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澳門福清同鄉會與澳門嘉福金朝國際慈善會聯合主辦的「迎月聚溫馨–慶祝國慶暨中秋敬老活動」
澳門英林同鄉會、英林商會及英林青年聯合會舉行慶祝新中國成立七十一周年
市政署透露計劃利用黑沙回收的70,000平方米閒置土地,整合現有黑沙海濱休憩區及黑沙公園等資源整體規劃,將黑沙青少年歷奇營及周邊地區引導建設成為「世界級歷奇遊樂園區」,目前已委託顧問公司進行總體規劃,預計2021年完成。
「第20屆澳門美食節」將於11 月13 日至29 日一連17天在西灣湖廣場舉行,主辦方澳門餐飲業聯合商會昨(22)日在萬豪軒酒家舉行活動簡介會,旅遊局旅遊產品冀活動廳廳長司徒琳麗、美食節籌委會主席陳澤武及總監李汝榮,以及190間本地商戶出席,其中新商戶增加約100 間。
時光荏苒, 轉瞬間今天是《力報》創刊九周年紀念日,回首過去九年,《力報》不斷茁壯成長,這九年間,面對澳門社會環境不斷轉變,《力報》刻盡傳媒和企業社會責任,搭建官民橋樑,傳遞翔實可信訊息,促進政府與市民間互相了解,為促進社會和諧穩定盡一分力。
司警再接獲教人在網上投資騙案,一名內地女遊客報稱損失超過25萬元人民幣。
餵食流浪動物是否觸犯《動物保護法》一度引起社會關注及議論,市政署日前曾指餵飼流浪動物有可能構成遺棄動物等違法行為,引起不少動保界人士不滿。至昨(22)日市政署表明,經過法律分析,認為餵食流浪狗不會構成遺棄動物罪,不過基於安全及衛生考慮,呼籲市民避免餵食流浪動物。 市政署昨日發出新聞稿表示,經過進一步的法律分析,市政署認為愛護動物人士餵食流浪狗,不會因此成為飼主,不會根據《動物保護法》有關禁止遺棄動物的規定做出處罰。市政署表示理解市民對流浪動物的關心和愛護,但基於安全及衛生考慮,希望市民避免餵食流浪動物。 市政署表示將透過宣傳教育及執法工作,提高社會各界對愛護動物、飼主義務及動物疫病防控等意識,倡導零棄養、不放養、盡早為動物絕育等觀念,促進飼主責任制度的落實,希望從源頭減少流浪動物的產生。今後將加強與動保團體的溝通和合作,共同推廣以領養代替購買,推動社會愛護動物。 市政署市政管理委員會主席戴祖義本月初回覆立法會議員書面質詢有關動保團體建議當局開展「捕捉、絕育、放回」(TNR)計劃方案,以控制流浪動物數量增長時指出,考慮到流浪動物絕育後難以跟進照顧,仍然面臨安全問題,因此現階段並不具備條件推行。 市政署指市民未有遵循「乾淨餵食」 市政署指出,不少市民長期餵飼流浪動物,且未有遵循「乾淨餵食」及「生態敏感區不得餵食」等原則,長期餵飼流浪動物與放養動物行為在本質上並無差異,相關餵飼人士不排除會被界定為動物飼主,有違反《動物保護法》之嫌,可能被視為違反飼主義務、構成遺棄動物等違法行為。 其後行政法務司司長張永春表示,他對市政署指長期餵飼流浪動物或違反《動保法》的法律觀點有所保留。他認為餵飼流浪動物的愛心人士出發點是希望幫助及保護流浪動物,亦非動物飼主,不符合違法行為中所需的主觀及客觀前提條件。他會與市政署認真研究。 市政署昨日發出新聞稿表示,經過進一步的法律分析,市政署認為愛護動物人士餵食流浪狗,不會因此成為飼主。 (資料圖片)
有偷渡集團看準疫情時機,安排內地賭客偷渡來澳賭博人士並提供偽證及假核酸證明等一條龍服務,「套餐」全包收費35,000元(人民幣,下同)。一名被禁入境內地男子以此方式偷渡來澳,在賭場搏殺數月始在街頭被巡邏警員揭發。治安警根據線索,再拘捕三名香港及內地集團成員。 被捕三名偷渡集團成員包括一對情侶,分別姓袁30多歲香港男子;姓周20多歲內女子;姓汪20多歲內地男子。被捕的偷渡男子姓袁,20多歲,內地人。案件涉及「偽造文件」、「協助」、「收留」等罪名已移送檢察院處理。 