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灣一間「非法旅館」發生斬人案,兩名同是來自黑龍江男子,雖是同鄉但因財失義發生爭執大打出手,其中一人被斬六刀,手臂、手指、頭、口、耳等中刀受傷,其中右耳傷勢較重,被送往醫院救治,疑兇被捕。
司警調查早前發生的兩宗冒充「司警」及內地「公檢法」人員的電話詐騙案,兩名本地及香港女子報稱共損失折合近53萬澳門元,司警調查發現事主均透過本澳及離島四家珠寶店、押店和手機店匯出款項,司警聯同金融管理局人員昨日下午到各店調查,並拘捕五名涉案本地男女,撿獲逾11 萬港元疑贓款。 被捕疑犯包括四男一女,均是澳門人,年齡介乎20至51歲,其中兩人為朝奉,三名為售貨員。五名疑犯承認協助兩名事主匯款至內地,而涉案店鋪均沒有經金管局批准進行匯款。五名疑犯被控「贜物」罪,移交檢察院偵辦。 其中一宗電話詐騙案是發生在本月11日的「假綁架真詐騙」案,一名女子指接到老師通知她的女兒沒有回校,致電女兒時一名操普通話男子接聽,告之已將女兒綁架,要求支付100萬贖金,應騙徒所指她先將28.000港元匯到指定戶口。司警其後調查發現她的女兒沒被綁架,其女兒當日接到假冒的澳門司警電話,說她涉內地信用卡詐騙案,並指公安正過關找女兒落口供,所以要她到關閘附近等候。 另一宗電話詐騙案發生在本月1日,事主收到假冒快遞公司及內地公安的詐騙電話,電話中稱受害人涉及一宗內地詐騙案,事主按電話要求到店鋪匯錢約33萬港元及30,000澳洲元到騙徒所指的戶口。 兩宗電話詐騙涉假扮多個政府部門,司警認為有跡象顯示本澳多間商鋪有份協助轉移贜款。 於前(12)日下午2時30分,司警14名人員聯同五名金管局人員前往四間涉案商鋪調查,包括一間珠寶店、兩間押店以及一間手機銷售店,拘捕五名本澳疑犯,合共撿獲超過11 萬贜款。
拱北海關於本月9日查獲兩宗跨境大巴司機走私42 瓶洋酒入境案,總值18 萬元人民幣。 拱北海關在昨(13)日公布案情指,拱北海關隸屬閘口海關在拱北口岸查獲兩宗跨境大巴司機走私42 瓶洋酒入境案。 海關指,在當天淩晨,海關在拱北口岸粵澳直通車「無申報通道」,先後對內地鍾姓司機和邱姓駕駛跨境大巴的司機進行重點查驗。關員從車體的X光檢查圖像中發現可疑。經調查後發現,鍾姓司機駕駛的大巴冷氣管道處藏有20瓶軒尼詩白蘭地,部分單瓶價值數千元人民幣,其車內共檢出總值約80,000元人民幣洋酒;而拱北海關亦在邱姓司機所駕駛的大巴空冷氣管道和駕駛座窗邊暗格內發現共藏有22瓶軒尼詩白蘭地,總值約10萬元人民幣。 拱北海關表示,目前該案已移交海關緝私部門作進一步處理。拱北海關提醒,攜帶個人物品進出境應以自用、合理數量為限,超出範圍的,視同進出口貨物,需以貨物進出口方式辦理報關手續。對逃避海關監管構成走私的,海關將依法追究當事人法律責任。
自2009年起歷任第三、第四任行政長官,帶領澳門經過10年的風雨兼程,行政長官崔世安將於今年12月19日結束任期。崔世安昨(12)日在任期內最後一次列席立法會全體會議,總結2019年財政年度工作,以及介紹2020年財政年度預算安排。崔世安表示,明年政府將會延續現屆政府的一系列惠民紓困政策,繼續實施現金分享計劃,明年1月調升公務人員的薪俸點每點至91元,並繼續實行稅費減免措施。崔世安又向澳門居民派「定心丸」,宣布新一輪經屋申請將於本(11)月底開展。
