不納入取得永久居民身份計算之內。(資料圖片)
佛山市政協(各級)歷屆澳門委員聯誼會於9月28日晚假富豪酒店五樓舉行「迎國慶賀中秋」座談會。
為慶祝中秋及國慶節雙節,澳門棚業職業工會舉辦敬老聯歡慶中秋國慶活動
澳門渭南商會、澳門陝西同鄉會與澳門陝西商會9月30日舉行「抗疫情送溫暖 · 敬老人慶中秋送香米」活動
新冠肺炎疫情持續,對本澳經濟復蘇帶來影響,政府財政收入仍處於低位,在剛性開支須維持的情況下,預料現有財政預算未能支撑至年底,因此政府計劃向立法會提交本年第二份財政預算修正案,從財政儲備中撥款200億澳門元,應對開支用度。至於市民關心明年是否維持現金分享,行政長官賀一誠日前表示,當局仍在研究當中,具體情況將留待發表施政報告時公布。 行政長官在本月1日出席國慶酒會後接受記者訪問時表示,考慮到2020年的財政壓力較大,政府今年4月已向立法會提交修改《2020年財政年度預算案》,對年度的博彩總收入預期由原來的億元下調至1,300億元,但隨後疫情持續,博彩業收入仍然低迷,政府財政收入也繼續處於低位;然而,公務員薪俸、社會福利、教育和醫療等剛性開支,必須由財政預算支撐,其中醫療開支更因應防疫抗疫工作相應增加。 再撥200億可撑至年底 行政長官指出,預計今年的財政收入基本無法恢復,按照現時低收入情況,政府上半年追加近400億元款項,預料只可維持開支至10月份,為此,政府擬向立法會提交第二份財政年度預算修正案,從儲備中再撥款200億元,以支撑開支至年底。政府預料大約於11月向立法會提交2019年度預算執行情況決議案、本年度第二份財政預算修正案,以及2021年財政年度預算案。 關於政府今年要求公共部門削減10%開支,行政長官指出,部門主要從節儉日常開支以落實政策,各部門預算已經較為緊張,加上部門的剛性開支不能減少,政府亦不允許扣減任何對社會的支撑,因此,政府進一步削減開支預算的機會較低。 自由行恢復暫不推第三輪經援 對於政府會否因應疫情而加推經濟援助措施,行政長官解釋,經濟援助並非可長期推行的措施,當初推出第一、二輪措施是考慮到當時內地還未能對本澳恢復開放旅客市場,在本澳完全封閉的情況下所採取的內循環措施。現時,全國已恢復內地居民赴澳門個人遊簽註,開始實行了外循環措施,故此政府暫時不會再推出經援措施,以免花費公帑。同時,政府會繼續觀察疫情發展帶來的影響。
經濟不景氣之下,政府仍在研究明年是否維持現金分享計劃。對此,傳新澳門協會理事長林宇滔接受本報訪問指出,當局需清晰現金分享計劃目標是「紓困」還是「分紅」,又指即使日後當局再推經援措施,力度亦難及以往般「大手筆」。 林宇滔認為,現金分享計劃應要設立一個清晰的方向及機制,當局過去曾指是與廣大市民分享經濟成果,金額方面亦曾有所增減,但始終沒有清晰計劃目的究竟是「紓困」還是「分紅」。他解釋,如是「分紅」便按每年財政盈餘一定百分比與市民分享,若今年沒有盈餘,便不會發放;如是「紓困」,那麼明年就更加要發放。若當局不作出清晰定義,則「派」與「唔派」均會引來社會爭議。 李靜儀:積極研究惠民措施 立法會議員李靜儀受訪時則稱,今年經濟收益大幅下滑,理解政府在財政預算上相對謹慎,惟現時失業率持續攀升,最新本地居民失業率為4%,各界均期望本澳經濟復蘇,政府應推出政策或援助措施讓居民得到就業機會。至於持續多年的現金分享計劃,她指有關惠民措施可能已成為基層家庭收入或紓緩生活支出的重要來源,加上今年經濟壓力增加,期望政府積極研究相關惠民措施。 議員李靜儀指出,現金分享可能是基層家庭收入的重要來源,希望政府積極研究惠民措施。(資料圖片)
對於明年是否維持現金分享計劃,本報訪問市民意見,不少人認為即使政府明年暫停「派錢」亦可以理解,坦言政府今年已「盡幫我哋」,認為政府當務之急是需要設法恢復經濟,並非只向市民派糖。 市民黃小姐表示,政府在疫情下已推出很多經援措施,即使明年沒有現金分享「都OK嘅」,坦言願意與政府一起度過難關。市民郭先生亦表示,明白現時澳門經濟狀況仍不景氣,「如果停一年(現金分享)都唔係話唔可以嘅」。 市民關先生則認為政府應繼續派錢,因過去多年來政府稅收相當豐裕,所以「派就最好,但唔派亦理解」。 行政長官賀一誠此前表示,暫時不會推出第三輪經濟援助措施。市民張先生表示「都冇乜問題」,今年已經推出了兩輪電子消費卡,現金分享亦提早派發,認為最緊要是「人人有嘢做」。市民邱先生表示,政府已經「盡幫我哋」,庫房今年已「使咗唔少」,因此理解當局亦要量力而為。 市民邱先生表示,明白政府已經 「盡幫我哋」 ,庫房今年已 「使咗唔少」。(李浩遠攝)