案情指,本月17日下午,警員巡經北京街時發現一男子形跡可疑,上前截查,他承認今年3月中因被當局禁入境一年及遣返,今年中因爛賭,透過朋友介紹以30,000元偷渡費及5,000元偽造通行證費,從內地乘船偷渡來澳。非法入境後由涉案的集團成員接送入住酒店,期間除提供偽造的內地通行證外,同時又教其用偽證的資料填寫健康碼及核酸證明,令其可進出賭場。接著數月,偷渡客袁某便終日流連各大賭場,直至當日在街上被警員揭發。 治安警調查發現,有關偽證的持有人資料是涉案內地男子汪某,根據線索,日前先後拘捕港男袁某、周女及汪某三名偷渡集團成員。調查發現,袁某協助偷渡人士辦假證,提供偷渡岸上接送及住房服務;其女友周某則負責協助在內地領取假證;至於汪某提供自己的身份資料做偽證,從而獲取報酬。 治安警表示,正進一步追查案件,包括集團主腦下落及有關的非法利益。 治安警拘捕一名非法入境者及三名香港及內地偷渡集團成員,送交檢察院偵辦。(治安警察局提供圖片)
本澳走私水貨問題一直持續,疫情後更日益嚴重,有部分水貨店為掩飾甚至蔓延至居民區,影響市民日常生活。其中,北區近關閘附近一帶尤為嚴重,當局持續主動打擊水貨店,走水貨活動依然猖獗。議員蘇嘉豪就此提出書面質詢,質疑當局在持續執法打擊下,為何北區水貨亂象仍未見顯著改善?保安司司長辦公室昨(22)日回覆質詢時便提到,本澳有不法分子利用法律制度容許的範圍內,尤其個人進出境可攜帶的物品、數量及價值,僱用水客以「螞蟻搬家」的方式,把物品帶進或帶出澳門。 保安司司長辦公室指出,今年1月至7月,海關共接獲300多宗涉及水客活動的舉報,僅今年8月,海關分別與本澳及內地執法部門進行了多次聯合行動,期間在本澳市內查獲六宗涉及僱用水客進行走私活動的案件,檢控違法人士包括店鋪負責人及水客共44人,撿獲物品貨值多萬澳門元。 司長辦亦指出,在本月4日,海關聯同治安警察局與職業介紹所團體舉行會議,就有外地僱員從事水客活動的情況進行討論,期望透過職介所向外僱員加強宣傳教育,提高其守法意識。 北區水貨情況嚴峻 北區近關閘一帶水貨問題最為嚴重,甚至已影響社區居民生活,也產生不少衛生等問題,最常見是水貨客在「執貨」後,在街上遺留大量紙皮箱,嚴重阻礙行人通道的通行。此外,由於水貨店外經常有大量水貨客在「等貨」,導致社區經常有陌生人出出入入,也間接會產生治安問題。 城區促進會理事長陳德勝接受本報訪問時表示,現時北區走私水貨情況嚴峻,大量貨物及大量水客已影響到市民生活,特別是有水客在一些大廈的樓梯間搬貨,產生不少問題。而對於當局所說的「法律容許範圍」,他坦言並沒有所謂的灰色地帶,水貨經營者避開稅項進行走私行為是違法,「如果每一個做生意的人都走私不用課稅,那麼做正途生意的人怎麼生存」。他指,違法必須打擊,特別是有水客「真貨運假貨,假貨當真貨」進行走私,當局及市民絕不能因為「同情心」,同情一些走私水貨的人,從而影響食品安全。 陳德勝認為,水貨走私在澳門已經形成風氣,更直言政府持續不斷打擊水貨不是沒有打擊。他表示,在新冠肺炎疫情影響世界各地的環境下,已證實有病毒透過貨物傳播,水貨客一天走十幾轉,分分鐘隨時受到感染,最後導致「以一傳百」,危及本澳市民安全。故此他認為,政府應在嚴打水貨的同時更需要重視當中所帶來的食品安全問題。
司警日前接獲中區某學校通報,指該校一名女學生在學校洗手間如廁期間遭一名男子偷拍,司警接報後迅速展開調查,拘捕一名涉案男子。涉案男子報稱為補習社負責人,並曾有性侵兒童前科。 教青局教育廳廳長黃嘉祺昨(22)日致電澳門電台時事節目「澳門講場」回應有關事件。他表示,教青局在翻查補習社資料後,未發現嫌疑人在補習社登記中擔當任何角色。他指出,在申請開辦補習社時,申請人、教學輔助人員及協調員等均須要提交刑事紀錄證明,而是次案件中的嫌疑人曾有性侵前科,根本不能作為補習社持牌登記者。 黃嘉祺表示,當局在翻查補習社資料後,未發現嫌疑人在補習社登記中擔當任何角色。(資料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