行政長官崔世安昨(12)日下午於政府總部舉行總結十年施政工作記者會。會上有記者問到,崔世安任內有多項大型基建如輕軌氹仔線、新城填海及都市更新等,均是任內最後才能落實、或是仍未能做到,質疑當局進度慢、計劃與落實情況存在落差。崔世安回應表示,上述的相關工程均是要推進的,因為有司法程序等原因令施工期延遲,相信輕軌氹仔線將於下(12)月19日前投入運作,而輕軌的其他線路建設也會繼續進行。 在《都市更新法律制度》方面,崔世安指現時部分法律基礎已完成,但亦認同要急起直追及作出檢討。他又稱,在監管方面,很多時因司法程序、工作程序、行政程序等問題出現延誤。他又多次重申,相關工作均值得檢討及吸取經驗,未來減少延誤情況。 至於慶祝澳門回歸20周年的活動,國家主席習近平及葡萄牙最高代表會否出席,崔世安回應表示,目前仍未知習主席及葡萄牙代表會否來澳出席有關慶祝活動。
行政長官崔世安昨日下午於立法會總結《2019 年財政年度施政工作》後,隨即下午5 時在政府總部舉行總結十年施政工作記者會,被傳媒問及卸任後的去向及計劃,崔世安表示,感激社會給予機會讓他服務20 年,卸任後想過清閒生活。
行政長官崔世安今(12)日下午在政府總部多功能廳舉行記者會,總結其任內十年施政工作。他在發言時感謝社會各界和廣大居民多年來對政府工作提出的意見和建議、鼓勵和批評。他深信澳門居民都是本著愛護澳門的心,希望政府的工作愈做愈好。他亦寄語居民繼續齊心合力,建設美好家園。 崔世安總結,2018年本地生產總值為4,249億澳門元,比2009年的2,602億澳門元實質增長了63%。得益於社會穩定、經濟發展的有利條件下,編制並實施首個《澳門特區五年發展規劃2016-2020 》,以創新發展、均衡發展、對接發展、共享發展為理念,確定了八大發展戰略,推進宜居、宜業、宜行、宜遊、宜樂的城市建設,這是施政的重大制度創新,得到普遍的認同,獲得中央的充分肯定。而這個《五年發展規劃》中期評估顯示,2016至2018年,執行相關工作的年平均完成率在90%左右,取得了階段性成果。 澳門特區土地增加和發展空間的擴展,主要來自國家的關愛和支持,以及近年政府排除萬難收回土地。澳門回歸十周年之際,中央正式批覆同意特區政府填海造地建設新城區,即目前有的新城填海區五幅土地共3.5平方公里。至今,宣告批給失效土地77幅共超過67萬平方米,已正式收回23幅土地共超過23萬平方米。 崔世安又指,他和團隊為澳門特區的發展開闢更多可行道路,通過完善澳門特區自身建設和融入國家發展大局,為社會各界和未來一代又一代的青年創造更多更新的發展機遇。加快建設「一中心、一平台」,推動經濟適度多元,著力培育多元產業,開拓多元就業;強化科技創新與智慧城市發展,煥發生機活力;充分發揮獨特優勢,深化區域合作,融入國家發展大局;持續推進制度建設,謀求社會善治,力爭讓居民的獲得感、安全感、幸福感不斷提升。 最後,他以個人和特區政府名義,向過去十年來對團隊給予大力支持的立法會、廣大居民和全體公務人員,向一直以來支持特區發展的中央政府及各個駐澳機構,致以衷心的感謝。
由外交部與澳門特區政府主辦,行政法務司及外交部條約法律司承辦,外交部駐澳特派員公署支持和協辦的「澳門回歸20周年對外法律事務研討會及圖片展」,昨(12)日開幕,行政長官崔世安、全國政協副主席何厚鏵、外交部駐澳特派員公署特派員沈蓓莉、澳門中聯辦副主任羅永綱、解放軍駐澳部隊副司令員劉運軍、立法會主席高開賢、終審法院院長岑浩輝及特區政府主要官員等出席了開幕式。
