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區政府與中央廣電總台簽戰略合作協議

紀錄片《航拍中國.澳門》正式開機

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與中央廣播電視總台簽署深化戰略合作框架協議,行政長官賀一誠出席見證並在致辭時表示,雙方的合作將助力澳門進一步融入國家發展大局,增進澳門居民的福祉。他又期望透過《航拍中國.澳門》,向世界呈現一個「小而美」特色鮮明的城市形象,讓更多人了解澳門社會的高度開放性和包容性,認識到澳門與國家共同發展所彰顯的「一國兩制」強大生命力。 前(26)日下午假政府總部舉行的《中央廣播電視總台與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深化戰略合作框架協議》簽署儀式暨《航拍中國.澳門》開機儀式,在行政長官賀一誠,中共中央宣傳部副部長、中央廣播電視總台台長兼總編輯慎海雄,澳門中聯辦副主任張榮順見證下,由社會文化司司長歐陽瑜和總台港澳台辦公室主任邢博代表雙方簽署協議。 為進一步深化中央廣播電視總台與澳門特區的交流合作,總台與澳門特區政府在新聞報道、體育賽事傳播以及影視劇、紀錄片和文藝節目製作等方面達成合作共識,形成了《中央廣播電視總台與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深化戰略合作框架協定》。 澳門的美在於多元文化 簽署儀式後,賀一誠、慎海雄和張榮順為協議簽署後的首個合作項目——大型4K紀錄片《航拍中國.澳門》主持開機儀式。賀一誠表示,澳門可能是《航拍中國》開拍至今取材面積最小的地方。澳門的美不在於幅員遼闊、地大物博,澳門的美在於多元的文化形象、豐富的人文風情和精緻的歷史文化景點。正如習近平主席所說,澳門回歸祖國20年來取得了令人自豪的成就,實現了「小而富」、「小而勁」、「小而康」、「小而美」。澳門雖小,卻山水人文融匯一體,傳承著四百多年東西方文化交融共存的歷史遺產和城市特色,在區域內獨放異彩。 廣傳澳門新時代故事 慎海雄致辭時表示,《航拍中國.澳門》這部紀錄片來到澳門,即將把澳門的美麗和繁榮紀錄下來奉獻給世界。澳門回到祖國懷抱已經21年,期間澳門取得巨大發展成就,充分展示了「一國兩制」完全行得通、辦得到、得人心。他又相信《航拍中國.澳門》開拍,必將把新時代的澳門故事傳播得更廣更遠。

28/12/2020
26925

《擎動中國》助澳體育賽事發展

《澳門之味》彰顯多元文化特色

中央廣播電視總台與澳門特別行政區2021年賽事合作目錄發布暨《擎動中國》第二季啟動儀式,前(26)日傍晚於澳門科學館舉行,澳門明年多項國際性體育賽事將通過央視向全球轉播。行政長官賀一誠致辭時表示,相信《擎動中國》將為澳門體育項目的傳播和發展提供新的契機。 賀一誠和中共中央宣傳部副部長、中央廣播電視總台台長兼總編輯慎海雄出席儀式。賀一誠表示,特區政府將繼續與總台緊密合作,拓展更多傳播體育賽事資訊管道,推動特區體育產業的發展,助力特區經濟適度多元和世界旅遊休閒中心的建設。 慎海雄表示,今後雙方將會根據協議持續加大合作的力度,不斷把更多的國際頂級賽事爭取落戶到澳門。 總台將充分發揮資源優勢,為澳門市民帶來奧運會、歐洲杯、大運會等頂級賽事盛宴,充分開展影視紀錄片製作和大型文藝演出等全方位的合作,積極推動春節聯歡晚會等代表中國國家主題和時代愛國的總台品牌在澳門落地播出。 中央廣電總台亞太總站落戶澳門 此外,賀一誠亦出席同日舉辦的「中央廣播電視總台亞太總站暨香港站、澳門站揭牌儀式和4K紀錄片《澳門之味》開機儀式」。他指出,亞太總站的設立將為整合統籌亞太各地海外資源開啟新的篇章,為連結港澳、東南亞,以至「一帶一路」沿線地區的精準傳播帶來新一輪的發展。而《澳門之味》以美食為切入點,可突出反映世界多元文化在澳門交融共存的城市特色,以及充分展示澳門社會經濟在「一帶一路」成功實踐下的發展活力。

28/12/2020
24368

蘋果與臉書誰在玩弄隱私

蘋果與臉書兩間市值超高業務性質完全不同的公司,最近在開啟了一場激烈的公關戰,而鑑於兩間公司的影響力,這場爭奪很可能決定未來互聯網的商業模式。 本月17日,臉書在多個主流媒體刊登全版廣告,以「為全球小企業挺身挑戰蘋果」為名,抗議蘋果即將在明年推出的應用程式追蹤透明化功能(AppTrackingTransparency),該功能將允許蘋果移動平台用戶,自主選擇是否允許個人數據(瀏覽偏好、人際網絡、消費習慣等)被應用程式搜集。 這對臉書而言會造成巨大的影響,因為臉書正是通過銷售目標式、個性化的廣告賺取巨額利潤。臉書所作的一項研究顯示,若不能追蹤用戶數據推出個性化廣告,社群廣告收入將銳減60%以上,這將讓企業更難精準接觸客群,長遠將導致許多免費互聯網服務將退出市場。 蘋果一方則認為,用戶有權知道自己的數據何時及被誰蒐集與共享,也有權力選擇是否允許這麼做,蘋果只是提供用戶選擇,而非由蘋果本身禁止。 兩邊爭論的核心在於,這是兩種互聯網商業模式之間的選擇:蘋果希望讓互聯網服務本身成為商品,用戶為互聯網體驗付費;而臉書則希望讓互聯網服務免費,讓用戶成為商品,由需要推送廣告的企業購買付費。 其實,臉書(以及其他網絡公司)捍衛的,是早已在媒體及廣告業界行之有年的商業模式,但無論是平面媒體或電子媒體都無法像如今的互聯網一樣如此滲透進入人們的生活。臉書更是其中極致的代表,過去諸多涉及蒐集與販賣數據的案例,讓臉書難以佔據道德的高地(只好以小企業為名)。 另一邊蘋果的立場也未必很能站得住腳,僅管庫克強調不會將用戶當成商品,但未來若應用程式轉為收費,用戶在AppStore進行的每項支付動作蘋果都能抽佣,蘋果還能獲得用戶的支付數據、模式及喜好。蘋果表面上是保障用戶隱私,實際上只是將蘋果移動終端當成更大的網絡平台。用戶仍然是商品,隱私仍然是利潤。 相較於蘋果,臉書的危機意識應該要更加強烈。因為蘋果的做法代表了人們對互聯網生態與隱私權保護的反思,互聯網的商業模式不會永遠一成不變,全球反壟斷及數字主權的呼聲正在崛起,30多個國家先後對大型互聯網公司徵收「數字稅」,用戶對隱私的訴求將不再被忽視。網絡公司與科技企業需要找到一個新的共存模式,政府也要找到適度監管的平衡,而所有人都應該早些意識到這一點,一起共同來探索。

28/12/2020
31663
找不到相關內容

七日預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