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政協委員、香港中國金融協會副主席兼絲路金融有限公司首席執行官李山,25日晚接受全國政協會議新聞中心網絡視頻採訪時表示,香港作為世界級金融中心,有強大優勢來抓住大灣區的發展機遇,但如今澳門也準備做金融中心。他認為,「港澳應當有一些錯位」,來融入粵港澳大灣區國家發展大局,建議澳門可以在橫琴建立「一帶一路」的投資公司。李山稱,若要建立這樣的機構,最關鍵是吸引人才,「一旦有好的團隊,好的公司機制,甚至有了好的業績,全世界的錢自然就來了」。
在全國兩會期間,全國人大代表、株洲市委副書記、市長陽衛國建議,在國內舉辦記者招待會等重大外事活動中取消外文翻譯或採用同聲翻譯。陽衛國表示,有關建議合乎法理、彰顯文化自信、維護漢語尊嚴,同時也提高溝通效率。陽衛國表示,中國是聯合國常任理事國,中文是聯合國法定通用語言之一,意味著中文具備在外交活動中使用的法定地位。取消外文翻譯,有利於推動中華文化在全球的有效傳播,增強中國在國際輿論的主動權、話語權。同時,外國記者在中國境內應盡可能掌握和熟練使用漢語,也是記者應該具備的職業素質。
據新華社報道,十三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28日表決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下稱《民法典》),將於2021年1月1日起施行,現行的《婚姻法》、《繼承法》、《民法通則》、《物權法》等九部法律則同步廢止。
國務院總理李克強昨日在全國人大閉幕後的中外記者會上就中國經濟,宏觀政策、就業民生等熱點問題作出回應。李克強表示,今年沒有設定經濟增長量化指標是實事求是,但實現保居民就業、基本民生、市場主體等「六保」的目標任務,就會實現今年經濟正增長。又強調,不搞「大水漫灌」政策,有需要時會及時並毫不猶豫的出台新政策,同時政策資金要直達基層及民生。
澳區全國人大代表何敬麟向大會提出關於澳珠共建「橫琴離岸數據港」的提案。提案指出,「橫琴離岸數據港」是以離岸資料中心為基礎的國際資訊技術產業集聚區,與國際互聯網互聯互通,入駐企業面向國際市場提供資料開發、儲存和交換服務,有利於促進澳門多元發展、承接香港資料中心市場的外溢資源、為珠江西岸及大灣區經濟找到新動力、強化澳門「一國兩制」壓艙石效應。
澳區全國人大代表高開賢及何雪卿,提案關於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發展澳門品牌工業的建議。提案指出,出口加工業曾是澳門經濟的四大支柱產業之一,上世紀80年代中期出口工業發展達到鼎盛,1984年出口加工業產值佔本地生產總值的37%,全澳工廠的2,700多家,主要出口產品有紡織品、成衣、玩具、電子產品等。隨著歐美配額制度的取消,以及90年代產業逐步轉移到內地和東南亞,令澳門工業日漸式微,工業產值及工廠數目等均顯著減少。目前澳門工業佔本地生產總值的比重不到1%。
澳區全國人大代表何敬麟,劉藝良,蕭志偉,施家倫及崔世平五人聯名向大會提交提案,建議全力推動「六個融合」,為粵澳合作提質增速,將穗澳合作與橫琴建設有機融合;將政府作用與市場主體作用有機融合;將資本與科創有機融合;將現代服務業與灣區製造業有機融合;將灣區發展與「一帶一路」有機融合,以及將澳門和內地青年的創新力量有機融合。
為期一周的全國兩會完美閉幕,出席兩會的澳區全國人大代表及政協委員,均表示感受深刻,兩會在疫情防控取得階段性勝利下召開,雖會期被壓縮,但各代表履職盡責,充分發揮人大代表的作用,共同為國家謀發展。
澳區全國人大代表吳小麗、陸波、林笑雲及容永恩,聯合提案建議准予用填海方式,解決珠澳淺灘環境及改善澳門交通民生問題。提案指出,澳門北區是全球人口密度最高地區之一,未來新城填海A區公共房屋落成,人口將進一步激增,現時東方明珠一帶的交通問題長年存在,港珠澳大橋啟用後,東方明珠交通問題變得更嚴峻,加上新城填海A區將有數以十萬計人口入住,可預見東北區交通壓力將持續增加,因此必須具前瞻性進行規劃,才能解決黑沙環區跟新城A區居民及使用港珠澳大橋口岸人士出行問題。
市政署昨(28)日下午舉行市政諮詢委員會平常大會,接連有委員發言時關注本澳食品衛生和生產安全等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