《限制提供塑膠袋》法律將於下周一(18日)生效,法律訂定在零售行為中限制提供塑膠袋,須就提供每個膠袋收取一元,違反規定商戶每個膠袋罰款1,000元,法律旨在減少塑膠袋對環境造成的負面影響。實施膠袋收費標誌政府終於走出「以法限塑」第一步。然而,澳門塑膠製品廢料數量驚人,政府如今踏出的只是一小步,對減塑微不足道,要徹底消除塑膠對環境以致對地球的破壞,還有許多工作要做。 澳門除了有65萬常住人口, 每年還有超過3,000萬旅客,產生的塑膠廢物數量驚人,根據環境保護局早前發布的《澳門環境狀況報告 2018 》,澳門十年城市固體廢物量共有52萬2,548公噸,當中22.5%約12萬公噸為塑膠廢料,可見廢塑問題嚴重。 塑膠產品自發明以來,特別是一次性使用的塑膠製品,憑藉其方便及低成本,迅速「佔領」了人類社會,同時亦帶來生態污染。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現時要人們放棄使用一次性的膠樽、膠杯、膠飲管、膠袋、餐具等,殊不容易;目前網購及快遞行業、外賣行業、餐飲業普遍使用一次性塑膠製品,尤其一些飲品外賣店,利用塑膠杯透明特性,製作出漸變色的塑杯及膠管作招徠,但這些塑膠製品用後大都會被扔掉。出於耐熱抗高溫的需要,塑管和塑杯主要是由聚丙烯材料製成,化學穩定性很好,極難自然降解。這些塑杯塑吸管,消耗量驚人,危害不容小覷,使用可能最多半小時,降解可能要500年,大大增加環境負擔。 政府減塑工作任重道遠,立法限制提供膠袋只是減塑一小步,關注環保人士認為政府應立法管制塑膠進口,對塑膠吸管、塑膠餐具及其他一次性使用的塑膠產品,推動及落實「源頭減廢」。近年很多國家加大力度限制使用塑膠製品。去年7月西雅圖成為美國首個禁用塑膠吸管大城市,違反規定罰款250美元。去年10月歐盟通過禁塑令,從2021年起在歐盟所有成員國禁止生產和銷售一次性塑膠餐具、吸管等,改由紙、秸稈或可重複使用的硬塑膠替代。 減少一次性塑膠製品的生產和消費,不能只靠商家和消費者自覺,也要通過政策引導,政府有必要完善「限塑令」的規定,將飲品塑膠杯、塑膠吸管等一次性塑膠製品納入限制範圍,,引導企業和消費者減少一次性塑膠製品的生產和消費,源頭減塑才能取得更大成效。
今年是新中國成立70周年、澳門回歸祖國20周年,同時也是工銀澳門成立十周年,為慶祝「三慶」,進一步推動企業文化開展,增強團隊凝聚力,工銀澳門於本周日(10日)在澳門大學戶外運動場舉辦「十全十美,工行情」員工運動會,澳門中聯辦機關工作部部長齊廣建,澳門金融管理局銀行監察廳副總監何鈺泉及澳門大學工商管理學院院長陳靖涵應邀作嘉賓出席,包括工銀澳門董事長姜壹盛,行政總裁徐克恩等管理層及1,200名工銀澳門員工及家屬參加。 工銀澳門行政總裁徐克恩致開幕辭時表示,工銀澳門始終秉承「愛國愛澳愛行」的企業文化理念,積極參與各項文體賽事,展現員工風采,融洽營商環境;大力支持各類社會活動和公益事業,承擔社會責任;本次運動會旨在弘揚持續運動理念,傳播健康生活正能量,培養員工們的團隊意識和協作精神;以實際行動踐行「齊運動,健體魄」的良好風氣,凝聚人心,展示風采,迎接澳門回歸20周年。