過去內地開發商多以高槓杆借貸發展,適逢中國經濟以爆發式增長,樓價水漲船高,置業需求源源不斷,房產企業得以迅速狀大。然而,這種高槓杆式的操作,勢將面臨重大改變。 近年中央政府擔心樓市泡沫一旦爆破,整個社會將被動搖,終推出三條紅線政策,嚴限開發商負債比例,此招一出,內地樓市有機進入拐點。 要符合三條紅線下的債務比例,內房企業需大幅減債,方法似乎只得一道,就是大手減持樓盤套現還債。要大手減貨,最直接是減價,於是恒大地產要以七折出貨,還要在一個月內賣千億物業。 本來個別開發商減價賣樓對樓市未必構成大影響,但問題是內地開發商一直以來也是以高借貸去推動發展,許多開發商負債驚人,當龍頭大哥大手劈價,你只能做的就是急急出貨,否則眼白白看著市場購買力被對手吸乾,到時才去減價,只能望輕嘆。 當大家搶著出貨時,價格肯定價受到前所未有的壓力,嚴重的或許樓價會出現倒骨牌效應。如果市場有足夠的購買力,也可能承受得了。現實告訴我們,各地城市幾乎處處大興土木,一幢幢樓宇拔地而起,供應量之高,要消化並不容易。 之前的房子雖然能賣出去,但多少是剛性需求?不少比例的單位其是被人買作投資,博取資產升值,可今天開發商掟貨,一下子的大供應,能否消化教人懷疑? 大家別忘記,樓價與經濟是息息相關,過去樓價上升,很大程度受惠於中國經濟高速增長的紅利。然而近年內地經濟增長已經放緩,再不是動輒以雙位數字上升。反之一場新冠肺炎,全球經濟大受打擊,中國雖然有足夠內需能力推動,惟力度就遠不如世界需求。可以預見,中國經濟只會輕微增長,甚至停滯,樓市的推動力將大大降低。事實上,現時內地的房價,跟老百姓的購買力脫節,許多人是傾全家族之力去罝業,在經濟上升年年加薪,樓價又同步上揚,問題當然不大。但樓價若因開發商劈價賣樓而往下調整,這些購買力就不容易擠出來。 當然,短期市民可能樂見樓價回調,當一減價,肯定會吸引不少原先想買樓人士;問題樓價若持續下滑,他們會發覺,今天認為相宜的樓價,原來在明天變成高價。樓市很奇怪,別以為剛需才是皇道,當樓價上升時,不想買樓的人也跑出來買,樓價下滑時,有實際需求的人也會忍忍手,即是說愈升愈買,愈跌愈縮手。今天內地樓市,我們切莫掉以輕心,樓價只升不跌的神話隨時破滅。
新冠疫情持續時間比想像中長,經濟復蘇需時,失業率持續上升,統計暨普查局新一期就業調查結果顯示,今年6月至8月一期本地居民失業率為4.0%,較上一期(5月至7月)3.8%上升0.2個百分點;是2009年第四季的3.7%以來,11年來最高,失業者主要集中在博彩中介、酒店服務、批發零售及建築業等。經濟財政司司長李偉農表示,本澳失業率短期上升壓力依然存在,特區政府會持續做好職業培訓和轉介工作,藉以提升工友及待業人士就業技能。 李偉農在出席國慶酒會後接受記者訪問時表示,新冠疫情時間比想像中長,雖然特區政府設立了32億元抗疫援助(提振經濟),內地在9月23日恢復了全國居民赴澳旅遊,但由於必須配合內地防疫要求及顧及本澳公共衛生安全需要,因此難以期望短時間內訪澳旅客數字急升,市民必須要做好心理準備,澳門在經濟恢復的過程中需要「助跑」才會取得成效。 李偉農表示,今年由1月至今,政府已轉介近1,320名建築工人對接工作;另外,在零售業及餐飲業方面,已轉介近2,940名工友對接工作。本澳失業率短期上升壓力依然存在,特區政府會繼續做好相關培訓工作,已預留了六萬個培訓名額,希望為本地居民尤其是待業人士提升其第二甚至第三技能。他又指出,本澳明年有超過177億元的基建投資,除可帶動內需外,相信亦會創造不少就業機會。由於現時本澳建造業工藝正朝全智慧化和機械化方向發展,故此要提升工友技能以對接相關工作。 他表示,特區政府今年先後推出兩輪經濟援助措施,包括稅費減免、協助企業資金周轉,以至對居民生活作出援助,共動用了528億澳門元,佔去年GDP的12%。由於現時疫情未過,且秋冬將至及國外疫情反覆,市民必須要作最好的準備和最壞打算,短期雖不樂觀及難免有波動,但中長期「穩中向好」的態勢不變,特區政府將與全體市民一道攜手渡過難關。
「如果持續低迷,許多中小企恐怕捱唔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